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天纵莫敌 > 第十三章 换防(二十)

天纵莫敌 第十三章 换防(二十)

作者:越岭山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42: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十三章 换防(二十)

莫敌并不想太早对盛桥的日伪军进行打击,他的长处从来就不是强攻,而是采用声东击西,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达到作战目的。采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时间,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将对手进行解剖、生剔。然而,对手并不想给他太多的时间,就在他进驻到东绿营的第三天,合肥的建**第五师挥师南下。

沈席儒这一次,基本上算是倾巢而出,因为上一次李仕贵在庐江吃瘪,让南京和平建**军部大为光火,任援道为此一头撞在门柱上,把从不离脸的近视眼睛给撞得粉碎,鼻梁上扎了几块小玻璃,好不狼狈。之所以南京军政府对这次作战如此重视,是因为今年开春以来,中国战局的发展不容乐观,北线,华北日伪军开始实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便立即引起华北各部的强烈反弹,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全线出击,截断正太、同蒲、平汉、白晋、平绥、平古等交通线,歼日伪军近万人,收复太行山南段广大地区。东线,则在拉锯,南起福清,北到奉化,你来我往,日军无法落脚。在南线,广东博罗、平山、惠阳沦陷,日军略有进展。最让日军大本营坐卧难安的是中线,三月份上高一战,没有占到一丝便宜,武汉宜昌也没有寸进,除了一天到晚对重庆进行轰炸之外,日军找不出什么有效的方法,对重庆方面进行施压。日军大本营在调兵遣将,要在两湖地区搞点大动作,不惜把苏杭皖一带的部队抽走,给之前在上高战役中损失严重的33师团进行补充。一一六师团,不仅安庆的119旅团抽了人,合肥的130尾崎旅团也没有幸免。日本人从来就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与其在巢湖一带消极防守,不如主动进攻,通过武力,为这一地区打下一段时间的平安。事与愿违,李仕贵一个整编旅,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回,安庆守军,再无北向之力,眼看着庐江的莫敌部要向盛桥这个巢湖西部唯一的据点动手,南京方面再也忍不住了。

这次合肥南征担纲的是沈席儒第五师第九旅,旅长是沈席儒堂弟,少将沈席麟。为了防止第九旅与上一次的第十旅一样出工不出力,尾崎旅团长派出133田川联队下面的第二步兵大队作为监督,有临阵畏缩者,斩,有消极畏战者,斩!为了充实第九旅的实力,在满编的基础上,还从师部把山炮营、工兵营、辎重营、医务队临时抽调到第九旅,一时间,第九旅成了一个超过五千五百人的大营,加上日军步兵大队一千一百人,共计六千六百人,山炮十八门,步兵炮二十四门,手炮无数。一时声势无俩。

韦介伯把当年太正军蓝成春在三河修建的古城池修缮了一番,作为他在三河的第一道防线。韦介伯号称文武双权,他熟知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那是太平天国时期,湖南湘乡人李续宾率湘军南攻三河,被驻守在这里的太平军吴定规死死挡住。利用吴定规以一比七的死亡争取出现的战机,太平军将领陈玉成从江北大营火速回防。李续宾见陈玉成远道而来兵疲马乏,率先出击。陈玉成将计不计,佯装不敌后撤,将湘军引入预设的包围圈,一举扭转战局。大战上风的陈玉成引来界河之水,灌进李续宾的大营,把湘营搅碎,接着各个击破,将湘军残部包围在烟墩岗。此时,李秀城的大军已经赶到白石山,双方配合,大举进攻,全歼湘军。李续宾授首,年四十一。

这次面对南来之敌,韦介伯也十分希望能够再现当年英王雄姿,他在给李本一的电报中称,他愿意率414团如钉子般的钉在三河老营,一如当年的吴定规,给大军创造战机。

李本一不知道三河还有这么辉煌的故事,向龚庆元讨教后才知道,当年湘军不可一世,最大的悲剧就发生在这里。李续宾战死,6000精兵损失殆尽,消息传出,在家丁忧的胡林翼当场呕血晕倒,自责之余,感慨“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死在三河大战中的不止一个李续宾,战将周宽世、丁锐义、孙守信无一幸免,湖南湘乡“处处招魂,家家怨别“。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也在三河战役中阵亡,曾国藩“哀恸慎膺,减食数日“。而获得三河战役胜利的太平军,连攻克了舒城、桐城、潜山,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不久后被封为“英王“和“忠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

李本一对历史不感兴趣,玉林五属的人,对太平军的好感也十分有限,他感兴趣的是陈玉成凭什么战胜李续宾,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龚庆元也算是博通今古,侃侃谈来,如同讲古,把一起行军的政治部主任戴家谨、后勤部主任刘春荣听了个过瘾。综合来看,造成这次大战的原因有四,一是三河一地水田密布,湘军马队铺散不开。二是咸丰帝不明情况,屡次下旨命李续宾与太平军开战。三是双方力量对比太过悬殊,湘军只有6000人马,太平军则多达20余万人。第四是老天相助太平军,降下大雾,严重阻扰了湘军的作战。政治部主任戴家谨不以为然的说,这应该是清政府的借口,六千湘军也许属实,二十万长毛是不可能的,石达开离开天京后,太平天国就很难组织起二十万的大军,更何况是还没有成为英王的陈玉成,更不可能手掌二十万大军。

