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剑出大唐 > 第一百四十九章:一帝陨落众帝生

剑出大唐 第一百四十九章:一帝陨落众帝生

作者:一片苏叶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44: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薄云如纱,使冬夜星辰暗淡,却添着朦朦胧胧的柔情。

独孤凤依偎在周奕怀中,先前想说的事再不记挂。

天赋太高,忽然不算一件好事了。

见她一动不动颇有愁思,周奕自忖,是不是说得有点过。

换位思考,想她在江都的这番经历,不由伸手顺她垂下的青丝抚到后背,动作轻柔怜惜。

“小凤,别担心,还早呢。”

独孤凤有些苦恼:“你进境太快,这才多久善母已不是你的对手,我已经好努力,还是追不上你。”

“那也有办法。”

“什么办法?”

周奕仰头看向夜空:“万一我真把虚空打碎了,那时候就像这样.”

“哪样?”

少女才应一声,就已被他搂紧。

“我们都别撒手,就一起遁入另外一片天地了,怎么样,是不是有种动人心魄的浪漫。”

周奕低头看她,发现小凤凰并没有随着他的想法。

显然不信这种办法能成。

只嗯了一声,而后默不作声,沉浸在此时此刻的温暖中。

过了一段时间,等周奕胸腔起伏咳嗽一声,她才惊觉,从他怀中脱离。

方才与善母狠拼,受伤可不是假的。

但这种虚实转换让精神凝实融入元气的法门,实在叫人动心。

近子时,入了冬的晚风更显凉意。

这一晚上,临江宫内外几乎没有人睡觉。

张须陀派人处理军中后事,又要防备宇文化及使诈折返,丑时深听斥候来报,得知骁果军连夜北上,这才心安返回成象殿。

城内战事平息,先前从临江宫中离开的官员自然知悉。

江都暗地里的乱子他们心知肚明,但大隋落到这步田地,没有经天纬地之能,只得随波逐流。

确定城内安全后,便开始联络打听。

得知张须陀胜宇文阀北逃,六部御史台,九寺五监的朝臣们多数都很振奋。

平日里靠着宇文阀的人更多,可关键时刻,他们知晓谁靠得住。

然而.

随着乱战平息,另外一条消息浮出水面,直接在江都引发骇浪惊涛。

皇帝崩薨!

朝臣知此大变,人人自危,不知谁是新主。

一家家灯火点亮,晚间不敢睡觉的朝臣全都奔出家门,呼朋唤友。

最终,临江宫外的御道被灯笼点亮。

朝中大臣,全都汇聚在皇城之外,被禁军的兵刃拦在城门之前。

暂领左武卫将军一职的独孤雄依照命令,挡住百官。

不少朝臣认得他,晓得他是独孤阀的人。

数名与独孤阀交情较厚之人上前攀谈关系,想入宫参拜陛下,都没得到放行。

不过,却从独孤雄口中听得一些成象殿中发生的事。

朝臣多有精明之人,隐隐判断出江都未来的局势,猜测谁能主事,甚至想到大隋的变化。

但是,再有算计,也要对此时的天下感到迷茫。

杨广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但他却是正统。

如今死在影子刺客手上,九州四海之乱,再无停歇的可能。

想到这里,一些老臣在临江宫外嚎啕大哭,悲恸无比。

他们呼喊着“陛下”,看似怀念杨广,对他之死无法释怀,实则是看到了大隋朝的命运,为这可能二世而亡的王朝感到辛酸、困惑与悲哀。

诸般情绪,都在那一声声哭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在皇城上打坐的周奕,也被他们吵得耳朵疼,躲入御膳房屋顶恢复调养去了。

大乱来临时,御厨四下逃命。

往日喧闹的御膳房,下半夜一个人也没有。

一天饿三顿,如何受得了。

独孤凤寻些吃的,起火复热,周奕今天一天,总算吃上这一顿饱饭。

隋帝杨广驾崩第二日。

晓雾散尽,太阳照常升起。

“伤势好些没?”

