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诸天:从知否宰执天下开始 > 第十四章万人过独木桥!

楚鸿一边让人传播“韩门立雪”的佳话,一边研究郑钧的喜好风格。

涉及到当朝阁臣,【韩门立雪】这个“原创”佳话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人人皆传颂赞叹楚鸿求学诚恳之心,赞扬韩章对寒门学子的耐心。

在这件事后楚鸿明显感觉自己在韩章心里挂了号,韩章对这样的佳话也很是乐见其成。

甚至,楚鸿获得了无需拜帖即可入府拜见的资格。

在整个大周,理论上有这样优待的人也不过两手之数。

楚鸿能感受到韩章的亲近,自然也顺着杆子往上爬,经常去拜见问安,再问一问一些涉及家国大事的问题,顺便展露一下站在历史高度上的超高视野。

也就是郑钧是主考官,需要避嫌,否则楚鸿觉得自己都有可能被韩章带去见郑钧。

而会试这边,会试评比名次上主考官的喜好占据极高的比重,迎合主考官的行文风格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楚鸿大致看了一下,郑钧此人文风偏向于保守,有一点面面俱到、多方考虑、多计后果、顾头顾尾的意思。

如果没猜错,那大概率是因为范文正公新政失败的缘故。

当年,郑钧、韩章等人都是新政的主要推动成员,结果新政失败,宰辅阁臣该贬的贬,该被打压的被打压,下面人也一个没逃过,大多数都被清算。

虽然后面又被仁宗复用,但失去了以后自然更加珍惜,曾经激进派、改革派的大人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成为了偏保守的存在。

而郑钧,做事也因此更加喜欢多方考虑,顾忌后果,文风策论也偏向于面面俱到,喜欢考虑深入的文章。

楚鸿对此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无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有了郑钧文风的策论文章,韩章也给了极高的支持,接下来就看自己的本事。

要是给了这样的帮助都考不出好成绩,那也不怪人家不愿意培养自己。

慢慢来喽!

........

三月初一,阴。

天空微亮,乌云高高盖在汴京正上方,压的人透不过气。

贡院前人来人往,一眼望去尽是前来科考的举子。

经历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四次大考,如今有资格参加会试的举人,每一个都堪称万里挑一的人才。

举子,早已不是民,而是官,理论上更是官员的预备役。

而今,一个个走过独木桥,跨越了千个万个读书人的举子,便要在贡院里进行最为重要的搏杀。

一个个州县里最受人尊敬的读书人,跨越了千山万水到达汴京贡院,最终成为这数千人里毫不起眼的一位。

说实话,大多数从小县城到汴京第一次参加会试的举子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不到京城,当真是很难感受那种进士遍地走的震撼。

扬州一群人也早就聚在一起,相互鼓励打气。

楚鸿饶有兴致的望着满满当当的举子,辛辛苦苦修炼千百年,终于飞升仙界,然后.......成为被孙猴子一棒子干死的仙兵啊!

“砰砰砰!”

龙门炮响,举子们慢慢进入考场,心里怀揣着一腔热血,隐隐间蕴含的则是对未知和害怕失败的惶恐。

大多数人成为举子早已三十岁起步,科考三年一次,人生又有多少个三年呢?

每一次的失败,暗地里又要遭受多少人的白眼轻视?

“咱们也进去吧!预祝诸位科考顺利,一举中的!”

“一定一定!”

楚鸿微微笑了笑,带着众人随着人流进入仪门等待搜检。

经过搜检,一个人领一个号舎位序,相互再次祝愿便正式分离。

楚鸿的运气比较好,抽到的舍号在中游,房舍除了灰不少外也没什么缺点,要是抽中屎号和雨号,那科考基本上已经结束。

不过,运气不好也只能认命。

科考取士,总得取运气好,有利于国运的不是?

会试考核时间相当长久,楚鸿也不着急,静静打扫干净号舍,起炭温起糖水,又煮了饭,放上腊肉饱餐一顿方才正式看起考题。

这会试前七题都没什么难度,主要就是从五经四书里抽取古人名言,考生根据名言揣测考题意图作策论。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二、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

这几题好歹有引子,有资格走到这一步的考生基本上都不太可能偏题,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策论的水准。

楚鸿当年好歹也背过历朝历代顶级策论文的人,自然知晓这种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开章明义,简洁精准,画龙点睛,龙头凤尾........

就这么点意思,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涤,这一套策论的结构毋庸置疑,一个水平一般的人,靠着这个路数基本上也能打磨出中上水平的文章。

楚鸿相当清楚自己的优点,有着一个古代书生应当拥有的古文水准,也有着站在历史高度去看事情的超高视野。

这两者,但凡在文章里稍微表现出那么一点,并且阅卷人也能看得懂,那策论基本上就是优等起步。

科考一途,一重运,二重才,三重字。

字在科考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考生给考官的最初印象基本上就靠一手字。

而在扬州的那几年,楚鸿特意向扬州通判盛纮求教过他的字。

盛纮这人固然宠妾灭妻,但做官的本事真心没得说,那一手字也是相当牛逼。

须知盛纮几十年都在地方为官,一升入汴京说了自己的名字,皇帝赵祯几乎是本能的将盛纮认出。

一手字,硬生生让当今皇帝赵祯几十年不忘。

这样的人,在书法方面是真心没的说。

楚鸿特意向盛纮求教后,字方面也着实进步不小,乌黑透亮,方正整齐,堪比机械印刷,一眼望上去赏心悦目。

稍微沉吟片刻,楚鸿心里便有了墨水,当即提笔急书,顿笔不缀。

一时间,整个号舎唯有沙沙的书写声。

.......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第一场的考试便已经完成。

第一场考完,没过多久便是第二场和第三场。

第二场是考五经,主要是着笔诏、表、判、诰、策问。

这些,基本上就是为官的基本技能,进士地位可不一般,大多数人中了进士以后是即刻外放,一外放基本上就是一州一县的主要官员,上位便正式治理。

所以,这为官的技能自然也得考核。

这一道考核,权重比第一场低上不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将第二考核比重拉高,那基本上没机会出现平民进士。

一般人家可没什么机会大量接触诏令、文告之类的东西。

策问主要是问帝王之治和帝王之政。

这一道比较注重综合性的考核,帝王之治和帝王之政,涉及方方面面。

这一题大题也需要比较注重忌讳,需要答到要点,但又不能触碰禁忌。

楚鸿深思片刻,心有灵感,下笔如有神助……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文景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

会试第三道考史论,也是作策论。

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

四、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