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侠骨飘香 > 剑出中原 第256章 脚踏子午岭

侠骨飘香 剑出中原 第256章 脚踏子午岭

作者:石塘周家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元、赵明秀等人离开直罗镇,沿华水(葫芦河)河谷向西北行进,以子午山(又称子午岭)为依托隐匿好行踪,坐等狩猎的目标自动送上门来。

子午山,唐以前称为桥山,因山势绵延,呈南北走向,与本初的子午线相合,且先人惯称北为“子”、南为“午”,故称这段山岭为子午岭。

相传,轩辕黄帝氏族部落起源于桥山与北洛河上游,后逐渐发展壮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距今三千年前,周人从黄土高原南迁,定都关中建立周朝,黄土高原也由此开始逐渐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据。

黄土高原紧邻关中,可算是关中地区的北大门,失去了对黄土高原的控制,中原王朝便无险可据,黄土高原因而成了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地区。公元272年,秦人征服义渠,占据黄土高原,为加固统治,在此地修建长城,以抵御西北边游牧民族的入侵。

子午岭,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介于泾河与北洛河之间,是黄土高原上南北穿越的要径。秦在子午岭的山脉岭脊上筑有直道,南起云阳,北达九原,沿途设有烽隧、墩台和关口,自北至南主要的关寨有五亭寨、兴隆关、艾蒿店、调令关、金锁关等,算是中国最早的军用高速公路。

中国历史上,北宋灭亡之前,中原王朝凡是处于强盛时期,都能牢牢控制黄土高原。一旦失去了对黄土高原的管控,中原王朝要么寿终正寝,要么偏安南方一隅。

到了北宋,东北边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燕云十六州”这道天然屏障,如若再失去西北这片可作为缓冲地带的黄土高原,北宋王朝失去对中原的统治也将为期不远。因而对黄土高原的争夺,北宋与西夏异常激烈,到了李元昊这里,已趋白日化。

可惜的是,北宋君臣最终不明其中厉害,只求当时过得去,找到各种借口对西夏妥协,失去了对黄土高原的绝对管控权。之后八十余年,活活累死在了从东向西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成了第一个不是亡于内乱、而是亡于外患的中原王朝。

北宋一朝,从建国到灭亡,很好地贯彻了重文抑武的国策,大大地防范了武人的跋扈,却也很好地束缚了武将的手脚,武将们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实难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此攻不足而守有余,除了被动挨打,就是吃尽败仗。

鉴于此,北宋为抵西夏御骁勇善战的骑兵入侵,可谓是煞费苦心,在黄土高原这道长达近三千里的军事防线上,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修建了将近五百座城堡和要塞。耗费人力物力如此之巨,若是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还不如痛下决心,学学人家大唐,一巴掌将西夏政权拍死得了。你说是不?(这些是皮外话,可较真,也切莫较真。)

子午岭如此军事重地,张元、赵明秀想着在此设伏,是不是脑瓜子生锈了?

应该不是,由东向西跨过子午岭,庆州府就几十里地而已。

谁敢说千里跋涉之人,快到目的地门口时,那份心情不是愉悦兴奋的。麻痹大意,淡忘危险,放松警惕,人之常情。

张元、赵明秀等人该是这么想,真能如愿以偿吗?

那不一定,从范仲淹从京城赶来西北所做的一切来看,可堪称打防守战的大师级人物。

北宋立国之初,西夏向宋称臣,边境地区以贸易为主,少有军事冲突。然而,党项人李元昊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局面。1038年,李元昊率领党项人创建大夏国,为了与北宋划清界限,下令大夏国所有男性三日内必须秃发,违者以死罪论处。如此决心,大宋皇帝赵祯(宋仁宗)应该是不知道的,不是的话,他也不会老想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与西夏李元昊握手言和、睦邻友好了。

党项人立国前,四处征战,开疆拓土,骑兵骁勇善战,且羽翼丰满。1040年,西夏大军突然大举进攻北宋的边塞城镇,宋帝国可谓是措手不及。大宋将士三十多年无战事,武备松弛,三川口一战,宋军惨败,数百里关城要塞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占领。至此,范仲淹众望所归,来到西北救火。

范仲淹一到西北,没大摆筵席,没空喊口号,而是马不停蹄地进行实地考察。他陡然发现,北宋延州府一带的防务十分松懈,军队之中问题多多,民族关系不堪入耳......种种迹象都不利于宋军深入敌后作战。

