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民国大文豪 > 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学杂志

民国大文豪 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学杂志

作者:薪越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8:53: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1923年12月初,徐至摩从北平寄来了新月社的稿子。

这是他和林子轩商量好的,先创办一本文学杂志,用来宣传新月社的文学理念。

正如文学研究会有《》,创造社有《创造周报》一样,新月社也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那就是《新月杂志》。

杂志每月发行一期,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也刊载文学评论和国外的翻译作品,算是一本纯文学杂志,一般而言,不涉及敏感的政治性话题。

徐至摩负责在北平约稿和编辑,然后寄到上海来由万象书局发行。

这种模式和文学研究会的《》类似,郑震铎同样是从北平的新文学作家手里约稿,只是《》以刊载学评论为主。

自从新文学启蒙以来,创办的新文学杂志并不多,也就以北大的《新潮》,《》和《创造周报》较为有名。

大多数新文学作家还在以各大报纸的副刊作为发表文章的首选。

《新潮》杂志早期以“文艺复兴”相号召,刊登了许多鼓吹文学革命的论文和歌等白话文学作品。

林子轩的那些诗歌就是刊登在《新潮》杂志上,才得以出名。

但它一开始就存在着否定一切传统、“极端崇外”和“全盘欧化”的倾向。

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渐分化,《新潮》杂志在 2卷1号以后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论文,1922年3月出至3卷2号停刊。

它对于新文学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是文学研究会从鸳鸯蝴蝶派手中抢过来的,沈燕冰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成为了向旧文学发起攻击的主要阵地。

郭沫偌的创造社虽然处境窘迫,却走在了不少文学团体的前面,自己创办了杂志和报纸进行宣传,聚拢了一批年轻的新文学作家。

客观的说,在新文学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当然。这和他们四处找人论战也有关系。

在任何时代,想要掌握话语权就需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在后世,电视和网络是主要的宣传工具,而在民国时期。报纸和杂志这种纸媒才是重点。

新文学内部的分化已经不可避免,内战早已开始,那么宣传自己的文学主张尤为重要,这就是在争夺话语权。

无论是鲁讯还是胡拾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是新文学刊物繁荣发展的时期。

为了抢占先机。《新月》杂志才要在年底发行。

林子轩翻了翻这一批的稿子,可以看得出徐至摩费了不少心思,创刊号一定要打响名头,那么就需要有份量的稿子。

这个份量既指稿子的质量,也指写稿子的人具有的名望。

第一篇是胡拾的稿子,内容是他对古诗的研究,最后不免提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这也是他“整理国故”的中心思想。

原本这类稿子都会刊登在北大的《国学季刊》上。

《国学季刊》是北京大学于1923年出版发行的一种研究国学的学术性刊物。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这是胡拾对于“国学”的解释。

第二篇是闻易多的稿子,是一篇诗歌评论,讲的是《律诗的研究》。

这是新月社诗歌的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提倡新诗要进行格律化。

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自从新诗发展起来之后,很多诗人写起了“自由诗体”。

所谓自由诗体和后世的口水诗类似,写的太过随意,没有诗歌应该有的优美。

闻易多在《律诗的研究》中提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此时的闻易多还在美国留学。他是1922年7月前往美国,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

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第三篇是林子轩的诗歌。就是那首《再见,康桥》。

徐至摩觉得这首诗歌最能展现新月社的诗歌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和绘画美。

整首诗歌带着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而且,这首诗歌还没有在国内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

他在征求了林子轩和林徽茵的意见后,就把这首诗放在了《新月》杂志的创刊号上。

第四篇是徐至摩自己写的两首诗,这是他擅长的领域,诗作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接下来是闻易多的《红烛》,这是他在1923年9月份出版的诗集《红烛》中的一首诗。

还有陈愿的一篇文学评论,此人在1912年留学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

他和胡拾是一个阵营的人物。

林子轩最后还看到一首林徽茵的诗歌,写了一位少女在秋日的遐想,有点模仿西方诗歌的意味,带着伤感和忧愁。

这绝对是徐至摩为了讨好林徽茵徇私的结果。

不过林子轩没有说什么,一本纯文学杂志有一位女诗人能够吸引男读者的注意,销量也会好上很多,他甚至有了主推林徽茵的打算。

正如文学研究会的庐音和谢冰欣一样。

庐音虽然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但她的和创造社接近,擅长写作感**彩浓烈的抒情

文学研究会讲求写实主义,创造社则推崇浪漫主义。

冰欣同样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并在《晨报》和《》上发表了多篇诗歌和起文坛瞩目。

这个时代的女作家本来就不多,这三位都是福建人,所以被称为“闽中三才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