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如水剑道 > 第78章 翠云丹会

如水剑道 第78章 翠云丹会

作者:花淡茶浓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3: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暮色渐重,露似真珠,月如长弓。微寒的秋风掠起,在翠云峰上、早已盘桓过千年。这一晚,却要与邙山、洛水一道,见证这前所未有的“翠云丹会”。

上清观外,一方可容百人的开阔露台,架起在翠云峰上。台上秋气畅然、人影端正,鲁雍真人唐拓、吴天师、长源真人等道门贵宾、耆宿位列上首,依尊卑而坐。各道观观主、监院,则按长幼亲疏不同,各自围着几案坐下。

几案上有茶具、果品、茶点等物,供台上道友自行取用。不时有上清观道士提来烹好的茶汤,为台上的道士宾客逐一添上。

公孙真人一袭玄青双色道袍,站在露台下首,面向众人,朗声道:“岁次戊申,时维秋暮。翠云峰外夕沉,共襄盛举;上清观前晚照,齐论丹道。松柏如盖兮,苍黄成云;宾朋列阵兮,俯仰诵经……今荣邀京中名道鲁雍真人、吴正节天师、长源真人,并安国、通玄、圣真、福唐、开元、凌空、延唐、升仙等各观道友,沐风披露,同聚在此!同赏邙山晚景,畅言丹道之趣……”

公孙真人作为东道主,一番慷慨陈词过后,便拉开了这“翠云丹会”的序幕。

鲁雍真人唐拓率先站了起来,淡笑中看向众人:“若论修道颖悟,小道却是后生晚辈,今以虚名,愧居中位。此时与诸位道友共聚翠云峰顶,俯瞰山峦暮色,不禁心有触动。特抛砖引玉,赠诗一首:

灵秀翠云峰,天然造化功。

玄台丹鼎在,不见青牛踪。”

台上众道友听罢,皆赞不绝口。更有道友遮住嘴巴、交头接耳,小声猜测着这位鲁雍真人的真实身份。

长源真人待一众道友称赞之声转低,也站起身来笑道:“在下这几年耽于俗务、疏于文辞。今日见鲁雍真人珠玉在前,心中却也技痒难耐,便斗胆附庸风雅、酬和一首:

老子西出函谷关,煌煌著述五千言。

骑牛只向胡蛮去,翠云峰上留仙丹。”

台上一众道友见长源真人诗文平平、却勇气可嘉,谈笑夸饰之余,也都纷纷站起,或诗或文,又酬和了几首。

坐在露台之外的几名上清观道士,便借着罩灯的光亮,执笔铺笺,将这些诗文细细记下。

一番热闹的诗文开场后,“翠云丹会”渐入正题。长源真人笑着向吴天师点了点头,这位鹤发童颜的老道便站起身来,声音浑厚如钟:

“自道尊老子立言,为我道门定下纲本,迄今已是一千三百余年。中历南华真人、玄微真人、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庚桑子、淮南子、张天师、抱朴子、云牙子、陶弘景、孙思邈、袁天罡、李淳风等百多先贤,以至于有今日之气象。然而修道之法,却如抽枝展叶、渐生不同。统而论之,俱称为丹道。”

长源真人见台上一众道友均屏气凝神、专心聆听,便故意发问道:“吴天师所言在理。那么何为丹道?”

吴天师会意笑道:“长源道友倒有些心急!”众人皆笑,他接着道,“丹道又分外丹、内丹两途:

外丹者,汲汲于炉火、孜孜于鼎镬,以金石草木、乃至生灵骨血为料,炼作丹药,服食后登仙长生。

内丹则不然,以凡胎为炉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归无极,以至不死长生之境。”

圣真观观主毛庆元忽道:“若如吴天师所言,在座道友中,倒是修外丹者居多了。只是吞丹而登仙的,却是一个也没有。”

通玄观观主曲炳玉接过话头道:“毛观主所说,岂不是废话!若我登仙了,还来这里干嘛?仙人下凡么!”众人听了,轰然大笑。

毛庆元也不生气、随着众人笑道:“那么敢问吴天师,于外丹之道,可有高见?或是炼丹的一些妙法心得,也可赐告在座道友!”

吴天师笑道:“老道这把年纪,一向浸淫内丹之道,外丹之道却知之甚少。不过对于内、外丹道的比较,却得了一些粗浅之见,言而总之,便是“七远”和“七近”。或可供诸位道友品评!”

台上众道友皆道:“愿闻其详!”