“我已无碍。”

感知到他的气息已彻底平稳下来,独孤凤便放心了。

早间,逃命的御厨不知从哪个角落又钻了出来。

得知他们是独孤家的人,几位御厨随手给他们做了几道杨广喜欢的江南小菜,周奕也算尝过宫廷早膳了。

又听他们说,御膳房现在留下的都是本地人。

那些随御驾一道南下的北地御厨已经逃命,往北归乡。

这些人迫不得已才下扬州,如今杨广一死,他们得以解脱,欢天喜地之下,把御膳房中几口趁手的大锅都背走了。

周奕与御厨们闲聊几句,又在水殿附近徘徊。

等成象殿没那么吵闹,才与独孤凤一道前往。

大殿外的广场上,朝臣齐至。

昨日大战留下的尸体已经清理出去,却有一人被当众斩首。

便是与宇文阀同流合污的内史舍人封德彝,相比于死在宇文成都手中的裴蕴、虞世基,此番他的名声可就臭多了。

之前他在成象殿为宇文阀站台,数落杨广,后被训斥。

如今被斩首以作告慰,众多朝臣对其厉声辱骂。

他曾受到内史侍郎虞世基倚重,狼狈为奸,使得朝政日益败坏,有此下场,倒也活该。

就在朝臣们骂声不歇时,便看到一名书生打扮的年轻人从封德彝的尸体旁走向成象殿。

众皆疑惑,仔细看也不认得。

六部官员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又看向九寺五监的人。

之后,就更加困惑了。

但是,宫廷禁军十二卫中的将领一看来人,立刻挺直腰杆,大营领将抱拳作礼,态度颇为恭敬。

隋皇直属左右翎卫营的人,他们的态度竟比外边备身府、左右武卫的人更甚。

朝臣们大疑,可想破脑袋也没见过这张脸。

到了成象殿门口,出来迎接他的,竟是独孤盛。

这下子,众人若有所悟。

裴虔通、司马德勘、宇文智及这三大护驾造反,全部被杀。

宇文化及携秦王之子杨浩北逃,五大护驾只剩独孤盛一人,宫廷禁军基本听他一人号令。

如此看来,十二卫的态度就不算奇怪了。

只是独孤盛看上去很怪,与这青年相对,似乎处于弱势。

江都城内,有谁值得他这般态度?

没有随着宇文阀一道逃走的朝臣,多半还打算留在江都,建立南方朝廷。

突然出现这样一个人物,岂能不重视。

等李公公从水殿方向赶来,掌管库藏的太府卿范忆柏便上前打听。

他与独孤阀交好,由他出口询问最合适。

李公公一直在成象殿附近,靠着装死保住一条小命。

这时把发生在杨广周围的事简单一说,总算让他们了解个大概。

竟是独孤家隐藏高手,大隋忠臣!

从李公公隐晦的话语中,众人闻得一个重要消息。

若没有这位,临江宫与江都城都将易主,那时大隋将再无立锥之地。

不仅是扶大厦之将倾的关键人物,也为陛下留了最后一个体面。

众人脸上仍有悲哀,心下却认清一件事,独孤家在江都城的地位,还得往上拔高。

外边在小声议论,成象殿内,同样议论纷纷。

正商讨如何办丧。

周奕倒是懂怎么出黑,但皇室礼仪繁琐,他便懒得管了。

“皇后殿下~!”

成象殿外,朝臣行礼。

一脸憔悴的萧皇后在面对臣下时,还能维持几分往日威仪。

示意他们平身后,便带着一封诏书步入成象殿。

张须陀与独孤盛定睛去看,那宫女捧着的玉色托盘上,只有一封黄卷。

独孤盛问道:“娘娘,不是说有两封诏书么?”

萧皇后摇头:“陛下确有所言,可在流珠堂内,吾只寻到这一封。”

“两位将军打开一看吧。”

李公公将诏书取来,双手递上。

张须陀看了独孤盛一眼,小老头也不推辞,作为杨广护驾,他很清楚杨广的字迹用印,旁人想伪造也绝无可能。

隋有八玺,分天子皇帝信玺、行玺,用途各不相同。

其中神玺与传国玺用的最少。

而这封诏书上,正是传国玺用印。

独孤盛一脸郑重,见上方写道:

“朕承七庙之灵,膺五运之箓。今托体山陵,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赵王杲,仁孝天纵。其以杲嗣登大宝,奉承宗祀。”

独孤盛还想往下看,竟没了。

字迹没错,诏书上还有一股酒味,像是被酒水打湿,复又晾干。

一点不会错了,正是杨广所书。

陛下啊,何故惜字如金,吝啬笔墨!

