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 第六百十四章 镇胡?却胡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第六百十四章 镇胡?却胡

作者:墨观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4: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一山呼,让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种场面是杨清源未曾设想过的,这是把他往死坑里带啊!搞得他意欲谋反似的。

这要是让朝中的政敌知道了,谋逆之罪不一定能扣死,但是僭越之罪指定是没跑了!

稍有不慎就是九族地府单程游!

杨清源现在严重怀疑,这些人是来实行反间计的,现场可不仅仅是只有大理寺的柳望舒,叶剑寒等大理寺核心人员,还有不少大理寺缉盗司,镇狱司的基层和中层人员。

杨清源在建立大理寺的时候,就没有刻意地清除所有的探子。

间谍探子这种的东西是清不干净的,不过是cia还是fbi抑或是克格勃、特科都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纯净。

这是情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个情报组织里,有其他情报组织的卧底,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暗六部存在竞争关系,互相安插几个卧底、眼线,都是日常操作。

只要不像东瀛的酒厂那样,除了一二三把手和一个憨憨其他都是卧底就行。

而且一般卧底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防止自己被怀疑,干活都是兢兢业业的,很少有摸鱼的,吃的比鸡少,干得比驴多。

所以杨清源从来没有特意大规模地清理卧底,他大理寺的待遇不比暗六部那几家强?!

况且,大理寺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报机构,也没有太多见不得人的事情。

情报机构和暴力机构只是为了执掌天下法度,制衡江湖豪客,才设置的,在杨清源的设想之中,到了合适的时候,这些部门都是要分离出去的。

立法,司法,执法分立才是法治之道。

光靠立法、司法、执法人的自我道德约束是肯定行不通的。

一边在场下当裁判,一边又要当选手,司法体系的公正终究难以保证。

但是今天这下潜藏卧底探子的价值就发挥出来了,这要是让大理寺中潜藏的探子,将事情捅出去,那乐子就大了!

说真的,杨清源对于皇帝没有一丁点兴趣。

皇帝虽然权倾天下,但这活真的不是人干的。

前世蓝星从秦始皇算起,直到新世纪年清末代皇帝溥仪,其间共两千一百余年,有记载的皇帝共三百三十五人,但尴尬的是人均寿命是四十一岁。

对比二十四史的记载人物来看,皇帝是真的短命。

根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以二十四史中人物的平均寿命推算,西汉60岁、东汉64岁,至唐朝平均达66岁。

这么一对比,皇帝就是个相当短命的职业。

虽然皇帝物质生活相比于普通百姓优握,但是其生活习惯导致了他不可能长寿。

其一,皇帝生活压力极大,特别是想要有政治作为的皇帝。

其二,皇帝经常熬夜处理政务,批阅奏折。

其三,后宫庞大,美色伤身。

其四,日常缺少锻炼。

其五,服用不健康的食物,比如丹药。

……

等等这么一看,后世的普通黎庶感觉都符合啊!

一、压力极大,需要偿还车贷房贷;二、经常熬夜,追剧看书;三、沉迷美色,经常看雪子、嗨丝什么的;四、缺少锻炼,每天懒得动弹,某绿泡泡步数都不到万;五、吃不健康的食物,比如外卖……

屏幕前的数数,自己符合了几条?这还不赶快养生?!

综上所述,杨清源完全不想当皇帝,这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啊!

即便是做得和二凤、朱皇帝一样出色,那又如何?!

还是会被骂一句,什么篡改史书、夺取兄长的功劳,还要和炀帝比;什么刻薄寡恩,残暴不仁,还要被人认为不如康熙。

杨清源的骨子里对于所谓的皇权便没有敬畏,甚至是想要削弱他,约束他的。

……

在山呼完后,一群笔祖镇的居民缓缓起身。

等待天问,这是笔祖镇的居民,几代人传承的使命。

此时的镇子,早已没有真正亲眼见过天问剑的人了,但是他们依旧坚守着这个承诺。

这是老秦人,对于前秦一世皇帝陛下的承诺的。

行大礼之后,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不知道阁下是什么人?为何持有陛下的天问剑!”

杨清源将天问收回了鞘中。

“能带着天问找到这里的,你说我们是什么人?!”

杨清源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想要故作高深,希望能湖弄过去,但是显然,在场众人并不好湖弄。

所有人都直愣愣地看着杨清源等着他的回答。

有个憨憨还问了一句,“你是什么人啊!?”

“……”

杨清源表示,怎么就遇上这么一群淳朴的人啊,脑子呢?!没有一点联想能力吗?你们都山呼完陛下了,这还纠结我是什么人?!

一看湖弄不过去了,杨清源随即高举手中之剑。

“我乃公子扶苏殿下曾孙女的护卫统领,奉命前来,以此望月珏为证!”说着杨清源从怀中又掏出了那枚望月珏。

年纪最大的王扩,双手前伸,小心且恭敬地从杨清源的手中接过了望月珏。

在仔细观察之后,确认了,“这确实是我大秦的古玉样式!”

