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永乐风云 > 第十二章:藩王焚宫狐亦傷(下)

永乐风云 第十二章:藩王焚宫狐亦傷(下)

作者:欸哎懒散人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42:4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他终于从那条充满了窒息感的密道另一端的出口爬出,重新呼吸到那带着雨后清新气息的空气时,他回头,看到的,已是一片巨大而又壮丽的火海。整座巍峨的湘王宫,那座曾经象征着荣耀、风雅与才情的华美宫殿,此刻已然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彻底坍塌,化为了一片巨大而又沉默的废墟。那冲天的火光将漆黑的夜空都映照得如同白昼,也照亮了宫墙之外那些排列得整整齐齐、依旧保持着围困姿态的朝廷官军的一张张冷漠的、毫无表情的脸。清风眼睁睁地看着,竟没有一个人上前救火,他们就如同一群最高明也最冷酷的刽子手,正静静地欣赏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一场最完美的行刑。当他看清这残酷的一幕时,那颗本已破碎的心在瞬间彻底化为了冰冷的死灰。

他缓缓地转过身去,再也不忍去看那片刺目而又绝望的火海。他将那卷承载了太多死亡与嘱托的焦黑经文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紧紧地贴着自己的胸口,仿佛那里还残留着王爷与卫诚最后的温度。他抬起头,在那片被火光映红的、混乱的天空之下,费力地辨认了一下北方的方向。而后,他拖着那具早已疲惫不堪的受伤身体,带着一颗充满了无尽仇恨与悲愤的复仇之心,向着那座云雾缭绕的传说中的仙山,踉跄而又坚定地奔去。他要将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带回去,他要让那座本该是与世无争的清净道场,也尝一尝这人世间最刺骨的仇恨的滋味。一场即将要席卷整个江湖的风暴,就此,开始酝酿。

那一场吞噬了整座巍峨湘王府的冲天烈火,其滚烫的余烬尚未在长沙城冰冷的秋雨中彻底熄灭,而那份由年轻的武当弟子清风用血泪与无尽悲愤所承载的噩耗,便已如同一只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也要将讯息带回巢穴的信鸽,跨越了千山万水的阻隔,带着死亡的焦糊气息与英雄末路的悲壮,终于降临在了那座终年云雾缭绕、仿佛与人间尘世彻底隔绝的武当金顶之上。

清风的归来,与其说是一场回归,不如说是一次狼狈而又决绝的冲撞。他那身本该是飘逸出尘、不染凡俗的青色道袍,早已在数日不眠不休的亡命奔逃之中,被沿途的荆棘与污泥撕扯得不成模样,此刻更是被雨水和血水浸透,紧紧地贴在他那因力竭与重伤而显得异常单薄的身躯之上,勾勒出一种令人心悸的脆弱。他那张本是清秀俊朗的脸上,此刻布满了烟熏火燎的痕迹与尚未干涸的泪痕,唯有那双本该是清澈如山间溪水的眸子里,正燃烧着一团足以将整个世界都焚烧殆尽的、属于复仇的黑色火焰。他无视了守山弟子们惊愕的目光与层层的盘问,只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从怀中颤抖着取出了那枚象征着武当内门弟子身份的松纹木牌,而后便如一截被狂风彻底吹断的枯木,在紫霄宫那高大而又威严的殿门之前,轰然倒下,不省人事。

当他再次从那片充满了烈火与悲鸣的无边噩梦中悠悠醒转过来时,映入眼帘的,是紫霄宫那高不见顶的、描绘着玄武大帝镇守北方七宿的巨大穹顶,以及环绕在自己身周的、数十道或关切、或凝重、或充满了压抑怒火的复杂目光。武当派的掌门灵虚道长与一众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戒律、传功长老,早已闻讯赶来,他们沉默地看着这个去时还是意气风发的年轻弟子,归来时却已是遍体鳞伤、神魂欲裂的凄惨模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仿佛被一块无形的巨石重重地压着,笼罩上了一片沉甸甸的阴云。

