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狩宋 > 第五十四章 营田使徐琳

狩宋 第五十四章 营田使徐琳

作者:郁榕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02: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PS:看《狩宋》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梁震亡,按照遗言,消息被封锁在土州一带。

孙光宪和高继冲连夜赶回江陵,只把高从让留在了土州主持丧事。高从让是节度使舍人院的主事,高家现在最年长的一位。这也算是给了梁震极大的荣誉。

只是高继冲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仍然掩饰不住悲伤。

他没有去内阁,而是到了公园已经修好的祭坛。小孩子们见到他依然欢快地东奔西跑。但是以前跑得最欢的高继冲只是安静地坐在祭坛的石阶上。

高继冲什么也没做,和往常一样出现,江陵也像往常一样平静。

衙门的前来办理丁口和田亩登记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还专门跑到公园去看一下高继冲。他们发现高继冲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一些。天真的笑容消失了,替代的是一种宁静,大人般柔和的笑容。

户房的人很快就到了内阁,因为,近江陵县,以前是七千户,现在居然突然冒出来了两千多户,这新增出来的,很多都是新婚夫妇,而且还不是十四五岁的成亲的,都达到和超过了二十岁。已经可以分田地了。

这些夫妇都是以前大家族的奴仆。大家族把他们还籍,目的就是保证以前自己名下的土地还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虽然除了自己的业田以外,不允许收田租,但是却可以统一种植某种作物。现在大家比较看好的,除了粮食作物以外,白叠子以及油料,豆类,花生都有很好的收益。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些大家族要开作坊,就必须要有原料。

控制在自己手上的土地,就可以生产这种原料。

有些田地多,人口不够的大家族,居然还出钱到楚国等其他地方购买人口过来。这就是江陵县丁户猛增的原因。

江陵是这样,其它地方一定也少不了。

施睿静已经派人下去暗访有没有违法的事情发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这样。新世家也小看老世家的生存智慧了。

“那些奴才有了田地又怎么样?没有我们进行购销,他们一样是穷鬼。荆南的成衣,糕点,豆浆,花生奶等等,到了楚国,甚至南唐,那都是一本万利。而工坊现在要大量采购铜铁,就算是矿石矿粉,也不愁销不出去。跟那些奴才在土地里一起刨食,实在是不划算。”

这是孙光宪的老管家对孙光宪说的话,孙家的田地不多,但是人口更少,所以老管家也把所有的奴仆全部还籍。服侍孙家的都是从襄州新买回来的十来岁少男少女。

孙光宪只能苦笑,自己家都是这样,何况别人?

七万户,那只是估计应该会有。孙光宪觉得应该换一种算法,那就是核算全国到底有多少田亩,然后用业田折算。在加上可能会开垦出来的土地上允许的丁口。那才会是这次新政以后,可能拥有的人口。

很快户房就把数字报上来,十万户,这是最少的估计数,不算未来开垦田亩,不算在各州县城池里,不以土地为生,而已手工业,商业的为生的丁户。

而这些商户数量因为世家都集中了过来,数量要翻上数倍。以前不是很看重的商税,估计不会比田赋少。

孙光宪看着倪可福和王保义长叹了一口气:“想不到主上均田之策,竟然还有这个效果。”

王保义笑道:“看来我们这些人老了,脑筋拐不过弯了。现在我不担心荆南内乱,倒是担心世家内斗。延范和惠范尚在安远镇,这商会恐怕不能一个州县搞一个,至少也要由衙门来总协领。不然怕不是好事。”

孙光宪点头道:“商人无德,逐利为生,难免争斗。怕是要在六房之外增加一个商房。”

倪可福道:“长此以往,荆南未必没有一争天下之力。”

孙光宪摇头道:“此为长久之计,需要时日。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时不予荆南,奈何?”

王保义笑道:“所以主上并不是要争天下,而是要做一个强镇,以待天时。”

孙光宪点头道:“这恐怕不是主上的意思。梁先生之算,功在长远。我等都不及他。”

三个老头同时长叹了一口气。

当衙役跑到山腰的村子告知衙门新政的时候,那些老百姓发出了欢呼声,而稍微有些田产,手里有些财产的人就在想是否能够在衙门的新政中得到好处。高保融接到孙光宪送过来的关于成立商房的折子的时候,直接批了,让人送回去。

拓跋恒因为不熟悉情况,而且虽然答应在荆南为官,但是那是要等到战后。现在离开高保融,即便高保融不杀他,其他人也会想办法除掉他,以保证高保融的安全。所以拓跋恒很好奇地看着这些兴奋的老百姓。

唐太宗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说的民,其实并非指这些不通文理的子民,而是指世家子弟的“士民”。

