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诸天:从知否宰执天下开始 > 第七十八章中门对狙!(下)

楚鸿看着久久不曾插话的太后,隐隐也猜到了一些东西。

景帝、武帝。

文帝、景帝。

究竟哪一个组合更像仁宗和新帝,各有各的看法,似是而非。

他也不管曹太后的情况,静静的诉说起来。

“窦太后摄政而不懂政,致使大汉国力骤降,偏偏景帝威望浅薄,目无根基,无法争权。

直至窦太后晚年,交权之时竟也逼景帝传位刘武,差点致使汉武帝刘彻就此陨落,默默无闻。”

他这话不仅仅是说给曹太后听的,也是说给朝堂群臣听的。

相比于前世的宋朝,如今的大周朝明显血气更足,文人也不乏杀气,更有进取之心。

如此,改革的阻力倒是没那么难,拾取燕云十六州更是如探囊取物。

“那你为何又视窦太后为贤太后?”

楚鸿一直说的都是窦太后的问题,可从没说为什么将窦太后视为贤后。

楚鸿当即抬了抬眉头,望向帘幕之后。

不是因为问题。

而是,语气!

曹太后的语气,明显没有那么强烈,胜负欲也没那么夸张了。

楚鸿当即隐晦的望向舅舅,赵宗全当即微微点头。

待会儿诚意给足,看太后的态度。

自此,要么正式背道而驰,要么权势安稳交接。

楚鸿稍微收敛了语气,也不再那么强势,“窦太后,上承汉文帝,诞子汉景帝,以有文景之治,此为千古功绩。然,窦太后晚年强行掌权,以孝道压制景帝,更替武帝。

一时之间,影响三位贤帝,迫害之广,无出其右。若窦太后早年安生,中年抚养景帝,晚年不干涉景帝立储,则惠及三位贤帝,千古一后,谁能相争?

可惜,一念之差,千古错事。功绩固然有之,迫害却又无法忽视。因此,臣奏疏上谈及古今太后时,稍有责贬。”

“即便如此,窦太后的功德也值得千古传颂。可是明肃太后欲摄政,处处以为效仿窦太后,美其名曰:垂帘听政。

殊不知效仿的仅仅是晚年祸害一朝的毒太后,而非早年温良娴雅的国母。以我直言,以窦太后晚年之霍乱,犹有上承文帝,下启景帝之功绩。

明肃太后,不如窦太后远甚!”

楚鸿越说,帘幕后身影的存在感仿若就降低一分。

甚至,那位已然不再提问。

说的是明肃太后,可究竟说的是谁,自己心里清楚。

毕竟,明肃太后可没有垂帘听政这个环节,人家是摄政。

楚鸿也不管这些,紧接着自顾自的说,“大周朝数十年休养生息,也将养了无数的小官小吏,吃空饷的事情更是司空见惯。

这样的场景,明肃太后一点也不察觉,犹自推行旧政,目如失明,有和没有都一样。明肃太后既然不能察觉,当今陛下能!人人皆畏惧明肃太后之威望,不敢直言。

他人不言,我独言之。九泉之下,明肃太后听闻,也自当清醒耳目。当今之政,需改之!”

楚鸿一边说着,曹太后的眉头一边皱着。

一边皱,却又一边舒展。

“仁宗皇帝养望数十年,仁慈之名天下尽知,晚年却因无子嗣而惶恐。

如今,我若不言,煌煌史册自有后人言说。先帝,也当欣慰!”

“太后既然问了,那便请太后将我的这些话传给明肃太后和先帝。他人不言,我独言之。何为影射?”

“我独言之,有人反而驳之。那个人,是不是想让先帝留骂名于万世?

君权相交,本为和平过渡,有人争权,是不是想让后世言说,谈及先帝无子嗣之罪名,千秋万代?”

“独你一人是忠臣、良臣、贤臣?”

口口声声那个人,没有明指,可这和明指也差不了多少。

骂得实在有点狠,曹太后平淡的语气里有些不平静。

谈及仁宗皇帝的事情,也让曹太后连连侧目。

先帝吗?

“先帝之时,我是宠臣、忠臣。陛下治世,我是忠臣、良臣,若是托大,日后或可让世人称一句贤臣。但今日,我是直臣。”

“毫不避讳的谈及先帝和明肃太后,无父无君的直臣?”

太后冷哼一声,她今天算是见识了文人的谩骂。

“太后,能否让人将我的话在先帝墓前诉说?”

楚鸿哈哈一笑,也不再争辩,从御赐的座位上缓缓起身。

“微臣出身贫寒,如今二十八岁便已然入阁,拜文渊阁大学士。谈及古今,天底下升官有我快的也没有几个。

小时候,天寒地冻,父亲楚瑜每次看到的那僵硬的捧着书的手,便心疼不已。大周朝文治昌盛,子凤心里也着实向往文人盛世。

先帝治世,数十年太平,方有子凤这样的读书人安静读书的日子。等到子凤进士及第,更是先帝亲自将子凤点为状元郎。”

曹太后在帘幕后微微点头,当年先帝在世,的确是相当恩宠韩章和楚鸿这一对师徒。

可惜,这两人和新帝牵连甚深。

要是换一个新帝,这两人至少是个中立的态度。

楚鸿犹自诉说:“此后,先帝荣宠,两年一小升,三年一大升,就连当初杭州外放的时候,先帝也亲自许诺我天下州郡任选。

这样的恩德,子凤万万不敢忘怀。陛下为子凤的舅舅,先帝为子凤的恩人,两者均是让子凤感激涕零。

然,当今天下,西夏养兵数十载,燕云十六州千古奇耻大辱,文人志士莫不关怀。

先帝养民数十载,陛下宏图大志,可立千古奇功。

仰赖先帝,大周,输得起,也不怕输!”

