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仙帝养成日记 > 第十五回:明月如霜伊人如画

仙帝养成日记 第十五回:明月如霜伊人如画

作者:参茶在杯中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4: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父女二人路上闲话,到让甄英终于把天下大势了解了个大概。

中洲大陆天下五分,征伐百年,方有如今稍显平稳的局势。

北境异族入侵,中洲皇族为了抵御异族,不得采用驱虎吞狼之策,重用世家门阀。

一时间,虽然科举与察举并行,实权官职,却大多为世家把控。

要知道,此计策需要高超的政治手腕,毕竟虎患大与狼患,而当时重文轻武的画家皇帝并没有先祖当年的御下之术。

八大世家在驱逐异族后,干脆掀了摊子,共同推举那时姜家的家主为新朝皇帝,即为太祖高皇帝姜焕。

自此,八大世家变成了五姓七望。

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为了平衡朝廷,太祖姜焕上位后,重门派而轻世家,五大门派应势而起,与七大世家分庭抗礼。

姜焕农户出身,连姓氏都是跟着当地的望族,当年异族入侵,全家逃荒,父母叔伯兄弟上下十余口男丁,祖母姑侄二十多女眷,逃到长江天险时,在码头遭遇蛮族。

逃荒的路上,两个三岁的侄儿和一个两岁的侄女已经被换成了肉粥,一家人相互扶持着到了江边,本以为柳暗花明。

功亏一篑。

姜焕被父亲和大伯压在身下,一同被护住的,还有他七岁的表弟。

当夜,蛮族人回到营帐,姜焕才从尸山血海中起身,表弟虽然被大人们护着,到底因为年纪太小,被捂了太久,没了气息。

那年姜焕十二岁,和如今的甄世英一个年纪。

他能当上皇帝,纯粹是个意外。

恰逢,崔氏征召士兵讨蛮,当时还是“九娃”的太祖为报家仇应征入伍。

因杀敌奋勇,被崔氏本家一个辈分极高的长老收为义子,入赘了崔家,赐名姜焕。

那时的他一心想着为家人报仇,上阵拼杀奋不顾身,已经存了死志,当时抵御异族入侵的队伍中,这样的半大少年其实并不少见。

姜焕能被看重,是因为他虽报死志,仍记惜身。

大长老收他做义子,用“焕”来给他取名,想必是希望他能用自己内心的温暖照耀世人。

他也确实做到了。

家人都失散了,但是他娶了大长老的义女,也是因战乱失去双亲,崔家的旁支女儿崔莹。

崔莹虽然是崔家旁支,到底出身世家,族中怜悯她孤苦,并没有吞了她的家产,反而给她找了赘婿,重振家业。

而崔姓源自于姜姓。

崔莹是个好姑娘,为了避免赘婿跟着自己姓会招惹非议,以“姜”为太祖姓氏。

之后驱除异族,恢复中原,废立帝王,取而代之,兴门派而弱世家,轻徭役而薄赋税。

为君雄才大略,与民休养生息。

一代伟业。

甄世英对着镜子打量自身,心中想的却是太祖高皇帝的故事。

姜澈知道她自怜身世,常与她讲自己的祖父,也就是太祖高皇帝之事,只盼她能醒转过来,提一提心气。

甄英十岁才堪堪开蒙,好容易借着沈嬷嬷的东风认了几个字,不用做睁眼瞎,看着姐妹们为女官备考,自己却一无是处,只当此生这般,潦草度过。

却不想挨过了最初的十年,日子竟是一天胜过一天,不仅有姐妹相互扶持,又有沈嬷嬷这样的良师倾力维护。

待到王爷收养女,竟然一举选中,早在姐妹之前便看惯了吴中风光,王爷更是待自己如亲子,从头到脚,里里外外,事无巨细的吩咐下去,竟然无一处不妥帖。

这般看来,相似的出身,姜焕都能做皇帝,自己比他更多了姊妹扶持,义父爱护,又因本朝看重女子,将来便是做不成女官,也不必郁郁宅邸之间。

心念通达后,甄英整个人都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来。

也是恰巧,二人走走停停,正巧在上元节当天,赶到了钱塘江边。

“过了钱塘江,就到家了。”

上元节热闹在晚上,只见钱塘江面上旌旗蔽空,舳舻千里,诸多富户有自家的游船画舫,歌舞宴乐。

两岸则立着高高的竹竿,中间以绳索向连,挂着花灯,另有几处靠河之处,差役们用水火棍围了,燃起烟花。

甄英看花了眼,心里之道不愧是是吴郡鱼米之乡,其人烟阜盛,与云阳大不相同。

只说“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钱塘江以东,自姑苏城吴王府前,路旁杨柳都生得极有风姿,因随行侍卫不多,又怕人多有失,虽然甄英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姜澈到底不敢让甄英下轿。