这可如何是好?

独孤盛把诏书递给张须陀,张大将军只是看过一眼,立刻还给萧皇后。

大家都拿不定主意。

赵王杨杲最得杨广宠爱,因此被带来江都,传位给他毫无意外。

但他已被裴虔通这反贼杀死。

如此一来,诏书岂不作废?

“娘娘,请把另外一封诏书找出来吧。”

萧皇后摇头:“吾已令人翻遍流珠堂,再无所获,当日陛下醉酒,语焉不详,或再无遗命。”

萧皇后这般说,独孤盛与张须陀也没办法。

他俩要是反贼,那也简单得很,此刻却束手束脚。

周奕看他们犹犹豫豫,不想在此耽搁,直接说道:“赵王陪奉陛下而去,如今江都城内,唯燕王倓符合诏令,为定人心,在娘娘找到第二封诏书前,何不立燕王为帝?”

张须陀与独孤盛暗暗点头。

萧皇后更不会有意见。

燕王年幼,却是元德太子杨昭所出,杨倓是她亲孙子。

倘若没有赵王,也该轮到燕王。

只是这三人,一个心念丈夫,两人为忠,不好私改皇命。

如今周奕一提,三人顺势下了台阶,各都认可。

萧皇后吩咐下去,随即诏百官入殿,由李公公宣读遗诏。

以燕王为帝,张须陀统管大军,独孤盛为禁军总管。

少帝年幼,显然是把独孤盛与张须陀当做了托孤大臣。

成象殿内,杨广安安静静地躺在棺中,周奕朝他瞧了一眼,不再理会成象殿后续琐事。

在群议之下,决定让杨广入土为安,早享清净。

翌日。

江都城内满是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将其葬于吴公台下。

城内百姓得知这一消息,非但没有半分悲伤,反倒有不少人带着大仇得报的笑容。

除了百官军卒,亦无人相送。

这是真实而朴素的一幕,他叫百姓吃足苦头,百姓自然恨他入骨。

更有人想到,这江都原叫广陵。

陵为“帝王之陵”,再加一个“广”字,杨广喜欢这个地方,却不喜地名。

于是“扬州”这二字也不用了,改作江都。

却没想到,老天一直睁着眼睛,他改名亦无用,还是做了“广陵”。

吴公台发丧前后,镇寇将军尤宏达全程悲伤,一直陪伴杨广。

为他盖棺,抬他入陵,之后一段时日,常在陵前默守,人皆称之忠义。

随着吴公台的丧事办完,短短七八天时间,成象殿也被一批懂得武艺的匠人修补完善,百官朝拜少帝杨倓,以他为正统。

但是

所谓正统,只不过是江都宫廷一家之见。

杨广驾崩的消息,以江都为中心如潮水一般传向九州四海。

江都的百姓还有所压抑,外边的人可管不着那么多。

尤其是那些因他三征高句丽、挖运河而失去亲人的百姓,无不感觉出了一口恶气,直喊“死得好”。

对于诸地的义军来说,这更是一场狂欢。

原本还有些顾忌的势力,此时也不用遮遮掩掩了。

以燕王杨倓为首的江都宫廷在成立之后,先做了第一轮尝试,向附近的反王散布诏书,劝其归附。

然而,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好消息。

海陵的李子通只接受朝廷给的官职,却不去江都。

沈法兴占据毗陵、吴郡,将隋宫诏书丢入了垃圾堆。

一郡太守有什么好封的?

沈法兴趁着杨广发丧这段时日,一路从吴郡打到余杭,自封梁王。

同为梁王的萧铣更是一步到位,沿袭梁朝旧制,设置百官,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帝,拥兵十万,在巴陵称帝,建元鸣凤。

并且,他大手一挥,连封七王。

手下大将郑文秀,被封楚王。

听到这个消息后,好邻居林士弘只觉被冒犯。

你也是楚王?

