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双鹰旗下 > 五三、准备

双鹰旗下 五三、准备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03: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林堡战役之后,奥匈大军就整体进入了休整期,仅仅在德国人发动罗兹战役的危难关头派出第2集团军在俄军的侧翼骚扰了一下。李海顿明确表示,在德国人没有在东线集中足够的兵力之前,奥匈方面绝不会再单独采取大的军事行动。

李海顿很不理解德国人为什么会发起对整个西方战线来说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伊普尔战役,对英国人防御坚固的伊普尔发起进攻的结果就是将4个新组建的德**给填了进去,然后一无所获。

如果把这25万人用在东方战线上,李海顿觉得甚至有可能将俄军赶出波兰,使整个东方战线占据绝对有利的位置。

康德拉来找李海顿,向他报告说法尔肯海因向他保证在两周内抽调5到6个军到东方战线,“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将主力调往预定的战役发起地点?”总参谋长问道。

“不可能,在没有确切的消息证实德国人已经在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地区集中了四个集团军以上的兵力时,我们所有的主力集团军都将留在二线继续休整,在前沿只保留少数的机动兵力。”李海顿明确拒绝了总参谋长的建议,康德位的问题是太相信德国人的许诺,而轻易地让奥匈大军冲在最前面与俄国人死磕。

在第一阶段作战时吃了大亏也是因为他在制订战役计划时太相信德国人会牵制住俄军一部分兵力,但是却没有。

这样白白地消耗着奥匈帝国有限的兵力。

问题是他根本就没有想过,仅凭奥匈帝国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做到独立地打败俄国,只是在进行着徒劳的消耗战。根据李海顿的估算,即使德奥两国联手,想要真正的打败俄国人,至少需要300万以上的兵力。

就算法尔肯海因真的向东线调来了6个军区区20来万人又有什么用?

1914年眼看就要在德奥两国无休无止的扯皮中度过,对于塞尔维亚和希腊,李海顿根本没有动手的意思。即使占领那里,无非是徒劳地将几十万大军陷在巴尔干而已,反而会削弱了整体的机动力量。

陆地上的心腹大患是俄国。

在冬季短暂的平静时期,作为奥匈帝国主要的军港之一的波拉港,反而更是一片忙碌,航道上不断有舰艇进出。不过,相对于驻泊在锚地里的那几艘排水20000吨以上的战列舰而言,这些舰艇似乎只能算是“小东西”。

这些舰艇是由帕赫纳海军少将所指挥的帝国海军第2驱逐舰分队,在英法舰队封锁了奥特朗托海峡之后。这支由8艘驱逐舰、3艘布雷艇和12艘鱼雷艇组成的小舰队的表现却格外活跃,凭借着新式驱逐舰高达30节以上的高航速,不断地进出地中海水域,进行布雷,对港口攻击和袭击商船的行动。

但自开战以来,奥匈海军已经通过布雷战术在地中海取得了击沉击伤十数艘英法舰船的战绩,而自身竟无一损失。

除了潜艇部队,这支轻型舰队的表现也足以令人引起足够的重视。

李海顿原来对于驱逐舰并没有多深刻的认识,他只知道在以后驱逐舰已经成为了各国海军的主力。不过,那是因为反舰导弹的原因,舰炮已经几乎沦为了摆设,而现在还是巨舰大炮的时代。

不过由于是作为主力舰的伴随护航舰而建造的,奥匈帝国海军的驱逐舰一般都建造的比较大,排水量在1200吨左右,而且拥有着2500海里到3000海里的续航力,这样的航程已经足够它在地中海中跑一个来回了。

由于经费的限制,奥匈帝国海军所建造的驱逐舰数量并不多,从1906年到1914年总共就建造了31艘,也就是每艘主力舰大约能够有3艘左右的驱逐舰为其护航。由于奥特朗托海峡被封锁,帝国海军大型战舰无法自由进出,驱逐舰队就成了帝国海军骚扰英法两国海上航线的主力。

驱逐舰队所取得的最出色的战绩是在希腊马塔潘角发动的一次夜间鱼雷袭击中,击沉了法国的一艘老式的前无畏舰。

这一战绩使帝国海军意识到这种排水量只有一千多吨的轻型舰船却足以对大型战舰构成致命的威胁,当然,是指用鱼雷突袭的情况。由于鱼雷技术的发展,目前鱼雷的射程已经达到了3000多码,即使是在交战中,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威胁作用了。

海军技术兵器的发展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律,并不是一个人就能改变的。李海顿所起到的作用,实际上只是能让帝国海军在某些方面做的更加出色一些罢了。

谁也不可能制造出超越时代的武器来,所以他现在也只好忍受着他期望甚高的坦克以每小时低于20公里的速度,并且每七十公里就要更换某些零件的折磨。稍微好一些的是汽车,不过目前几乎所有的汽车轮胎都还是在使用实心轮胎,虽然充气轮胎早在1905年就被发明出来了,但它还不成熟,在子午线轮胎被发明出来之前,它的磨损速度足以令人发狂。

什么是子午线轮胎,李海顿不知道,他只知道里面是几层帆布,具体的问题只能由工程师们自己去解决。

同盟国的橡胶来源中断了,虽然还有些储备,但却支撑不了多久。

幸好,德国人从煤焦油里发明了合成橡胶的方法,让李海顿不用担心他的运输车队再回到使用钢圈的旧时代。

战争,总是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几乎每经历一次战争,总会伴随着一次科学技术的飞跃。

是不是文明的进步总是离不开战争?

土耳其人在1914年10月31日正式加入同盟国一方,英国人扣留了两艘土耳其人省吃俭用抠出来的400万英镑所购买的两艘战列舰,其中包括那艘著名的“一星期炮塔战列舰”“阿金库特”号,并不准备退还造舰费用,这激怒了土耳其人。

土耳其参战虽然扩大了战区范围,但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英国人仅用一个印度师就占领了巴士拉和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而在高加索地区,庸碌无能的奥斯曼帝国陆军大臣恩维尔帕夏,亲自统率着由大约15万人组成的第3集团军,开始向俄军发起进攻。

与之对垒的俄军大约只有10万人,但交战的结果却是俄军大获全胜,土耳其第3集团军被消灭大半,伤亡超过了9万人。

土耳其人哪怕就是牵制一下俄军都办不到,他们参战的唯一好处是俄国人通过黑海的海上运输通道被切断了。但战争初期,在加利西亚损失的35万大军对于奥匈帝国的影响也极为巨大,直到现在,李海顿还没有办法完全弥补这个损失。

而俄国人的补充却极为迅速,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人力,到1914年12月底,他们又已经补齐了所遭受的巨大损失,西南方面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47万人,尼古拉大公似乎又按捺不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