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801、天子之义第二

人生流浪 801、天子之义第二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801、天子之义第二

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必须是纯正地取法天地,并垂鉴古代圣王的法度。普通人正确的行为准则,必须敬奉父母的教诲,并遵循君上的规诫和指导。所以,即使世上有贤明的君主,但假如对士民们不先加以教育训练,也是无法加以使用。

古代教育民众,必定是先确定制立贵贱上下的伦常规范,以确保贵贱尊卑之间不相侵凌。做到:德和义两者互不逾越,有材技之人不致被埋没,孔勇刚强的人不敢违犯命令。这样,大家就会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了。古时候,朝廷的礼仪法度不用于军队,军队的规章制度也不用于朝廷,所以德和义两者就不会互相逾越了。君主敬重作用不自我夸耀的人,因为不自我标榜的人,正是君主所需的宝贵人才。很显然,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不自我标榜,就表明他本身没有奢求,而没有奢求就肯定不会争名夺利。朝廷大事上如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一定能掌握真实情况;军队事务上如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一定能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这样,有才技的人就不致被埋没了。以服从命令为军人的最高奖赏,以违抗命令为军人的最高惩罚,做到这一点,那么有勇力的人就不敢违犯命令了。在对民众进行了这些教育之后,再慎重地选拔任用他们。如将各项事务都处理得妥善适宜,那么各级官吏也就恪尽职责了。教育内容简明易学,那么民众就会好学不倦,积极向上。习惯一经养成,那么民众就会依照习俗行事。这就是教育上的最佳效果。

古代作战,追击败溃的敌人不过远,追逐主动退却的敌人不逼近。不过远就不易为敌人所诱骗,不逼近就不易陷入敌人的埋伏。以礼制为规范,军队就能得到巩固;以仁爱为宗旨,就能够战胜敌人。战争取得胜利之后,以民众的教化就可以推行。因此,贤德之君十分重视这种方法。

虞舜时代在国都中举行誓师,这是想让民众理解支持君主的决定;夏代在军中举行誓师仪式,这是想让部队上下事先在思想上有所准备;殷商时期在军门外举行誓师,这是想让部队事先了解作战意图以便展开行动;周代在两军交锋厮杀前夕举行誓师,这是为了激励士卒的战斗意志。

夏代的君主依靠仁德匡正天下,未曾使用武力,所以不当时的兵器种类并不复杂;殷商用义夺取天下,开始使用武力;周代凭借武力夺取天下,于是就使用各种各样的兵器。

夏代在朝廷上行施奖赏,这是为了鼓励好人;商代在集市上行施诛戮,这是为了使坏人畏惧;周代在朝廷上行施奖赏,在集市上行施杀戮,这是为了劝勉好人,惧骇坏人。三王鼓励人们改恶为善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兵器不掺杂使用就没有威力。长兵器是用来掩护短兵器的,而短兵器则是用来逼近格斗抵御的。兵器过长则不便使用,太短了就打击不到敌人。太轻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断;太厚重就不锋利,不锋利就派不上用场。

兵车,在夏代称作为钧车,注重行驶的平稳;在殷代称作为寅车,注重行动的迅疾;在周代称作为元戎,注重结构的精良。旗帜,夏代用黑色,取其象手持人头那样的威武;殷代用白色,取其象天穹那样的洁白;周代用黄色,取其象大地那样的厚实。徽章,夏代以日月为标志,表示光明;殷代以猛虎为标志,象征威武;周代以蛟龙为标志,体现文采。

治军上过于威严,士气就会受到压抑;反之,如果缺乏威严,就难以指挥士卒克敌制胜。君主使用兵力不得当,任用官吏不适宜,有技能的人无法发挥其作用,牛、马等物资不能合理加以使用,主管者又盛气凌人强迫人们服从,这就叫做过于威严。过于威严,士气就会受到压抑。君主不敬重有德行的人而信任奸邪之徒,不尊道敬义而任意恃勇逞强,不提倡服从命令的行为而默许违抗命令的做法,不赞许善行而放任残暴行径,这必然导致坏人侵凌主管官吏,这叫做缺乏威严。缺乏威严,那就不能约束和指挥士卒去战胜敌人。

军队行动,首先注重的是从容不迫,从容不迫,就能保持战斗力旺盛。即使是在战场交锋厮杀之际,也要做到步兵奔跑,兵车不疾驶,追击敌人不逾越行列,这样才不致于扰乱战斗队形。军队的强大和稳固,在于不打乱行列的部署,不用竭人员、马匹的力量,行动的快慢节奏不超出上级的指令要求。

古代,朝廷的礼仪法度不适用于军队,军队的规章制度也不适用于朝廷。如果把军队的规章制度应用于朝廷,那么民众的礼让风气就会废驰;反之,如果将朝廷的礼仪法度应用于军队,那么部队的士气就会涣散削弱。因此,在朝廷上,要做到谈吐言词文雅、语气温和。在朝廷做事应是恭敬谦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君主不召见就不来,不问话就不发言。入朝晋见时礼节隆重,下朝辞退时礼节简单。而在军队中,则要做到昂首直立;在战阵上,要做到行动果断。穿着铠甲时遇尊贵者毋需跪拜,身乘兵车时见上级不必行礼,在城上值更时用不着小步急走以示恭敬,遇有危险时都可挺身而出而勿需讲究长幼尊卑。所以说,礼和法两者互为表里,文与武如同人的左手右手,不可偏废。

古代圣明贤德的君主,总是显彰民众的美德,鼓励民众的善行。所以没有败坏道德的事情,也没有不遵守法度的奸民,奖赏用不着推行,惩罚也无需实施。虞舜时代既不用赏也不施罚,而民众却都能乐于为君主所用,这是最高尚的德治。夏代用赏而不行罚,这乃是最美妙的教化。商代仅仅施罚而不用赏,这乃是最强大的威严。周代赏罚一并使用,这说明在当时道德已经走向衰微。行赏不要逾时,这是为了使民众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施罚要就地执行,这是为了让民众立即看到做坏事的害处。大胜之后不颁施奖赏,这样,上下各级就都不会夸耀战功。如果君主不夸功,就不会骄傲;如果官兵不夸功,也就不会相互攀比。上上下下不矜夸争功,象这样,可谓是谦让到了极致。打了大败仗后不行诛戮,这样,上下各级就都会把过失往自己的身上揽。君主如果认为过失在自己身上,必定痛加悔过,改正错误;下属如果认为过失在自己这边,必定下决心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上上下下象这样勇于承担错误,也称得上是最好的谦让风气。

古代对于戍守边防的士兵,〖服役一年后〗三年之内不再征调,这是因为看到了他们的辛苦。上下之间这样的互相体恤和爱护,就是最和睦的表现。打了胜仗后就高奏凯歌,这是表达喜庆之情。结束战争后高筑灵台,慰功民众,这是表示休养生息从此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