于是将宫廷诏书撕成碎片,在豫章郡称帝,国号为楚。

称帝那一天,林士弘面色发紫,有种紫气东来之感。

南部得到消息更快,待杨广驾崩与江都拥护燕王传至中原之后,东都百官岂能认同。

为何是燕王?怎不是越王?

诏书我们没看过,就是萧皇后说了,那也不算。

况且,要立新帝,也该在东都。

于是,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

等消息传到关中时,李阀阀主李渊拥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

在兰州与李阀挨着的西秦霸王薛举不落人后,称帝建立西秦。

尽有河西之地的李轨也相继称帝,建立凉国。

只在月余时日,足足冒出六位皇帝,反王更是难以计数。

北方还有梁师都、刘武周两大突厥走狗。

中土混乱的局势,让塞外之贼蠢蠢欲动。

天下间的世家、宗派也纷纷下注,一波又一波人奔向那些中立势力,寻求更多支持,以图霸业。

去巴蜀寻找独尊堡、巴盟,川帮这三大势力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帝崩历第四十一日。

两位着灰色棉袍的中年文士驻足在枫林宫前,此地亦是蜀岗十宫之一。

地如其名,宫苑前正有一片枫林。

这两位分别是范忆柏、邱晖,为太府寺的太府卿、太府寺少卿。

一个正三品,一个从四品。

他们身后跟着的那名书生,正仰头朝“枫林宫”的门头上瞧,那三个字写得苍劲有力。

宫苑守卫正要上前问话,范忆柏从怀中摸出一块令牌,那守卫便退了。

“周先生,随我们走吧。”

“好。”

周奕冲二人笑了笑,迈步时又问:“两位高卿不是掌管财货库藏吗,怎会在枫林宫中行走。”

他语气随意,范忆柏、邱晖却不敢怠慢。

范忆柏道:“先生有所不知,我二人随先帝来江都之后,他知晓我们有此爱好,便一直被安排在枫林宫书库整理书卷。在东都时,虽有管理库藏之责,倒也是这般行事。”

邱晖露出一抹追忆之色:

“先帝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就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城中大乱之前,我二人还带人至此。枫林宫本是先帝常来的地方,后来渐渐疏远,书库也交由我们打理。”

周奕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在范邱两人带领下,周奕辗转几个院落,来到了巨大书楼。

两人陆续介绍,从《长洲玉镜》,说到《区宇图志》。

只这两书,便有一千六百卷。

“这卷《诸郡物产土俗记》费了好些心力,乃是诏命天下诸郡按照各地风俗物产地绘制。”

在邱少卿介绍下,周奕还看到了三卷《西域图记》。

里面是有关西域的山川、风俗等资料。

翻开一看,书中有地图,有记述,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人的彩绘图。

此书是裴矩搜集编撰,合四十四国。

邪王把这书册搞出来,也是费了巨大心力。

他们一边说书,一边说杨广的事,比如提及“今于大隋盛世,图书屡出”。

杨广坐在皇宫中,忽然想到这一出,便对着手下人一番指点,要他们去做。

于是,便成书一万七千多卷。访求遗散的图书,更是有近四十万卷。

这件事做得很成功,他亦很满意。

某一天,他灵光一闪,想到了运河,马上叫人去挖。

想到高句丽,那就打一下。

仿佛一切都和他想象中一般简单。

如果都办成了,他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圣帝。

事实却是异想天开,搞得天怒人怨,被万人唾弃。

于是从东都仓皇离开,躲避现实,来到江都摆烂。

周奕自我感觉,像是更懂了杨广几分,这货该死得很,害得天下大乱,却又有几分可悲。

至少从太府寺这两人看来,只在成书这一爱好上,他们对杨广多有追思。

周奕一路看到工程技术、天文历算、医学等书籍,这都是广神的小爱好。

甚至,在书楼中,还有“飞仙”这一机关。

范忆柏走到二楼,朝地上的木板一踩,幔帘卷了上去,书柜的门随之自动开启。

见识过鲁妙子将自己埋葬的安乐窝机关。

面对杨广的一点小机关,他自然不以为奇。

“周先生,你想看的东西便在这里了。”

周奕闻言朝书柜中一看,登时眼前一亮。

不愧是当皇帝的。

他首先看到的一部,便是《黄帝九鼎神丹经》,接着便是《彭祖摄生论》。

后部典册,还有务成子、老子、关尹、庚桑子、老莱子.

