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狩宋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工匠们的骄傲

狩宋 第一百二十五章 工匠们的骄傲

作者:郁榕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02: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孙光宪对这个弟子也有些烦了。

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施睿静。他至少不是表面上那么铁面无私,不贪钱。当初拜到孙光宪门下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笔巨款来的。可是现在,收了这比巨款,帮了施睿静大忙的孙光宪,现在对这笔钱简直恶心得要命。

可是他又找不出来施睿静的错处。只能说,这个人为了拼前程,对别人狠,对自己更加狠。

施睿静是不是已经靠到高继冲那一侧,现在还不好说。但是,这个弟子现在是进退自如,无论是留在荆南,还是投靠北汉,或者跟着高继冲走,都不是问题。能吏的名声是出来了。

老百姓甚至叫他施青天,而很多世家和官员们叫他施魔鬼。

反观孙光宪,就有些进退维谷。他当然会借着孙萱跟着高继冲走,但是去了他是什么身份?

留在荆南,高保融显然没有什么上进之心,把一切的希望就寄托在儿子身上了。所以未来荆南内阁可能会被拆散,他最大的可能会是一个刺史。但是一个地方官员,怎么能够比得上现在荆南的首席内阁?

孙光宪说话就有些酸溜溜的。

施睿静垂手退到一边,他只负责表述,评价是别人的事情,孙光宪是一种评价,高保融自然也会有自己的评价。

高保融想了想,叹了口气道:“要不这样,我们一起去看看。我也有好长时间没有看见他了。”

一行人并没有直接去后山别院,而是穿着常服直接去了南门街。高保融想看看南门码头和船厂的真实情况。

江陵一共有三个码头,一个是与汉水,云梦泽相同的东门码头。一个是主要是江水往来客货的西门码头。

而南门码头原来是王府和水军专用码头。不过现在成为了江陵主要的码头了,只是这里以前归舍人院管。现在舍人院几乎也成为了高继冲的专门机构。高从让经常出门在外,舍人院负责匠作部分的业务实际上是吴夏代管着。

除了船厂,南门又新开了一家专营水晶琉璃的商行,里面主要是水晶镜面,水晶瓶,鼻烟壶,水晶酒具和差距。琉璃的主要是如意,佛像,再就是玉镯耳环这些首饰。每一样都不便宜。

尚衣局的成衣是在花园大街。但是布匹却在南门大街。这里也有溜冰鞋卖,但是非常昂贵。就像拓跋恒说的,虽然鞋子使用烂银打造,但是烂银也是银子,甚至比银子都稀少。

自己家拥有溜冰鞋的,非富即贵。如果说能够不花钱溜冰,只有蒙学的孩子们。

膳食坊最新的产品除了驱虫糖和果糖,最近出来了炒菜的油。八月,仲秋到了,膳食坊的月饼成为了南来北往的客人最喜欢的东西。

只是今天的仲秋非常怪异,完全没有秋天的感觉。很多人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街上走来走去。

街道两边的商户甚至还把竹床放在树荫下,或者喝茶,或者下棋,或者只是聊天。

南门大街以前只是一个菜市场,现在商铺和商行,客栈多了起来。

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是吴越口音。有些客商见到拓跋恒会点头行礼,这些人原来大多在楚国做生意,楚国内乱,大战在即。荆南也有这么好的机会,自然就蜂拥而来。

矿石都是从楚国运过来的。楚国一向对商人是开放的态度,所有国家中,允许商人开矿的只有楚国一家,但是多半是锡铁矿,铜矿和金银矿也是官营。

当然这些官营的矿里面的废渣又是另当别论,多半都被官员们卖掉,钱自然落进了他们的腰包。

吴越过来的多半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农林产品。这个季节是油茶收获的季节。茶籽和茶油都是很好销售的东西,而且匠作坊收购。