清风这一次没有哭泣,他的泪,似乎早已在逃亡的那条漫长而又孤独的道路之上流干了。他挣扎着,从那张铺着厚厚棉垫的床榻之上坐起,对着眼前这些白发苍苍、平日里他敬若神明的师门长辈,用一种嘶哑得不似人声、仿佛是两块粗糙的石头在相互摩擦的声音,将三日前发生在长沙城的那场地狱般的惨剧,一字一句地,原原本本地,陈述了出来。他讲到了湘王朱柏在面对朝廷使者那颠倒黑白的构陷之时,那仰天长笑中所蕴含的无尽悲凉;他讲到了那位贤淑的王妃,在为自己一双尚且年幼的儿女换上人生最后一套华贵礼服时,眼中那令人心碎的温柔与决绝;他更讲到了朱柏在“宝翰阁”之内,亲手将那些他视若生命的绝代珍品付之一炬时,那平静得近乎于神圣的、殉道者般的从容。

当他讲到最后,从自己那早已被鲜血浸透的怀中,颤抖着,取出了那卷被烈火烧得焦黑卷曲,却依旧能勉强辨认出其上字迹的《清静经》残片之时,这位年轻的道者,终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荡,那颗本该是清静无为的心,在瞬间被无边的悲愤与仇恨所彻底撕裂,他抱着那卷尚带着王爷与忠仆最后余温的经文,如同一头在风雪中失去了所有同伴的受伤孤狼,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充满了无尽痛苦的哀嚎。

“师父!诸位师叔伯!弟子无能!弟子无能啊!弟子眼睁睁看着湘王殿下阖府自 焚于烈火之中,眼睁睁看着卫护卫为了救弟子而被燃烧的巨梁活活砸死!弟子……弟子有罪!求师父与诸位师叔伯,为王爷,为卫护卫,为我武当,讨还一个公道!”

整个紫霄宫大殿之内,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清风那悲痛欲绝的哭喊声,在空旷的大殿之中久久回荡,如泣如诉。高高的神坛之上,那尊由整块青铜铸就的、俯瞰着芸芸众生的玄武大帝神像,仿佛也因这人世间难以言说的惨剧,而流露出了一丝悲悯的叹息。

终于,一声沉闷的、如同平地起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寂。脾气最为火爆、向来以刚正不阿著称,执掌着整个武当派戒律的石雷子长老,猛地一掌,将身旁一张由整块坚硬花岗岩打磨而成的沉重石桌,拍得四分五裂,碎石飞溅!他那张因极致的愤怒而涨得通红的脸上,青筋虬结,一头花白的须发无风自动,如同一头被彻底激怒的雄狮。“欺人太甚!简直是欺人太甚,欺我武当无人!”他怒吼道,声音宏亮如钟,震得整个大殿的梁柱都嗡嗡作响,“那金陵城里的黄口小儿与他那两位只会摇唇鼓舌、蛊惑君心的酸儒老师,当真以为我武当山是他们可以随意揉捏的软柿子不成?湘王殿下虽只是本派的记名弟子,然其对本派之尊崇,对道法之虔诚,天下共知!他更是当今圣上的亲叔叔!他们竟敢以如此卑劣无耻的手段,罗织罪名,构陷忠良,最终逼其阖府自 焚于烈火之中!这早已不是什么‘削藩’,这分明就是一场针对我等江湖武林、必欲除之而后快的血腥清洗与严酷警告!”

他猛地转过身,对着上首那位一直闭目不语、仿佛早已入定的灵虚道长,重重一揖,声音铿锵如铁,掷地有声:“掌门师兄!此事断不可就此善罢甘休!我武当派虽讲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却也绝非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师弟在此恳请掌门,立刻发出‘真武令’,召集天下所有与我武当交好的同道门派,如蜀中青城、甘肃崆峒,乃至丐帮的英雄好汉,一同南下金陵,向那昏君与奸臣,兴师问罪!我等要用手中的三尺青锋,去为湘王殿下,为天下所有被朝廷鹰犬压迫的武林同道,讨还一个,血淋淋的公道!”

石雷子这番充满了血性与豪情的话语,立刻便引起了殿内不少年轻一辈弟子的强烈共鸣,他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拔出腰间的长剑,一时间剑气纵横,杀机四溢,大殿之内,竟仿佛要提前掀起一场讨伐金陵的誓师大会。然而,就在此时,那位一直沉默不语的、掌管着武当派数百年基业与钱粮用度的冲虚道长,却抚着自己花白的胡须,发出了一声充满了忧虑的叹息:“师弟还请息怒。你我之心,与你一般无二,皆为湘王殿下之死而悲愤莫名。然,兴师问罪,谈何容易?我等武林中人,在寻常百姓眼中,本就是一群‘以武犯禁’的化外之民,朝廷素来便对我们心存忌惮。如今那金陵朝堂正愁找不到一个足以将整个江湖连根拔起的借口,我等若是在此时公然集结南下,岂非正中那齐泰、黄子澄等辈的下怀?他们正可借此,将我等彻底打为‘与叛逆藩王勾结,意图谋反’的乱党,而后便能名正言顺地调动那百万大军,将我整个武当派,乃至与我们所有相关的江湖门派,都血洗一遍。届时,我等非但报不了仇,反而会成为葬送整个武林道统的千古罪人啊!”

