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天纵莫敌 > 第十四章 进阶(十五)

天纵莫敌 第十四章 进阶(十五)

作者:越岭山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42: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十四章 进阶(十五)

计划不如变化,莫敌在醴陵并没有住到五天,而是第三天就离开了这座将军之城。醴陵城市不大,将军不少,屈指一数,便是数十有多。程潜、何健、刘建绪、刘建藩、刘詠尧、李明灏、钟光仁、王芃生、陶广、陶柳……黄埔出身的将军更是一抓一大把,陈明仁、邓文仪、傅正模、贺光谦……甚至还有桂系的高级参将刘斐。在将军之城以一个非将军的身份游览,莫敌一肚子的不服气,再一想想此次返桂,便能挂上将星,便又挺胸突肚,显得踌躇满志起来。

一打听程颂云的老家,竟然在距离七十里之遥的官庄,何健的也不近,茶山岭,四十里。刘建绪的在清安铺,也有五十里。听到莫敌想出这些地方走访,把杨汉烈笑到打跌,告诉莫敌,**这么醴陵老鬼全是一班子土货,没有一个城里长大的,全是山里娃。唯一一个城里长大的名人,还是赤党那边的,叫李立三。想去看古迹,推荐一个地方:渌江书院。朱熹曾在那里讲学,与张栻在这里完成民中国文化史上极富盛名的“朱张会讲”。 浙东学派婺学的创始人吕东莱更是把他短促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奉献给了渌江书院,而王阳明则在渌江书院将“鹅湖之会”的两百年争论进行了升华。

如果说前面这一些还只是渌江书院的匆匆过客,那下面这一位则真正成了渌江书院的主人,那就是曾担任书院山长的左宗棠,左宗棠以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趣向,给古老的渌江书院带来了不只一缕新风,算不上教育家的左宗棠却抓住了教育的实质和根本。

首先是整肃院规和督勉教风学风。左山长要求学生每人每天都必须作学习笔记,晚上,他将书院“头门下钥”后,亲自逐一检览和查阅学生的笔记内容。接下来,他又以“朱子小学八则”作为院规,即以“洒扫、应对、进退三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为考察学生的准则。从修身齐家入手,进而达到养中制外、治国平天下的育人目的。

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到渌江书院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删削了子史经义中空疏荒寂的说教,而增另了舆地、兵法和农经等课程。有时他还带领学生足出书斋登上西山,陟层峦览山川,指点攻守设伏,演练战阵后输。古朴陈陋的渌江学风一下子被左宗棠点化得清风朗朗,生气勃勃。

千年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教学水平高、培养人才多,一举成为湘东子弟求知究学的首选之所。

听到这一些名字,莫敌已经心痒难禁,第二天,也不要杨汉烈陪同,与周世铭叫了一辆人力车便去了书屋。在渌江边,一条小船将两人送到渌江南岸,只问了一个人,两人便顺利来到了西山渌江书院前。见面不如闻名,书院颇有破败之色,一打听才知道,民国十五年,一场山洪冲塌西边斋舍,之前的学堂迁到了状元洲,这里便开始破败。逾年之后,为了增加人气,在原址设立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只是人气已大不如前。

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堂和考棚。院前有一棵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代王守仁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书院左侧,考棚一字排开。右侧下方有洗心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甜,可消暑气。穿过宋名臣祠、靖兴寺,可通渌江。

在宁太一墓前,莫敌滞留良好,不是对宁太一有太多敬爱,而是墓周围以数十块长方形花岗石板砌成一椭圆状碑林引起了他的兴趣。墓碑正面阴刻:“宁太一先生之墓”;左侧刻“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吉日”;右侧刻:“程潜敬题”。周围石碑上均为名流题辞,书法雕刻也算上佳。墓旁有“太一亭”,壁嵌青石二方:左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扬令,右刻监察院院长于佑任书宁太一烈士纪念碑及墓志铭。于右任为当世书法大家,所写草书是怀素小草的继承和强化,他解决了小草的碑化问题,深得莫敌敬仰,每次遇见于氏作品,莫敌便迈不开步子。

回到二十军军部,杨汉烈哭丧着脸对莫敌说,日军因为两次打不过浏阳河,决定另辟蹊径,从浙江进攻江西,然后沿株萍铁路进攻湖南,南北夹攻,拿下长沙,然后合兵一处,南打韶关,桂林,西进芷江入黔。据可靠消息,杭州日第十三军已经出动,沿富春江而上,扫荡前进,目标金华龙游。南昌的日军33师团也不会甘于寂寞,肯定会与东边的日军十三军进行配合,一场沿浙赣线的大会战不可避免。莫敌大笑,这不正好合你的意了,不是说在影珠山打得还不够过瘾吗?杨汉烈一脸苦逼,告诉莫敌,正因为在影珠山打得太狠,把他家老爷子杨森给吓着了。在杨森看来,杨汉烈这种打法,太狠太猛,用的是你死我活的绝招,这种招数可一不可二,再来一次,死的也许就是他家这个二楞子。于是趁着中央决定经营贵州,把贵州建成抗战主要兵源基地的决议,把杨汉烈一纸调令,调到贵州榕江任保安县司令,兼黔东南新兵训练处处长。