李本一没有参与他们对史实的探讨,而是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说,三河一带水网密布,当年如此,如今更甚。龙舒水,小南河,界河仍然故我,当年陈玉成可以借用,我们同样能用。兵力,双方差不多,我们也有六千人,至于炮,我们的优势还多一些。大雾,这个季节估计不会有,没有也就算了,不再是冷兵器时代,有雾无雾不是太大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效仿当年的长毛,在这里大战一场。

龚庆元转了一下念头,对李本一说:“要想打出陈玉成那样的仗,只怕还要借助一个人。”

“谁?”刚问完,李本一就回过神来,问:“你说的可是莫天纵?”

龚庆元点点头,能神出鬼没的用兵,他只认可莫敌。李本一叹了口气,说:“我把对付盛桥的任务交给了他,这里就不能再劳烦他了!更何况,没有他,我们也要打仗不是?”

话是这么说,李本一仍然抱着一丝希望的把电报发给了东绿营的莫敌。

莫敌接到电报,淡淡一笑,自己离开庐江前往三河没有问题,问题是石重的警卫营不能离开,作为一枚极其重要的棋子,盛桥之战不能离开他们。

刚刚结束的战前会议,莫敌基本上已经结束了自己在东线的使命,他的作用又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个方面,一是协调,二是下决心,除了这两点,别的工作都交给了其他人。

谢骙是员战将,有点头脑,人长得不怎么样,没有武将的勇武,也没有儒将的风雅,莫敌很注意的打量过他,最后的结论是有点像土匪,有土匪的智慧,也有土匪的凶狠。谢骙很清楚,自己能够率野补团出来,把颜团长留在师部,一来是为了确立莫敌的领导地位,不能搞一个与莫敌同级的人来影响工作,二来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看看自己有没有独立领军的能力,因此他十分认真对待,谨慎之外再加五分小心。听到莫敌在会议上问大家都有什么看法,他第一个站了起来,提出了围三阙一的作战计划,由自己和姚玉田靳同轩三人,各率一部,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向盛桥发起进攻,最多两天,盛桥就能攻下。

138师野补团参谋长姚玉田是个书生,很斯文,桂林临桂茶洞人,四十岁不到,南宁军校毕业,他说话慢半拍,说话也不急不徐。听到谢骙的建议,他下意识的摇摇头,或者颜俊隆会采纳谢骙的建议,但是莫敌就肯定不会采纳。他的老家与莫敌的老家相距不远,曾经研究过莫敌,在他眼中的莫敌从来都不会打恶战,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消灭敌人,同时也会最大程度的保存自己,在没有天时地利的基础上采取主动进攻,莫敌不会干。姚参谋长虽然知道问题的结症,却没有解决的方法,他就同绝大多数人一样,能够否定别人,却无法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相对而言,年轻的靳同轩就完全不同,他手里一支红蓝铝笔,眼睛死死的盯在地图上,张生虎得回来的消息,被靳同轩数字化展现在地图上,别人看似乱七八糟的地图,在靳同轩的眼里,是立体的,是动感的,是有血有肉的。他很客气的否定了谢骙的建议,只是说了一句话,我们野补团,没有补充,没有装备,尽量不打恶仗。然后指着地图,开始提出自己的意见:“围三阙一是对的,但是围好之后不是强攻,是佯攻,所阙的一也不是留给对手走人,而是留给我们警卫营。警卫营从这个缺口进入盛桥,先搅个天昏地暗再说。”

盛桥,与之前刘青龙进入的盛桥已经完全不同,因为刘青龙一伙人的兽行,狠狠的激怒了日本人,当盐田大队长回到盛桥,看到街头一长排的日本男人尸体,又看到一群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日本女人,怒从胆边生。他在盛桥的东面另外弄了一块地,搞了一个日军营地。这块营地不小,宽一里,长一里半,大约五六百亩,尽是上好的良田。让盛桥的中国人夜以继日的工作,把营地四周挖出了一道宽达三米,深达两米的壕沟,还从不远的河沟里引水灌满。营地设四个吊桥,用葫芦铁链吊起,桥面结实,能走汽车。营地四周没有围墙,却搞了一条作战壕,作战壕每隔一百米,设置一个暗堡,暗堡里配备一挺歪把子,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军营里没有高楼,甚至连大树也不能留,只在四角,树了四个高高的炮楼,炮楼上的哨兵如同鹰隼,监视着四面八方。军营里不仅日军士兵呆在里面,在盛桥经商的日本人也全部住在里面,白天出去经商,晚上必须回到营地,否则,不能保证安全。

在盐田和王占林看来,这样的据点,不说千秋永固,起码称得上固若金汤。在谢骙和姚玉田看来,这种军营,除了强攻,的确没有太好的办法。

但是在靳同轩看来,这个据点到处都是漏洞,就是一个天生挨打的阵营。在靳同轩的讲解中,莫敌笑了,谢骙呆了,姚玉田不断的点头,原来,仗可以这么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