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归京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第一百五十四章 归京

作者:墨观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4: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除夕当夜,城外的灾民木屋热闹非凡。

甚至比没有灾情之时还要热闹。

除夕当天,风雪骤停。

城外的灾民村落借着天意,点起了火把和篝火,露天熬了上千锅鱼羊汤,让每个灾民都能在除夕之夜喝上一碗鲜美的肉汤。

除夕,这是刻在大周骨子里的节日,除夕夜的一碗鲜汤,让众多的灾民热到了骨子里。

那不仅仅是热汤,更是希望。

有朝廷在,有新任的杨太守在,他们必然能渡过这场雪灾。

杨清源看着这一刻脸上尽是笑容的百姓,心中也是欣慰,或许人心复杂,或许大灾之后,他们会想要更多,甚至滋生恶念。

此时,所有人的信念都是那么简单——努力地在这场雪灾之中活下去。

杨过这一刻突然有些能理解老师教的东西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横渠四句,杨清源只教了杨过两句。

“懋功,我们不需要继往圣之绝学,也做不到开万世之太平。但凡做到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二者其一,便此生足矣。”

之前的杨过不懂,但是跟在老师身边,看着这些笑逐颜开、其乐融融的灾民,杨过明白了一些。

江湖游侠,或能救百人于刀剑之下。

悬壶医者,或能愈千人离病痛之远。

老师为官一方,却能护十万人不受风雪之灾。

若无自家师父,可能在这场天降的无情大雪之中死难者不下万人,这其中还包括自己。

小杨过不知道的是,现在这些赈灾的粮食,也是他师父带人昼夜不歇,从贼人手中夺回的,不然他对杨清源的崇敬必然更上一层。

当然这不是杨清源一人之功,而是平山郡官府共同的功劳,但因为杨清源,平山郡的官府才能如此高效地运作起来。

这便是杨清源入仕的意义所在。

朝廷官府,永远是效用最大的地方。

“杨大人,丫丫请你喝汤!”

一个大概五岁左右的小姑娘,捧着一个大瓷碗,小心翼翼地走到了杨清源的面前,说话之间还是奶声奶气的。

小姑娘的身上正穿着一件做工略显粗糙,但是材料崭新的棉衣。

这就是刘大娘为首的难民妇女所制的棉衣,目前产量略低,优先供应给要外出劳作的工人们,多余的材料才能给孩子们做棉衣。

杨清源没有拒绝,结果了小女孩手中的瓷碗。

看到杨清源接过了汤,小女孩长吁一口气,立刻用自己的指尖捏住了耳垂。

“这样就不会烫了吗?”

杨清源看到小女孩的动作,微微一愣,随后记忆在心中流淌,曾几何时,外婆也是这么教自己的。

“嗯嗯!这是娘亲教丫丫的!这样手手就不会烫了!”

丫丫对杨清源一点防备心没有,杨清源身上的气质让他自然而然地让人信任。

说完丫丫又跑了回去,一连三个来回,将三碗汤递给了肖韬、沈豹和小杨过。

“小哥哥喝汤!”丫丫将最后一碗鱼羊汤递给了杨过,还不停地打量着杨过,这个小哥哥真好看啊!

杨过也是高兴地从丫丫手中接过汤碗。

杨清源摸了摸丫丫的脑袋,夸赞道,“丫丫真能干!那你自己喝过汤了吗?”

“丫丫给大人送完,就去喝,阿爹说大人是……”丫丫歪着脑袋想了很久,才不确定地说道,“是……是我们的恩人,要先喝!”

“丫丫真懂事,那我有一个要求,以后,再见到我不要叫大人了。”

“那……那叫什么?!”

“叫叔叔呀!”

