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如水剑道 > 第18章 乱世遗孤

如水剑道 第18章 乱世遗孤

作者:花淡茶浓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3: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古征伐之间,有道或无道,人命也都如草芥一般,并不会因为几个热血诗人一两句的哀叹,就一定会变得珍贵。兵荒马乱的年月,以身许国的将士,能得马革裹尸,其实也算是种奢望的荣耀。毕竟还有许多戍边远征的忠义之士,大都化作了河畔枯骨、陇上冤魂……成为永远的“春闺梦里人”。这其中的哀伤与悲叹,更与何人说去?

二十日清晨,关大石在沉沉梦魇中被摇醒,睁眼一看,却是牛冲。关大石本想起来,却浑身乏力,牛冲用仅存的左臂要去扶他,却牵动右臂的创口,疼得眼前一黑,两人都倒在了军舍厚厚的茅草上。半晌,关大石挣扎起身子,又把一旁的牛冲扶起,方才问道:“牛冲兄弟,你……你好些了么?”

牛冲忍着疼痛:“俺……俺不过少了半条胳膊,又有什么打紧……可……可三郎哥……他……他们,都没了……”说完还是痛哭起来。关大石也被他带出了情绪,二人一边哭着、又一边徒劳地安慰着对方。

牛冲忽然止住哭声,似是想起了什么,“大石哥!刚才陈谷大哥来过,说一会要在城外安葬阵亡的将士,叫咱们过去。还能……还能见三郎哥他们最后一面……”关大石听着,慢慢点了点头。也止住难过,抹干眼泪,去叫同来的邙山团练兵,一起向城外奔去。

城墙之下,成垛的柴薪如小山包一般堆在那,都是城中百姓一担一担地送来。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陶罐,也齐齐整整堆放在城墙根,想必也是百姓从家中拿出来的。

李光弼将军站在城墙之上,声调虽然低沉,却如洪钟大吕般响亮:“诸位将士!自去岁至今,我众将帅视死如归,与贼众日夜鏖战、血染城池,打退了乱臣贼子,鄙将与有荣焉!然兵刀无情,亦有千余将士捐躯国难,叫人捶胸顿足、长歌当哭!今风云变色,晨光熹微!吾已备薄馔,兼具香醪!以奠英灵,以祭亡魂!呜呼哀哉!尚飨!”言罢,战鼓沉郁,画角哀鸣,一些道士、僧人诵经超度的声音响起,是给这些阵亡将士最后的礼遇。

接着便有两队官兵,身着黑甲,头缚黑巾,自城墙两边插入,将柴薪抱起,于空地上堆成长长的几排。又两两相对,将阵亡的将士逐一抬起,排放在柴薪之上。

这时,李光弼将军右手裨将喊了声:“壮行!”城墙上的将士皆端起一碗酒,向城墙洒下。一排排柴薪火光亮起,渐渐连成一片,将这一处的空气烤得缥缈起来,仿佛亡灵在火焰上跳跃、升腾,在向这个世间恋恋不舍地告别。

薪火经久方熄,关大石等人面无表情,各自抱了陶罐,将兄弟的骨殖收了,才回到军舍,等候接下来的指令。因驰援而来的团练乡勇,均非在籍官军,或去或留,悉听其便。关大石等人合计半晌,还是决定先回邙山,送亡故的兄弟归根故土,方为首要。至于之后战事,也非团练乡勇所能左右,有召必回便是。

官军伤亡皆有抚恤,纵是团练乡勇,亦赐给相应银钱和抚恤文书。关大石代伤亡的兄弟入了军帐,领着银钱和抚恤文书出来,眼中已全是鲜红的血丝。对于已经再也不能挽回的兄弟们的性命,这些东西,也不过是种微不足道的慰藉罢了。

关大石与仅剩的团练兵,携着杨三郎等人骨殖,顺太行山一路南归。此时山桃胭红,新柳绽绿,莺燕鸣啭之声点缀其间,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南归众人心中含悲,便对这亮眼春色,也视若无睹。

浑浑噩噩七八日,关大石等团练兵啃着干粮、吃着打来的野味,方才出了太行陉,再向前数里,便是黄河。春时日暖,冰河已开,翻涌浩荡的河水向东而去,消隐在天穹与群山交汇之间。关大石等人找来些枯木,以树藤、绳索捆扎,做成两个简易木筏,寻到一段水流较缓处,才渡了黄河。

真正站在邙山脚下,关大石心中的难过与不安便猛地强烈起来。站在那儿半晌,双腿却像灌了铅,一步也不愿意挪动。众人心中也不好受,知道他心里所想,也不强催,散在一旁等候。

王贯杰走了上来,忍着难过说道:“里正!逝者已逝,过哀无益。如今须是尽力照顾好他们的家小,便是阵亡之人泉下有知,也当无憾了。”关大石才缓缓点了下头,迈开步子,向山而上。

回到杨柳山庄,已是某个清晨。初日照高林,光线一道道斜穿下来,将山庄照得通明。远远看到几缕青烟在村落里升起,被阳光冲散开来,笼在山谷上方,竟有几分虚幻之感。接着是鸡鸣犬吠之声错杂响起,几个妇人挑着木桶在溪边打水。忽然一个妇人转过头,看到头扎黑巾、浑身破烂的关大石几人,便似见了鬼一般,扔下木桶、捂着嘴,和其他妇人一起四散着跑开。

