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活在影视诸天 > 第二百二十八章 大军的粮草

活在影视诸天 第二百二十八章 大军的粮草

作者:半步武林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1: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土木堡之变怎么来的,与其是说是这位英宗皇帝朱祁镇亲上战场导致被俘所以一次性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点武将的元气,倒不如说这十几年,整个大明王朝文化鼎盛,但是武风衰弱。

依照大明王朝的国力不可能因为一场战争就完全倒的几乎爬不起来。

皇帝带几十万军队居然没有一个人敢去阻止,皇帝从小长到这么大,居然一点的军队常识和战争常识都没有。

他从小的教育是谁给他灌输的,他可是一位帝王,帝王的手里本来就是要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剑,他手里的剑被谁夺走了,很明显是满朝的文臣,一味的强调仁治道德。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英宗复辟之后上来就杀了于谦,他不知道于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重臣吗,英宗从小都被教育的变成了乖宝宝,你再看看后面的大明皇帝是被怎么教育的。

英宗复辟之后,你看他是怎么教儿子的,成化皇帝又是怎么做的,所以说一个皇帝的家庭教育,一手刀剑,一手诗书,是一样都不能缺,缺一样都是灾难。

再看看后面被称为历史上有名的仁君的人朱佑樘,看看他的儿子又是个什么状况,所以这些帝王就不应该被这些臣子摆弄。

这些帝王一旦被这些臣子摆弄,结果都可想而知。

后面的新的皇帝嘉靖,看看他是不是听他们这些大臣的,从大礼议开始,嘉靖皇帝就一直和他和这些大臣在斗,甚至几十年不上朝。

那嘉靖朝也没有崩溃,照样平倭寇,再看看万历皇帝,他最后连张居正都不放过,但是万历皇帝前期什么都听大臣的额,后期他做了些什么,万历皇帝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皇帝,前期都是张居正代替他执行皇帝的权力。

所以,一旦张居正离世之后,万历皇帝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开始肆无忌惮,这些文臣没有为国家培养一个好皇帝和一个好的皇嗣,最后万历皇帝死后剩下的几位皇帝几乎都是一场中原的灾难。

等到最后一位皇帝上台的时候,早已大厦将倾,无人能为他往狂澜于既倒,后来这些文臣将整个大明帝国已经完完全全的掏空了。

权力这个东西会让人沉迷,不管是对于帝王,还是对于文臣或者武将。

文臣一旦沉迷于权力,他就会想尽办法的削弱帝王的力量和武将的力量。

大明朝,以文制武是在后期才发生的,是文臣在得到了这些权利之后,发现了权利的美妙,他们发现即使是皇帝被俘虏了,他们也可以重新立一个新皇帝。

他们凌驾于所有的武臣之上,导致所有武将战斗力低下,军队废弛,和异族人打仗,只能靠守城。

他们把整个国家的武将养废了一大半,整个国家的卫所都败坏不堪。

能把这个责任推给谁,皇帝吗,可这个时候就是文臣在领导整个国家呀,推给给皇帝吗?推给这些武将吗?

武将也是要吃饭的,他没有钱只能够喝这些底下军兵的血,武将甚至还要给文臣上供。

不管在什么朝代,什么时期,外行指导内行都是很可怕的事情。

萨尔浒一战,一下子将整个努尔干都司全部捐了出去,永乐皇帝,洪武皇帝,他们打下来的大大的一块疆土,直至库页岛被他们全部葬送掉。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这一片最富饶的土地外兴安岭一直到库页岛的土地,是后金自己打下来的,那只不过是大清朝接收了明国不肖子的遗产罢了。