除了油茶,对于桐油桐籽,树漆,松脂等一样都是收购的。

这些东西在南方种植和采集都很普遍,荆南因为交通不方便,所以种植和采集都不多。

以这些相反的是,很多从楚国和蜀国,还有襄州的下来的大量木材,竹子等比往年少了很多。特别是一些木材,造船厂只收购很少的一部分,还挑的厉害。

高保融一行打扮的像一个富商的样子,好奇地问。原来他们听说荆南和楚国要造船,所以运了大批的木材下来。谁想马希萼只是造小船,想尽快组建静江军。而荆南只是改船,而不是造船。楼船都拆掉了两层,自然用不了那么多木材。

高保融来到了南门大街的消息还是传到了船厂。

吴夏带着刘钧和吴峰过来迎接。

高保融看着工匠们把一根银光闪闪,歪曲的肋板用几个小车从轨道上推到船厂就皱了眉头。而轨道上,运用石炭和矿石矿渣的车子络绎不绝。短短几天时间,工匠们已经把轨道铺设到了码头和货场。

“我们也不是不收购不拆,这些轨道其实都需要木材。只是我们杂木就足够了。船厂也是收一定的木材的。船体改动有些大,以前的船体不了很多就改作其它用途了。”

“你们就用铁来铺路?”高保融指着抱着铁皮的木轨。

“这包的铁皮不厚,抱了铁皮后,推车在上面走快多了,也省力多了。我们只有不到五千工匠,各处都需要人,不然不够用。”吴夏笑着说。

“五千人还不够?当年武信王造船也没有用这么多人。”高保融不高兴地道。

要知道以前匠作坊只有不到一千人,现在一下子翻了五倍,也不知道是怎么养活的。不过这样看来这个吴夏确实有几分本事,五千人,还要造船。还要招募新兵,补贴那些蒙学的学生,还有钱交给舍人院。不简单啊。

吴夏没有反驳,只是把高保融往船厂里面领。

船厂已经用竹木搭建起来了一个巨大的工棚。外面人已经看不见船坞里面的情形了。

走进船坞,就看已经架起来,正在拼接的的银色龙骨和肋板。因为采用了很多卯榫结构,所以工匠们用大锤正在敲打连接件。整个船坞都是这种叮叮当当的声音。一些大件的主结构非常庞大,但是他们不知道用什么办法,一个人轻松的拉动铁链,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就把它们拉到位,放手以后,也不会掉下来。

船似乎变长了,变窄了一些。船头是尖的,船后是平的,整艘船的形状已经能够看出来,呈一种光滑的流线型。非常简洁。但是船头的龙骨特别加厚了,像刀锋一样。

船并不是只有一条龙骨作为受力结构。它由很多框架组成了密封的舱室,而这些挂架的主梁实际上也是受力的一部分。

一些工人在已经完成了框架的地方安装木质船板。这些木质船板也是由卯榫结构拼接起来,两头有孔。孔非常大,以方便拼接。拼好后,套上环状木塞了,然后工匠们就敲打铁销,敲打固定的银色柱头。这些银色的柱头似乎不是太硬,居然慢慢就敲平了,船板连接在了一起。

船板拼接是他们采用一种有着刺鼻地位的膏泥。拼接好以后,工匠们挤出来的膏泥刮平,一些不到的地方也在补平。船的内舱和银色龙骨一般高低,非常平整。不过外面的木板缺了薄薄的一层。

“如果是银船也是不错的,因为它要挂上一层外盔甲。”

吴夏介绍道。

因为船底是尖的。船立起来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所以能够看见船的外壳木质船板是凹进去的。连接处预留了一个个圆形的桩头。

“这外面要未来会全部是银色的合金。不怕抛石和火烧。因为有加强的肋板,一般的船撞上,损伤也不会太大。不过要是被我们撞上,它就死定了。”

吴夏介绍时,刘钧和吴峰都翘起了嘴角,因为这是船厂和匠作坊通力合作的结果,这是工匠们骄傲,他们在完成前无古人的创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