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为大明续命200年 > 平定四方 第一百零一章 陈年旧事

地球历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国号永乐。

应天府皇宫议事殿,此时虽已是三更天,殿内依然灯火通明。

明成祖端坐在龙椅上,正呆呆望着殿顶的琉璃瓦沉思着。他浓眉大眼,面部饱满,眼神刚毅,颌下一缕长髯,不怒自威。

殿内的朱能、宋辅、夏原吉、三宝四人也都沉默不言,大气不敢出,怕打扰了永乐皇帝的思考。

“啪”,永乐皇帝一拍龙椅站了起来,“朕意已决,国库拨银700万两,准备西洋通商,士弘立即带领户部各官员开始准备。”

“臣领旨!”朱能上前一步,跪地领天子口谕,然后退在一旁。

“原吉、宋辅,你二人准备粮草物资,兴建船只,沿海征募擅水性士兵十万,参与西洋通商!两年内准备妥当,不得有误!” 永乐皇帝接着道。“遵旨!”“遵旨!”夏原吉、宋辅二人领命退在一旁。

永乐皇帝随即看向三宝,这是他多年的心腹家臣。君臣对视半晌,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宝,你要代朕出宫统领此次西洋之行,朕御赐你名郑和,取守正和平之意,你要牢记于心!”永乐皇帝语重心长的说道。

“谢主龙恩,三宝一定不辱使命,向西洋藩国展我大明威仪,打通西洋贸易!”三宝泪流满面,跪地叩首九次,恭敬立在一旁。

“夜深了,朱爱卿、张爱卿、夏爱卿,你们先回府休息吧,三宝留下”,永乐皇帝略显疲惫的向三人挥了挥手,朱能、宋辅、夏原吉连忙告退。

“三宝,你今后就叫郑和了,郑爱卿,知道朕为什么留下你单独说话吗?”

郑和面色凝重,踌躇半晌,答道:“可是和建文有关?”

“爱卿果然知我心意”,永乐皇帝悦然道“应天**,没有找到建文的尸骨,有谣传说他逃到了西洋,朕要你一路打探,见机行事。”

“另外,先帝遗留的九阴真经、武穆遗书以及元朝的藏宝图,也很有可能被建文带走了,你要细细查探!此事不可让第三人知晓!”

“臣领命!”郑和躬身行礼,脸上露出了一丝震惊。

“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再加上元朝遗留的宝藏,可主天下气运!朕幼时随徐达元帅南征北讨,得他指点排兵布阵,深知武穆遗书的厉害。传闻中在百万军中击杀蒙古大汗蒙哥的神雕大侠,曾习得九阴真经绝学。

先帝在时,得明教高手护卫在旁,又有徐达元帅持武穆遗书,战场上纵横无敌,才成就了我大明基业。

先帝深知这两部宝典的厉害,煞费苦心,用15年的时间终于得到宝典,放在了大内宝库中封存。”说到这里,永乐皇帝顿了顿。

“郑和,见过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的人,一律杀无赦!你明白了吗?”

“微臣明白!微臣一定照办!”郑和的鼻尖冒起一丝冷汗,快速答道。

“好了,我会派几位武林高手与你同行,便于行事,你也退下吧!”永乐皇帝摆了摆手。郑和如蒙大赦,快步离开了议事殿。

大殿中已空无一人,永乐皇帝负手走到了大殿中心,看着窗外皎洁的明月,思绪起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永乐皇帝自言自语道,“但愿打通西洋商贸,为我大明千秋万载和百姓安居乐业奠定根基,也为朕了却一件心事!”

星海村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小渔村,村子紧挨着渤海,200多户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

独孤平是村上李老爹收留的孤儿,今年18岁了。他身材壮硕,皮肤黝黑,宽宽的额头,鼻梁坚挺,两双大眼炯炯有神。

自从李老爹三年前过世后,他就住在村西头的两间破旧茅屋里,每日以打渔为生。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早出打鱼归来的渔船都停泊在了村子里的小码头上,村里十几位妇人在沙滩上忙碌着,处理着今早打回来的黄鱼、带鱼和鲈鱼等海鱼。

