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 第199章 三个十年规划,誓要旧貌换新颜

门缝和破窗棂挡不住风,寒气像小刀子一样钻进来。

钱进声音不大、腔调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清晰地穿透了炉火的噼啪声和屋外的风嚎,传进了所有人的耳朵里。

刘旺财精神一振。

好了,领导终于要开大了!

“刘队长,各位乡亲,”钱进坦白的说。

“别怪我说话难听,我认为在座的所有人在眼光这方面跟我比都是垃圾——别着急,我不是针对你们,其实我指的是全生产队!”

王大栓垂头丧气的说:“是,这个我们承认,钱总队你下命令吧,你怎么说我们怎么干。”

钱进说:“我知道你们刘队长把我叫过来的目的,我今天顶风冒雪的来可不是串门子,我是带着想法来的,不客气的说吧,来之前,我已经把一切都给你们生产队规划好了。”

“我问一句,你们刘家人想不想过好日子?想不想发展起来?想不想别说过年了,平日里隔三差五就能炖个红烧肉、包个肉包子吃?”

王秀兰积极的说:“肯定想,这怎么能不想呢?”

钱进点点头:“好,那你们就听我的,我现在就告诉你们咱红星刘家生产队往后几十年怎么活,怎么活得好!”

一句话惊呆所有人系列。

这可不夸张。

所有人都被钱进一句‘往后几十年’给震住了。

钱进拿起茶缸呷了一口温吞水,润了润喉咙,开始接管全局:

“咱生产队情况在座的比我还熟悉,要不是我使劲,咱队就是全海滨市最穷的几个生产队。”

“咱这里地是盐碱地,种出来的庄稼想交齐公粮都费劲,还想着分钱分粮食?做梦!”

“刨开地再说海,人家靠海吃海,咱能吃上吗?船是破木船,网是旧棉线网,打点鱼虾顶天了,想吃饱饭那是休想!”

刘旺福低声说:“现在有领导你带我们搞的豆腐坊和鱼丸坊,其实日子过的挺好,能吃饱饭了。”

钱进说道:“要是没有我的帮忙了呢?还能吃饱饭吗?而且,你们不想吃好饭吗?”

“就像我说的,隔三差五家里炖个肉、包个肉饺子肉包子什么的。”

贰角说:“当然想,可那得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吧?”

钱进摆摆手:“用不着,听我说吧。”

“我先直截了当的说一句,往后的年代,大锅饭吃不下去了!”

“要不是我给队里一个劲送这个弄那个,光靠你们现在是什么光景?”

“渔船破旧,跑不远,打不着鱼;打上点鱼,除了交任务,剩下的卖不上价,也存不住,臭在手里;劳力闲着,没钱挣,日子越过越紧巴!”

“这光景,不能继续了!”

贰角和王大栓等改革派隐约听出了味道,纷纷交换眼色。

钱进说:“生产队,现在必须变,可怎么变呢?这得有个章法,得看长远。”

“我琢磨着,国家有五年规划,咱们生产队也得跟着学习,但咱没有国家领导人的眼光和本事,所以咱分三步走,三个十年!”

这词儿上档次,刘旺财和众人不由得坐直了些。

“这头一个十年在眼下的八十年代,”钱进的声音陡然拔高,手掌拍在了桌子上,“生产队的核心,就是靠海吃海,但得换个吃法,两条腿走路。”

他掰着手指头,一条条砸下来,字字铿锵:

“第一,改,彻底改!学人家小岗村分土地进行承包,再把渔船、近海养殖的滩涂,包干到户!”

“该是谁的船,谁的网,谁负责的滩涂,白纸黑字写清楚,年底打了多少鱼,卖了多少钱,按定好的比例,该上交集体的上交,该自己留的自己揣兜里!”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电,最后落在了刘旺财身上:“大包干是死命令!不包,人心就散了,劲就没了,就得永远穷着!”

