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从宝莲灯前传开始穿越诸天 > 第八百六十一章 哈哈哈,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这已然足以

赵灵儿说到这,身躯溃散,化作一抹透亮的光芒,迅疾的汇入杨蛟的眉心。

原地徒留一句由衷地祝愿:

“杨蛟哥哥,世事千帆过,路的尽头会是温柔和月光,愿你漫步诸界,随遇,随喜,随安。”

杨蛟怔然站在原地,脸上浮现一丝许久不曾有过的复杂。

不知过了多久,他抬眸轻叹:

“罢了,接下来,就让我去看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去看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话落,杨蛟身化幽邃神虹,消失在天际。

自汉朝鼎立,定都长安两百余年后,天下又到了将变未变之际,先有外戚犯上,废汉帝,立新朝,后天下又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接着没过几年,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后期,戚宦之争迭起,出现两次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爆发后,群雄割据,汉室衰微,随曹魏篡汉,汉朝灭亡。

曹魏存世不到五十年,天下归晋,被司马氏所夺。

晋朝一统天下不到二十年,天下群雄辈出,乱战再起,先后鼎立九国,各自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抵御于国门之外。

五胡迫于越加艰难的生存处境,想着若继续被中原九国压制,亡族灭种不日将至,便破天荒的开始抱团合流,组成联盟,经过二三十年的磨合,立下北磐一朝。

中原九国,即安国、梧国、褚国、屾国、祁国、宿国、奕国、沅国、琰国。

而今中原九国各据一方,虽面对北磐皆会同仇敌忾,但等北磐消停后,各自亦会纷争不断。

九国以安、梧两国为雄,当今安帝好武贪财,近年蚕食邻国城池无数,梧国国富民强,又为安帝所觊觎之大敌,是以兴军欲夺梧西金矿,借此想削弱梧国,梧帝迎战于天门关之南。

然梧军被安军打败于天门关,梧帝也因此蒙难,落入安军之中。

梧都。

一座三进的宅院内,一位其貌不扬的青年独自坐在凉亭,静静的喝茶,翻阅着道家经典。

“高要,多年不见,看你的样子是越来越自在逍遥了。”

青年也就是高要听着既觉得陌生又感到十分耳熟的嗓音,倏地抬头望去,就见对面站着一位多年来心心念念的人。

“杨兄!你这是.成仙下凡了?”

杨蛟笑了笑,坐在石桌旁,道:

“什么成仙下凡,当年只是去往一处秘地,寻些东西罢了,这个世界可没什么神仙妖怪。”

“没有神仙?”高要一脸难言的低头看着手中道经,嘴角抽搐,不知在想些什么。

好一会儿,他长叹一声:

“杨兄,你可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的?”

“当年亲眼目睹你飞升而去后,我这几百年里,大半时间都在看佛道经典,就想从中领悟仙道,可现在.”

杨蛟眉梢微挑:

“我就说当今天下怎会诸国林立,你这是苦读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地步了。”

高要苦笑道:

“这倒不至于,一开始我可是连高中文凭都没有的人,当了几十年的皇帝,才能对诸多事做到举轻若重,举重若轻。”

“但说到底,我还是一个坐不住的人,我在读山待了十年,发现自己始终参悟不出仙道,就起了游历之心。”

“接下来几百年的时间里,我都是每过十年,就会在外游历两三年。”

杨蛟忽地问道:

“既然你时不时就会在外游历,怎么就不想来个三兴汉室?我依稀记得,当年我让你体悟未来之景时,大概的让伱明悟了两千年来的岁月演变。”

高要悠悠道:

“刘秀重建汉朝的时候,我便在从中协助了一番,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我犹豫了,心中生出了不愿再插手的想法,只想防范之后的五胡乱华。”

“在我看来,终究是大汉气数尽了,人力不可逆转,就如老天想刘氏二兴汉室,从而诞生出了一个刘秀,过后老天为了阻止刘备,便耗尽了三国的英雄气。”

“但也正因刘备,四百余的汉朝才结束的如此体面,他的存在,给了大汉一個最为隆重的葬礼。”

“逃难与百姓共进退,战时与将士同吃住,三顾人才于草庐,为了兄弟之仇举国之力伐吴而舍天下,为了部下不惜家人,知人善任,为了胞族之情而不愿强取西川。”

“得五虎上将,卧龙凤雏幼麟,只可惜五虎一伤俱损,卧龙不得天时,凤雏不得地利,幼麟不得人和。”

“遥想刘备能让姜维这么一个未曾蒙面之人誓死效忠蜀汉,能让北地王刘谌当做信仰自刎于庙堂。”

他大笑几声:

“哈哈哈,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这已然足以。”

杨蛟眸光平淡:

“应该不止这些吧。”

高要语调平缓:

“还真是什么都瞒不过杨兄,三造大汉,恐怕后世就不会再现改朝换代之景,活了这么多年,我就发现,天下生民远比我想象的还要封建迷信。”

“假设三造大汉之后又百五十年,权奸篡汉,再来个刘氏族裔,比如刘裕跑到市口嚎一嗓子,权奸篡逆,今上蒙难,吾刘氏子也,愿效光武昭烈之志,信大义于天下,尔等为刘氏者左袒,随我靖难,富贵共之。”

“天下听闻后,心中恐怕全是天命在刘,天子姓刘的念头,更会冒出刘氏子当四兴大汉,应速速起兵从龙,公侯万代就在眼前的想法。”

“就从我打的比方来看,就能得知三兴炎汉的含金量,一旦功成,万世臣刘四个字将会把所有人压的死死的。”

高要顿了顿,理所当然的道:

“我生于人人平等的时代,又怎能亲手造就刘氏这种在天下人眼中是能够作为神的存在。”

他回忆往昔:

“在二兴大汉的境地下,便有不知多少人为汉室奔走,至今我都记得,当年曹操欲称魏王,整个朝廷的人都为他请命,唯有被曹操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撑着拐杖缓缓站了出来。”

“言道,衮衮诸公,碌碌汉臣,食君禄,要受国恩,今日却成一派枯木败草,无一骨节矣。”

“他笑着的走出朝堂,最后死在了自己的执着和理想中。”

“所谓君子论迹不论心,不论荀彧如此做,是为了世家,还是为汉室,作为不属于蜀汉的朝臣,都能做到为守汉节,不惜吾命的程度。”

“倘若三兴炎汉,只怕有无数人要为汉室铸就不知多少重金身。”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