唐文宗后,牛李党争以牛党胜利,庶族官僚占据统治地位而告终,表面上是百姓获得了胜利,但是这个百姓指的是天下士子,而并非真正的百姓。牛李党争造成的后果就是皇权旁落,藩镇横行,国家四分五裂。因为牛党也并非就是代表真正的百姓,只是读书人和贵族之争而已。所以老百姓依然贫苦,该造反的依旧造反。

高保融现在做的,就是试图给这些真正的老百姓一个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足以养家糊口。

“营田使徐琳见过主上。”

营房之外,一个年轻的官员直接在帐外参拜。

高保融笑了:“滚进来吧,今天怎么这么大的礼。”

徐琳,是跟着高保融最长时间的一个官员。营田使是司农直属官员,不过实际上南平国并没有司农这个官职。高保融担任司农前面应该还有一个检校两个字,是后晋石敬瑭称帝改元后,封赏给高保融的。

原本只是一个名义上官员,但是梁震说,在其位,谋其职,当司农,那你就要当好这个司农。

徐琳原本是太原大族,后晋司农少卿,前面也有一个检校。就是不是实职,而是虚职。当时他还非常年轻,只有十七岁,耻于向契丹称臣的后晋当官,所以往南跑。

跑到襄州的时候,知道荆南还有一个和他差不多的司农,于是跑到土州。一看,这个司农还真是司农,在稻田里耕作呢。好在有梁震这尊大佛在土州,徐琳就在土州留了下来,向梁震讨教诗文。

梁震虽然诗文不差,和尚齐己也经常跑过来,但是他自己并不喜欢吟诗作对,喜欢的是国策。

时间一长,就对徐琳不耐烦了。

于是徐琳这个司农少卿和高保融这个司农就混在了一起。高保融终于抱得美人归后就开始在荆南各州县各处走。跟着高保融夫妇的除了女卫,就是徐琳和但是文献王派来跟着高保融的近卫李景威。

徐琳却跪在外面不肯进来。

“主上,您现在是节度使大人,一举一动,千万人的性命就在您手里。您的一个想法,国家就发生了动乱。属下不敢进来。”

梁夫人噗嗤一声笑了。这是徐琳对高保融有意见了。拓跋恒就好奇了,这个营田使胆气不小啊,和高保融关系一定很近,不然不会如此。

高保融反而不急了,坐下来一边看信使送过来的折子,一边问:“好吧,你说吧,你不把话说完,你也就不用进来了。”

徐琳道:“节度使大人就是威风,说收田地就收田地,说收庙产就收庙产。说灭了土司就灭了土司,说给士族一条活路就给士族一条活路。南平军政,因一人而变,也可以因一人而废。主上,这不是治国之法。”

高保融不满地说:“这不是成立了内阁吗,很多事情都是内阁经过商讨出来的,怎么是因我一人而变?”

“这内阁也分真内阁和假内阁。这士族,也分新士族和老士族。这南平新政也可以是新政,也可以是老酒换了一个新瓶子而已。属下这些日子在各州县,没少到老士族家里胡吃海喝,多少也要为他们说一点话的。这办事的人,就比如我,吃了人家的,喝了人家的,还能说话不算数。话说的漂亮,至于话语之外,我就不管了。”

高保融也忍不住笑了:“行了,我知道了。成天胡搅蛮缠,进来吧。”

拓跋恒也听出来了,这位营田使实际上是高保融派在下面体察民情的人,只是这位言语确实有些毒。他是说现在有人利用新政排除异己,谋求私利,矛头直接指向新成立的内阁以及里面的阁老。

但是徐琳还是不肯进来:“属下还是不能进来,这不是话没说完,没说完不敢进来。”

“有什么话就直接说,最烦你拐弯抹角,东扯西拉。”

“主上这怎么能是东扯西拉呢。最多西扯东拉。这新政一下,很多老百姓后悔呀,因为种粮食不如种大豆,种大豆不如种花生,种花生不如种白叠子。这种桑养蚕哪有种白叠子赚钱快呀。以前老百姓怕饿着了,都种粮食。现在好了,分了田地,倒不用种粮食了,因为那些商户不收粮食,收白叠子啊。不用缫丝,只需要纺成线,卖给商户,织成布,做成成衣,那就是一本万利。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是富商们都是这么说的。没有粮食吃,没关系,富商们换成粮食回来,再卖给农户。多么美好的事情。”

高保融奇怪了:“这不错啊。”

“当然不错,这一进一出,就是两把刀,把老百姓刮一层油,再刮一层油。生死存亡都捏在富商们的手中。这世界上,南平国最大啊,反正没人卡脖子。于是举国欢庆,国富民强。”

高保融就沉默了。

拓跋恒也暗暗吃惊,因为这个徐琳确实看出了本质,楚国现在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国家的命脉掌握在士族和富商们手中,楚王根本节制不了这些有着雄厚财力物力的官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