《鬼谷子天髓灵文》.

“两位高卿自去忙吧,我便在此看看。”

范忆柏与邱晖对视一眼,正要告辞离开,周奕忽然又问:

“陛下收集的典籍都在这里吗?”

范忆柏道:“东都还有许多。”

邱晖咳了一声:“那边还有丹炉呢,只是还没开炉。”

周奕听到这里,不禁笑了。

当皇帝的果然都想长生,又有些恶趣味想到,广神这丹炉落在东都没用上,是否被二凤夺了去,晚年正好开炉。

范邱二人觉得周先生有点冒昧。

笑话先帝,你也该避着人才是。

与周奕话别,二人走到书库一楼,站在门口朝后张望。

“老范,你说他与独孤家到底是何关系?”

范忆柏拉着他走远,低声道:“独孤阀主有个女儿就在江都,据说与他关系亲密。”

“独孤阀主不是只有一个女儿么?”

“就是这位。”

范忆柏思量道:“你要具体问他消息,那我也不知。不过,他武功极高,恐怕能算当世最顶级,未来有望成为三大宗师那样的人物。”

邱晖砸了砸嘴:“独孤家也真是厉害,怎这样会挑。独孤老奶奶若是不在了,有这位坐镇,依然是高枕无忧。”

他又道:

“如今这世道乱得很,拳头硬一些,比虚飘飘的名头要好用。”

范忆柏附和点头,又感慨道:“听说宇文化及带着杨浩去到魏郡,让杨浩也称帝了,真是乱啊。”

谈到这些,邱晖不由想起一件事。

他露出一丝慎重紧张之色:

“陛下发到清流的诏书石沉大海,江淮军那边,李靖与一名徐姓将军联手往西攻下永安郡,就在十日前,这竟陵郡与南郡派出人手,前往安陆,太守鱼具容不战而降。

这鱼太守还曾发急信朝张大将军求援,誒~!”

他叹了一声:

“事态变化如此之快,江淮之间全归那大都督了。这人也真是沉得住气,竟还未称帝。”

范忆柏捋着胡须满脸愁色:

“此人非同小可,早有一剑斩杀魔门宗师的凶悍战绩,在一众反贼中,他势力最大,风评最佳。你有所不知,我听内史省的人说,从南郡派去安陆劝降的人,出自飞马牧场。”

一听飞马牧场,邱晖的脸上更沉重了。

“那牧场巨富,战马无数,却一直在商言商,若是他们也倒向江淮军,那.”

他叹口气道:“我大隋的未来真是艰难无比。”

范忆柏明白好友的心情,不想说丧气话,于是不往下接了。

何止是“艰难无比”?

明白人都知道,洛阳、长安、魏郡三位与江都争夺正统的隋氏帝王,只不过是别人的傀儡。

当世大隋,唯余江都一隅,群寇环伺。

张大将军、镇寇将军再厉害,也不可能打回天下。

一城即一国,大隋,或许已经结束了。

两人心情沉重,便换过话题。

比如聊聊书楼的这位,听说有人看到他和独孤家的小姐在皇城城楼上颇为暧昧。

说起这些,心情又放松不少

周奕一连在枫林宫的书楼中待了七八日,沉浸在道家典籍之中。

其中有不少书,是他此前也没读过的。

或许是武学境界提升的关系,复看道家经卷,他又有了全新感受。

尤其是在楼观派的秘法上。

左游仙气神分离,善母是精神实质合以元气。

种种思绪交织,原本只是看到剑罡同流这条道路,如今却是迈了一大步。

治经、修炼,又三天过去。

帝崩历第五十二日。

独孤凤过来找人,将他带回独孤府。

就和初次见张须陀一般,大家又在独孤家的厅堂中喝酒。

尤宏达、罗士信,程咬金,秦叔宝几人都在。

近两个月时间过去,江都城已彻底平稳下来。

没有骁果军,百姓的日子恢复正常,城内的治安也好了许多。

张须陀来此,一来是感激,二来.则是问策。

他晓得独孤家这次在江都面对的危机多么大,能化险为夷靠的可不是独孤盛。

“先生,张某有一事想要请教。”

“张大将军请说。”

张须陀将酒杯朝周奕示意,跟着一口喝尽才道:

“江都虽已安定,然群敌环伺,我欲化被动为主动,清剿贼众,却多有困惑之处。”

“可是因为江淮军?”

