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一刀倾情 > 第三千七百三十三章

一刀倾情 第三千七百三十三章

作者:安喜县尉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2: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厉秋风思忖之际,只听茅书生接着说道:“慧远和尚心中有大智慧,建造东林寺之时,殿阁楼宇极尽巧妙之能事,而且与左近地势相合,不只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寺院,更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堡垒。据说东林寺前面有一道山溪,若是有人想对东林寺不利,只要寺中僧众守住山溪,即便敌人有千军万马,却也无法轻易攻过山溪。就算敌人最后攻过山溪,要想杀入寺中仍然困难重重。寺门之内是一座水塘,上面架着一座石桥,名为虎溪桥。据说虎溪桥上遍布机关,能够杀人于无形,一旦机关发动,桥上的人插翅难逃,不是被机关杀死,便是坠落水塘之中溺死。若是僧众以为无法抵挡敌人,还可以放下机关将虎溪桥毁掉,断绝敌人攻入寺院的通道。慧远和尚如此费尽心思建造东林寺,便是担心有朝一日天下大乱,乱兵和强盗会攻打东林寺,这才将东林寺建造成为一座坚固的堡垒,用来保护寺中的僧众。

“自东晋之后,东林寺香火旺盛,名动江南。到了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敕赐增修,并赐寺名为太平兴龙寺,号称中原佛教八大名刹之一。此后大唐朝廷一直对东林寺甚是关照,当地官府也对东林寺高看一眼,帮助东林寺扩张规模。到了大唐大中年间,东林寺殿厢塔室,亭台楼阁多达三百余间,藏经阁收藏经书一万余卷,寺中僧侣约数千人,规模庞大,世称万僧之居。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叛军和强盗蜂起,到处烧杀抢掠。东林寺名声极大,自然被叛军和强盗觊觎,屡遭兵火之灾。虽然寺院勉强得以保存,但是殿堂楼阁损毁极多,规模与大唐年间不可同日而语。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天下始得太平,东林寺得以复兴,并且规模比以前更大,据说殿堂达到千余间,僧众约有三千余人。宋朝名士陆游曾经写过一首叫作游庐山东林记的文章,称东林寺‘皆极天下之壮丽,虽闽浙名蓝所不能逮’。后来鞑子占据中原,东林寺终于毁于兵火,不复往日风光。”

茅书生说到这里,略停了片刻,这才接着说道:“我讲述许多东林寺的陈年旧事,那是因为东林寺与白莲教有极深的渊源。慧远和尚创立莲社,宣讲净土宗佛学,莲社弟子几达数十万人,行踪遍及天下。其时虽然没有白莲教之名,但是莲社已经成为一大教派,不只在中土丛林之中首屈一指,在官场和江湖之中也是一大势力。

“到了唐朝中叶,安史之乱过后,大唐由盛转衰,皇族、贵族、官吏、百姓俱都心生惶恐,世间妖孽丛生,邪魔外道横行无忌,来日大难,就在眼前。当其末世之时,许多名士追忆魏晋遗风,寻求避世之途径,位于庐山险要之地的东林寺,便成了这些名士躲避世俗险恶的好去处。而东林寺正是莲社的根基所在,这些名士进入东林寺,看到慧远和尚留下来的佛经精义,无不佩服之至,纷纷加入莲社,既修习佛法,又修心养性,莲社因此越发壮大,名噪一时。如当时的大名士白居易曾经到东林寺一游,亲眼看到莲社兴盛,甚是敬服。他在春游二林寺这首诗中写道,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身闲易漂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白居易诗中提到的十八人,就是莲社十八贤,为首的贤者便是慧远和尚。莲社十八贤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名士,在官场和民间举足轻重,从中可见莲社威名日盛,势力不仅限于丛林寺院,还扩张至官府和民间。后来又有一位大名士曹汾到了东林寺,写下了一首去东林寺诗,诗云峰头不住起孤烟,池上相留有白莲。尘网分明知束缚,更须骑马别林泉。这首诗中的白莲二字,指的就是莲社。可知在大唐中叶之后,已经有人将莲社称为白莲社了。

“不过在大唐年间,莲社虽然势力庞大,但是并未集结成为宗门,更不是佛教教派,只能说是一个集合了释门高僧和儒门名士的流派罢了。直到大宋年间,朝廷压榨百姓极为凶残,平民百姓日子过得艰辛,只能拜佛求神,乞求神佛保佑,让自己和家人能够活下去。其时莲社已经被称为白莲社,社中的首脑人物乐善好施,受到平民百姓的拥戴。原本受文士和官吏追捧的白莲社开始接纳平民百姓,势力越发强大。白莲社的首脑人物已经不满足只是作为佛教僧众受人尊敬,而是打算利用庞大的白莲社社众势力,与赵宋皇族争夺天下。”

慕容丹砚听茅书生说到这里,实在忍耐不住,抢着说道:“庄主这番话只怕说得不尽不实罢。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历朝历代少有的好皇帝,宋朝有许多名臣大将,如寇准、包公、杨家将、呼家将,岳爷爷,都是为国为民的好官,老百姓日子过得不错。庄主说大宋百姓日子过得艰辛,乃是妄人之语,不足为信。”

慕容丹砚说完之后,双眼紧盯着茅书生,目光如刀。饶是茅书生身为一庄之主,平日里嚣张跋扈,此时被慕容丹砚凌厉的目光逼视,心中也是怦怦直跳,一时之间竟然说不出话来。厉秋风暗想慕容姑娘聪明伶俐,不过对史书涉猎不多,对于那些陈年旧事,她大半是从说书人口中听说,许多都是假的。其实大宋年间,平民百姓的日子确实艰难。我和师父在蜀中隐居,常常听当地人说起昔年往事。据说无论北宋还是南宋,朝廷对蜀中百姓都是横征暴敛,压榨极其凶残。蜀中百姓不甘心受到官府压榨,屡次起义与官府对抗,两宋二三百年间,从来没有消停过。哪怕在秦始皇、隋炀帝杨广等暴君在位之时,蜀中百姓也没有像在两宋年间那般多次起义。

厉秋风思忖之际,只听慕容丹砚得意洋洋地说道:“茅庄主久居扶桑国,不晓得中土上国的情形,只是道听途说,受人欺骗,却也并不稀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