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双鹰旗下 > 五十、目标,地中海

双鹰旗下 五十、目标,地中海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03: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海顿终于有时间来关心一下他的海军了,李海顿所捐献建造的三艘“伊斯特里亚大公”级战列舰还是刺激到了帝国议会,在费迪南大公和他的推动下,海军方面本应在1914年1月才通过的四艘新战列舰建造预算被提前到了1913年的7月。

由于李海顿提出将以帝国内各国名来命名新的战列舰,这激起了渴望自治权力的波希米亚王国和克罗地亚王国地方议会的极大支持,虽然这两个地方空有王国之名,但却掩盖不了他们渴望自治的热情。

波希米亚和克罗地亚议会甚至提出由地方财政各承担八分之一的造舰预算,这一次匈牙利人并没有表示反对,毕竟那是一亿多克朗,马扎尔人从来不和钱过不去。得益于之前的造舰经验,四艘“奥地利”级战列舰只是比“伊斯特里亚大公”级稍稍放大了舰体,都是装备了10门380毫米45倍口径的主炮,可以看作是“伊斯特里亚大公”级的改进型,所以在1913年11月,四艘战列舰就完成了设计,并于1913年10月陆续开始开工建造。

由于伊斯特里亚造船厂当时已经承担了三艘战列舰的建造工程,四艘“奥地利”级战列舰分别由的里雅斯特皇家造船厂、波拉海军造船厂和阜姆多瑙造船厂承建,其中皇家造船厂承担了两艘新式战列舰的建造工程。

按照正常的历史,由于欧战的爆发,这四艘刚开工不久的战列舰马上就停工了,但这一次不太一样。由于四艘战列舰主体建造已经完成了大半,而且由于在奥特朗托海海战中取得的胜利,使得帝国上下对于海军还是寄予了厚望,并且由于李海顿的全力支持,这些战列舰依然继续着建造工程。

目前这四艘战列舰已经下水,开始了舾装工程,当然,要想它们正式服役,还需要用差不多一年之久。卡尔森的斯柯达兵工厂为“伊斯特里亚大公”级战列舰研制的380毫米主炮和炮塔早已经完成了测试,在匈牙利的火炮测试场,1号主炮竟然将重达860公斤的炮弹推出了46公里远。当然,装进炮塔里的军舰主炮是不可能达到最大射角的,即便如此,SK-15型380毫米舰炮在最达仰角为27度时的射程依然能达到41公里,完全凌驾于同一时期各**舰的主炮射程之上。

在加利西亚战役进行期间,涅戈万海军上将曾两次率领战列舰队试图冲破英法舰队对奥特朗托海峡的封锁,但都无功而返,加强了的英法地中海舰队目前拥有12艘无畏舰,强大的实力迫使涅戈万上将只与对手进行了短暂的交火后立刻悻悻而返。

与敌人硬拼是不可能的,当然,李海顿现在也不会干这种拿鸡蛋碰石头的蠢事。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海军都被无奈地压制在各自的军港内无所事事,唯有潜艇部队的表现还让人眼前一亮。

在开战前,虽然有李海顿的强力支持,但是潜艇部队在海军内部还是不受重视,不过由于与日尔曼尼亚造船厂的密切合作,在技术上,一直与德国人水平相当。开战之后,只有27艘潜艇的奥匈帝国海军潜艇部队在短短的数月之内就取得了击沉敌人一艘装甲巡洋舰、两艘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同时击沉13万吨敌国商船的优良战绩。

与德国海军内部日益高涨的潜艇制胜论不同,李海顿始终不认为它能对海战结果取得决定性的作用。潜艇毕竟只是一种破坏性的武器,不可能代替水面舰船来取得海上优势。而夺取制海权才是海上战争的主要目的。

一支强大的海军必定是一支均衡的海军,海战的结果从来都不是靠一两种尖端技术所能决定的。

限于地理位置,奥匈海军自然无法与大多数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大陆国家或是岛国的海洋国家相比。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只能是一支近海海军,地中海,是它唯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这并不是说它的意义不大,相反,地中海的控制权对于同盟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反而对英法两国的影响要小一些。如果取得了地中海上的制海权,同盟国内的物资供应就不会存在任何困难,甚至有可能派出舰队和陆战队进入到黑海从而直接威胁到俄国人的腹地。

根据李海顿的计划,在1915年底以前,帝国海军将会有7艘装备380毫米主炮的超级战列舰开始服役。到那时,他就能够与英法两国海军在地中海展开一场激烈的海上争夺战。这还要取决于德国人的决心,看他们能否牵制住大部分英国海军主力。

另外,所谓的蝴蝶效应已经显现,逐渐壮大的奥匈海军也刺激得英国和法国不得不追加了他们的主力舰建造计划。在“伊斯莱亚大公”号下水不久,英国方面就追加了四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造舰计划,而法国方面也迅速开工建造了三艘装备381毫米主炮的“红衣主教”级战列舰,如此快速地完成了设计,肯定得到了英国人的大力帮助,甚至这三艘战列舰就是以英国人的战列舰为蓝本仿制的。

反而是德国,在开战之后造舰速度突然慢了下来,预计在1914年下水的五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至今还没有完成船体建造。如果按目前的速度,估计到战争结束时他们都无法完成这五艘主力舰的建造。

年产二千七百万吨钢铁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在四年内无法完成五艘战列舰的建造,是不是很可笑的事。现在是1914年,而不是1941年,可没有那么多坦克与战舰在争夺有限的装甲钢产量。

李海顿觉得有必要跑一趟德国与威廉二世和第二帝国的海军同僚们好好聊一下。

与德国海军造舰部门进行了细致的沟通之后,李海顿这才明白问题出在哪了。

第一、德国人根本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形成一种持久的消耗战,在战前,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要建立足够的战略储备,虽然李海顿曾提醒过他们,但根本没用。现在问题出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徒有每年2700万吨的钢铁产量,却缺少制造优质合金钢的稀有金属原料,克虏伯钢铁厂原来的一点储备也已经几乎快用完了。现在产量不多的优质合金早已优先供应军工部门用来制造大炮,根本没有富裕的优质钢来生产装甲板。

其次,在开战后,大批的船厂熟练技工被征召入伍,现在整个德国的造船业都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

我的天哪,这绝对是猪一样的队友,他们竟然把宝贵的技术工人送到前线去当炮灰?

李海顿发出无奈的感叹,他严肃地和德国皇帝和主管军需生产和供应的科贝尔博士一起探讨着这个严重的问题,科贝尔博士强烈赞同他的观点。德国皇帝也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很快第二帝国总参谋部下令,抽调回在前线的10万正在服役而涉及军工生产的技术工人,分配回到国内的各工厂中继续服役。

李海顿只能在自己战前储备的战略物资中挤出了15万吨各种稀缺的金属物资匀给了德国人,当然不能白送,而是要求德国人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用黄金交换。他不敢收马克,万一这玩意大幅贬值咋办?不是万一,这些纸币而是一定会贬值的。

第二帝国海军的造舰工程终于大概又恢复了起来,虽然不如战前,但已经比之前快停工的状况要好的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