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如水剑道 > 第351章 太真托梦

如水剑道 第351章 太真托梦

作者:花淡茶浓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3: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蓬莱宫中,日月同升。太真殿前,瑶阶玉檐。

太子李适心头千回百转、口中惊惶难言。那太真妃他自是见过,乃是太祖父玄宗皇帝的宠妃,艳冠六宫。只是当时年纪尚幼,记忆早便模糊,那太真妃容貌衣着如何、也只留了个浅浅的印象。

太真妃被赐死马嵬驿时,他也才不过十四五岁年纪,和一群西行的宫人搅在一处。远远只瞧见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随意挖了个土坑、便将一团榴红的物什丢了进去。后来年岁渐长,才知那太真妃最喜穿石榴裙,当日丢进土坑之物,便是太真妃的尸身……

仙子见他面带惊惧、张口结舌,仍旧笑道:“你也不必害怕,太真妃香魂离了那皮囊,天魂复归上界,封了牡丹花神。这些皆是注定的命数,她岂会因凡间纠葛,便与你李氏后人为难?今日你误闯至此,或许便是她有意接引你过来、有良言相告罢。”

太子李适这才心绪稍定:“我、我定要去……拜见这位花神娘娘吗?”

“既来此间,避而不见,才是失了礼数。况且上几代的恩怨,无论如何、总也算不到你头上。放心便是了。”仙子笑盈盈道。

太子李适觉得有理,便跟着仙子,拨开云雾,穿花绕径,来到一座金阙玉宇前,匾额上漆着几个醒目隶字“太真殿”。他既感惊奇,又觉拘谨,不由憋出一句:“仙、仙子,敢问如何称呼?”

那仙子转过头,嘴角微翘:“叫我小玉便可。稍待会儿见了花神娘娘,不必拘束,倘有什么疑惑、尽可问她。”

太子李适默默记下,追着小玉,拾阶而上,不多时便至殿中。只见匝地锦绣、满堂金彩、罇罍列案,香炉擎烟,比之太极宫、大明宫的殿阁布置,亦不遑多让。

当中雕凤独坐榻上,一个酥胸半袒、绣襦罗裙的美妇人,正斜倚扶几,手捧琥珀杯,小口啜着玉液琼浆,双靥现出酒红。见有人进殿,当下罗袖一挥,那怎么也喝不干的琥珀杯,登时消失不见。

美妇人倾城一笑:“适儿来了。快上前来,叫哀家看看!一别近二十载,如今却也生得身形伟丽、龙章凤姿,不输三郎当年。”

太子李适闻言,只得款步上前,拱手行礼,诚惶诚恐道:“孙臣拜见娘娘!自娘娘仙去,太祖父昼夜思念。观花忆人,拂柳垂泪,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始终郁郁寡欢,龙体每况愈下,终于崩于甘露殿。太祖父自知亏欠娘娘,便一直耿耿于怀,以致老景凄凉。望娘娘顾念当时荣宠,莫要记恨于他。”

美妇人推开扶几,笑容不改:“凡间游历,本就是逢场作戏罢了。什么爱不爱、恨不恨的,适儿也太过小心了些。今日你魂游至此,却非偶然,乃是哀家心血来潮、略施小术,招引你至此,有几句良言相劝。”

太子李适行礼如仪、微微抬眸道:“孙臣恭听娘娘谕示。”

美妇人坐正身子,丰腴之姿更胜当年,含笑款款道:“自古而今,沿历数朝,有起便有落,有盛便有衰。周八百国祚,隋二世而斩,皆逃不过此律,哪里有过千秋万代的王朝?你们李氏盛朝,算来也不过三百年国祚罢了。若再不兴利除弊、励精图治,只怕这江山传不了几代,便要崩坏。”

太子李适心头默算,

不由惊出一身冷汗:盛朝开立至今,不过百五十年而已!若国祚只有区区三百年,岂不是已过半程?自己身为太子,将来必会身登大宝,如何能不为这盛朝基业忧心!

念头至此,太子李适再顾不得许多,噗通一声向美妇人跪下:“孙臣求娘娘赐告兴国之策!”

美妇人却是一声娇叹:“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哀家尚在凡间时,曾坐观盛朝震服万邦,亦亲历三郎从励精图治、到自满怠政。又罢免张九龄、张说等贤相,使朝政逐渐腐坏。偏听宠臣,盲信边将,最终酿成‘蓟州之乱’。我在凡间的肉身及亲族,便皆因这场兵祸,尽被诛杀,也是罪有应得。

今日你问兴国之策,哀家又能有什么高论?说来说去、终究是妇人之见。倒是自汉兴以来,有两篇千古雄文,你可详加研读、想来定能有所领悟。”

美妇人说罢,罗袖轻抬,当下飞出两支卷轴来,轻轻落在太子李适膝前。他忙拾起一卷、熟练展开,入眼皆是一道道娟秀字迹,誊抄的却是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的两篇《出师表》。他少时便读过这两篇表书,只觉言辞恳切、谆谆以告,确是当得起“雄文”二字。

旋即,他又拾起另一支卷轴,展起看去,却是开朝名臣魏徵讽谏太宗皇帝的一篇奏疏《十思疏》。此文满朝文宦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猝然读之,其声如钟鸣鼓响、振聋发聩;细细思之,只觉背脊冷汗涔涔,坐立不安。将治国理政之道,讲得透彻非常。

太子李适便跪在殿中,将两篇雄文翻来覆去、读了数遍。抬头再看时,却哪里还有玉殿金堂?四面皆是茫茫白雾。虚无缥缈间,似有一座雄奇仙山浮在半空,山壁上隐隐浮现两个篆字“蓬莱”。再向下看时,登时吓得魂飞魄散:极目望去,尽是蓝湛湛的怒涛巨浪,许是《山海经》中所载的东海……

便在这时,周身云雾似已不堪重负,登时纷纷散开、太子李适一声惨叫,便向那浩渺东海中坠下!