“包、真要分家大包干?”刘旺福嘴唇哆嗦着,浑浊的老眼瞪着钱进,像第一次认识他。

“钱总队啊,这能行吗?上头能答应?这可是犯错误的事啊?”

王秀兰也忧心忡忡地开口:“钱总队,我绝对信服你,可政策——这是大事。”

“听说城里还在抓投机倒把呢,这包产到户,算不算资本主义尾巴?”

即使是王大栓、贰角这些激进派,此时心也提了起来。

所有眼睛都聚焦在钱进脸上,都带着疑虑和恐惧。

钱进迎着这些目光,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反而露出一丝笃定的笑意。

他不再看看其他,而是从随身的挎包里拿出一份折迭整齐的报纸。

《参考消息》。

钱进找到其中一版,指着一段被红铅笔划出的文字:

“看看去年国庆节刚发的社论,这里,白纸黑字写的是什么?”

他递给刘有余。

刘有余朗声读道:“人民公社社员的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贰角听后眼睛瞪圆了,站起来激动的说:“给我看看、给我看看……”

“坐下!”刘旺财怒视他,“给你看有什么用?给你看你认字吗?”

贰角尴尬的笑了笑,老老实实坐下。

钱进等刘有余念完了报纸才说道:“你们要搞清楚国家让我们搞包干的目的。”

“不是为了摆脱什么懒汉也不是为了各人顾各人,而是为了激发社员个人积极性,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集体渔业,让集体和社员都富起来!”

“所以这跟那‘尾巴’是两码事,只要把好收益分配关,确保集体提留,方向就没问题,即使出了问题,我钱进给你们顶着!”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那份盖着国徽印记的报纸,那被红笔圈住的铅字,在昏暗的冬日光芒下散发着某种令人安心的权威。

刘旺财凑近了,眯缝着眼,努力辨认着那些印刷字体。

而贰角等人则激烈鼓掌,看钱进的目光如通过看神。

钱进收起报纸,看着众人脸上冰霜渐融的神色,趁热打铁:“放心干,天塌不下来!”

“但是!记住了,大包干不是分家散伙,是把队里的渔船、近海的养殖区,包给愿意干、能干的家庭或者小组!”

“定好产量基数,超产归己,这叫‘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有人不甘心的问:“队里就那么几条船,要是都想承包呢?”

钱进说道:“很简单,竞标!”

“生产队把愿意承包渔船渔网的人叫到一起来投标竞争,谁出价高,到时候就把船和网承包给谁,这事全靠自愿。”

“但是,没有金刚钻最好别揽瓷器活,承包渔船跟承包地不一样,小心把命赔在海里头!”

刘有余点头,手中笔走龙蛇飞快的记录。

“光包下去还不够,”钱进继续勾勒蓝图,“单打独斗,小船小网,还是进不了深海,抢不过大鱼群,所以,第二条,成立捕捞合作社。”

“要把愿意联合的船户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用集体的积累,加上我这次带来的那台新发动机做底子,咱们再想办法凑钱,买几条大马力的机动渔船!”

“有了大船、好机器,咱们就能跑远海,打大鱼!产量、收入,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大铁船?”年轻的社员代表刘二柱激动得脸都红了,“那敢情好,咱也能去东海转转了!”

“对!但是光卖鲜鱼不行,咱们生产队后面还得搞加工增值!”钱进指着窗外的方向。

“鱼打多了,卖不掉、存不住,就是浪费!”

“咱们要建自己的小加工厂,不需要多大规模,就从简单的开始,晒鱼干、腌咸鱼、做鱼丸。”

“生产队里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已经做起鱼丸来了,但现在全凭社员手工做,这能做多少?以后要引进机器,要有生产线,要工业化!”

刘旺财听着他的话,嘴里忍不住跟着念叨起来:“机器,生产线,工业化……”

钱进顿了顿,加重语气,“没错,以后要做罐头,咱们自己生产加工海鲜罐头!”

“罐头?”王秀兰眼睛一亮,“那可是稀罕东西,城里人都爱吃!”

