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593、少林老方丈

人生流浪 593、少林老方丈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593、少林老方丈

光阴似箭,数日连月已转眼而过。“独臂飞龙僧”的下落依然杳无音信。然而,又有谁能够料到,就在武林正邪两道都在寻找这位神秘失踪的白马寺“独臂飞龙僧”之际,他却已悄然坐入嵩山五乳峰下的初祖达摩洞之中。

洞中,一位老方丈与“独臂飞龙僧”对面盘腿而坐。只听老方丈语气沉稳有力,问道:“悟静!汝愿皈依佛门,进我少林,做我寺下一名真正的三宝弟子,汝可知我为何将你带入此地?”

“知道!因为这是少林禅宗初祖达摩静坐修心,面壁九年而亡的洞府。”

“善哉!汝可知要想真正皈入佛门,做名虔诚的佛教徒,就要象禅宗之祖一样,专一打坐,心象墙壁一样坚定不移。而不是整日烧香拜佛、念佛诵经就可以算作一名三宝弟子。”

“多谢老方丈教诲!悟静时刻铭记于心。”

“善哉!佛性人人有,人人有佛性。只看你善不善,愿不愿学了。”

“弟子愿学!请老方丈明心教诲。”

“善哉!善哉!吾本来兹土,受法传吾经。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既已选你做我的传人,就有必要向你传授佛法人生的真谛。故此,你若想真正修道成佛得成正果,唯有一切从头从缘学起。我且问你,我佛之祖为何许人耶?”

“回老方丈!佛祖乃是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致于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同一时代。”

“阿弥陀佛!”老方丈随即脸色一沉,道:“此处尽心讲佛,休要谈儒!”

“是!老方丈!”

这时,老方丈稳定一下心神,又接着讲述道:“佛教的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释迦部落。释迦牟尼是他后来的尊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隐修者’,汉人称他为‘佛陀’,意为‘彻底觉悟的人’。

相传,他是迦毗罗卫城邦君主净饭王之子,生于四月八日。他出生七日之后,母亲摩耶(Mahāmāyā)夫人逝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āp

ajāpoti)抚养长大,接受传统的刹帝利教育,成为文武双全的王储,娶耶输陀罗公主(Yasodha

a

a)为妻,生下儿子罗侯罗(Rahula)。传说释迦牟尼有感于人间诸多痛苦和世间一切无常,遂放弃继承王位的前途。年二十九岁时,于一夜晚离开王宫,到荒野森林、深山幽谷中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及救世之道。他先实行苦行,七天吃一餐,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面。

六年之后,他变得形容消瘦、体同枯木。其间他虽然拜访了许多名师,但都未获得理想的结果。

一天,他放弃苦行,在一条叫作尼连禅(Ni

a

ya

a)的小河中洗净身上的积垢,接受了一位牧女奉献的奶粥,然后走到河畔一棵荜钵罗树(pippala)下盘腿静坐,沉思默想,一连七天七夜,终于意识到人生的痛苦来源认识上的‘无明’和思想上的‘烦恼’,认识到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只要抛弃对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私心邪念,尤其是对爱情、生存、金钱、权力的**,多多行善,就可以修成正果。什么功名利禄,酒色财气,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无飘渺之物,犹如人生之过眼烟云。若问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现实,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场梦幻而已。从此以后,释迦牟尼终于悟出了世间真谛,获得彻底觉悟,有了‘佛陀’的尊号。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由来。”

伶(聆)听完老方丈的一阵娓娓述说,悟静倍觉耳清神明,默默点头道:“弟子明白!要得觉悟,必然受苦。”

“善哉!汝可知佛祖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弟子不知!请老方丈明示。”

“告诉你吧!佛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汝可知此话的真正含意?”

“弟子不知。”

“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此中之‘我’并非佛之自称,而是指世上第一个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说,人在宇宙天地之中是顶天立地、法力无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令于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魔、鬼、怪。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自己努力与才智。他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福祸无门,唯人自昭(招)!’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而得以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成佛之道,唯有自己凭着恒心、毅力去创造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

“弟子明白!佛即我,我即佛,人人都具有我佛之性。我佛慈悲,普渡众生。劝人行善,心无烦恼,自会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善哉!我佛自尊,劝人行善,共创美好的圆满世界。汝可知佛教的宗旨和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老方丈请讲!弟子善记于心。”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化无常,不足贪恋。人世间就是这样,短暂的快乐,长久的痛苦。所以佛教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而要求解脱生死。但佛教厌世的最终目的是‘出世’,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界,重建这个世界。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弟子明白。佛教之宗旨在于解脱生死。但是,这解脱生死并不是脱离、逃避现实。所谓‘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这就是说,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人有心向佛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世上之人界,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一个人要想真正得道成佛,他除了应具备聪明智慧和高尚之德以外,还要有广大慈心誓愿去普渡众生,要以这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界才能得道成佛。”

“善哉!善哉!悟静将此理解的彻底透悟,老衲甚感心慰。不过现在你只理会了一半,你还不知佛祖的基本教义共有哪些?”

“回禀老方丈!悟静虽然尚不能说全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但弟子知道,佛教重要在提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以及‘人生无常’,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缥缈的,名、利、财、色只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不可爱恋这些虚幻之物。它还劝人知足少欲,因为‘多欲为苦’**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

“善哉!你道出了佛教的最根本教义。不过老衲须明确告诉你,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意即‘四条真理’。第一,他说人生一切皆苦,生、老、病、死等等全都是苦。第二,他说苦的根源在于有**,想长生达不到,想不死总要死,就必然会产生苦,而且有**就会有言行,结果便造了‘业’,不断轮回转世,不断经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第三,他说要消灭苦,就要消灭造成苦的**,消灭**就能达到一种‘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称这种境界为‘涅磐’。第四,他说要达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而修道主要包括学习教义、遵守戒律、打坐静修等。”

“弟子明白。佛教总是教人念经讲佛、打坐静修,的确脱离了现实,让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幻想虚无的‘不生不灭’。为了逃避现实人情冷暖之苦,所以弟子才弃家入佛,用以麻醉自己。”

“阿弥陀佛!悟静不可如此讲话!”老方丈不悦道:“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佛教乃三教中一枝独秀,堪称三教之首。其真理道义是要人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而不是‘悲观消极’的麻醉汤药。虽然佛经上常讲‘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世人念佛往生彼国。但这不过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之计,佛教的目的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避到西方净土里去享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