依靠着这份遗产后金就将整个蒙古全部灭掉,吞掉了元朝残余势力,然后顺势南下,又吞掉了整个中原地区。

这个时候已经吃得肠满肚圆的这些明朝后期的大臣,他们又干了什么呢,他们将整个国家卖掉,跪舔着把疆域献给他们的新主子闯王,可是闯王也是个扶不起来的,他们压错了筹码。

这些人大多都是什么人,世世代代做官的人,大明养士200年就养出了个这么个玩意儿。

所以现在在永乐朝鼓吹要休养生息的大臣,不能说他不对,但是在大方向上,目前肯定是错的。

现在真正受灾难的可不是江南地区,现在的江南地区,不要太富饶,商机不要太多,环境不要太安定。

但是整个北方黄河以北,看看是什么样的状况。

为什么永乐皇帝一次又一次的征服蒙古,因为蒙古一次又一次把脚到伸到中原来。

如果不把这些蒙古诸部看作是蒙古诸部,而是把这些蒙古诸部看作是元朝的势力,是不是能够理解了,这是一场灭国之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双方谁都不会轻易放过谁,所以在这个决定上,曾云风是坚定的站在永乐大帝朱棣这边的,曾云风不仅要帮他完善整个神机营,曾云风还要帮他平定整个蒙古。

即使太子朱高炽再怎么样的反对,但是永乐皇帝朱棣的信心不会变,大军开拔,浩浩荡荡的进入蒙古草原地区。

曾云风认为首先要灭亡掉的不是瓦剌,首先要灭亡掉的鞑靼和兀良哈。

这两个蒙古部落可以说是现在瓦剌部的狗腿子,而且这两个部落和大明国的疆土靠得最近,这两个狗腿子也最习惯往大明的疆土里跑。

所以要把这两个狗腿子的腿先打断,然后再找瓦剌部进行决战,让瓦剌知道现在他们已经退无可退,逼他们上前决战。

因为他们现在最多只有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内能够解决问题,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解决,后面就要消耗大明国的根基和国力,这不值得。

应天府大明宫尚书房内,大明几个臣子和朱棣以及他儿子等人正在商量如何进攻草原。

“我们把大军驻扎在两条河的中间,道路并不宽广,不利于大兵团骑兵作战,敌人把道路一封,那岂不是成了围歼,他们可以围而不打,切断供给,那后果不堪设想啊。”杨士奇说道。

“有大炮,有火铳他围得住吗?”汉王说道,看来曾云风给了汉王太多的信心。

“大炮火铳虽多,粮食断了,十日之内军心必乱,这场仗没有那么容易,兵部的官员们讨论了一下觉得困难重重。”杨士奇忧心地说道。

“哎呀,你们兵部老是把困难说得比天大,按你们这么说,这仗不用打了,躲在家里就太平了!”汉王没好气地说道。

“兵部和朝廷是一起的,怎么会有你们兵部这种说法。”杨士奇不高兴地说道。

“你打过几仗啊,你个文官管好后勤就行了,管不了找个能管的人来做这个官,皇上叫你来不是来听困难的。”赵王也没好气地对着杨士奇说道。

永乐皇帝朱棣叹了一口气,这是个问题。

“皇上,我们从长城出,到多伦再到斡难河畔,供给路线超过几千里,这一路上送军需保护军需的部队也要人吃马喂,入了冬,车走不快,马蹄打滑,臣这几天想着供给的事情想得心神皆散,没有良策啊。”杨士奇苦恼地说道。

“我们想要太平,人家不让啊,这一仗非要打不可,当年的赵国和秦国是死敌,当初追击匈奴,秦国能把城门打开合并追击万里之遥,当时的军需远远不如我们,那时候统兵大将李牧也只有二十几岁,也不如我们,古人能做到,我们也能。”永乐皇帝朱棣叹了一口气说道。

朱棣也没有招了,曾云风也看出来了,这个军需是难题,军需部队都是绕着大兴安岭和阴山走的,路线极长,还有兀良哈等骚扰确实是问题。

“臣有一策,不知当将不当讲。”曾云风站出来说道。

“哦,说说看!”朱棣有些兴趣来了。

“臣主张就食于敌。”曾云风说着将手指到了鞑靼地区,朱棣略有意动。

求推荐收藏打赏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