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狩宋 > 第四十二章 拓跋恒说政

狩宋 第四十二章 拓跋恒说政

作者:郁榕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02: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营地里,女卫们披着重甲在奔跑,这让一千水军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们是水军,什么时候练过奔跑?就算是登乘甲士也没有这样练过,弓箭手仅有拉弓射箭而已。而现在天色已晚,瞄准射箭是不行,所以很多弓手在那里拉强弓来锻炼臂力。

一个锦衣老人站在营房门口静静地看着奔跑的这些女子。披重甲奔跑,实则没有必要,重甲非常不方便,奔跑时除了对身体素质有要求以外,重甲还会磨破肩腿一些比较突出的部位。看得出来这些女子重甲下面做了一些防护。所以她们这样奔跑不是一天两天了。

一百五十名女卫,每个人的装备是一样,长枪短剑和弓箭。她们就这样全副武装奔跑。围着营房以前少说有三里,现在第五圈了。大部分人都已经东倒西歪,但是坚持着。

女卫营房是单独在另外一边,在门口,一个看起来**岁,但是实际上只有七岁的杨继嗣在拔剑,挥剑劈砍。他身上没有甲,但是腿上显然绑上了重物。女卫们的奔跑是在这个少年还是挥剑之后。

现在,少年同样已经快挥不动了,每一剑都很吃力,但是坚持着。

这让所有的士兵感到了压力。这也是全军都在练的原因之一。

闵平江对自己刚刚出去了一个多时辰,营房里就变了一个样子而略略有些吃惊。不过这是好事,这些骄傲的水军士兵现在知道了差距。还是和女卫与一个孩子相比的差距。

“老师,天色已晚,寒气太重,怎么站在这里。”闵平江恭敬地走过去行了一个礼。

拓跋恒回过神来,向闵平江一笑:“见到南平之主了。”

拓跋恒其实不过五十岁,但是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他本来姓元,但是为了避楚景庄王马元丰之讳,改姓拓跋。武穆王马殷当政,为学士加仆射。衡阳王马希声当政,不再称国家而改成节度使,拓跋恒为节度判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孙光宪的位置。不过楚国的节度判官没有南平国这么大权力而已。

楚文昭王马希范继位,开天策府,拓跋恒为十八学士之首。天福八年,文昭王用孔目官周涉的意见,要在常税之外,另外给大小县派征粮食。拓跋恒上书反对,惹翻了马希范,说要对拓跋恒永不见面。

马希范死的时候才想起拓跋恒,把拓跋恒叫过去,把马希广托付给拓跋恒。

马希范死了后,众人都是要立已经掌管军政的马希广为王。但是拓跋恒认为马希广虽然已经掌管了军政,但是马希广在马殷的一百多个儿子中排行三十五,人称三十五郎。而已经是武平节度使的马希萼要排行三十,人称三十郎。在这么多兄弟中,才能差不多,就应该立年长的为王。

马希广继位,拓跋恒与同样反对立马希广为王的张少敌都称病,闭门不出。

眼看着马氏兄弟勾心斗角,逐渐有了夺位之心,马希萼的反叛已成定局,而马希广有把王位让给马希萼的心,但是楚国众将官都不喜欢马希萼,因为马希萼太过于强势,楚国各地现在互不相属,每天都会有相互争夺地盘的事情发生。

与楚国一样向北汉称臣,差不多同时发生新王即位的南平国,接连实行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新政。很多想不到人都启用了,其中就有自己的弟子闵平江。水军指挥使,对于楚国和南平国,都是非常敏感的位置。

正因为南平国有一只强大的水军,楚国才拿不回来松滋和监利。所以虽然不管政事,但是放心不下的拓跋恒还是到了江陵,他甚至到观海阁去听了几堂演讲。不料没过几天,江陵城捕杀了楚国的很多密探。虽然没有人动拓跋恒,拓跋恒还是找到了闵平江,住进了军营里面。

闵平江虽然很敬重这位老师,但是毕竟有着两国之间的顾虑,所以口风很紧。何况闵平江也才上任不久,以前只知道李景威对高保融非常忠心。一个能够的到臣子忠心的主上总不会太差。