吴天师微笑中,却已露出几分认真来:“内丹之道,固本培元;外丹之道,舍本逐末。所谓‘七远’者:遗形取性,仙必有根,存亡一体,取悦声色,晚修无补,金丹延龄,身心不一。”

“所谓‘七近’者:专心玄道,至真无为。希高敦古,克意尚行。尘界自修,精专不二。崇尚方外,摄生为务。保国取胜,静以安身。痛改前非,重视晚节。忠孝贞亷,不修自得。”

升仙观观主师育成神色严肃:“吴天师,照您所言,外丹之道便是一无是处?贫道倒觉得,内丹之道固然有几分道理、却虚无缥缈,修行方法上也是各行其是,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纲目。反而不如外丹之道‘吞丹成仙’来的直接。”其他道友听罢,多点头称是。

吴天师虽遭质疑,却面色如常:“外丹之道自然有用,或在内丹之道大成时,可以作为辅助。我所推崇内丹之道,却也不是无根浮萍,在座有修行内丹之道的,大概也都可以感觉到,若行功入深,后天之气其实已经在巩固肉身了。”

有的道友听完,却也认真地点了点头。吴天师又道:“至于内丹之道如何修行,今日丹会,却有更胜老道的人,可以为大家梳理一些。”

这时,公孙真人又从座位上起来,站到了下首。他目光微凝、神情逸然:“我辈修道,所为者何?”

露台上众道友听他说话,却都是一惊。心中虽已冒出各式各样的答案,却都仿佛心照不宣、没有盲目开口应答。

公孙真人看了看场上众道友,缓缓说道:“为躲灾避祸?为山中逍遥?还是为长生不死?贫道觉得,都不是。真正的修道,便是生灵要挣脱这一身躯壳所限,将‘精、气、神’不断修炼精进,突破红尘桎梏,神游天外。这便是终极目的,更是唯一之途!”

“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修道者而言:一为混沌,对应道种;二为阴阳,对应雌雄;三为精、气、神,对应下、中、上三处丹田;万物为眼中所见、目之所及的生机之物,对应生灵。凡生灵者,皆可修道;而人为众灵之长,修道则最为迅速。”

“至于道门修行之法,贫道白首穷经,归出六个阶段:一为筑基,二为炼精化气,三为炼气化神,四为炼神还虚,五为炼虚合道,六为道归无极。要之,不离‘精、气、神’三宝,而气为中核。也就是说,修道必从‘练气养气’开始,以‘坐圆守静’辅之。‘练气养气’共五步成法:吐纳、胎息、行气、采气、服气。‘坐圆守静’共四层境界:定心,守一,存思,坐忘。”

“这其中易数,贫道曾反复推演过:‘练气养气’五步成法,融蕴五行;‘坐圆守静’四层境界,对应四时。两者相加,其数为九,进阶之数为六。而九、六之数,正合阴阳。因此我道门修行,便是以六驱九、炼三还二、合二为一、持一归道,是逆天而行的一条艰深之途,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抵达。”

“再说‘精、气、神’三宝。精,即**凡胎,与先天之气交感,成先天精元,分雌雄两性。生为雄,则曰先天阳元;生为雌,则曰先天阴元。气,道书写作‘炁’,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之分。先天之气,封藏于眉关‘天心穴’内,非后天之气不能引动;后天之气,既呼吸之气,呼接天根、吸接地根,绵绵若存,最终归于先天。神,三魂七魄聚为神,精、气可加固之,亦可损毁之。故此,睡眠聚精、呼吸养气、意念炼神。”

“然而‘精、气、神’三者虽分,却贴合一处,存则具存,亡则具亡。精为气母、又为神舍,却不能自生。精一诞世、便自动损耗,需摄食外物作为补充。因此种种生灵之间,才会相残相食,以互补精元。若精元不能及时补充,便如冰块置于烈阳之下,终会渐渐消融。一旦精自消亡,气便散去,神亦无所居,**凡胎便会迅速腐朽、归为尘土。”

安国观观主柯慎行点了点头:“公孙真人所言,确也能自圆其说。我辈修道之人,想明白其中关窍、便也不难,倒也不必说得这般琐碎。只是依你所言,若新入观的道童,便如何‘练气养气’?如何‘坐圆守静’?六个阶段如修炼有成,特征又是什么?”

长源真人笑道:“道友发问,皆指在了关键之处,我便代公孙道兄回答!

‘练气养气’之法,无非呼吸吐纳,姿势可坐、可立、可卧。先呼一口废气,如剥茧抽丝、渐渐而尽;再吸一口清气,如环手缠丝、缓缓而足。气足便停,不吸不呼,心中默诵经文或数字。待觉气闷,便张口将废弃呼出,仍如抽丝……如此勤练日久,后天之气便会自生,积少成多,便可渐成气候。”

“至于‘坐圆守静’之法,各观却都大同小异。我以为,要与练气之法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具体而言,便是眼观鼻、鼻观心、心守意、意生感、感而悟、悟得智、智御形、形载气!如此几遍,便可入‘定心’之境。然后再与练气之法融为一处。无论‘坐圆守静’四层境界、还是‘练气养气’五步成法,每层境界之间、每步成法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前后交叠、回环往复。”

“筑基阶段,后天之气将贯通任督二脉、出现“小周天循环”,积蓄足量后天之气,凡胎渐能辟谷。

炼精化气阶段,凡胎为药炉,后天之气为炉火,采一道先天精元炼为丹母,开始封炉、炼药、止火,融炼成丹。

炼气化神阶段,先天之气破出,与后天之气交缠合一,出现“大周天循环”,凡胎全为先天精元之气,滋养成丹,化为圣胎。

炼神还虚阶段,圣胎长成元神,体内更无杂气,元神可自天门出,离体成仙,隐显莫测,变化无穷。”