“谁都爱吃,”钱进肯定的说道,“市里有外贸公司,专门收这些东西出口赚外汇,咱们的鱼干、咸鱼、罐头,都可以想办法通过他们卖出去,价钱能翻几番!”

“为了搞加工,保鲜是关键!”

他指了指外面车斗,“我带过来的那些塑料布很大,你们不是问干嘛的吗?”

“刘队长说对了,用来做储水池,还要在海边趁着涨潮时候引水做暂养池,鱼获上岸,能养的先养着,慢慢加工,不急着贱卖!”

“等以后有条件了,咱们还要上马冷冻库,彻底解决保鲜问题,这样一年四季都能有收入。”

钱进描绘的景象,如同一幅充满生机和财富的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

包产到户带来的直接激励,合作社带来的集体力量,加工增值带来的丰厚利润…

这些概念冲击着他们固有的认知。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低低的议论声。

刘旺财的手微微颤抖着,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

“而这还只是八十年代的头几步!”钱进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未来的力量,“咱们要把这十年打牢!”

“渔业是根,加工是藤,根深藤壮,才能结出九十年代的大果子!”

“九十年代要干啥?”刘旺福忍不住问。

“不是换大船去黄海东海深处捕捞大鱼群吗?”

钱进摇摇头:“不,要捞鱼还要搞海洋养殖,然而那时候光靠海还不够,咱们要借力政策红利,发展多元产业。”

“啥红利?啥产业?”贰角伸长了脖子,他开始听不懂了。

没有文化。

钱进说:“国家在南方搞特区,搞‘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他们很快就会利用这些政策富得流油!”

“咱们这里离日韩近,早晚也会有更多开放政策。”

“这样咱们八十年代积累本钱,进入九十年代,就可以接一些外面来的加工活儿,比如做衣服、做点小电子零件,到时候咱们渔村的妇女、闲散劳力,都能在家门口当工人、拿工资,这不比光靠天吃饭强?”

“我们也能当工人拿工资?”这个概念对纯粹的渔民来说,既新鲜又充满诱惑。

钱进肯定的点头:“能,这个是没问题的。”

“那、那到了下个世纪呢?”刘二柱听得入了迷,急切地问。

钱进笑道:“第三步,21世纪,三个十年里头的最后一个十年。”

“那时候,咱们红星刘家就不再是穷渔村了,咱们要利用工业搞的钱发展村庄,到时候搞旅游业,让城里人来吃海鲜、住渔家、看海景!”

“渔业、工业,然后放弃工业转而恢复环境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就是咱们下个世纪的支柱,是子孙后代的金饭碗!”

一群人跟听天书故事一样,听的满脸迷茫,不过倒是被钱进画的大饼给馋得够呛:

“旅游业?这又是啥?”

钱进进一步讲解说:“其实咱们这片海,咱们这渔村,石头房子,老码头,本身就是宝贝。”

“咱队里有大片的沙滩,这么漂亮的沙滩,比市里海水浴场的沙滩还要好呢。”

“到时候,城里人、外国人,吃饱穿暖了,就想着玩,咱们就搞滨海旅游。”

“把渔村收拾干净,恢复老味道,炖鱼蒸螃蟹的搞‘渔家乐’。”

“让城里人来住咱的石头房,吃咱的海鲜,跟咱的船出海打鱼,跟市里的国旅挂上钩,开条的旅游专线,让那些揣着外汇券的外宾也来咱这儿花钱!”

“旅游?看咱们打鱼?住咱们这破房子?”刘旺福觉得不可思议,“来的人那是图什么?”

王大栓也嘀咕:“是,旅游我知道,我听广播新闻,桂林山水甲天下,张家界好看,黄果树瀑布有名,年轻人都爱去旅游。”

“可咱这破落地方也能叫人来旅游?旺福叔说的对,人家图什么呢?”