这番冷静而又现实的话语,如同一盆刺骨的冰水,兜头浇下,让那些原本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年轻弟子们,瞬间冷静了下来。大殿之内,再次陷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的激烈争论之中,一边是主张玉石俱焚、快意恩仇的激进派,另一边,则是顾全大局、主张隐忍退让的保守派,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谁也无法说服谁。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汇聚到了大殿最上首,那个始终未曾睁开双眼,仿佛早已神游物外的身影之上。

武当掌门,灵虚道长。

这位被誉为当世道门第一人、据说其修为早已臻至天人合一之境的传奇人物,此刻依旧静静地盘坐在那张古朴的蒲团之上,他那张鹤发童颜的脸上,看不出半分的喜怒哀乐,仿佛外界那足以让风云变色的激烈争吵,都不过是扰动不了他心湖半分的微风。直到殿内的争论声渐渐平息下去,直到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期盼与焦灼落在他身上时,他那双紧闭了许久的眸子,才缓缓地睁了开来。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那里面没有愤怒,没有悲伤,甚至没有半分属于凡人的情绪波动。那双眼睛深邃得如同两片包含了整个宇宙的浩瀚星空,平静,悠远,仿佛早已看透了这世间所有的生死荣辱,洞悉了那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了的天道运转的轨迹。

“都说完了?”他的声音很轻很缓,却仿佛带着一种奇异的魔力,瞬间便抚平了殿内所有人的焦躁与怒火,让他们的心都不由自主地沉静了下来。

他没有去看任何一位长老,只是将目光投向了殿外那片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无边云海,缓缓开口说道:“《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金陵朝廷如今便是那奔腾咆哮、要将沿途一切都冲毁淹没的滔天洪水,其势已成,其焰正炽。我武当派若是在此刻选择以卵击石,以刚克刚,那便不是顺应天道的勇敢,而是违背了道法自然的愚蠢,是自取灭亡之道。”

他此言一出,那性情火爆的石雷子长老便忍不住要再次开口反驳,却被灵虚道长一个平静的眼神制止了下去,那眼神虽无威势,却仿佛蕴含着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让石雷子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

“然而,”灵虚道长的话锋却陡然一转,他那双深邃的眸子里,闪过了一丝常人难以察觉的、如同千年寒冰般的锐利光芒,“水,虽不与坚石争一时之锋,却可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润物无声,无孔不入,最终百川汇流,终成那包容天地、无可撼动的无垠大海。洪水虽猛,其势终有穷尽衰竭之时,而大海之沉静,却亘古不变,永恒长存。我武当派,便当为那不动之海,静观其变,后发制人。”

他说着,缓缓地从蒲团之上站起,那身宽大的、洗得有些发白的灰色道袍在他身后无风自动,一股渊渟岳峙般的宗师气度瞬间充斥了整个大殿。他看着殿下所有因他的话而陷入沉思的门人弟子,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属于一派宗主的威严声音,下达了两道足以在未来的数十年间深刻影响整个大明王朝国运的命令。

“其一,传我掌门法旨!当今天下,朝政崩坏,人伦颠倒,战乱将起,黎民百姓必将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我武当乃玄门正宗,当怀上天好生之德,行慈悲济世之举。自今日起,于山门之内,成立一支‘救死扶伤’的医疗志愿队,由传功长老亲自督导,广招门内精通医理药学的弟子,以及江湖之上所有心怀仁义的英雄好汉加入。此队不涉党争,不问朝堂,只以‘悬壶济世,救助苍生’为唯一宗旨,待他日战火燃起,便即刻下山,奔赴各处,救死扶伤,尽最大可能减少生灵之涂炭。此乃我武当之阳谋,是为顺天应人,积德行善。”