“至于后面的‘炼虚合道’‘道归无极’两个阶段,几乎无典籍可考,只有一卷古竹简上记载过。六个阶段便是六道大关,每一关又可按修炼程度分为‘入门、初成、小成、大成、登顶、圆满’六等。六六三十六,正合天罡之数。前四个阶段、每到大成之时,凡胎便要经历一次‘伐毛洗髓’。”

“我师傅罗浮真人曾说过,炼神还虚阶段修炼至圆满,便要面临雷罚。若扛得过,便可一步登仙,上九霄、入仙籍;若扛不过,身死道消!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公孙真人、长源真人陆续阐述完毕后,台上一众道士鸦雀无声。过得许久,鲁雍真人清了清嗓子,才打破这尴尬的寂静:“若两位道友所言无误,那我只能算是筑基阶段入门了。”说完,轻松一笑。

延唐观观主邓仁杰沮丧道:“我十多岁入道,如今年过花甲,却刚贯通任督二脉不久,小周天循环尚且生涩非常,勉强算是筑基阶段大成。看来以后要常来上清观这边走动了。”

公孙真人拱手笑道:“道友客气了,贫道欢迎之至!”

开元观观主段安平苦笑道:“我那早几年驾鹤西去的师傅,只是热衷外丹之道,于内丹修行却着实粗浅,教到我们手上的、便更少了。方才听吴天师说,外丹之道还有些用处。我也五十多岁的人,只会些炼丹念经的事情,不如一条道路走到黑,请吴天师给咱点拨点拨!”

吴天师此刻心中也正暗暗感慨:自己三十岁上,才由外丹转向内丹之道。或许是错过了最佳的筑基之期,如今年近百岁之龄,却也刚刚达到炼气化神初成的境地!虽足以自傲,但在有生之年,已经没有登仙的可能了。

这时又听到有道友发问,吴天师才从沉思中抬起头,淡淡笑道:“这位道友既然执意要问,我便妄言几句。我道门外丹之道,其实源于阴阳家和方士。汉朝淮南子一时兴起,召集天下著名方士探讨长生之道、方才试着开炉炼丹。到汉末张天师创五斗米道,外丹之道便慢慢传开,至魏晋时终于狂热。”

福唐观观主黄临泉也有些意兴阑珊:“老人家!这些咱们都清楚的。不妨言归正传,只说说外丹之道便可。”

吴天师笑道:“年纪大了,是有些啰嗦。其实外丹之道,本是先秦巫医治病的法子。丹药、丹药,当以丹为形、药为本。是药皆有毒性,若药不对症,于身体尚且有损无益。而外丹之道又如何炼丹?金银铜铁、玉石水银,百无禁忌地放进去,**凡胎,如何能承受得住?所以,大凡是吃颗金丹就一步登仙的说法,多半都荒诞不经。”

凌空观观主伍玺拱手道:“吴天师,我们观中却是不同,内丹、外丹均有修习。对于偏重一面的看法,我便都不认同。只是千余年来,就没有一条兼收并蓄的修道之途吗?”

吴天师抚了抚颌下白须:“这位道友所言不错,外丹之道也并非全无用处。若以内丹之道,修习至炼神还虚大成,元神已可离体、凡胎也经过伐毛洗髓。这时世间道人炼的一些金丹,大可以拿来嚼着吃。不仅不会被毒死,反而对扛住雷罚有好处。”

段安平、伍玺听罢,皆是一脸苦闷。黄临泉想了想道:“公孙真人,今夜这么多道友,都是乘兴而来,想要在这‘翠云丹会’上,找出一条精进修行之途。却被你们几位前辈几番慷慨陈词,把路全堵死了。唉!以前是眼前模糊,看不清更远的路途。这回眼前倒是清楚了,看到的却是万丈深渊……”

公孙真人点着头、淡淡笑道:“我道门传承已千余载!从来没有一种法子,能叫人人得道成仙。但一代一代道门前辈不断求索,替我们填平了多少陷阱、扫清了多少弯路?哪一代修道之人,都是踩着上一代的身体往前走的。今日有幸邀得诸位,是想告诉大家,即便我们这代做不到,但我们的弟子、弟子的弟子们,总会冒出来一些惊才绝艳之辈。只要我们不断匡正修道之途,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走下去,这些道门后人,便能达到我们都到不了的高度!”

台上众道友人听罢,无不心潮起伏、久久说不出话来。

过了很久,坐在上首的鲁雍道人,才第一个站起来,向站在下首的公孙真人拱手拜下。台上其他道友见到这一幕,便也纷纷起身,向着公孙真人拱手深深拜下……

新月如钩,长天寂寂。城池如兽,灯火寥寥。公孙真人转过身去,望向黢黑的夜景,眼角微湿。有些模糊的枝叶间,他仿佛看见了那道舞剑少年的身影,挥斩迅疾,剑意凛凛……

那是道门的希望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