“图新鲜,图原汁原味,图放松自在。”钱进笑道,“你们先记住一句话,以后搞旅游发展的时候用得上。”

“什么是旅游?旅游就是从一个自己住腻的地方去到别人住腻的地方!”

“你们天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看腻歪了觉得没意思,可在内地人看来,这一切可太有意思了。”

“再拿赶海来举例,别说内地人了,我这个海滨市里人不一样感到新奇吗?不一样来玩的不亦乐乎吗?”

刘旺财咂巴着烟袋杆一个劲点头。

钱进赶海的时候咋咋呼呼,确实玩的高兴开心。

钱进说:“这叫体验经济,到时候,咱们的咸鱼、鱼干、贝壳工艺品,都是抢手的旅游纪念品。”

“王主任你手巧,到时候组织老姐妹们用贝壳粘点小玩意儿,卖不上大钱不能发家致富,可用来养家糊口没问题!”

王秀兰听得心潮澎湃,连连点头。

钱进大概讲解了三个十年的计划,等大家伙大概听懂了,他拆解开来挨个详细的讲解。

这份计划是个清晰而宏大的战略构想。

它的出现,如同在闭塞的渔村上空炸响了一声春雷。

所有人都被震住了,目瞪口呆。

钱进侃侃而谈,拿出了笔记本将之前整理的农村发展规划。

他一条一条的详细讲解,把话题从空想空话,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上。

社员们没什么文化,可都有生活经验。

他们听着钱进的话慢慢就跟上他的思维了——这条路走的通,确实可以走!

时间不知不觉的流逝,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钱进响亮的声音和屋外风的呼啸。

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上飘雪了。

钱进最后说道:“……这一切都必须得做好,咱们得在这八十年代扎下根,然后到了九十年代迈开腿,最后去了下个世纪,整个红星刘家的腰杆子才能挺起来!”

刘旺财手里的烟袋锅“吧嗒”一声掉在了地上,他都忘了去捡。

刘有余张着嘴,看着钱进,满脸仰慕和敬畏。

王秀兰和几个社员代表激动得脸泛红光,刘旺福这样的老汉都热血沸腾。

听着钱进的安排,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未来。

“钱总队、钱领导,”刘旺福的声音有些哽咽。

等到钱进说完话他站起来走上去,紧紧握住钱进的手,“您、您真是给咱们红星刘家,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啊!”

“我老头活了六十多年,头一回觉得、觉得这日子真有奔头了、真能富裕了!”

他环视着同样激动的众人,“大伙儿说,领导这路子行不行?”

“行!准行!”众人异口同声,声音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力量。

钱进看着激情澎湃的众人,觉得给他们打的鸡血差不多了,还得给他们降降温,否则一个劲升温就把人给烧死了:

“路指出来了,怎么走稳走好,还得靠咱们自己,靠强基固本,靠规矩!”

他在笔记本空白纸张上写下“基础设施与人才升级”、“基层组织与风险防控”两排大字给众人看。

“先说基建。”钱进指着窗外泥泞的道路和空荡荡的沙滩。

“路不通,货难运;没码头,船难靠,这不行啊。”

“一切工作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准备充分,今年开始,1980年开始,咱红星刘家要大干一场。”

“刘队长,等开春雪化了,发动全队劳力去修路,到时候我再想办法帮你们拉赞助、找工程队来修个码头!”

“路不用修的多好,先平整夯实,能走卡车,能让卡车跑起来就行。”

“修的码头更不用大,咱是小渔村,那能停小船即可。”

刘旺财说:“准成,就是这得需要不少钱……”

钱进摆手:“钱不成问题,资金不够,我去找有关单位跑跑‘以工代赈’的项目,争取点国家支持。”

“还有通电,这个是最大的重点!”

他看向刘有余:

“刘会计,你留心着,我估摸着就在今年,市府就要搞‘村村通电力’规划项目了,咱们争取当第一批试点。”

“有了电力,后面还能通电话,那样生活方便了,信息也灵通了!”

刘有余用力点头:“我记下了。”

其他人一拥而上:“今年能通电?”