他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充满了道家的慈悲与仁义,让那些主张隐忍的长老们纷纷点头称是,无话可说。然而,那些心思更为敏锐的人,却已从这“救助苍生”的言语背后,嗅到了一丝别样的味道。这支所谓的“医疗志愿队”,其成员无一不是武当派的精英,他们救助的对象又将是谁?在未来的乱世之中,这样一支组织严密、立场超然、却又掌握着巨大“救死扶伤”能力的武装力量,其本身就是一种足以影响任何一方战局的、巨大的政治筹码。

灵虚道长没有给他们过多思索的时间,他接着下达了第二道命令,而这一次,他的声音压得更低了,只有在场的几位核心长老,才能清晰地听见:“其二,清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个依旧跪在地上,眼中充满了迷茫与期待的年轻弟子,“你即刻去我房中,取那方太祖高皇帝御赐的‘紫气东来’端砚与前朝徽州李廷珪所制的‘千秋光’古墨,为我亲手研磨。我要,亲笔,写一封信。”

“一封,写给北平燕王府,那位人称‘黑衣宰相’的,道衍和尚姚广孝的,密信。”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之内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所有长老的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骇之色!道衍和尚,姚广孝!那个被誉为当今天下第一等的谋士,那个一手策划了燕王朱棣所有暗中积蓄力量的阴谋家!掌门师兄竟要与此等人物暗通书信!这已不再是简单的试探,这简直就是一场将整个武当派数百年基业都押上去的惊天豪赌!

然而,灵虚道长的脸上,却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平静。他只是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殿外那片变幻莫测的云海,仿佛他早已从那云卷云舒的玄机之间,窥见了一丝属于未来的天机。

夜,深了。武当金顶,那座终年被云雾与星光所笼罩的掌门静室之内,灯火如豆。灵虚道长屏退了所有人,只留下清风一人侍立在旁。清风早已按照师父的吩咐,用那采自山巅之上、汇聚了天地灵气的无根之水,将那块据说曾有仙人留迹、墨色沉凝如万年古玉的“千秋光”古墨,细细地研磨开来。一股清雅的、带着几分松香的墨香,混合着静室之中常年燃烧的安神檀香,在空气中缓缓地弥漫开来,让人那颗本是纷乱不宁的心神,都不由自主地为之一静。

灵虚道长净手,焚香,而后才缓缓地在那张由整块千年沉香木制成的古朴书案之前盘膝坐下。他提起一支笔锋温润饱满的紫毫笔,饱蘸浓墨,悬于一张洁白的、由上等蜀锦制成的信笺之上,沉吟了许久,许久,却迟迟没有落笔。他似乎并非是在构思信中的词句,而是在用自己那早已与天地合一的浩瀚心神,去感应、去推演那遥远的、千里之外的北平城中,那两股足以影响未来天下格局的庞大气运。一股是属于燕王朱棣的,那股充满了金戈铁马之声、杀伐决断之意的霸道潜龙之气;而另一股,则是属于那位道衍和尚的,那股深沉如海、却又暗藏着无尽机锋与杀机的黑衣修罗之气。

终于,他动了。笔锋落下,如龙蛇起陆,一气呵成。那信笺之上没有一句关于结盟的言语,更没有半点关于朝政的评判,那上面只有寥寥数行充满了道家玄妙与机锋的偈语:

“南方之火,其焰焚木,其势虽烈,然根基不固,乃无源之火也。”

“北方之金,其质沉刚,暗藏锋芒,然时运未至,当防烈火之灼,需以静待动。”

“然,五行生克,水能克火,土能生金。天时轮转,循环不息,唯待白沟河畔起神风,藁城之下降大雪之日,则北方金龙,可破土而出,飞升九天,天下归心矣。”

字成,笔落。

灵虚道长看着信笺之上那几个充满了惊天预言意味的字眼,那双深邃的眸子里闪过了一丝连清风都无法看懂的复杂叹息。他知道,自己这一封信送出,便意味着武当派这座本该是清修避世、不问红尘的道家仙山,将再也无法从那即将到来的、席卷整个大明王朝的血腥风暴之中置身事外了。

他将信纸仔细地折好,放入一个特制的、用蜂蜡严密封装的细长竹管之中,递给了清风。“清风,”他的声音变得无比凝重,“此信关乎我武当未来百年的兴衰荣辱,也关乎这天下亿万苍生的福祉。你需亲自将其送往北平,务必亲手交到那位道衍大师的手中。记住,一路上不可有任何的耽搁,更不可让任何人知晓此事。你,可能做到?”

