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 第五百四十六章 送东阳马生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第五百四十六章 送东阳马生

作者:墨观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4: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被嘲讽的马周却没有立时反驳,只是整理了一下衣冠起身。

“出身贫寒又如何?!本朝太祖本淮右布衣,然举义兵,驱鞑虏,复我汉人神器;本朝前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范希文老大人,少时贫困无依,寒窗苦读,终能执宰天下,开太平盛世;右都御史程大中丞,同样是黔首出身,然如今官至三品,清正廉明,为天下士子楷模;潜溪先生宋老大人,自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然今日为天子师,被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马周微微停顿之后,继续道,“莫非两位贤兄以为,他们也是出身村镇,只会破题写文的黔首布衣吗?!”

好在大周政治清明,否则就是马周敢以太祖举例就是大罪一桩。

马周拿出了这么多布衣的实例来,让卢浅成和崔浩远面上有些挂不住了。

“也就一个徒逞口舌之利,不通实务,死读书的呆子罢了!我问你,你可知州县财政如何运行?!可知赋税征收如何进行?可知御史台如何查案?可知内阁中枢如何拟旨?!”

马周被卢浅成的四问问得难以回答,卢浅成所说皆是朝廷官员才知道的事情,他布衣出身,只有读书,又去何处了解这些东西?

“一介穷酸布衣,只知卖弄文章,咬文嚼字,朝廷要这你这样的人有何用处?!”

同桌的崔浩远也帮腔道,“就算此人取巧,在今科考上又能如何?!如此朽木如何与我等宦海争锋?!”

“哈哈哈!”

在场布衣和寒门出身的举子都沉默了。

因为卢浅成和崔浩远说得句句属实,他们这些人能有书读已经是得天之幸,至于那些政事实务又岂是他们能接触到的?!

而这些世家大族子弟,家中世代为官,这些政务从小耳濡目染,又岂是寒门子弟,布衣黔首可比?!

就在客栈之中的气氛被世家大族压抑到极点之时,有人开口了,声音厚重让人安心!

“老夫初入翰林院之时,也不知道如何拟旨,程兄入都察院时可知监察查案?!”

另一个苍劲有力的声音开口道,“老夫祖上世代耕种,哪里懂什么查案监察之道?”

两个身着常服的老者从二楼雅间之中走出。

卢浅成和崔浩远不说话了,他们二人虽然依仗家世眼高于顶,却也知道眼前的两个老者不是普通人。

“你叫什么名字?!”

声音厚重的老者看向马周问道。

马周虽然不识得两人,但却知道这两个老者不是凡人,行礼之后答道,“后进末学东阳马周,见过两位前辈。”

声音苍劲的老者问道,“不错!出身寒门,但是不卑不亢,是个可塑之才,老朽冒昧问一句,你为何读书?!从心回答即可!”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的原因,马周只觉得两个老者显得亲和。

两人见马周犹豫,开口问道,“莫非是不愿与我们这两个半截入土的老头子的”

“前辈见谅!晚辈只是羞于开口。余少时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可以孝敬父母。”

此言一出,却没有人开口嘲讽马周之志。

不管是对于寒门黔首,还是对于世家子弟,读书为了出人头地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想法。

马周能开口直言此志,足见其诚。

两个老者对视一眼,苍劲声的老者追问道,“那现在呢?!”

“晚辈曾听闻大理寺卿,杨学士曾经在观澜楼上提有沧海四句。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太平。后进末学不敢度杨学士之志,但也愿意效仿杨学士,牧守一方,安黎庶抚百姓,只愿在晚辈身后,得青史提及一句,夙夜为政便已足矣!当然若是能单独成传,自然是求之不得。”

说到最后,马周赧然,能在史书之中,单独一传的不是名臣贤相就是奸佞巨贪,这口气未免太大了些!

“好志向!”声音厚重的老者开口道,“求学立志,此乃是我们读书人的楷模,今日老夫以一拙作与诸君共勉。”

随即老者让人取来纸笔,在桌上写了起来,边写边诵读。

“余幼时即好学,然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抄笔录,录完即还,不敢延迟。天寒砚冰,手指寒而不可屈伸,亦不敢有所懈怠。因此,人多以书借余,吾得以遍观群书。及进学,慕圣贤之道而不可得,又无名师指点,吾尝趋百里外,从乡之贤达执经叩问。”

在场之人都安静下来,静听老者诵读。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众多。余只得立侍左右,不得坐,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及书院,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绒嗅,烨然若神人;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以贫寒而自轻不如人也。故孟圣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末以《易经》与诸君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随后老者收笔,在文末盖上了自己的私章,随后将此文原稿遣人送到了马周的手中。

“区区拙作,就送给小友了!”

马周受到之后手稿之上微微展开,只见其上写着《送东阳马生序》。

文章字迹颜筋柳骨,力透纸背,尽显大家之风。

待看到落款之时,马周不由身子一震,只见落款之处的印章赫然盖着宋景濂的字样。

这位赠予序的老者,竟然就是当今帝师,被太祖赞为开国文臣第一的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

知制诰其实不能算是一个长期职位,而是一个临时官职,为内阁下属之官,专司撰作诏敕,太祖一朝的诏书,十之**都出自此人之手。

此人为大周上一代文坛盟主,开国三大家之一,更是上一次科举的主考官!

