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818、《十面埋伏》

人生流浪 818、《十面埋伏》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818、《十面埋伏》

鸣沙山畔,旌旗招展,风沙万里,人流马嘶,千军万马,竞相逐追。

人马声动,一曲雄壮宏大的琵琶曲声,正在即景描绘着这万马奔腾的战场。但是,弥望着这鸣沙山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谁也难以发现这究竟是从何处传来着这足以撼动万马千军的琵琶大武(舞)曲?这也许是历史的回音,是胜利者的凯歌,是失败者的哀鸣,是永久永远流传而又沉迹的“四面楚歌”!

试问这是一首什么琵琶武曲?实不相瞒,这首雄壮、辉煌、紧张、激烈的琵琶大曲正是用以操练敦煌兵马的古琴曲——《十面埋伏》。

聆听此时此境的《十面埋伏》曲,再观阅着敦煌兵马在鸣沙山畔的一切行动,便可知道这首曲调已从“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的起始、发生阶段进入“埋伏”、“鸡鸣山小战”直至“九里山大战”的**阶段。

大凡熟悉一段楚汉相争历史的听友们一定会知道,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决战,汉军利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大败楚军使之全军覆灭,从而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

这首《十面埋伏》的宏大壮烈的战争曲,就是作者根据这一历史事实集中、概括地谱写而成。《养正轩谱·顾曲须知》中说:“惟十面为得胜之师,卸甲为败军之众。”这一说法,说的虽然是同一件历史史实的胜败两方,但它却隐含了中国古典传统琵琶曲中两首反映楚汉相争的同一历史题材的作品,一首叫《霸王御甲》,另一首就是现在正在操练的《十面埋伏》。这两首作品虽然取名不一,但它们在构思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描写战前的准备,作战的情景、战争的结局等方面。然而,顾名思义,这两首古典武曲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却各有侧重,艺术成就上也各有千秋,同被视为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十面埋伏》主要围绕描写了楚汉两军决战时的战斗场景,从总的大角度概括叙述了这场战役,而前者则以楚霸王项羽失败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虽说这两首作品的乐段布置有相似的地方,但《霸王御甲》却重笔刻画了项羽作为战败者的复杂形象,它通过《楚歌》、《别姬》这样一些与项羽个人命运相关联的片断描写,使人们得以从这一侧面更进一步看到这场惊心动魄战役的残酷和悲壮!而《十面埋伏》通过“列营”、“吹打”、“排阵”、“埋伏”、“鸡鸣山小战”直至“九里山大战”这样一些重点段落,侧重描写了汉军士气高昂、军容整肃及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的场面,它热情歌颂了刘邦结束秦末割据,使天复归统一的这场关键性战役的重大胜利。

说到这,我老单作为说书人必须交待一下,虽然这《十面埋伏》的演奏者已不知其数,但其作者和精确的创作年代却已不可考证。

不过,在明末清初王猷定(1598~1662年)在其所著《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中有一段描写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根据这文中的描述,有人推断,《楚汉》一曲的情节与《十面埋伏》极为相等符,很可能即是此曲的前身。但是,现在此曲在这乱世五代十国之际却鸣响在鸣沙山畔,以此可推断这《十面埋伏》一曲则至少产生在五代之初的大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甚至而且应该比这产生的还早。

然而,时至现今的第二十一世纪之初,保存在琵琶曲集**有4部记载了这部作品。虽然各版本的标题、分段有所不同,但从乐曲表现的内容和音乐上看却大同小异。它们按年代排列是:第一部分,1819年刊印的华秋萍《琵琶谱》,称为《十面》,共13段;第二部分是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称此曲为《淮阴平楚》,标题下有注:“即十面埋伏”,共18段;第三部分为1916年所出版沈肇周的《瀛州古调》,名为《十面埋伏》,共10段;第四部分是1926年出版的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称为《十面》,共18段。

实在可惜的是,如今保存的《十面埋伏》曲谱尚无上述四个年份再早的记载。然而,记载终究是记载,《十面埋伏》一曲的确在千年之前就已经鸣响在鸣沙山畔,而且是用于操练敦煌兵马,仿佛是在重温已故的历史。若想深入了解一下这场练兵的场面,咱们还必须深入探究这首《十面埋伏》曲。虽然其时间、地点、人物不同,而且规模要小于真正的历史场面,但它毕竟是在《十面埋伏》的武曲之下进行的模拟战争,必有它的激烈、雄壮和动人之处!

如今演奏在鸣山山窝里的琵琶声声,怎不勾人想起那楚汉大决战的紧张、悲壮和凄凉?更何况如今又是在触景可叹呢?

在强烈的战鼓擂击之下,战争的序幕骤然拉开。其中有模拟战争中特有的战鼓、军号、马蹄声、炮火声等战争音响,展现于眼帘之中的是一幅军营垒垒,旌旗翻卷,鼓声、号声震憾(撼)山谷的楚汉战争紧张激烈的场景,这正是刘邦军队在大战前夕的准备阶段——列营、吹打;紧接着开始点将、排列、走队,显示了汉军在决战前士气高昂、众志成城。井然有序的队列,士兵在演阵时的矫健步伐和肃穆气氛,更渲染了刘邦军队必胜的信心和军士们的训练有素,为其取得最后的决定性胜利作了充分铺垫;接下来便进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的**阶段,它是全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动魄惊心的情景。其中,大战即将来临的“埋伏”,带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好似夜幕(暮)阴森,伏兵重重,大战一触即发,为后面两段的决战按排了一个精彩的对比。“小战”和“大战”,首先形象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的小规模战斗场面。随后,刀枪剑戟,金暴玉裂,进入全曲**。但见千军万马声嘶力竭,刀光剑影惊天动地。乐曲运用琵琶的多种演奏技巧,或铁骑纵横驰骋、马蹄声碎,或刀兵相见,呐喊喧嚣。整个战场气氛已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无孔不入。然而这时却出现了一句意(异)想不到的凄凉旋律,这就是楚歌声。这是汉军为涣散楚军军心、瓦解其斗志的攻心之术,即所谓“四面楚歌”的描写。它虽在作曲之中一晃而逝,但却是重要的一笔、一声。结果项王败阵、自刎乌江,整个气氛显得低沉,曲调悲壮凄切,塑造了项羽这位失败英雄悲愤感慨的复杂心理。于此同时,汉军却是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把失败者永远践踏在历史的铁蹄之下。

这就是《十面埋伏》一曲的全部所在。统观全曲,它可分为13他小段落、三大部分。这13个小段落就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六,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三大部分也就是汉军准备、**阶段和结局。然而,这些小段落虽然层次清晰,但是这是一首侧重写实的武曲,它采用传统大型套曲的结构形式,将不同内容的各段联缀而成,通过发展、变奏等写作技巧,使全曲的音乐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整个战场和战争,都是用琵琶声一一描绘,可想而知,这首《十面埋伏》可以说已充分挖掘了琵琶乐器的表演技巧,使之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乐曲的主题内容,谁能不说这是艺术上比较完备的作品,谁又不愿这历史的回音永久永远飘荡在中华神州古老的土地上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