楚鸿微微转身,望向文武诸般臣子,“当今之世,武有英国公老将军经验丰富,统帅千军。副都指挥使顾廷烨敢打敢杀。文官亦不乏果决之辈,乃是收复燕云,血洗奇耻的大好时机。”

“太后曾问微臣,太后是君还是臣!”

“陛下是心怀恩德的人,大周两京一十三省,南京旷世奇宫,怎料一直未曾有人居住。

臣可以明确的回答大娘娘,在陛下面前,大娘娘是臣。不在陛下面前,大娘娘是君!”

楚鸿微微躬身,望向帘幕的方向,“君则为父。敢问君父,知否?”

帘幕的身影明显有些僵持,她有些沉默。

……

不少臣子皆是相互交流起来,不少仁宗一朝的老臣也是连连点头。

楚鸿的意思相当明显,一朝有一朝的政事,不可能完全一样,哪怕是当年的窦太后,照搬政事也是不可行的。

太后地位超然,乃是君。

但,前提是在皇帝之下。

太后不愿意蜗居在新帝的宫里,新帝也不愿意宫里有个“太上皇”。

南京繁华,干脆将这一座城交给太后居住修养。

如此,两方都有美好的未来。

帘幕之后,许久都没有声音。

那位,明显是被触动了。

也不知是楚鸿的话,还是新帝给的诚意。

“先帝之政,岂能因新帝一言而废止?”

或许是心有不甘,或许是有别的考量,她莫名的来了这么一句话。

当初,太后选择垂帘听政,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希望先帝赵祯的政令人走政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政事,范文正公、富大相公和老师韩大相公继辅佐陛下数十年,安稳太平,天下安宁。

然,后一个几十年,大娘娘说了不算,微臣说了也不算,但总有人记得先帝的政令慈恩,总有人说了算的。先帝之政,也有弊端,总有人借鉴改进”

楚鸿又一次躬身。

皇帝赵宗全也趁机起身,朝太后躬身行礼,“大娘娘,我赵宗全运气好。但既然先帝的江山落到了我的手里,那这江山便不会动荡。

请大娘娘放心,赵宗全一定倾尽所能,任用文武能臣,善待先帝之臣,善待大娘娘。”

“臣等请大娘娘撤帘还政,颐养天年!”

早早等候的顾廷烨和赵策英相视一眼,带起了头。

这一来,满朝文武各个行礼。

“臣等请大娘娘撤帘还政,颐养天年!”

“臣等请大娘娘撤帘还政,颐养天年!”

“臣等请大娘娘撤帘还政,颐养天年!”

楚鸿的话说的相当圆满,至少是给了太后一个相当体面的选择。

但凡是个懂政事的,都知道新帝党注定会赢,只是时间的长短区别。

如今,新帝党给一座城供给太后修养的确是相当有诚意。

不过,总有人是特殊的。

在文武群臣齐齐相拜的场面里,静静矗立的齐衡实在太醒目……

总有人记得,总有人说了算吗?

太后深深的望了楚鸿一眼,看了看他那年轻的外貌,想了想他那推心置腹的感激话语。

约莫过了一刻钟,太后也不说什么,

齐衡一看当即有些着急,“太后,太后?”

太后深深看了齐衡一眼,微微也不说什么,慢慢的走向后宫。

不少人连忙悄悄抬头看情况。

汴京的臣子是真的不想内斗。

这一点,从楚鸿明显有改革欲望,太后明显有守旧欲望,但守旧党却没有站在太后一方扯大旗就可以看出来。

这几年,兖王和邕王斗争,天天都是紧张的大场面。

如今新帝登基,紧张了那么久,众人是真的不想内斗。

当然,主要也是因为楚鸿是皇帝外甥,本身也是辩驳一等一的高手,本人也足够清正,品德上没什么瑕疵。

内斗起来,不太可能斗得赢。

此外,自然是楚鸿的改革明显没有那么的急切。

当初楚鸿、王安石、司马光的治政理念争斗,不少人可都知道原委。

相比于一下子就去掉一切的快速改革,楚鸿那样的动轴十余年的慢慢改革明显让人更能接受。

毕竟,改的慢,东西就相对少上不少。

既然少,那等改革效果不行,再推翻也不迟。

这样慢慢的改革,试错成本不大。

总的来说,就是相互妥协之下,守旧派能接受楚鸿的政治理念。

不想斗,自然想要知道结果。

天天大乱斗,谁也受不了啊!

赵宗全离得最近,当即微微上前一步,望向帘幕的位置。

他是能感受到太后离开的。

可是,离开归离开,态度是什么还不知道啊!

好在,太后给了态度。

当赵宗全看到椅子上凤印的时候,他就知道了.

咳咳,今天七千,感觉写完这个,头都是昏的。

中门对狙名场面主要是皇帝和臣子又涉及案件问话之类的。要改成太后版,又得考虑太后的退场,确实不怎么好写。

要是觉得还行,求票票,要是觉得垃圾,求轻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