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天地武库 > 拳法五

天地武库 拳法五

作者:梦里江湖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4: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鹤形拳:汉族拳术中象形拳的一种。白鹤门武学,鹤是一种潇洒而高雅的鸟类。在中国人来说,鹰代表了威武,而鹤却代表了 长寿及脱俗。鹤有极端高度的警觉性,但并不谬然而动,故鹤形拳的宗,亦是“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跟龙形拳之多变,蛇形拳之灵活、虎形拳之主攻、豹形拳之刁钻等均绝不相同。鹤形拳以守待攻,故有“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先动”的口诀。因为,敌人在进攻时,其弱点必显,故不若让对方先动,才乘其弱点之际於以攻入,则可一举而败敌。且鹤形拳之防守架式或是跟敌人正面相对,令敌人感到自己处处被鹤形拳的使用者所洞悉先的心理威摄。

要领:身体活泼,束展迅速,入林似梭,登枝更巧,起落有准,用膀撞打,避实击虚,不怕强敌。

歌诀:束身而起藏身而落,穿梭入林扑撞爪捉;内敛元气外束身廓,唯小唯巧鹞形自得。

练法:由横拳出势 先把左臂收回,用手反拿敌小臂,同时左足迅速左扣,用右臂尺骨斩截对方之臂,立即将右足提起和左足合并。

落势 用膀撞打的同时,右足向右前方进步,右臂前伸,形成挑顶入林之势。

换势 先把右臂收回反拿敌手腕或小臂,同时右足迅速右扣,用左臂尺骨斩截对方之臂,立即将左足提起和右足合并。用膀撞打的同时,左足向左前方进步,左臂前伸,形成挑顶入林之势。如是互换练习,不拘次数。

收势 巡回练习,到了出势地先退右足后退左足,成立正姿势。

鹤咀:鹤形拳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鹤咀分为开口鹤和闭口鹤两种形态:

开口鹤是以食、中两指伸直而其馀三指曲而成;通常用以戳向敌人的双眼,腰肋等部位。

闭口鹤则以食指伸直而其馀四指屈曲而成;通常用以戳向敌人的咽喉,小腹,或眼睛之类的较弱部位。

鹤爪:是以食、中两指配合姆指一起形成如爪状的形态。鹤爪通常用以阻截及抓紧敌人来拳的手腕,偶然也可用作攻击敌人面部之用。

鹤翼:是将两臂尽量向左右两方展开,双手成掌状的形态。这一形态不但可用以保护本身上中路及左右方的庞大范围,更可构成敌人的威胁,使对方不清楚鹤形拳的使用者究竟使用那一边的手法对付自己。

出处《碧血剑》吕七先生。

八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广传于江湖,多为江湖游侠,地方拳师所习,该拳法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墬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如今的“八极”一词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爆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因此八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八极拳闻名于其刚猛暴烈的拳风,同时也闻名于其进身靠打的招式。绝招“贴山靠”便是其中翘楚。八极弟子们习练“贴山靠”时,常常会用自己的身体去靠墙、靠树、靠桩,可想而知其威力之大。“贴山靠”在进招之时的关键就是进身,以“打人如亲吻”的距离接近对手,用肩部撞击对方。其看似以肩部为发力点,实则结合了腰胯部的扭转力,合全身之力向对方靠去,给人极大的伤害,将人摔倒。“开门出手,六力合一”,六大开之劲力,在八极拳的“铁山靠”上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下盘功夫中,“搓踢”是八极拳重要的腿法之一。八极拳讲究“行步如趟泥,脚不过膝”。而搓踢正是这种步法的体现,他要求踢击时攻击点落于对手的膝关节以下,尤其是足部。因此搓踢虽不如其他的腿法有杀伤力,但是却意在用踢绊破坏对手的脚下重心,用不强的劲力巧妙的达到击倒对方的效果。

此外,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它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部队、武警中操练的擒拿、背摔、格斗等,都吸收了八极拳的某些特点。