不多时,庄里老幼乡民全向这边涌来,走在前头的是老者王通儒和刚才打水的几个妇人。乡民走到近前,只看见跪在地上的关大石等人,面前放着三只陶罐,又在跪着的身影中搜寻了一番,一个妇人便跌坐在地上,尖嚎起来:“胡六——你个杀千刀的!骗俺孙娘子说……说回来照顾俺孤儿寡母……你倒是走得干净了……呜呜……”一个两岁上下的男孩在一旁拽着这孙娘子,也是啼哭不止。

老者王通儒也发现了异常,不敢确信地、又在寥寥几人中寻了几圈,才眼睛一闭,晕了过去。旁边张木匠等人连忙扶住,掐起了人中,不多时便悠悠转醒,自语喃喃道:“为国尽忠……死得其所!为国尽忠……”

这时陆秋娘从乡民中挤出身来,两步走到关大石面前,“啪——!”地一记耳光甩在关大石脸上。她双眼通红,愤恨之气像两道利箭:“关大石!我家三郎就是什么都听你的,才是这样的下场……你就是想报仇!你武艺高强,若要报仇,自行去便可!偏要拉了三郎去陪你……你倒是好端端地回来了!我家三郎……便……往后只能睡这陶罐里了……关大石,我便做鬼,也不会叫你安宁!”众团练皆低下头,不敢回应。秋娘说罢,方才提着的一口怒气也已泄完,便即昏死过去。

关大石等人便一直跪着,知她们纵然言语激烈,也皆因心中悲恸难抑。直到众乡民将陆秋娘、王通儒、孙娘子及男孩扶走,才上来将众团练兵扶起,一同默默回了杨柳山庄。

关大石独自回了茅舍,连日奔行的泥垢和血污,将一身破败不堪的衣袍,涂抹得污秽不堪。他提不起半分力气去管这些,一个人躺在土炕的茅草上,侧身看着酣睡的关虎儿,心中思绪翻涌——想到自己的妻室云妹子、尚不满周岁也叫“关虎儿”的儿子……想到小时候和杨三郎一起被父亲逼着站桩的事情……心头眼中,便觉一阵酸意涌上来,热泪自虎目夺眶而出。

伤心难过了一阵,关大石抬眼望去,白白胖胖的关虎儿已经醒过来,乌溜溜的眼珠子正看着他,清澈的眼神中满是疑惑:难道大人们也是要哭鼻子的么?不一会,关虎儿竟小心地站立起来,颤颤巍巍扶着他肩膀,用肉嘟嘟的小手,替他将眼泪抹去,旋即钻进他的怀中。这小小的身躯散发出来的暖意,也让关大石的心里更清明、坚定了几分。

关大石便搂住关虎儿,这么躺着,不一会关虎儿便又香甜睡去。忽然间脑海中冒出到陆秋娘说的那句“我便做鬼、也不会叫你安宁”,略一细想,才暗道一声“不好!”于是连忙起身,将炕上的兽皮给关虎儿盖好,蹬上军靴就往杨三郎家茅舍赶去。出门正巧碰到庄里的郭婶子,细细一问,才知陆秋娘先前便已被扶回去休息了,于是不由分说,拉了郭婶子一同过去。

两家茅舍本就不远,到得门前,关大石便给郭婶子递过去个眼神。郭婶子知他不便,便上前敲了几下柴门,无人回应。少待又敲了几声,依然无人开门。关大石便觉不对,推门而入,只见陆秋娘的一双狐皮靴就在眼前打着转儿。往上看去,陆秋娘双臂下垂、两眼紧闭,脖子被一根绳套拽着,已然没了气息。

郭婶子被这场面一吓,跌倒在门槛上,嘴里向外大喊:“快来人——!快来人啊——!杨家娘子上吊了——!”

关大石也是心头一痛,连忙抱住陆秋娘双腿,向上一抬,将她脖颈从那绳套之中取出,然后抱进里间,轻轻放在炕上。这时已经有乡民涌了进来。一个干瘦的长者走上前来,自言曾在洛阳城中一家药铺当过差,略通些岐黄之术,愿先探诊一番。关大石也才想起这人,平日最是寡言少语,不过人倒温和,也曾给关虎儿送过一回治风寒的草药。如今事发突然,只好放手让他一试。

这长者姓张名函,算得是杨柳山庄的半个郎中了。此时已经用手在陆秋娘鼻下探了下——尚有一缕游丝出入,便叫一名妇人过来,在她胸腹之间按压,促进回气。又拉过她的右手,将两根手指搭在脉搏之处,细细感知起来。半晌才道:“幸得发现及时,否则神仙难救。杨家娘子现已无大碍,只是……”他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说。关大石便遣开大部分围观的乡民,只留下郭婶子和方才那位妇人,张函才接着说道:“这杨家娘子已怀有身孕,就脉象看来,怕是三月有余了。可惜杨义士驾鹤去了,往后却要苦了这对孤儿寡妇……”

几人闻言,皆黯然神伤。郭婶子想了想,自告奋勇道:“里正勿须担心!待会杨家娘子醒了,我便好好开导一番,担保她不会再寻短见便是。只是里正不便在此耽搁,她如今正记恨你,怕是再要言语折辱一番……”关大石知她思虑周全,且兼顾到自己,便拱了拱手,自行回去。

却说陆秋娘果然渐渐苏醒,睁眼间却看到郭婶子正侧坐在炕边,给自己喂水。脖颈上火辣辣地疼痛,才知寻死不成,腑脏翻涌间,喉咙一甜,便吐出口鲜血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