听到王扩这么说,笔祖镇的众人才彻底放下了戒心。

“使者大人好!”

“使者大人你们终于来了!”

笔祖镇的一众前秦遗民从原本的戒心十足,变得极为热情。

“王老爷子,是这样,我们这次来能其实是来找镇胡城的。”

“可不敢当使者大人这称呼,老朽王扩,乃是大秦的右庶长,使者大人若不嫌弃,叫我老王就好了!”

杨清源听到上造的时候,愣了,这是前秦二十等爵位之中的第十一等。

但是前秦已然崩灭一百三十余年,这怎么还会有人拥有爵位。

前秦的爵位,分为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鸟,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少良造),**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根据前秦之制,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一名,便可以升迁一级爵位。

当然,“甲士”并非普通的士兵,而是军中的精锐。

这种以军功为晋升的制度,让前秦精锐在战场之上悍不畏死,也为前秦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老王似乎是看出了杨清源眼中的疑惑,便解释道,“老朽自然是没有军功的,但是家祖乃是大秦的少上造,依我大秦之制,子可降两级继父之爵,家父袭爵为中更,传到我这一代便是左庶长了。”

从老王的话里可以隐约知道,这在笔祖镇中的前秦遗民,其实都是当年九原军中的中上层军官之后,镇中遗民自然多以王、蒙二姓为主。

这个镇可了不得了,镇长乃是左庶长,普通的镇上居民也多是大夫和官大夫。

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连队里,普通的战士都是少尉、中尉,班长直接是少校,连长直接是上校担任。

实在过于离谱!

现在有了知情人,杨清源几人也不急着下古庙去探查情况了,先问问有什么线索再说。

随即杨清源让人把守住古庙显露的两条通道,随后跟着镇长,老王一行,回到了客栈之中。

“老王,我来此乃是奉了殿下之命,你们在此多年,有些事情还是要向你们请教。”

根据万年县蒙决的说法,前秦三世的子婴尚有后人在世,子婴的孙子曾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十三岁,那是和其父母一道坠下了悬崖,而刚刚出生的小女儿则不知所终。

那杨清源就正好借这位小殿下的名声了。

而且杨清源心中已然有了猜测:按年纪来算,这位公主殿下,应当是二十七岁,而李莫愁正好也是二十七岁。

而那位小公主,是被人追杀到太乙重阳山然而失去踪影的,古墓派就在太乙重阳山的后山。

子婴孙子的夫人姓李,所以两位公主都有一块刻有李字的玉佩。

李莫愁又恰好姓李!这还能是巧合不成?!

只是李莫愁的师父已经亡故,也就找不到那块可能证明李莫愁身份的玉佩。

不过,杨清源虽无证据,也有九成八的把握,断言李莫愁就是当年那位小公主。

这个长者王扩,显然依旧将自己当做大秦之民,听到“殿下”之名的时候,神色一肃。

“使者大人,您有什么疑惑,但讲无妨,老朽和镇长,定然知无不言!”

一旁的镇长也连连点头,对于王扩的话便是赞同。

“那就有劳二位了!请问,此地是不是曾经的镇胡城?”

“……”

镇长和王扩对视了一眼,有些犹豫,但还是开口道。

“使者大人是不是说错了,您想问的是却胡城而不是镇胡城?”

杨清源:“……”

“难道这不是同一座城吗?!”

王扩向着镇长点头示意,这件事情还是镇长说比较合适。

镇长随即摇了摇头解释道,“回使者大人话,这两座城确实不是同一城池!我们这笔祖镇,原本是名为却胡城的,也是一座较为繁荣的城池,那是当年我家高祖,也是就大将军蒙恬所建立的!在此地建城北却东胡,所以名为却胡城。”

“然而在大秦崩灭之后,神州大地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失去了大秦的震慑,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了,当时的城主为了大家能安稳度日,等待持剑之人前来,于是便将却胡城改为了笔祖城。”

“可是怎么又变成镇了!”一旁的柳望舒问道,不过依旧是冰冷的语气,她对于陌生人就是这个样子,外冷内热。

“自然是因为风沙的侵蚀啊!百年来,风沙日益侵蚀,让原本绿洲缩小成原来的十分之一。上一代城主不得已,只能拆除了却胡城,改城为镇。然后领导大家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抵御风沙!”

杨清源便是很赞,没想到这笔祖镇还是个环保组织啊!为预防土地荒漠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这都不是关键。

杨清源随即追问道,“我听镇长和王老的意思,确实还有一座城池叫镇胡城!”

王扩点头道,“是啊!”

杨清源和一旁静静听讲的明珠夫人交换了一个眼神。

或许是因为两人已然有合体之缘,所以双方用眼神交流起来,一点不费劲。

杨清源投以询问的目光,而明珠夫人只是摇了摇头,确实不知道镇胡城和却胡城之别。

说来,她不过二十八岁的年纪,距离前秦已过百年,怎么可能知道此事呢?!

