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聊斋狐婿 > 第182章 后治之思

聊斋狐婿 第182章 后治之思

作者:士心本尊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0:3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府前堂。

三人见面小叙。

杨万山笑说:“明渊晌午设宴,与你我把盏驱寒,一醉方休。”

刘彦分顾两人气貌,问:“如此说,你们已能够‘入书出书’了?”

冬至那天,他和万山去华府,与华明渊论学。

后者受其点拨, 明白了‘入书出书明经术’之要领。

本欲当日宴谢,但被刘彦推辞了。

他说:“不如等你能够‘入得书中,出得书来’,再畅快痛饮。”

一别九日,今日见二人各显喜悦,便知他们必有所获。

华明渊爽悦,拱手礼道:“如君子所言,小生未负教导。”

“昨日终于见到书中真奇妙, 入得书中去了。透脱出书来时, 心窍间闪烁光明,得三五字文光在心。”

“若非世才兄,我不能得此真经!”

杨万山接道:“今日世才就莫推辞了。明渊不邀外人,只你我他三人小酌。”

“他家后园桂花未落,我等在暖舍生一炉碳火,温一壶酒,赏雪嗅寒香,岂不风雅?”

说完,他和华明渊都眼含期待。

刘彦显笑点头,让平儿去拿书信和衣氅,道:“此番万山明渊各有所获,我亦与二位同喜。”

“前些日,明渊遣人送来桂花,我已让阿九酿成桂花蜂蜜, 昨夜包了百多个汤圆。”

“晌午正好与两位分享。”

杨华二人爽然与他谈论那‘汤圆’。

等平儿取来书信和衣氅, 四人便结伴出府,去西城见陆侯。

路上,杨万山看他衣着单薄,关心问:“世才只穿单衣不冷吗?要是家中未备棉衣,我回衙门取两件。”

平儿两手揣入棉袖,咧嘴笑说:“莫看我家公子这衣氅单薄,却能避寒。乃是我家内亲小姐送哩。”

“内亲?狐仙。”

万山稍思即明白了,打量起刘彦身上云墨鹤氅。

说着话,他们一行人来到西城门处。

见陆知县、范县尉、周县丞、郭主簿正检查车上祭品。

沈炼、韩都头在前面车马安排公事。

四周数百乡民围观,另有本县十多生员,东乡周慕白四人也在其中。

今日他们将同去西村祭祀城隍。

刘彦一来,在场官民生员都瞩目。

有的小声私语,有的作揖见礼,生员们望之敬慕,拱手称‘世才兄’。

刘彦还施一礼,走去官家中交谈说话。

不多时,一众车马打头出城,众官家、刘彦等人也随百姓步行,跟在马车后面,以此表明‘官民人等同心’。

身后人群之中, 一双眼眸看着‘临安官民出西城’,暗下心叹。

“临安有此官家、有此君子, 百姓岂能有怨?”

“民心在他们治下团聚,安能再生乱?”

“冬至之夜,灾星沦落。”

“绝非那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之功,而是刘世才之功,乃儒门君子之功。”

“寇娘所言不假,刘世才是身负气运之人,他身上定有玄秘。”

“罢了,气数已定,王爷已放弃起兵。张武、李凯这时举兵攻临安,也晚矣……”

“眼下最好按兵不动,不过刘世才可以结交!”

思量着,他背袖而走,几步就失了踪影。

……

西城外,二三里,官道一片雪茫茫,几只寒鹰天上盘旋。

众官民跟着马车排成队向西行。

远处青山银装素裹,寒烟缭绕。

刘彦望天地之景,与陆侯谈起‘灾后百姓复业’。

从前天开始,临安减了放药。

如今全县九成百姓解瘟去疾,余杭、钱塘、西子城也得解灾,现在是该治理灾后诸事了。

“不知世才有何高见?”

陆侯出言询问。

刘彦说:“百姓复业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各行生计,与外界通商,引外流江河之水解我乡之饥渴。”

“嗯。”

周县丞拂须点头。

郭主簿琢磨道:“你之意我等皆明白,可临安有何货物对外通商?往年都是卖米粮,但眼下刚遭灾,粮食一卖出去,州县内粮价必涨……”

杨万山灵光一闪,接话说:“何不把米磨成面,制成‘汤圆’对外卖?”

“这时节天冷,东西不易腐坏,中原北方都没吃过汤圆。”

“此物如若送去长安、洛阳等富地,定能卖个好价钱!”

说着,他一连生出数个点子,不断与人众人说道。

而周围除了陆知县,其他位官家一头雾水。

皆不知他口中‘汤圆’为何物。

说到最后,杨万山转对刘彦笑道:“就是不知世才兄,舍不舍得把制作汤圆的方子割让给百姓,施仁义与大众!”

刘彦笑了笑,顾众人说:“你所言确是好办法,能为我乡百姓添一个营生,只要百姓因此得利,我又有何吝惜?”

“制作汤圆简单至极,陆夫人不就有方子?”

“回头陆兄请夫人做一些,大锅熬煮施赠百姓品尝,再把方子张榜公布。”

“先做一批在周边卖卖看,若卖得好自然引来各方商贾求购。”

“万山回洛阳时,也可带些回去,在京中宣扬宣扬。”

“别说,我正有此意!”

万山眼明道:“自吃了你家汤圆,读了你那《汤圆赋》。我就想回京时多带些汤圆。”

“昨日我还与家姐说此事,让她包个百十斤汤圆给我当干粮。”

此言引得众人逐笑颜开。

陆侯分看君子说:“世才应该另有高论,请君指点我等,如何与外界通商。”

刘彦不卖关子,说起自己想法:“正如郭主簿所言,我乡可卖之物不多,但临安有好水。”

“东湖万亩宽广,南北皆通运河。”

“若能把‘北去南来’的商船货行都聚在东湖,打造成万货转运之地。岂不是‘一水连九州,一县通南北’?”

“届时,官家便可收得一份商税,而百姓亦能从中找到营生。”

“或是卖熟食,或是出力挑货,或是开银庄做担保……”

“只要能把人和商贾聚集过来,临安便得众多活水相助,利官利民。”

“关键就看陆兄和诸位官家,如何巧思良谋,做成此事。”

“事成后百姓感恩,朝廷封赏,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他几句指点,抛砖引玉,旁听众官皆眼明心亮,越琢磨越觉得在理,乃是可行良策。

刘彦点到为止,具体事他不打算参与。

一是避免抢占功劳,二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等众官欢谈起来,他阔步走去队头,呼叫一声:“心远。”

车头沈炼听有人叫自己表字,顾头看一眼,翻身跳下车。

今日他一身玄色官衣,透着干事练达。

如今沈炼已有官职在身。

三日前范县尉抬举他,叫他补缺,任本县步兵都头,手下兵士四十人,而韩都头升管骑兵弓弩手。

上任后他公务比原来更忙,昨日搬出刘府,住进了县衙。

刘彦迎面笑问:“现在官职在身,心远有何感受?”

沈炼跟随他并行说:“没什么大的感受,只是觉得身上添了一份任担,不如行走江湖时自在。”

刘彦道:“这就对了,为英雄者、为侠士者,身上必有大任和担当。才能养出义气。”

“此义气非兄弟之义,非江湖道义,乃是为民之义,为天下之义。”

“心远心有志向,当心存志远,把‘任担’培养壮大,充塞心中,便化英雄气。”

“他年武德养成,挥拳打出道义神通,神鬼见你敬之。”

沈炼闻教得几分通透,抱拳领喏记下。

刘彦拍其臂膀,小声说:“过几日我想熟练一下骑射,可否帮我借一匹马一张弓?”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