既不利于主动进攻,且西夏李元昊又爱好主动进攻,那何不来个以逸待劳、以守为攻。

见军队中,有不少兵士来自南方,戍边太久思念家乡,斗志不高。为了提高士兵的斗志,范仲淹便从本地招募士兵,这些新招的士兵既熟悉山川地形,又因保卫的是自己的家园从而斗志昂扬,真是一举两得。

又见军中指挥制度森严而呆板,范仲淹又连忙精选了一万八千名士兵,分成六部,让每个将领统率三千人,从此消除了过去兵将互不相识的弊病,军队的战斗力迅速得到提升。

这还不够,想着自大唐衰败以来,西北边境上的百姓,不管是汉族百姓,还是羌人等少数民族的百姓,早已被汉族人建立的政权欺凌压榨的不成人样,边境地区的民族关系已异常尖锐复杂。范仲淹便以务实的作风,以诚相待,一边对其心灵上抚慰,一边对其经济上扶持,一切从稳固边疆出发,缓和跟沿边地区少数民族关系,消化矛盾。权限之内,想到就实行,权限之外,奏请朝廷给他机会实行。其中就包括酒水销售,从国家专利变成了边疆之民全体参与,还包括均匀土地,让当地一些士兵的家属开展营田。这样一来,边疆百姓获利不少,士兵也一边打仗一边生产,不仅解决军队给养问题,士兵家属也相应获得了一些经济上的收入。

试问这样务实的一位官员,且博学广识,且带着使命而来,见到子午岭,心中想起的当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因文治武功撑起的那份民族威严,不该是游子终于到家了的那份欢喜雀跃。

来到葫芦河畔,白玉天望着对岸此起彼伏的山脉,欢喜不已,下得马来,跟范仲淹走在一起,说道:“大人,今日过得此山岭去吗?”

范仲淹转头将大队人马看了一眼,见众人风尘仆仆,人困马乏,开怀说道:“大家自延州府护我上路以来,天黑歇脚,天亮赶路,一路马不停蹄,想必也累了。今日在此歇下,明早过得子午岭去,赶到庆州府衙吃晚饭。可好?”

小小校尉吴三走上前来,说道:“大人,没护送你走进庆州府衙大门之前,将士们那敢说累来着。天色尚早,要不上的山岭去,在山脊上的营寨里过夜,我们也歇的心安些。”

范仲淹看了白玉天一眼,说道:“小子,一路上你提心吊胆的不成样子,怎么不说话了?”

白玉天笑答道:“大人,恕我愚钝,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为好。”

范仲淹微笑道:“你若愚钝,我们一行人怕是走不到这里。有话就说。”

白玉天说道:“大人,于公而言,今晚在山脊上的营寨里过夜,自是再好不过。不过于私而言,又盼着在此地寄宿一宿,看看能不能了结一些江湖恩怨。”

吴三说道:“白兄弟,大人深受皇命来西北御边,所处的全是公事,不存在私事。”

白玉天笑答道:“吴三哥说的极是,小弟犯糊涂了。”

吴三朝范仲淹有礼道:“大人,当以您的安全第一,其他事日后有机会再做计较。”

范仲淹微微一笑,说道:“白玉天,你口中所说的私事,有利于家国否?”

白玉天有礼道:“回禀大人,于心怀家国的人而言,家事无忧,爱国之心自宜更浓烈。”

范仲淹大笑道:“好,今日在此歇下,了断家事烦忧,求个爱国热诚。”

白玉天行礼道:“谢大人体恤。”

吴三不悦,道:“白玉天,你......”

范仲淹拍了拍吴三的肩膀,微笑道:“吴三,百姓的江湖,说的不好听些,就是官员的天下。处理好江湖事,不失为治理好天下的一种策略,白玉天此举并无失当之处,静下心来好好歇息一晚,明日天亮赶路。”

吴三有礼道:“卑职领命。”

范仲淹大声说道:“今日不赶路了,在这葫芦河畔歇下。”牵着马朝人烟处寻去。

众人领命,牵马跟其后头,欢声笑语一堆。

范仲淹见大伙儿高兴,说道:“白玉天,难得大伙儿心情畅快,何不放歌一首,以驱除山林间的瘴气,求个山道清洁干净,人心安逸。”

五山道人附和道:“小子,大人发话,可不能不听哦!”

白玉天朝大伙儿一个笑脸摆上,道:“那我来上一段了,大伙儿可别塞着耳朵不听。”

几个胆大些兵士齐声说道:“有请白公子放歌。”

白玉天欢欢喜喜跨上马背,放声歌唱起来:

“重关叠嶂,险在地者也;”

“谋臣猛士,险在人者也;”

“懔懔危惧,险在心者也。”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