此文写完之后,场内学子皆有感于求学之苦,全场寂静。

无论是世家大族还是寒门黔首,在大周想要中举都不是一件易事,若无潜心苦读的决心,中不了科举。

片刻之后,人群之中还是有人认出了两人。

“这不是翰林院的宋学士吗?!”

“那个人老先生我见过,是都察院的程大中丞。”

御史中丞即为前朝御史台之长的称呼,先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中丞便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

既然被认出来了,程青松和宋濂也不再掩饰身份。

“本官和宋大人来此,就是为了看看我大周新人气象,众位须知,我大周取仕,不论地域,不论出身,只看科举之试,若有舞弊之时,无须各位学子举报,本官必查个水落石出。至于所谓的实务能力,在登科之后,自然有的是观政的机会!”

所谓观政其实就是实习、学习的过程。

大周的科举在历代之间都算是公平,考试的考场随机编排,试卷之上会糊名,然后有专司誊抄的书吏将试卷重新誊抄,抹去所有字迹,再转呈考官阅卷。

在评卷完成之后,才会撕开封名,从流程来看已经是相对完善了。

科举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只取文章。

无论是策论、刑名、墨贴、经义都是可以从书中学到的,当然世家子弟,官宦人家肯定有其优势在,但这个优势只体现在学习过程之中。

即便是杨清源这个大周最大的关系户,也参加了难度最大的会试,并且以经义,诗词,策论,刑名四科,让原本对此有疑义的主考官钱牧谦心服口服,摘得会试第五名。

相当于自主招生,但是也参加了特招的笔试和面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所以杨清源并没有被整个文官集团排斥,而是将他视为正常及第的进士后辈。

科举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优越性是无法代替的,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相比于所谓的九品中正和举孝廉,科举的公平性不知高了几何!

所谓九品中正,是以中正官对于地区的人才进行评价,称为中正定品。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即家世、行状和定品。

家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指被品评人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行状,就是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定品,就是确定品级,由中央分发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中正定品后,将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保存,作为选官的根据。

在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家世,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就是所谓考察人才综合素质。

科举固然有万千不好,但他确实相对公平的,乃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对于科举有所异议的人,提倡素质教育,选拔综合素质人才的,取缔科举的人,非蠢即坏!

----------------

不提京师之中的一场小小变故。

杨清源此刻已经来到并州北部,再向前就是云中都护府了。

曾经的天策军就是驻扎在此处的,但是因为北境之战的大捷,所以天策军的防线向北推进了两百余里,大片的草场被大周所占领,可以培养更多的优质战马。

这也是设立云中都护府的重要意义之一。

马上就要到天策军的营地,这就是杨清源何为执意要来北境的原因。

在神策军和神武军不能轻动的情况下,只有天策军南下才能破局,但是此刻的天策军被梁王的大军死死缠住了。

即便是李承恩想要放弃云中都护府的防御,梁王察罕帖木儿也不会让他如此轻易地离开。

只要并州失陷,那天策军就相当失去了后援,梁王就是靠磨都能磨死天策军。

杨清源来此当然不是为了击破梁王,现在的梁王就学司马宣王的战术,坚守不出,可一旦李承恩所部有会退的迹象,梁王便会挥师追击,死死咬住李承恩。

所以李承恩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在适当的时候抽调兵力缓缓后撤。

但是半个月的时间,李承恩才仅仅抽调了两万人马。

杨清源思考半晌,再次快马加鞭向着天策大营方向赶去,他要去说服赵敏,让梁王撤兵。

半个时辰之后,杨清源已经赶到了天策军大营之前。

一路上,天策军的游骑、斥候已经发现了他,但是之前在北境之战中,杨清源名声大振,而杨清源的三弟子杨过又是游骑出身,所以不少人都认得杨清源,将他带到了天策大营之中。

此刻的天策军大营内,李承恩、秦颐岩等人正在商议抽调兵力之事。

梁王沙场宿将,给李承恩的压力不小。

而梁王之子,也就是王保保,经历了之前的北境大战之后,似乎也是有了质变。

无论是对阵还是谋战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展现出的名将之资,让李承恩很头疼。

这对父子实在不容小觑。

再加上从各大汗国以及大乾集合的四十八万大军,天策军的压力着实不小。

这就是草原第一帝国大乾的压迫感。

“大都督!杨侯爷在门外求见!”

负责营寨防卫的将领急匆匆地跑入大营,禀报道。

李承恩听着部将的话,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杨侯爷……”

大周的武勋之中似乎没有杨姓之人。

李承恩完全没有往杨清源的身上想,此前杨清源奉命南下,任越州黜陟使,察查大案,怎么会如突然出现在这里?!

“哪个杨侯爷?!”

一旁的秦颐岩也开口问道。

大帐之内,唯独平阳侯曹雪阳嫣然一笑,向着大帐之外跑去。

看着曹雪阳这般模样,李承恩、秦颐岩、杨宁立时知道来人是谁了!

除了武乡侯杨清源之外,又有何人能让不让须眉的曹雪阳露出如此小女儿的神态?!

------题外话------

稍稍修改了一下送东阳马生序。

抄个文言文就太过分了,简化删减了一下,让大家能看懂。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高中的教材,真的每篇古文都很经典。

之前的举子改了名字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