清风看着师父眼中那份前所未有的凝重,知道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已不再是简单的信使之责,而是整个师门的命运。他重重地叩了一个响头,声音铿锵如铁,掷地有声:“弟子便是粉身碎骨,也定不辱师命!”

他说罢,接过竹管,将其紧紧地贴身藏好。而后,他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对着师父再次行了一个大礼,便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入了那无边的夜色之中。静室之内,重又恢复了死寂,只有那盏豆大的油灯在静静地燃烧着,将灵虚道长那孤单的、苍老的身影在墙壁之上拉得很长很长,仿佛一座沉默地守望着未来的丰碑。

而就在武当山的墨迹尚未干透的那一刻,千里之外,那座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北平城内,一场同样足以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对话,也正在燕王府那间戒备森严、充满了沙场铁血气息的书房之内悄然进行。

燕王朱棣,这位日后将以“永乐”为年号,开创一个远迈汉唐辉煌盛世的绝代雄主,此刻正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黑色劲装,负手而立,静静地凝视着墙上那幅巨大的《九边军镇防御图》。他那张饱经风霜、轮廓分明得如同刀削斧凿般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总是闪烁着鹰隼般锐利光芒的眸子,此刻却仿佛两潭深不见底的寒潭,让人根本无法揣度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身旁站着一位同样身着劲装,身材挺拔,面容冷静务实的青年将领,正是他最为倚重的心腹大将唐霄。

“唐霄,”朱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不带丝毫感情,“山海关那边,吴王所部的动向,可有什么异常?”

唐霄立刻躬身回答道:“回禀王爷,一切如常。吴王麾下兵马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秋季操演,并未有任何向我北平方向秘密集结的迹象。只是……”他顿了顿,眉宇间闪过一丝忧虑,“只是从南京那边传来的最新军报,朝廷似乎又向辽东都司增派了三万京营精锐,其名义是为防范关外的女真部落袭扰,但其真正意图,恐怕……”

“哼,”朱棣发出一声充满了不屑的冷哼,“防范女真?那不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罢了。我那位好侄儿,和他那两位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师,这是生怕我这北平城不够热闹,想在我这院子的四周多点上几把火,好让我手忙脚乱,自顾不暇啊。”

就在此时,书房的一处伪装成书架的暗门被无声地推开,一个穿着最寻常的王府仆役服饰,却身形矫健、眼神精光四射的中年男子闪身而入。他走到朱棣面前单膝跪地,从怀中取出了一个用蜡严密封口的细小竹管,双手恭敬地呈上:“王爷,长沙,八百里加急密报。”

朱棣的眼神猛地一凝,他接过竹管,用指甲轻易地划开蜡封,抽出了里面那张薄如蝉翼的密信。他沉默地读着,书房之内一片死寂,只有窗外那被朔风吹得沙沙作响的枯叶声。唐霄与那名探子都屏住了呼吸,连大气也不敢出。他们看到,燕王殿下那张素来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脸上,肌肉正在一点一点地绷紧。他那双握着密信的手,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变得惨白,一条条青筋如同一条条蛰伏的虬龙,在他那古铜色的手背之上狰狞地暴起。

终于,他读完了。他没有说话也没有动,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宛如一尊瞬间被冰封的雕像。

“咔嚓……”一声极其轻微、几乎微不可闻的脆响,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只见朱棣手中那只由上等景德镇官窑烧制、平日里他最喜爱的、用来品尝雨前龙井的青瓷茶盏,竟在他无意识的巨力之下,连同里面尚温的茶水,一同被生生捏成了一滩混杂着茶叶与鲜血的冰冷碎片!滚烫的茶水与锋利无比的瓷片混杂在一起,将他的手掌划出了一道道深可见骨的伤口,殷红的、带着几分暗紫色的鲜血顺着他的指缝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那张名贵的波斯地毯之上,与那澄黄的茶水混在一起,形成了一滩诡异的、触目惊心的暗红色。

他却仿佛感觉不到半分的疼痛。他沉默了许久,许久,久到唐霄甚至以为他将要永远地沉默下去。终于,他缓缓地抬起了头。那双本就锐利如鹰的眸子里,最后一丝属于凡人与兄长的温度已然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到足以将人骨髓都彻底冻结的纯粹杀意。

他转过头去,用一种平静得可怕的声音,对着身后那道一直如同影子般沉默盘坐、仿佛早已入定的僧人身影说道:“道衍。”

“那孩子想玩火。”

“我们便教教他,什么是真正的燎原大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