这件事情已然久远成历史,别说是明珠夫人,即便是镇长所知也只是镇胡城这个名字,还是得王扩来说这件事。

“确实还有一座城,叫镇胡城。乃是当年大将军蒙恬,北却东胡七百里所建的雄城,现在镇上的晚辈们,已经没几个人听说过了。传闻这镇胡城离我们却胡城不远。当时大将军蒙恬斩下了十万东胡士卒的首级,堆成景观,并受一世皇帝陛下之命建立了镇胡城。”

“其意,是为了镇压草原之上,胡虏各族的龙脉。使者大人,你别看现在中原大周兴盛,但若不是一世皇帝陛下的镇胡城镇压了胡虏的龙脉,当年元蒙人早就入主中原了!”

看得出来,这位王扩,是一世皇帝的狂热粉。

不过也是有道理的,一世皇帝确实是雄才伟略。

前唐分崩离析之后,神州便再度陷入了长达三百五十余年的混乱之中,无数割据的诸侯立国称王,传承长者,甚至有了自己的文字。

若不是一世皇帝,横扫**,一匡天下,也不一定有现在的大周。

即便是换了一个时间点和世界观,但政哥,依旧是那个政哥,看见散乱的东西就难受。

听着王扩的话,杨清源基本可以确定镇胡城确实是真实存在的,王扩出生距离前秦崩灭不过三十余年。依据时间推算,他的祖父应该是经历过前秦时期的,而且还是王氏一族的少年贵族。定然是知道此事的!

既然他说有,那镇胡城应该是有的。

“王老,那你听说过,谁到过那座镇胡城吗?!”

王扩摇了摇头,“不过老朽依稀记得,听老朽的祖母讲过镇胡城的故事。这镇胡城在理我们这很远很远的地方,需要走很长很长的一条路,然后再过一座桥,才能到达镇胡城!”

“……”

王老所说的故事和天策军火头军中的刘伯所说的故事,完全不一样了。

根据刘伯的说法,他们是在荒漠中被人救到镇胡城的。

但是王老却说镇胡城在遥远之地,前往镇胡城还有走过一座桥。

有桥之地,必然有大河或者大江,但是据杨清源所知,马勒戈壁大沙漠之中,基本都是地下暗河,根本没有符合描述的河流。

不过,刘伯没有说话的必要,而眼前的王老也没有撒谎的样子。

这是怎么回事?!

杨清源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了一个结论。

先不纠结了,这古庙之下不是有个地下通道吗?!这下面定然和秦皇秘藏有关系。

“那王老你可知刚刚那古庙之下是什么去处!?”

杨清源也不隐瞒自己对于古庙地下的好奇,他现在代表的是子婴一脉公主的使者,就是来寻找秦皇秘藏的。

《第一氏族》

“这老朽确实不知,那古庙原本是我们镇上供奉先人之用。这镇上的居民去世之后,尸身会被葬入黄沙之中安息,而名字这会刻在竖立于古庙之中的石碑之上,以供后人祭拜追思。老朽从来不知道这古庙之下还有此玄机。”

一旁的镇长也说道,“是啊!我也不知道这底下还有这般机关,看样子是当年公输家留下的手笔。”

“二位,实不相瞒,我是奉殿下之命来这里寻找一件宝物的,这宝物据说就埋藏在镇胡城附近,所以我们才会进入那古庙寻找。”

王扩和镇长其实也只是听说过秦皇秘藏的存在,并不知道秦皇秘藏的详情,甚至不知道秘藏和镇胡城的关联。

他们传下的祖训,就是守于此地,等待持天问剑的使者前来。

“我欲下去一探究竟,已完成殿下之命,还请二位协助!”

王扩和镇长闻言立时表示道,“使者大人言重了!我们二人本是大秦子民,殿下有命,我们定然会鼎力相助。”

“那就多谢二位了!”

杨清源随即向两人借用了许多工具,比如铁锹绳索等。

大理寺一行人伪装的是一个商队,这样的东西肯定不可能随身携带太多。

而在众人准备工具之时,杨清源则来到了古庙之前。

看到了一旁站在树梢之上的谍翅鸟,杨清源微微一笑,果然罗网的人一直盯着此地。

杨清源对着树梢上的谍翅鸟伸出了左手,身上的自然道韵,暗暗扩散。

这只谍翅鸟原本就是之前杨清源从李莫愁手里救下的,再加上自然道韵的加持,对于杨清源的好感值飙升。

扇动翅膀飞到杨清源脸颊之旁蹭了蹭,随后才落在杨清源的左手掌心,安心地收起了羽翼。

杨清源不由得意:罗网,别说是明珠了,就连这谍翅鸟都叛变投靠我了,你们拿什么跟我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