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女侠叶沛 > 第七十四章临危不惧,大庆殿怒斥群臣(一)

女侠叶沛 第七十四章临危不惧,大庆殿怒斥群臣(一)

作者:木水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8:3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天是朔日大朝会,大庆殿上百官朝服严整,黑压压站满了整座大殿。

官家赵祯头戴卷云冠,身着绛纱袍,端坐在朱漆明黄大龙椅上。

宰相范仲淹手持笏板出列奏道:“数月前,夏国公李德明薨逝,其子李元昊便对外称帝,自立为大夏国。他攻打河湟吐蕃,攻占了牦牛城与青唐城,如今竟敢公然挑战我大宋边境,屯兵好水川。

上次朝会已议派枢密副使狄青领兵二十万延州布置防守。谁成想,狄青还未出发,辽国突然单方撕毁‘澶渊之盟’,法天太后派萧孝先为帅,出兵二十万南侵。燕云十六州中,已经被国朝收复的瀛州、莫州等地又被萧孝先收略过去。

此时,瀛州守备白知礼等人已经退守沧州。萧孝先进军定州,不日将往冀州、贝州等地进攻。这次西夏与契丹两个相邻强国同时对我大宋宣布作战,是我宋朝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危机。是战是和,请官家早做定夺。”

赵祯面色威严,对百官说道:“西夏出兵,辽国南侵,形势危急,诸位臣公觉得应如何应对?”

枢密副使狄青出列说道:“陛下圣明,燕云十六州战略意义非凡,它是国朝的北大门,历来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地理屏障,原本已经收复的瀛、莫等州更对我大宋有着‘唇亡齿寒’的意义,必须收回。臣请命北上御敌,抵抗辽国。”

宰相范仲淹却摇了摇头说道:“狄枢密使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本可领兵北上抗击辽国。可惜宋夏边境动荡不安,西夏形势瞬息万变不可小窥。狄将军自延州起家,对夏作战多年,熟悉西夏形势,还是应按原计划去宋夏前线统兵之事。”

狄青听了范仲淹的话,知道自己有更重要的任务要承担,虽有惋惜,但只能退回本位。

枢密使韩琦出列说道:“陛下圣明,辽国单方撕毁盟约,不义在前,无端挑起战争,不顾两国人民利益,不仁在后。如此不仁不义之国,大宋不耻与之和谈。臣请命,率领精兵二十万,北上御敌,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不等赵祯表态,右司谏陈责庚出列驳斥道:“韩枢密使年轻气盛,胆量可嘉,臣甚为佩服,可惜此话说得太大了。”

韩琦怒目瞪着陈责庚,他却不为所动,依旧坚定地说道:“雍熙三年,太宗率全国之兵御驾亲征北上伐辽,准备收复燕云。彼时尚有开国大将军曹彬、潘美、杨业、米信等人在侧,雍熙北伐的结果众臣皆知。

如今大宋与辽国和平多年,兵员裁撤,能征惯战的将军更是不能与太祖、太宗时期相提并论,敢问在坐诸将,有谁能够确保自己的能为胜过曹彬、潘美?自己的远见能高过太宗陛下?敢问韩枢密使,打过几次胜仗,是否指挥过对辽的战事呢?”

此一句话说得韩琦无言以对。

韩琦年轻,因文采出众、胆识过人才被封为枢密使,统领全国兵权。可若论战功,却远远不及陈责庚上面提及的开国将领。而韩琦自己更是没有在对辽战事中出过一份力,可谓是不熟政务,未立寸功。

雍熙北伐更是人人皆知,当年太宗皇帝亲率二十万大军,趁着辽圣宗初立之机,兵分三路,分别由米信、潘美、曹彬带领进攻辽国。结果,太宗受伤,杨业战死,北伐失败,从此再无人敢提北伐之事,这雍熙北伐的结果更是无人敢说。

秘书郎吴友忻出列和解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韩枢密使与陈司谏切莫恼火,若真要北上御敌,枢密使重位自然不能轻易出动,不如先派永兴军、广信军前去驰援,请陛下三思。”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曹琮出列奏道:“此次辽国有备而来,只派永兴军、广信军驰援恐怕只是扬汤止沸之法。臣受皇恩多年,国朝有难敢不为先?臣愿领兵北上抗敌。”

范仲淹仍然摇头说道:“曹指挥使能力出众,可惜身系皇家护卫重责,怎可轻易出动?”

曹琮皱眉道:“这……”

吏部侍郎杨文鹏说道:“范相公所虑极是,辽国准备充足,兵强马壮,粮草丰沛,而我国朝准备不足,兵丁将领调配都需要时间,此时确实不是正面应敌的好时机。

不若先派臣子前去议和,拖延时机,再图谋北上。依臣计策,辽国南下不过是为了图谋钱财,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可以对‘澶渊之盟’追加岁币,以求和平。”

永兴军节度使唐庆懋说道:“《孙子兵法》有云,‘凡善战者,未谋胜,先谋败’。如此大兵压境,不得不首先考虑宗庙安危。不若退守江南,暂避锋芒,辽国骑兵铁骑雄风,却不善水战,咱们依长江天险架起攻势可以抵御强敌。

辽太宗耶律德光也曾两度攻占中原,结果都是不战自败,甚至耶律德光自己也死在撤兵途中。所以说,游牧民族本不善于守土,不能管理大片土地。等辽国势力疲软,我们再渡过长江,收复失地。”

太常令郝江越说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川蜀天险阻隔易守难攻,退守江南不如避难入蜀,我朝可效仿唐玄宗先入蜀中,等中原之乱平定再行复出。”

杨文鹏、唐庆懋与郝江越的话一出,群臣开始“窃窃”议论,这几日积攒下来的恐惧如同洪水般爆发出来。

国朝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武将的地位本就越来越低,朝中都是懦弱文人,甚至很多武职都是文臣代领,谁能真的前线领兵打仗?