“队里能用上电灯了?”

“钱总队,你这消息靠谱吗?俺队里今年能用上电灯?以后晚上不用摸黑糊了?”

钱进说道:“政策已经传出消息来了,今年肯定要搞的,现在不确定的是,咱队里能不能拿到第一批试点名额。”

“刘队长你多往公社跑一跑,我给你们在市府和上级领导部门跑一跑,咱们上下一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好,上下一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刘旺财激情洋溢的拍桌子。

“再说人才和技术!”钱进的目光扫过在场的人,然后摇头,“怎么没有年轻人?”

“一定要重视年轻人的力量,一定要把年轻人的力量给利用起来!”

“各位,以后打鱼、养鱼、加工乃至搞工业、搞旅游,它不仅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这些工作都要技术,靠老经验不行了!”

“队里要选送有文化、肯钻研的年轻人,自己学、出去学……”

刘有余已经算是生产队最有文化的人了。

这个话题他有发言权,他也很惆怅:“自己学怎么学?不知道咋下手呀。”

“出去学更不行了,出去去哪里学呢?去学校?现在当爹当娘的改了心思,倒是重视娃娃们上学问题,可那是为了上学考出去,别回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继续干苦力……”

钱进笑道:“学习这种事,急不得,你们不用太着急。”

“咱们的规划是三个十年,一共三十年呢,哪怕只拿出一个八十年代来,那也是十年。”

“十年,足够现在准备念初中的孩子大学毕业了,也足够现在还上小学的娃娃,以后中专毕业了!”

满屋子一群泥腿子,着实不懂学业上的事情。

钱进便说道:“你们也得学,要与时俱进。学习不一定必须得去学校,活到老、学到老,一样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这方面刘旺财拍板做了决定:“那成,钱总队你怎么说我们怎么做,你说要学习,那我带头,都开始学习!”

“不过,学什么?”

钱进笑道:“不同的人学不同的东西,这就是因材施教。”

“你队长和会计还有副队长、妇女主任们学的是规矩和防控!”

提到这话题,钱进态度不再轻松,而是变得严肃起来:

“改革不是乱来,发展不能忘本,集体决策机制必须强化!”

“我结合咱们生产队的情况,给咱们想了一个叫‘三配套’的制度——配套组织、配套阵地、配套制度。”

“大事必须开社员议事会,账目公开,大家讨论,民主表决。”

“等到以后有了村办企业,像加工厂、合作社、甚至旅游公司,都要设立监事会,防止集体资产流失,防止有人钻空子!”

“这是红线!”

刘有余听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深以为然的表情,频频点头。

“还有政策风险,”钱进态度更是认真,“这事队长和副队长必须要好好学习。”

“比如说土地,尤其是宅基地,这方面集体所有权的底线绝不能碰,谁想私买私卖,坚决不行,坚决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

他看了看众人,本来还想提雇工的问题。

但这问题很长时间里,红星刘家生产队都用不上,他们自己的社队劳动力都在空闲着。

刘旺财没多想,只是看钱进这边不说话了,他便站起来郑重地表态:“钱总队放心,规矩立起来,大家伙儿一起守!”

“集体的东西,谁也别想动歪心思!”

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上午。

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雪似乎下得更密了。

炉火依旧旺盛,映照着每一张被希望和思考点亮的脸庞。

生产队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就在这间简陋、寒冷却充满激情的石头房子里,初步勾勒成型了。

钱进觉得自己的构想是有指导意义的。

他是联系了《海滨市志》、《海滨工业志》、《海滨渔业志》、《海滨旅游业志》等官方资料和自己前世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份发展纲领。

甚至不只是对红星刘家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对整个海滨市渔村的发展都有好处。

他走的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每一步都立足于渔村的实际了。

钱进看着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站起身:“好了,大方向定了,细节咱们慢慢完善。老队长,各位,先看看我带来的‘见面礼’怎么用吧!”