八极拳精神讲究十六字诀,即“忠肝义胆 以身做盾 舍身无我 临危当先”。

口诀:敛神调息无极式,进步撞锤震天宇。双羊顶肘人不识,双手捧合抱拳礼。

拉开硬功式无敌,开弓撮顶窝里炮。翻顶两仪气鼓荡,狮子摇头小张口。

缠丝叠手十字拳,腰似蛇行平掌穿。齐步坐胯朝阳掌,拧腰扭胯雄鹰立。

跺碾呲滑闭肘裆,白蛇吐信双掌合。拉弓撮顶窝里炮,翻顶两仪起鼓荡。

扭转乾坤双揣裆,活步震脚翻提炮。点掌提腿跑追风,翻缠扑手伏虎式。

砍掌白鹤亮双翅,震脚抖毛震八方。摇臂呲滑挂肘忙,砸下跪膝南北极。

回身拥肘推山力,缩身转腰翻缠挎。翻肘锤砸打血海,闭掳缠丝打撞锤。

回身挑掌单鞭扬,勾提震脚窝心顶。闭掳缠丝打撞锤,缠丝仰掌托枪提。

鹞子入林底盘缠,起身崩肘浙江招。仆步搂手单腿掌,反挥朝阳使挂踏。

一字顶肘罗汉杖,挂提起掌站如松。气沉丹田下按掌,极架行毕归无极。

出处《飞狐外传》秦耐之。

沧州大洪拳: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广泛流传于沧州武林,多有武馆教习,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七十二为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又称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起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出没无阵,变化无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

出处《碧血剑》义生头陀。

鸭形拳:据说,明朝时峨眉山有位陆雅道人,在山里鸭池中,仔细察看鸭群的种种形态动作,再与拳术的基本功法相结合而创编出这套鸭形拳来。此拳举手投足间模仿鸭子走路时上身下体左右摆动、两蹼着地步覆蹒跚、头颈后伸缩等形态。鸭形拳特色是两臂自然甩动、双腿交替、脚蹬撩踢、身体前後左右摆晃。手法以掌为主,有勾、搂、托、插、穿、摆、掖、掷等,前撩后拨,左右伸按,柔中含刚。步法有弓步、虚步、行步、拖步、击步、盖步、挤步、跳步、辗转步等,多处于半蹲状态,要求腿部功力要好。头颈前探后拉,身体左右扭动,要求有很好的协调性。

演练是以内劲为主,进步以踩劲为主,抖膀是以寸劲为主,要刚柔相济,形象活泼。其特点为:摔、拍、劈、抖、擦、压;手法有按掌、摆掌、穿掌、推掌、架掌、摔掌、拍掌、劈掌、抖掌、撩掌;步形有踩步、歇步、跪步、摆步,练此拳可增内功、发劲、抖力可去病防身健身。演练时气沉下丹田,含于内劲,发于抖力,要节奏分明,手眼向随。

鸭形拳演练时,由于两臂摆动自然,两腿脚蹬撩踢,身体前后左右摆晃,对人体头、颈、胸、臂、手、腿、脚等各部位都同时运动,加之演练时,必须意守丹田,快慢、刚柔相济,因此,对健身和活动颈椎、腰椎、腿脚甚有裨益。

出处《碧血剑》胡桂南。

降龙伏虎拳:是武当山镇山之拳,是武当山习武之道人增长功力的拳种之一.以手法为主,腿法为辅,主要练习方法有带手、冲拳反腿、三连手等风格特点,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势势逼人,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更有防身制敌之用。

降龙伏虎拳刚猛有力,拳腿并练,使练习者在短时间内能撑握距离感,增加攻防意识,进退之中有协调。作为汉民族传统象形拳之一,对于习练者的要求颇高,要求习练者必须拱项缩头,瞠目眺牙,模仿虎形,领会虎意。

在整个武练过程中,伏虎拳结构严谨,底盘扎实。进攻时迅速准确,气势如虹;防守时密不透风,固若金汤。身法敏捷灵活,动作刚劲有力。

一招一式,似粗实细。拳、掌、指、爪,劈、打、抓、戳,看似变化微妙,实际上其实际效用价值极高,可以称得上一门完整有序,效用结合的汉民族优秀拳种。

出处《白发魔女传》慕容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