相比于大人,叔叔,显然让丫丫更能理解。

杨清源端起瓷碗,对着远处的一对夫妇微微一举,便喝了起来。

除夕,虽没有张灯结彩却也能苦中作乐。

杨清源四人在喝完鱼羊汤之后,便到了刘大娘家中吃了一顿年夜饭。

因为过年的原因,杨清源计算后,确认粮食有余,便又给灾民多发放了些粮食,确保众人能够安心过个年。

---------------

时维二月,序属初春。

风停雪止,新叶生芽。

这是杨清源在平山郡的第三个月了。原本他预计两个月就能完成平山郡的工作,但现在拖到第三个月了。

按照杨清源的规划,平山郡外的荒地已经开垦了许多,大部分都用于种植棉花。

而杨清源也出资建了一个棉花工坊,专职生产棉衣、棉被。给灾民之中的部分妇女提供了工作的机会,解决了七千人的工作。

这些女子有的尚未成婚,有的家中已无亲人,杨清源的工坊给他们一个机会。

这工坊由杨清源、平山郡赵家以及工坊中的女工共有,每年所得利润,杨清源和赵家占其三,女工们占其四。

一条完整的棉花手工业产业链已经在平山郡初具规模。

当然,朝廷的调令已经来了,十天就内阁就行文平山郡衙,让他完成手头工作的交接回京述职。

但是杨清源放心不下,平山郡外的荒地还没开垦完,棉花的种子也没有播下,十余万灾民的村落没有划分完,棉花工坊刚刚开始运作……

他还有太多事情没有做,暂时没有离开平山郡。

又是十天,吏部文书也来了,内阁批准了杨清源的请求,由平山郡丞赵建丰在杨清源离职之后,暂行郡守之职,继续杨清源的工作。

杨清源原本是想着将赵建丰调入京中,但是现在平山郡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而赵建丰这些日子跟在自己身旁,对于自己的政令很清楚,留他在此,能更好地继续执行自己的政令。

再三日,虽然心中不舍,但是十余万灾民已经基本安置完毕,开始了新的生活。

杨清源也算是圆满完成了内阁中枢的任务。

再去了刘大娘家吃了一顿告别饭,杨清源对于这个自己亲手建立的大周第一妇联组织,很满意。原本只是杨清源一时兴起,现在的平山郡妇女联合会却在发挥着作用。

杨清源带着小杨过回到了郡衙,打点了行装,第二日启程。

来时三人,归时四马。

多了一个小杨过。

“大人要启程了吗?”赵建丰知道杨清源的归期,“不吃了午饭再走吗?”

杨清源摆了摆手,笑道,“不了,吃完午饭,还有晚饭呢?!”

“大人,奇思妙想,惊才绝艳,建丰恨不能追随大人左右。”

“建丰不必妄自菲薄,我不过是纸上谈兵,你才是这些政策的实施者,稍加磨砺,建丰亦有一州之才。”

两人交谈完,刚出门外,赵世锋已经在外面等候。

“下官听闻大人回京,特来相送。”

赵世锋,平山郡六扇门的负责人,在杨清源镇压陈丙之时,功劳不小,之后更是让六扇门配合城防军,维护平山郡城治安,为赈灾安民提供了重要的治安保障。

杨清源在给阁部的奏折中也是提了一笔。

“本官在平山郡这些日子,多靠赵捕头鼎力相助!本官在此谢过了!”

说着杨清源给赵世锋行了一礼。

这反倒让赵世锋有些手足无措了。

在辞别前来送行的属官众僚之后,杨清源四人牵着马,出了城门,没走多远,便看见官道边上,站满了百姓。

杨清源微微一愣,这一幕,他在神都的漕运村门口见过。

来的正是平山郡外的灾民。

不,现在不应该叫灾民了。

这十余万的百姓已经在平山郡城外安家,有了自己的村落,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工作。

这些百姓,扶老携幼,站在了官道的两侧。

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走了出来,杨清源认识他,这是灾民之中年纪最大的人,今年已经八十有二了,若是平时,即便是县令见到这样的老人家也得客气三分。

可惜天灾无情,若非杨清源赈灾得当,早已化为冢中枯骨。

“老朽厚颜!代表十万灾民,叩谢杨大人,活命安居之恩!”

说着老人扔下了手中的手杖,率先跪倒在地上。

随着老人的跪下,两边的百姓如同浪潮一般跪了下来。

这里有整整五万人,在昨夜得知了杨清源要回京之事后,百姓私下奔走相告,相互通知。

杨清源要返京,必然走东门,数万百姓便早早地在东门集结。

大灾之年,活命之恩,无以为报。

杨清源认为这是为官者的责任,但是这些百姓却不这么想。

以往官员离任,往往有乡绅组织百姓相送,来表达挽留,但今日平山郡的所有百姓皆是原本的灾民。

刘大娘和她的孙女,从一众灾民之中缓缓起身,从身上背的包袱中取出了一把布伞。

“老妇人无知,但也知道大人厚恩,这是老妇人和女工们连夜赶制的万民伞,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还请大人收下。”

杨清源看着刘大娘手中的万民伞,想笑却没笑出来。

所谓的万民伞,只不过是用布条做成的一个伞盖,结果刘大娘竟然真的做成伞。

杨清源笑中带泪,双目晶莹。

这才是真正的万民伞,没有乡绅,没有签字,没有作秀,一把由百姓制成的布伞。

“大娘,我收下了!我收下了!”

“你们都起来吧!”

杨清源接过万民伞就要扶刘大娘,却被刘大娘拒绝。

“民妇跪送大人归京,祝大人一路高升!”

“大人不去,民妇不起!”

随着刘大娘的一声语毕,跪在地上的万千百姓,纷纷开口。

“大人不去,草民不起!”

杨清源只得让沈豹收好万民伞,向着两边躬身行了一礼,四人随后翻身上马,扬长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