“钱总队你给的啥不好啊?你净给我们拿来好东西。”几个人立马七嘴八舌的笑。

钱进说道:“这次带来的肉**苗与以前的东西不一样,它们是种子,是咱们发展多元经营的第一步。”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咱们有山林子,这就是个好资源。”

“我建议你们以生产队集体的名义,成立专门的养鸡小组,利用山坡林地散养这些肉鸡。”

“这些肉鸡是外国品种,哪里来的呢?”他故意压低声音制造点神秘感,“来路我就不用多说了,反正你们别声张,好好养。”

“它们生长的会很快,而且肉质好,抗病能力强,相对咱们的鸡鸭来说,养它们成本低!”

商城是个好东西。

不仅仅能买吃的喝的,还能买蔬菜种子粮食种子乃至鸡鸭苗子。

一步到位。

王秀兰听到这里有些诧异:“钱总队,这个还要集中养殖?去山林子里养殖?我还寻思直接分给各家各户,一家养几个呢。”

钱进摇摇头:“这些鸡不能分散养,需要集中起来科学养殖。”

这次大家伙都有些犯难:“养鸡还得科学的养?科学咋养?”

“科学是谁?”

“滚蛋,去上扫盲班吧,别到了晚上就会抱着你媳妇的大腚往里怼,多学学知识!”

哄堂大笑。

钱进去骑车驾驶室拿出几本厚厚的书,《科学养鸡技术》、《鸡病防治手册》、《配合饲料配制》:

“科学养殖无非一个学习,书在这里,技术我来教、我找人教,销路我来找、我找人来收你们养大的鸡,而且还是高价收。”

刘有余顿时反应过来,试探的问:“你手下的劳动突击队?”

钱进点头:“对,还是他们来收。”

“你们的鸡养成了,我按市价之上的标准收购,有多少要多少。”

“以后我们的‘人民流动食堂’需要大量的鸡来做烧鸡,这就叫内部消化,产销一条龙!”

听到“按市价更高标准收购”、“有多少要多少”,刘旺财和刘有余的眼睛瞬间亮了。

这可是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保障。

“那太好了!”刘旺财激动地搓着手,“钱总队,你这真是雪中送炭又指了明路啊!”

“我明天就挑人,成立养鸡小组!”

钱进说道:“明天不行,今天就要成立,我大老远跑来一趟,你们不能叫我干完活就开车回去吧?我得在这里吃你们的饭!”

“那必须啊。”刘旺财上去握住他的手腕哈哈大笑,“你要是想现在走,你还走不了哩,今天必须得在俺家里吃饭。”

“去,老规矩,进腊月了领导来了,咱们杀猪!”

现在生产队条件好了。

而且确实进腊月了队里要杀猪了,于是钱进没有阻拦。

刘旺财开始下命令:

“秀兰,你找人去挑猪杀猪,跟俺媳妇两个找几个妇女,好好把猪收拾出来。”

“会计你去挑几个年轻、认字、有耐心的,把咱队里初中毕业的都给我集中起来,送他们进养鸡小组,带过来给钱总队看看。”

“钱总队,走,去我家里坐热炕头喝茶水。”

钱进摆摆手:“喝什么茶水?我让你赶紧组办养鸡小组,是我今天就要趁着在你们队里给他们上一课。”

“啊?”刘旺财吃惊。

钱进说:“这些小鸡苗可不好养,尤其是如今天冷,可不容易存活,所以我得给他们好好上课,教导他们科学养殖的方式。”

刘旺财很感动:“你说你,好不容易来一趟,又忙给我们开会,又忙给我们青年上课上学。”

“嗨呀,你这可累毁了!”

钱进摆摆手:“累什么?没事,我教的还未必好呢,只能凑活着教了。”

刘旺财催促刘有余去选人:“赶紧的,要把钱总队这个责任心讲给他们听,要号召他们学习钱总队的责任心啊!”

刘有余痛快答应一声,一头扎进了风雪里。

风雪更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