“是。”

张须陀沉声道:“先生以为,该不该出兵**城?”

周奕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看向尤宏达:“尤将军有何高见?”

尤宏达满脸阴沉:“我欲先灭李子通,此贼孤立海陵,有望一击而灭,壮我军威。江淮军势大,须徐徐图之。”

张须陀问:“先生以为如何?”

“该灭李子通。”

周奕望着张须陀,摇了摇头,很直白地说道:

“张大将军应该也清楚,**城是打不下来的。那是整个江淮的兵力,非是江都一城可敌。除非大将军能屡屡创造奇迹,每战必胜,且以少胜多。”

独孤盛道:“这难度太大。”

张须陀自斟自饮:“江淮军的发展速度叫人惊惧,我倒是想等他们与萧铣、林士弘相斗时再做计较,却担心这两人也不是江淮军的对手。”

独孤盛忽然看向周奕:“据说这江淮大都督也是绝世高手,先生可有把握战而胜之?”

“没有把握。”

听到周奕毫不犹豫地回应,独孤盛顿时色变。

此人恐怖如斯,连周先生也无把握?

在一旁吃东西的小凤凰差点被饭噎到。

尤宏达却一直面不改色,给张须陀添了一杯酒:

“大将军,你做得已经够多,何必心怀执着给自己再添负担。”

他劝得很委婉。

众人都晓得近来天下是什么样子,张须陀想帮大隋逆天改命,基本没有条件。

张须陀把酒喝了,也不提攻打**的事了。

独孤盛忽然想到最近同僚们讨论的问题,便朝周奕问:

“先生能否猜到,江淮那人为何不称帝?与他相斗的林士弘、萧铣可都已经称帝建国。”

独孤凤也好奇望来。

周奕笑了笑:“我哪里知道,抑或是不想和萧铣这帮人一样凑热闹吧,现在称王称帝也不是新鲜事。”

“还有一点.”

“当皇帝也辛苦得很,又是政事,又是后宫争斗,不见得每个人都那么喜欢。”

尤宏达听罢,低着头自己喝酒。

独孤盛却煞有其事地点头:“这话也不假,让老夫想起先帝。”

“就在临江宫大乱那天,先帝还曾与我说起‘这般做皇帝很累’,不过那是先帝,江淮反贼为了争霸天下,岂会这样想,定然有我们不知道的阴谋。”

他又道:“至于后宫.这帝王妃嫔众多,后宫争斗只是稀松平常的小事。”

对于周先生的话,独孤盛首次没那么认可。

尤宏达看了独孤盛一眼,心中叹一“勇”字。

张须陀也笑了笑:“先生的想法果真与常人不同,张某从未这般考虑过。”

他夸了一句,顺势道:

“不知先生可有心入朝为官,若得先生之助,张某更有信心替陛下扫四方之贼。”

周奕委婉道:“这次已经耽误很久,过几日,我便要返回东都去寻老夫人。等下次来江都时,再与大将军联手。”

张须陀没有再劝,只是听说他要离开,长叹一口气站了起来。

捧着酒道:“先生对张某有大恩,本打算慢慢偿还,如今看来,不知我此生可有机会。”

周奕也举起酒杯:“将军言重了,我帮将军,也有一份心是为了江都安稳。”

“两个月前,我曾在一处路边摊用饭,老摊主与我叙话时说起生活艰辛,叫我几多感触.”

周奕徐徐说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虽没有那么大的忧愤,却也见不得苦难,希望这些人能过得好一些,张大将军若能守护一方,何必与我再谈恩情。”

张须陀一张老脸上出现错愕之色。

他二目凝视周奕,露出一丝敬意:“张某此刻才算认识先生。”

尤宏达站了起来,秦叔宝等人也站了起来:“敬先生一杯!”

周奕也道:“请。”

话罢,众人把酒一饮而尽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