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狩宋 > 第二百三十八章 一言生,一言死

狩宋 第二百三十八章 一言生,一言死

作者:郁榕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02: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吐蕃灭佛比唐还要早一些,达磨赞普即位不久即开始大规模的毁灭佛教,除边远地区外,吐蕃的佛教基本被毁灭。之后才有唐武宗著名的会昌灭佛。不过佛教的教义还是基本存在的,吐蕃地区是结合了本地原始宗教后形成了“本教”或者黑教,本教的僧侣又叫做喇嘛,汉语成为“上人”或者“上师”。也就是后来的喇嘛教。

不过在此时,由于吐蕃四分五裂,喇嘛教也并没有统一的教义,毕竟距离现在也不过一百多年而已。佛教刚刚有了一点起色,现在又遇到了柴荣禁佛,大批的中原僧侣出逃,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周蜀战争的时候到了青唐羌地区。

青唐羌的日子不好过,党项总还保留着正统的文化,很容易被大周接收。现在走中间政策是要在辽国和大周之间谋求更多的利益。青唐羌则是吐蕃、汉、羌结合的局面,在它的北面,还有强大的回鹘人。也就是说稍加不小心,战火就会烧到自己身上。

李荣的父亲本来在岭南,后来回到了青唐。李荣从小就被父亲送到了寺院,十四岁的时候到了开封学习佛法,三十岁被请到了归义军,成为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上师”,之后被派往青唐羌最大的嗌末部。

在西北诸部之中,青唐羌是与联系最弱的一只,也是势力最小的一只。李荣被派过来,其实是多方势力的共同的结果。定难节度使李彝殷、银州防御使实际上管辖党项的李彝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于阗国王李圣天,这些都是以中原政权为宗主的地方势力。中间夹杂的就是吐蕃六谷部折逋嘉施和嗌末部温未龙波。

“广顺二年,六谷部曾奏请太祖委派节度使,枢密使王峻请起用申师厚为河西节度使。申师厚用押衙副使崔虎心、阳妃谷首领沈念般和唐末镇军子孙王廷翰、温崇乐、刘少英为将吏,用诸部族长为三州刺史。实则卖官鬻爵,中饱私囊。我等入朝虽由此人引荐,然申师厚以老迈为由,如今已回开封,不想回镇了。”

李荣对申师厚颇为鄙夷。

“申师厚少时为盗贼,当兖州牙将时与王峻友善。以哭贫而获官,无能之辈。”说话的是李彝景的儿子李光俨。

主管定难和党项的其实是一家,李彝殷李彝景时兄弟,李家的来历不浅。他们的先祖就是汉将李陵,也是北魏皇室拓跋氏之后,因为剿灭黄巢有功,所以说赐姓礼也好,恢复祖姓李也好。反正之后他们就全部改姓李了。而定难军也是这么来的。

不过现在情况不妙,虽然柴荣为了拉拢李家,封李彝殷为西平王。可是折家这次灭秦等六州有大功,精简后的折家军人数虽然减少,但是享受的是和禁军一样的待遇,折家祖居府州,在府州一代经营了好几代。折从阮的几个儿子都英勇善战,现在大军正盯着李家呢。

相对于折从阮敢于举家搬迁到开封以表示顺服的大勇气,李家没这个胆量,但是又不敢没有表示。所以李光俨就出使开封为质。

相对于西北部的这些小部族和藩国。新崛起的渤海就大多了,也强多了。据说是拥有天下最强悍的军队。辽军就是现在,仍然能力压制的大周军队毫无反抗之力,常常胜多败少。但是辽军在面临渤海军的时候,几乎是单方面的被屠杀。从北方来想在渤海找便宜的部族回去后已经传开了,说渤海王是杀人恶魔,渤海王的士兵是草原上的狼神和森林里的精灵组成,只要杀人,不杀光不收手。

渤海据说是甘心情愿地归属于大周,但是李家不信啊。如果真有这么强,那不是傻吗?

李荣和李光俨在临走的时候提起申师厚,未免有挑拨之意。意思是说如果朝廷派一个贪官坏官过来接管,你渤海王该怎么办?

高继冲笑道:“其实朝廷在曲阜办了一个学院。里面很多学生都在我们这里学习和交流。有一部分也参与了地方的治理,渤海人才少,这是皇上对渤海的体谅。这些学生已经有一部分已经回到了开封,都是从事一些具体地方事务的官员,里面有不少都是难得的人才。皇上以后用人,不会再是申师厚这样的旧官吏。两位有时间,可以去曲阜看看。”

李荣和李光俨对视了一眼,也只能拱手。

“王爷兴办教育,是儒。尚工匠技艺,是墨。创百科之学,遵循的是道。既然是百科,为什么偏偏少了佛?”

“儒道墨其实都是讲的天理,也就是道。道最根本的是变化,这世界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这就是道。而佛家讲的是真言和真理,其实并无真言和真理,所以就只能说虚无就是真。可是就算是虚无就是真,为什么偏偏弄出一个佛祖来给人供养?这就是佛家的矛盾之处。如果说佛家对哲学还有贡献的话,那就是他的世界观,三千世界,须弥芥子。我们不是完全不用佛家理论,只是比较少而已。”

见两个人不是太懂,高继冲就打了一个比方:“就比如看待生死。道家看的是生和死的过程,甚至从个人的生死看到部族的生死,进而看到国家的生死。就像这大海,我们看的是整个海。但是佛家认为这是虚假的,只看一滴水珠的最后结局,就是寂灭和涅槃。”

“难道不对吗?”

“当然不对,因为水不是只有一种形态,它可以从气态变成液态,从液态变成固态,中间根据环境需要进行变化,每一种形态都是合理的。所以没有真言和真理。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高继冲笑道:“再说实际一点,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振兴,只要我们做出了努力,个人得到什么,其实也不重要。人会死,就是一个朝廷在不适应历史的需求的时候也会灭亡。但是我们对我们的先祖的功绩却不会忘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两个人愣了半天,拱手而去。

高继冲说得很多话,他们听不太懂,因为从来没有听过。但是最后一段话是听懂了。他渤海王要做的是为国为民,留名青史,不在乎个人得失,所以你们挑拨是没有用的。

这段话被李光俨传到了开封,冯道听后叹了口气道:“渤海王小小年纪,比我还看得通透。”

他不顾身体和家人的反对,进宫劝阻柴荣不要亲征,因为柴荣亲自去佯攻,而只会大军的必然是驸马都尉、检校太傅张永德,而张永德如果说讲继承大位的正统性来说,不比柴荣这个义子差。何况,禁军中,还有与太祖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如果真的没有威胁,太祖临死前,为什么要把李重进叫到榻前,和柴荣定下君臣名分?

冯道讲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避开张永德和李重进,吓得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跪在地上宣誓忠心。而柴荣勃然大怒,直接把冯道赶回家,认为他是挑拨君臣关系,罪该万死,念在他老迈,不再责罚他,让他回家闭门思过,不用再上朝了。

高继冲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关系,冯道一直采取了避让和不献一策的态度,多活了两年。结果有因为他的一句话,还是让冯道走上和本来要走的差不多的道路。在柴荣出征后不久,就病死了。

冯道一死,失去了庇护,加上柴荣离开开封,一直保持低存在感而求生的淮阴侯刘赟干脆借着求学的名义,跑到了渤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