倒不是对自己领地的治安没有信心,而是吴郡文风极盛,上元灯会,人多眼杂,虽然当天所有衙役倾巢而出维护治安,到底抵不过几个有名的才子登楼赋诗时,底下汹涌的人潮。

但姜澈到底敌不过甄英一副期盼的眼神,只得亲自把女儿抱在怀里,寻了一匹温驯又高大的枣红马,让人牵着走在大街上。

马背高大,甄英期初还不适应,不到半盏茶的功夫就得了趣味。

盖因花灯皆是往高处挂,寻常人得从下往上,虽然看得见一副花团锦簇,到底看得不分明。

甄英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在马背上,花灯就在身边挂着,轻轻一抬手就能摘下。

一路上行往玄畅楼,汹涌的人流皆在高头大马前分开,甄英见街上只自己一行骑马,略有些奇怪,却不好问出来。半晌,几名皂衣的衙役举着水火棍过来,王府管事亮了牌子,甄英这才知道上元节城中禁马,自己能有这视野,多亏了义父从中周旋。

吴郡乃是江南之地最繁华的都市,其水道蜿蜒,九省通衢,本就交通便利,趁着上元佳节,周边地区的乡民们炸了小食来城中贩卖,又有舞狮队伍开道,街边儿上吹糖的,捏面人儿的,卖花草的……直看得甄英眼睛都舍不得眨。

喧闹快乐的人群渲染出节日的氛围,甄英也受到感染,露出几分稚子天性,虽然口不能言,可身边伺候的,哪一个不是练就了一双利眼。

只见甄英目光扫过一个摊子,那个摊子的摊主就发了财,管事从荷包里掏出金叶子,几个小厮眨眼就把摊子包了圆儿。

一队人只在面人儿摊子前停了停,盖因吴王殿下童心大发,非要那老头儿捏个父女二人模样的面人,又要骑在高头大马上。

老头儿摊子上虽然有许多现成的马匹模样的面人儿,却不曾又一个是枣红马,只说劳烦贵人多等些,管事早把一颗金花生递了过去。

那捏面人儿的老者何曾见过这般大生意,手都哆嗦起来,却是不减麻利,不过一盏茶的功夫,甄英手上就多了个父女二人骑马的面人儿。

姜澈道了声谢,又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一个书画铺子,却见内里不止是书画,笔墨纸砚,市井杂货卖得齐全。

管事的一副和掌柜熟稔的样子,取出先前定的一套文房四宝,却是一方端砚,几杆湖笔,两块徽墨,另有薛涛笺、撒金纸若干。

甄英本以为是姜澈自己置办的这些物事,毕竟一路上,这位王爷义父没少赋诗属文,却见姜澈接过这套东西,仔细端详了片刻,塞到了自己手里。

“你看看,可还喜欢?”

甄英怔了片刻,眼中又蓄起泪来,那读书人珍而重之的宝贝杂乱的堆在她怀里,让她空不出手表达自己的感激。

姜澈用鲛纱的末端给她擦了泪:“原先甄家那般磋磨你,也没听得沈嬷嬷说你是个泪包,却不曾想在我手底下养了半年,就这般娇气了。”

甄英兀自哽咽,抱着一套文房四宝,不肯撒手,姜澈怕她摔着,哄了半晌才叫小厮拿走大半。只一套薛涛笺,印的花样实在精美,甄英绝不肯假手于人,非要牢牢抱在怀里。

“小姐这眼力真是绝了,这套薛涛笺,是蜀中的纸染的,平日里小老儿一天就能卖出两百多套,若不是大管事特地嘱咐了,说小姐年纪还小,定然喜欢鲜亮颜色,这最后一套啊,怕是留不到今天晚上。”

甄英兀自一张一张看着手中的薛涛笺,一套十色,同色中花样又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精致,各有各的好看,尤其是几张洒金印花的,端正贵气,她一只小手捏着生怕弄皱,干脆握一握,卷成卷子在手中捏着,十色的花纸错开,宛如彩虹一般绚丽,在上元灯火下,闪烁着点点斑驳的金光。

“你哥哥前些日子送了信,人已经到了,明日起,王府的西席就开始授课,你跟这些花纸啊,有的是亲近的时候。”

王爷一边说着,一边亲自解了荷包,递出张银票,甄英不经意间瞟了一眼,被上头的数字心疼得喘不过气来。

她连忙把手上的薛涛笺抚平,交给一旁的小厮,拉了拉姜澈的袖子,连连摆手。

甄英只听说过读书费银子,却不知道光这一套笔墨纸砚,就如此的费银子!

一路上吃穿用度虽然极好,到底是王爷和她一样同吃同住,加上对银钱没有概念,故而虽然先是惴惴不安,到底还是慢慢心安理得起来。

她不知王爷待她,真的是如亲生孩子一般,只是为她做什么都开心,根本不图回报。

她只知道自己如今一贫如洗,一无是处,此刻银票上堪称天文数字一般的印迹,必然是有去无回的买卖。

这一下,把甄英这些天来的后怕全勾了出来。她拽着姜澈的袖子,急的又快哭了出来。

却见姜澈不紧不慢的摸了摸她的头,笑意绵软:“这薛涛笺虽然贵重,可只要你开心,就是撕着玩儿,爹爹也供得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