眼看一场大战又在眼前,自己竟然要失之交臂,杨汉烈差点没让自己成了逃兵,可惜20军军长堂兄杨汉域和133师师长杨文才每天派人盯得死死的,连上茅厕都有人跟着,想走人,谈何容易。

“莫老大,这样好不好,我陪你去桂林,中途想办法走人,去景德镇,找徐元勋,哪怕是当个小兵,也胜于去贵州当个保安团长。”腆着脸,杨汉烈跟莫敌商量。

“只怕继超将军(杨汉域字)不会让你跟我走。”莫敌一句话,把杨汉烈唯一的一点希望消灭。

“就算继超让你走,我也不敢放你走。”身后传来浓浓的广安口音。

杨汉烈连头也不回,对莫敌说:“这个也是我大哥,133师师长,有20军猛张飞之称的杨干才杨大将军。我好可怜啊,怎么总有人管我!臣栋哥(杨干才字),你快点升军长,就没有133师长来管我了!”

“我当军长,就让景懋猷(景嘉谟字)任133师师长,照样管着你。”杨干才大笑道。

这时,跟在杨干才后面的399团团长景嘉谟早已与莫敌热情相握。潜水大战结下的生死友情,虽然一别数年,一见面便如同兄弟一般。

在杨干才和景嘉谟的陪同下,一伙人去到了渌江边的伴渌居酒店,听景嘉谟介绍,这家店的焙肉和板鸭都做得很不错,值得推荐。路上,杨干才把杨汉烈骂了个狗血淋头:“你以为在影珠山打了一场胜仗,你就老子天下第一了,那是你遇到了一头猪,带队的日军大队长山崎茂比猪还笨,明明知道你们是全德械*,还要退了子弹跟你们搞肉搏。他们枪打一条线,你们一扫一大片,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才让你小子立一奇功。要知道,当时,我在捞刀河前线差不多吓得断了气,继超军长也是听到你打电话回来报喜才把一口气喘顺了。你这种打法,太容易死掉,不能再在前线呆,回贵州是最好的安排。”

景嘉谟也在劝说杨汉烈,拳头不能老伸在前面,要收回去再打出去才有力,这次回贵州,就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出去。明知这是骗小孩子的话,却把杨汉烈听得点头不已。

伴渌居的焙肉和酱板鸭的确不错,土法熏制的焙肉色泽亮黄,盐味浸润,肉香内敛,格外香醇。酱板鸭咸中带辣,香中带鲜,酱香浓郁,滋味悠长,成品色泽深红,肉干而不韧,是一道佐酒的佳肴。

可另一道招牌菜一上来,就把周世铭看乐了,那是渌水小炒鸡,一段段的青辣椒加上一段段的红辣椒,红红绿绿间,偶尔能够找到一块鸡肉,更显得弥足珍贵。尝一口,那冲天的辣味,立即引来周世铭惨烈的咳嗽声。湖南菜之辣,名不虚传,周世铭第一次有了被征服感。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偏偏桌子还有几个四川人,那可是著名的怕不辣,青红辣椒如同蒜段一般往嘴里塞,看得周世铭挢舌难下。

酒宴上,莫敌告诉景嘉谟,自己这次回桂林参加补训,补训结束,诠叙少将就能拿下。景嘉谟一脸的羡慕,他是四川三台人,行伍出身,因为没有文凭,四十岁了还在在校级打滚,上不了将军台阶。岁数不饶人,再过几年,就更不用想了,直接回老家三台种地拉倒。

杨才干点点头,他是杨森的家族兵,当年杨森在泸州办讲武堂,他是第一期的学员,也算是军校出身。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京政府政局相对稳定,对军队进行整改。国民政府铨叙部规定,凡无中央允许的学历(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各分校,步、骑、炮、工、通、交辎等军事专科学校,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各外国的军事学校等),一律不能任官受职,更不能充任校级以上军官。中央军校及各分校培养出的学生,除了分配到嫡系部队外,其他杂牌部队是得不到的。杂牌部队也不欢迎中央军校及其分校毕业的军官学生,认为军官学生既不便于领导,且易于破坏自己原有的封建系统。抗战前,国民党中央军委决定对全**队整编,于是出现了中央地方两套军衔系统并行。杨干才在民国二十三年,在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混得了一张文凭,这才一路顺风顺水,成了将军。

他很理解景嘉谟的无奈,说,只要有机会,一定送景嘉谟去学习进修,怎么地也要把将军军衔给拿下来。

莫敌这才知道,在中国的杂牌军里,这种情况的不止是自己一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