太子李适坐起身来,已是满额汗珠。掀了锦衾、却见四五个宫婢掌着灯笼,自篷舱两面涌入。其他宫婢因舱室狭小,皆围在外面,却也将灯笼凑了进来,登时将舱中照得宛如白昼一般。这才恍然明白,原来竟是一场奇梦。

太子李适呆坐舱中,梦中所见仍历历在目,脑海里不断盘旋着《出师表》《十思疏》里的字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众宫婢见他神色渐复,才纷纷安下心来,默默将一方小案摆好,又将一盒新煨羊肉、一榼蒲桃酒、几样酥烙糕饼放好,才蹑手蹑脚退了出去。

太子李适望着满案珍馐,却觉索然无味。自顾自出得舱来,才知天已全黑。方才一觉,酒却未醒,仍有些许晕眩。

放眼瞧去,九州池外殿宇悬灯,九州池中波涌风徐。河汉倒悬其间,与苍穹上的那一道遥相呼应,分不清虚实真假,满难解的玄奥。正是: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话分两头。

却说李长源自乞儿帮出来,又见南市萧疏、几无人影,心

中只觉寒凉。

此刻已过中饭的时辰,照说南市已经开市。然而看着一间间开着的铺肆,掌柜缩头不出,伙计打着哈欠,皆是一副无人问津的颓然之态。李长源叹息一声,更加快了脚步。

不多时回到东宫,见太子李适竟端坐在正殿上,捧着两卷书出神。便拱手行礼道:“殿下万福金安!臣此番出宫、幸不辱命,已在神都苑中寻到了那祆教圣姑。圣姑明言,之所以怂恿胡商罢 市,皆是受太微宫王缙所迫,不得已而为之。除非那王缙悬崖勒马、及早收手,放还所拘教徒及亲眷。不然此事、必当不死不休。”

太子李适扔下书卷,皱眉道:“这些祆教胡人,还真是大言不惭。那王缙不但贵为齐国公,更是权相元载的左膀右臂,岂会受他们挟制?不知那萨宝府祆正,如何看待此事?”

李长源沉吟不语,却抖开双袖,双手掐算起来。过了片晌才道:“祆正大人已乘快马,自长安启程,计日可抵洛阳。届时可当面向殿下禀明。”

太子李适捏了捏太阳穴,似是酒力尚未散尽,才换了个口气道:“真人,此间并无外人,不须这些繁文缛节,还请坐下说话。”

李长源闻言,又行了一礼,才徐徐行至在太子左侧,寻了圆座坐下,淡然一笑:“殿下今日有何困惑?”

太子李适不答,环顾了一下四周,沉声道:“我与长源真人谈经论道,你们也要听吗?”

四面东宫卫率、随侍宫婢闻言,皆是身形一颤,齐道:“不敢。”于是纷纷退出正殿,只留下李长源一人,端坐太子李适身边。

太子李适这才面带忧色道:“真人,昨夜……昨夜我发了道奇梦,竟魂游至东海蓬莱宫太真殿,见到了那位……那位缢死在马嵬驿的太真妃!”

李长源闻言,也是一惊:须知横死之人,易生凶鬼怨魂。那太真妃曾是一门荣宠、权势赫赫,只因一场兵祸,便被陈玄礼等人满门斩杀殆尽,如何没有怨气?虽事过数载,焉知她忽然亡魂托梦,不是要伤及李氏血脉?

可见眼前太子殿下正安然无恙,却又颇觉奇怪。只好问道:“殿下可见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太子李适忧虑更甚,愁眉苦脸道:“太真妃说,盛朝国祚只有三百年。还说若不兴利除弊,只怕连三百年也撑不到!”

李长源也是心头大震,不禁肃然道:“这等预言王朝气运之事,不但大逆不道,而且泄露天机!便是袁天罡、李淳风在世,也要缄口不言,将推测到的天机、烂在肚子里。故此,虽有《推背 图》传世,却是模棱两可、语焉不详,以免人心思变,酿出倾覆之祸来!”

太子李适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我也是这般想的。可那太真妃言之凿凿,由不得我不信。她还劝我研读两篇雄文,好为以后革除积弊、清剿外患,明心立志。便是眼前这两卷。”

李长源这才捡起那两支摊开的书卷,星眸一扫,也是颔首默然:原来是诸葛丞相的《出师表》和魏徵的《十思疏》,确是适合帝王、储君研习的千古雄文。

思罢,不禁笑道:“看来这个太真妃,生时荣宠至极,死后遭人毁谤。如今竟洗心革面,要为盛朝国祚鞠躬尽瘁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