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蜀山悬剑传 > 第四百六十二章 疑点重重

蜀山悬剑传 第四百六十二章 疑点重重

作者:大明终始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3: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朝斗坛前山月幽,师雄有梦生清愁。

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无题》佚名(清)

……

白复道:“方大人,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还请您老指点。”

方曙流笑道:“你先不忙说,让我猜猜,何事能让白老弟困扰?”

白复和青鸾公主对望一眼,含笑而视,端起茶盏,细品香茗。

方曙流远眺龙首原之雪,略一沉吟,笑道:“可是为公孙大娘而来?”

青鸾公主惊道:“大人如何得知?”

白复笑吟吟看着方曙流,等待他的解答。

方曙流笑道:“长安目前能惊动白老弟的,恐怕只有三件事:其一,破获伪燕地下谍报网;其二,史思明复叛;其三,陛下遇刺。

这位姑娘所穿大氅,粗看是一件普通塞外裘皮,但从领口外翻的毛皮来看,应是灵武一带服饰。

袖口有几处磨损,缝补的针角采用的藕合菱角纹,一看就是大内绣娘花满蹊的手笔。

从这两点就可看出,姑娘定是宫中之人,而且是灵武‘元从子弟’。”

青鸾公主大惊,这趟出宫,为了不引人注意,自己专门挑了几件在灵武时采购的衣物,没想到竟被方曙流看出端倪。

“就算是宫里来人,大人又怎知与公孙大娘有关?白少侠并不认识公孙大娘啊?”青鸾公主不想让方曙流看透,追问道。

方曙流手捋五柳长髯,笑道:“既是宫中之人,又能请得动白老弟,定是皇室中人。

我听闻陛下爱女青鸾公主,师从公孙大娘。此女子美若洛神仙子,乃九天玄女下凡,剑术通神,常持一根翠竹棒游戏人间。

不知姑娘可认得否?”

青鸾公主看着手边晶莹如玉的翠竹棒,皓齿星眸,嫣然一笑。

……

青鸾公主把公孙大娘行刺陛下之过程,原况重现给方曙流。

方曙流听罢,手指轻轻敲击茶台,沉吟道:“此事确实令人费解。以往也有过类似的事,但行刺之人要么是中了摄魂**之类的幻术,要么本身就是‘僵尸药人’,被人用巫蛊之术操纵。

但据公主所言,公孙大娘在行刺之前,灵台清明,言辞缜密,不像这两类情况。”

白复道:“线索只有这么多,是否还有其他法门可以反推凶手?”

方曙流道:“我们通常断案,首先看两点:行凶者的动机是什么?谁是此事最大的受益人?”

诚如公主所言,你师父与皇室关系良好,尤其是和陛下相识多年,完全没有行刺的动机。”

白复道:“难道是第二种可能?”

方曙流脸现疑惑,道:“倘若陛下驾崩,谁是最大的获益者?”

青鸾公主道:“难道不是安庆绪和史思明吗?”

白复道:“显然不是叛军。伪燕大势已去,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张镐等节度使皆为经验丰富的将领,就算朝中有变,最多影响平叛的时间,不会改变平叛的结果。”

有些话白复没有说出:“如今太上皇返回长安,肃宗又得位不正,天现二主,正是诡谲之际。

安庆绪、史思明等人估计天天翘首期盼,诅咒皇帝和太上皇来个鹬蚌相争。怎会平白无故替太上皇铲除心腹之患?”

想到这里,白复和方曙流对望一眼,看见彼此眼中的惧意——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由于青鸾公主在场,两人皆不明说。

方曙流道:“刺杀过程,还有一个疑点,不知白老弟是否留意到?”

白复默不作声,突然从茶台旁抄起一支筷子,出手如电,刺向方曙流!

事起仓猝,毫无征兆,青鸾公主尖叫一声,呆立当场,眼睁睁看着筷子刺向方曙流咽喉!

眼见捕神就要血溅当场,白复瞬间停手,筷子头在方曙流喉咙一寸处微微颤动。

方曙流颔首点头。

青鸾公主长吁一口气,禁不住用纤手捶了白复一下,嗔道:“吓死我了!”

白复对青鸾公主道:“我模仿了公孙大娘出手的速度,你的角度与张淑妃当时所在位置也相差无几。

你尚且来不及反应,张淑妃又怎么来得及出手相救,将陛下推开,挡在身前?”

方曙流笑道:“要么,张淑妃一直隐瞒会上层武功的实事,要么事先知道公孙大娘会在此刻行刺!”

青鸾公主愣在当场!

……

大明宫里,肃宗在寝殿里来回走动,焦躁不安。张淑妃会上层武功的秘密,在她还是良娣时,肃宗就已经知道。

当年从马嵬坡分兵北上后,一路上不断遭遇危险,每晚就寝时,张良娣都会主动睡在床榻外侧,把李亨挡在身后。

李亨叹道:“若真有刺客闯至这里,估计也是顶尖高手,你睡外面又有何用?躲得了今夜,躲不过明晚。”

张良娣却道:“现在兵荒马乱,护驾将士不断逃亡。保不齐有值守士卒居心叵测,妄想以您金身邀功。

臣妾自幼习武,虽谈不上武艺高强,但万一出现险情,臣妾不逊须眉!就算不是刺客敌手,至少能拼死搏杀,掩护陛下撤离。”

公孙大娘行刺之时,张淑妃能挡住致命一击。对此,肃宗并不怀疑。张淑妃为救肃宗性命,差点死在金簪之下。这一点让肃宗格外感动。好在淑妃性命无忧,否则自己将难以释怀。

如何回报立下救驾大功的张淑妃?

肃宗犯了愁。肃宗当然知道淑妃想要什么。可是淑妃亲生之子兴王李佋仅有三岁。

储君乃国之根本,肃宗首先考虑的当然是楚王李俶。诸位皇子中,李俶已届三十三岁,年龄最长,并且立下收复两京的盖世军功。满朝文武,无不交口称赞。

倘若立兴王李佋为太子,将置楚王李俶于何地?

犹豫不决时,肃宗与考功郎中兼知制诰李揆闲聊。李揆听罢,立刻叩头,道:“若立楚王为储君,实乃大唐之福!”

这一刻,让肃宗既欣慰又惶恐。欣慰的是,自己这位皇长子赢得了文武百官的敬重。惶恐的是,楚王李俶光芒太盛,甚至得到郭子仪、李光弼等军方统帅的拥戴。

当年,就因为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河东、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和自己的渊源,太上皇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两位帝国将星铲除。

难道这一幕在自己手里又要重演吗?

肃宗夜不能寐,翻来覆去想着和方曙流一样的问题:倘若自己殡天,谁是最大的获益者?

答案显而易见,不是自己的父亲太上皇,就是自己的嫡子楚王李俶。

有些事恐怕要尽快办了。

……

至德三载,正月五日,太上皇李隆基登宣政殿,用正式文书册封李亨为大唐帝国第十任皇帝,并加授尊号: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

李亨也呈献李隆基尊号:太上至道圣皇天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