“见到了,进帐说话吧,这里天寒风大。”

拓跋恒看着兵营里的情形长叹了一口气道:“南平虽乱,但是有股新气,陈腐之气渐少,这是好事情。”

拓跋恒叹的是南平国,但是实际上说的是楚国。

“南平国人才稀少,所以才会让女子出头,老人当政。”闵平江不好评价楚国,所以只说南平国。

一边走,一边就把在大帐中间高保融时的事情简单地说了一遍。

“南平内乱不过是疥藓之疾,主上身边将领就已经告空了,连议事之臣都没有。南平人才窘迫到了这个地步。所以才有弟子出头之日。”

回到大帐,把卫兵遣派出去。帐中只留下了拓跋恒和一个小校。

其实闵平江有一件事隐瞒了,那就是水军也没有可用的人才,这次征战竟然是他这个文弱书生带队出来的。这话可不能跟拓跋恒说,要是说了,说不定会出什么大篓子。

“也不能这么说,这不是有你这个水军指挥使在吗,水军之重,南平之首也。”

拓跋恒笑了:“说起来高氏和马氏还是不同。高从义显然是高保勖劝回来的,高氏懂得顾全大局,其他事情都是细枝末节。如你说来,这个高保勖如果是假装的,那么也是一个很可怕的人。至于高从义,不说也罢。”

“喔?”闵平江一惊。

拓跋恒笑道:“高保勖府中有一位先生,叫做吴夏,这个人是楚行军司马高郁的弟子。高郁为楚开国谋主,被冤杀。吴夏才逃到南平,此人有识人之明,他跟着的人,不会差到什么地方。龙不得其时,必然潜于渊。吴夏之才,不弱于孙光宪也。”

闵平江只是低头喝茶,因为拓跋恒的言语已经有挑拨的意味了。

“老师,您不去见主上吗?”

拓跋恒叹了口气:“我以什么身份去见?是楚国的使者还是逃臣?我到江陵包括到了你这里,并没有瞒着谁。南平王之所以不见我,可能也是因为如此。”

“楚国真的到了要让老师逃走的地步了?”闵平江问。

“南平与南楚相类,国非国,节度非节度,生死存亡皆仰仗于人。如果君王只知道争权而不知道养民,权从何来?徒增人笑而已。高保融我看可以辅佐,因为他就是把自己当成节度使来看,先是高保正为北汉侍郎,今又送高保绪到转运使府,结交郭威、史弘肇、苏逢吉、李谷等人,所行都是保境安民之事。这样的人,就算不能称王称帝,封侯拜将,总是可以做到的。”拓跋恒苦笑道。

“您是说主上还能称王称帝?”

拓跋恒眯着眼睛,好久才说:“看时运如何,莫要强求。”

闵平江也叹了口气道:“过去我在楚的时候,文学之士群集,商贾往来不息,江南之盛,难以尽述。后来楚国渐乱,恰逢竟陵归南平,于是回乡,叹乡野之鄙也。为什么江南会变成这样,还望老师解惑。”

拓跋恒道:“昔日,武穆王用高郁之策,铸铁钱,免商税,兴商贾,以境内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货,允许百姓以帛代替钱交纳赋税,使官吏没有理由给百姓课以重税,楚地桑蚕织锦一时之盛,国以富饶。可是同时近臣权利日大,富商豪强勾结官吏,鱼肉乡里。高郁之死,即是如此,物极必反之兆。武穆王崩,权尽归群臣,主上不能节制。此是楚国之乱的根本。武穆王生子百人,以富贵养之,不知稼禾,不知民苦,才有今日之乱象。”

闵平江沉默了,好久才说:“主上今成立内阁和机密院,军政都交给了臣子,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拓跋恒笑了:“南平王一定有智谋之士辅佐,南平之乱因何而来?因南平削豪强以实民,设蒙学,开民智,我曾经到观海阁听讲,均教百姓实利也。得民心如此,官员豪强无法鼓动他们,乱从什么地方来?楚国之乱,乱从百姓起,官员豪强不过借势而为而已。治民才是治国之本。南平王现在能兴兵清剿,清剿的就是世家之乱。未来同样可以,而且未来民力更加强。”

闵平江拜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