加之“澶渊之盟”以来,几十年不识干戈,朝臣安逸惯了,谁愿意干戈再起,兵荒马乱?若是能够以“追加岁币”或者“退守乐土”来保住自己现有的官职和俸禄,岂不是再好不过?

朝臣不过是害怕官家主张抗辽,不敢出头先奏,见吏部侍郎和永兴军节度使说得头头是道,官家也未出言驳斥,便私下猜测,官家赵祯不过年芳弱冠的孩子,见了如此凶险的阵势一定吓破了胆子,多半已经偏向刚才几位臣公的主张了。因此愈发有人大了胆子附议和追议。

高坐龙椅之上的官家赵祯此时脸色煞白,一言不发。

参知政事方泳口若悬河,“宗庙社稷重于一切,先帝传位陛下,是要陛下将皇位传于万世,若宗庙有失则陛下为大宋罪人。无论退守江南还是避入蜀中,都是为了宗庙社稷着想,臣建议官家立刻迁都,避祸求全。”

正在方泳滔滔不绝之时,大庆殿内大踏步走进一人。此人金盔金甲,虎型的护心镜闪着寒光,再看此人面色,两道剑眉倒竖,一双凤眼圆睁,威风凛凛,英气逼人。来人是谁?这人正是乐安郡主叶沛!

“好大胆的方泳,你敢在陛下面前说这样懦弱无能、丧权辱国的话?!你忘了你父方世成死于辽人之手的杀父之仇了吗?”

叶沛上殿来不拜官家,却先大骂方泳无能懦弱,吓得群臣瞠目结舌,无人再敢说话。而提及方泳父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仇,他也呆立在原地无言以对。

叶沛这才单膝跪地对官家赵祯施礼:“乐安参见官家!”

赵祯点点头,“乐安郡主平身!郡主一身戎装所谓何故?”

叶沛站起身答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臣戎装上殿,是为请战而来。众臣皆可投降,独独陛下不可降!亡国之臣可以再辅保其他人主,却没有一位亡国-之君可以活得长久!”

众臣听了此话都低头不语。

叶沛对着朝中百官说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辽国大兵压境,正是国朝用人之际,各位不思杀身报国,却只求自身安危,不顾国土完整与百姓性命,一味求和,甚至妄议南迁避难,是为何故?”

众臣听了更加自惭形秽。

方泳虽一时被叶沛镇住,此时却醒悟过来,说道:“郡主忠君爱国,我等都可理解。只是如今辽国强大,铁骑锋芒锐不可当。我父当年便是认不清形势,以卵击石,死于非命。我辈自应吸取教训,保守为上。”

“大谬矣!”叶沛目光如炬看着方泳。“莫说辽人铁骑尚未攻到汴梁城下,就算此刻已经围困汴梁,我们也当死战到最后一个人!”

叶沛环顾四周朝臣,厉声说道:“难道你们劝陛下避难蜀中,想要让陛下学那唐玄宗回到长安做太上皇不成?!逃亡之君有几位能做到重整旗鼓收复失地的?

你们口口声声说要以宗庙社稷为重,难道要将太祖打下的大宋国土拱手让给辽国、西夏?难道你们要眼睁睁看着我大宋江山四分五裂,退回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朝臣见叶沛面色严厉,无人敢言。

叶沛对着吏部侍郎杨文鹏说道:“杨公说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可以追加岁币以求和平?这国库里每一枚钱币不是我国朝百姓辛苦汗水得来?怎能轻易予人?若怯战求和,我们拿什么筹码与人谈判?难道任人宰割吗?

乞丐手中尚有一根打狗棒,你让国朝的使节赤手空拳去谈判吗?如果我们不战而降,你以为西夏、辽国会轻易放过我们?若到时候他们提出割地赔款的条件,杨公认为该如何签盟?!”

杨文鹏被讥得无可反驳,挑目反问道:“郡主济世之才,我等深愧不如。敢问郡主有何退敌良策?”

底下群臣又是一阵骚乱,叶沛知道,辽国势强,虽有高亢的士气仍然不能轻易退敌,便道:“官家,西夏才刚建国,立世不稳,手下之将不过卫慕氏、野利氏等几名外戚。李元昊世之奸雄,可用离间之计,派枢密副使狄青前去便可无忧。

对于辽国,它经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已经七世,如同强弩之末。如今辽兴宗耶律宗真年幼,政务全有法天太后萧耨斤代理。萧耨斤一介宫女出身,全无大义,领兵之帅为太后族弟萧孝先,这萧孝先不过贩马之辈,有何谋略?

法天太后倒行逆施,私自软禁齐天太后,辽国国内民怨沸腾。萧耨斤不过是借着南征之事收拢兵权,打击异己。萧孝先手下不过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何足惧哉?

若官家学太祖兵分三路北上抗敌,分别于以扇面形攻入长城,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同时开战,想来不日便可破敌!”

叶沛跪下对赵祯叩首请求:“陛下,臣虽不才,却愿学那木兰、吕母,杀敌报国,领兵北上抗辽,收复国土,万死不辞!”

(本章完)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