“今天的收成不错,腌制好能够村里人吃上五天呢”柳大婶开心的对众人说道。

“嗯,那边是什么?”只见村子西面扬起一片尘土,李二姨指着尘土惊呼。

“又来征兵了”柳大婶一声叹息,五年前来过一回,“张大牛,李三,赵二狗都去了,一直也没回来”。

尘沙散去,露出十余骑军士和两辆大车。为首是一个彪形大汉,高举大旗,棋上一个大大的“兵”字,迎风飘扬。

彪形大汉策马直接到了村子北角的李金贵村长家,“李金贵,我们征兵来了,上面有令,凡十六岁以上,三十岁以下壮年男子,随我从军,即刻启程”,大汉在村长家门口喊道。

“长官稍等,两个时辰就给您办好。”李金贵年近五旬,满脸皱纹,驼着背走出了院子。

“少磨蹭,军爷还得去其他村子,就一个时辰,快点!”大汉挥了挥手里的大旗,招呼其他军士到院中休息。

“村里花名册上没有适龄青年了,前几年征兵,人都没回来。村里只剩一些半大孩子和四十多岁的汉子了,如果交不上兵,今年村里的赋税得多交三成,全村都得挨饿!”村长之妻刘氏翻弄着一本发黄的小册子,念叨着。

李金贵也愁容满面,再有两个月就入冬了,近海的鱼不好打了,远一点的,海上夜晚方向难辨,极易迷航,经验再丰富的渔民也不敢去远海打鱼,动辄就回不到大陆,饿死在海上。

刘氏眼珠一转,“要不咱们变通变通,村口那个野孩子,咱们把他交上去?”

“这…”,交了独孤平,村里能省下来三个月的粮食,这可是救命的粮,李金贵动了心,不仅犹豫起来。

“我去说说看,”李金贵一咬牙,背着手往村西头走去。

“村长,您来了”,独孤平正收拾着今早打的鱼,连忙放下手头的渔具。“来,屋里坐。”

李金贵伸了伸腿,磨蹭了一下,还是走到了独孤平家徒四壁的屋中。屋里只有一张土床,一口锅灶和几件渔具。一套打着好几个补丁的渔网铺在床尾,上面扔了几件旧衣服和一件破被。

“独孤平啊,你这鱼都打了三年了,还不置换点新衣裳和被褥”,李金贵先念叨了两句。

“朝廷征兵的队伍你也看到了吧?村里如果交不上兵就得多交三成税,这个冬天有些家会抗不过去”李金贵脸憋的通红,“我是想……”

话到这里,李金贵说不下去了,这些年没有把独孤平编入村里的户籍,就没有分配村里的任何粮食和物品给他。

现在要去当兵,这是九死一生的事情,让独孤平现在登个户籍去当兵,换来村里的减赋税,这个理说不过去,也没脸开这个口。

“村长,我愿意去当兵,把我报上去吧”,独孤平露出阳光般的笑容,“我早就想去外面见识见识了。”

看着独孤平的笑容,李金贵突然一阵心慌,他的双手颤抖着,“不能去,五年前张大牛,李三,赵二狗都去了,一直也没回来”。

李金贵挺了挺腰杆,他两三步走出了院子,大步向自家走去。

李金贵还没走到家门口,刘氏一溜小跑的迎了上来,她牢牢抓住李金贵的胳膊,“那小子不愿意去?咱们把他绑起来送给官爷,给官爷塞五两银子,这个事情就办好了!”

“滚!”李金贵猛地一甩手,刘氏摔倒在路旁。“那是一条人命!老子得管”,不理嚎啕大哭的刘氏,李金贵直奔家门而去。

李金贵走到家门口,忍不住停下脚步,来回踱了两圈。他猛一跺脚,抬腿进了院子,直来到彪行大汉面前。大汉正举起大碗喝着水,撇了一眼李金贵,放下碗,“回来了,兵呢?”大汉问道。

“军爷,我们村……”李金贵正要说没兵可交,加赋税吧,一道响亮的声音打断了他。“村长,我来了”,一身破衣,身材魁梧的独孤平出现在了门口。他背着一个小破布包,双手空空。

“收拾了一下,来晚了,官爷,我是来参军的,星海村村民,独孤平,今年十八岁了。” 独孤平走到彪行大汉面前,抱拳施礼道。

大汉眯起双眼,打量了独孤平片刻,又看了看李金贵。“独孤平入册西洋水军,月饷一两银子,每年送到村中,不可克扣!”随即用力拍了拍独孤平的肩膀,“挺结实的,我是李勇,随我出海吧”,李勇说罢,大喊一声“启程,下一个村,快点走!”

兵士们闻言纷纷上马,一名兵士将独孤平带到马车上,尘土扬起,众人片刻间离开了星海村。

众人走后,李金贵颤巍巍的拿起发黄的名册,端起毛笔,翻开名册的二十六页,用尽全身气力写下:“独孤平,星海村户,年十八,永乐二年十月 兵 ” 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

夜深了,独孤平早已经离去。

他的小屋前格外凄清,此时坐着一个老汉,正是李金贵。

他用手轻轻抚摸着破旧的渔网,抬首望天,满怀惆怅。

“大明,亡,也百姓苦;兴,也百姓苦。”

“你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这一生呐喊远远的飘向了那片大海,饱含着愁苦、无奈和心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