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华娱1981:从西游记开始 > 第一章 顾北

华娱1981:从西游记开始 第一章 顾北

作者:慎思量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4:08: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1981年,11月初。

时值深秋,寒气初生,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层层薄雾,将整个京城笼罩,烤干烘暖,顺便叫醒了熟睡中的人们。

东城区的某处大杂院,开门的吱呀声响起,原本沉寂的大杂院渐渐变得喧嚣,洗脸刷牙的,招呼孩子的,点炉子做饭的,还伴着阵阵的鸟叫虫鸣。

“第一天报道,你可别迟到了。”

顾北还打算在床上赖一会儿,可屋外的唠叨声不断,让他努力了半晌,始终没法屏蔽,只能认命翻身坐起。

“你刚去可得勤快点儿,给你们领导留个好印象。”

“知道了,知道了。”

顾北不走心的应着,坐在床上,身子不住的晃,看上去摇摇欲坠。

“我说了半晌,你起不起。”

唠叨声猛然上扬,顾北一个激灵,困意顿消。

“起,起,这就起。”

说着话的工夫,顾北下了地,趿拉着拖鞋,先把裤子穿好,接着满屋找他的上衣。

“妈!看见我背心了吗?”

话音未落,一个面容温和的中年妇女推门走了进来,她是顾北的母亲李素芬,新中国的第一批文艺工作者。

李素芬早先随军在文艺宣传队,后来进城后先是被安排上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京城电影制片厂做美工。

时代洪流期间被下放农村,落实政策后回到京城,继续干她的老本行。

“多大的人了,还丢三落四的。”

嫌弃的话还没等说完,李素芬伸手从墙边的椅子上翻腾出一件天蓝色的背心,丢了过去。

“赶紧的,你妹妹都比你勤快。”

说着转身出去,又去折腾更不勤快的顾北父亲顾孝武。

顾孝武是转业军人,在食品厂上班,单位距离远,每天都得早早的出门,今天明显是晚了。

“哥!”

刚把衣服穿上,又来了不速之客。

“干嘛?”

进来的是顾北的妹妹顾南,听听这名字取的,一南一北,也不怕兄妹两个将来真的分道扬镳。

顾南今年十四岁,上初二,模样很秀气,眉眼和李素芬年轻的时候极像。

“妈又做的馒头咸菜。”

说着话,顾南的眉毛皱了起来,或许并非真的嫌弃,跟顾北撒娇的成分居多。

顾北无奈:“你想怎么着?”

呵呵!

顾南笑了,凑到跟前,眼睛往顾北拎着的外套看去,她知道上衣口袋里有钱。

“哥,我想吃油条。”

瞧这点儿追求。

“等着!”

小小的要求,当哥哥的顾北自然不会让顾南失望,万幸他还有点儿散碎银两,都是上学时攒下的。

穿好了衣服就要出门,一只脚跨出去,想了想又回身拿了煮粥的小锅。

街口那家早点铺子的豆腐脑也不错,可惜囊中羞涩,不然来上一碗炒肝儿……

馋!

“你干什么去,吃饭啦!”

李素芬刚把顾孝武叫起来,见顾北要出门,连忙把他叫住。

“南南想吃油条。”

话音未落,人已经出去了。

“你就惯着她吧,把她嘴养刁了,我找你算账!”

最后这句顾北没听见,听见了也只当耳旁风,两世为人,就这么一个妹妹,他能不惯着嘛!

没错,顾北是个重生的,也不知道咋回事,一觉睡醒就到了80年代初的京城。

整整一个月,顾北一直小心翼翼,按部就班的过着,每天上学,放学,有过宏图大志,却没地方让他施展。

80年代初,时代洪流过去没几年,虽说改开的春风已经刮到了京城,让这里的老百姓闻见点儿不一样的味道,可刚刚从压抑当中缓过一口气的人们依旧谨慎。

现在的日子,老百姓已经想当满足了,毕竟帽子小了,鞋也少了,脑袋不疼了,脚也不那么憋屈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而且,这个时代的人们虽然打破牢笼,干劲十足,但相对来说,还是热衷于安逸,习惯于在一个相对熟悉的圈子里生活。

没有多少人敢于跨出第一步。

可顾北不同,谁让他经历过不一样时代的呢。

前世的经历,注定了他不会甘于现状,早晚得折腾起来。

不过现在还是得稳住了,不能浪。

“赵大爷,吃了嘛您?遛鸟去啊?”

“王叔,早,您这自行车都多少年了,漆皮都掉没了,还舍不得换呢?”

“刘奶奶,您慢着点儿,别再闪着腰,我帮您拿。”

顾北一路往外走,一路跟邻居们打着招呼,顺手还帮些小忙,得了好几朵小红花。

有礼貌,热心肠。

这年头要是有个好名声,相亲搞对象都能亮出来作为资本。

顾北家住的是个标准的大杂院,前后三进的院子,不过这里可没有三位主事的大爷,也没有个娇俏的小寡妇整天在院子里洗衣服,等着傻子的饭盒。

邻居们之间虽然少不了吵架拌嘴,可勾心斗角的龌龊事绝对没有,这个年代的人,思想和境界还是非常淳朴的。

顾北也从刚来时的不习惯,渐渐的融入其中,上辈子生活在钢筋水泥大城市,关上门,连邻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一点人情味儿都没有。

哪像现在,甭管谁家有点事,站院子里招呼一声,左邻右舍都会伸出援手。

整个院子从结构上不难看出,原先也是非常规整的,可随着住进来的人越多,再加上以前还没施行基本国策,每家仨俩孩子算是标配,生五六个的也不是没有。

孩子多了,居住空间却不会随之增加,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在一铺炕上随便骨碌,可等一个个的长大了,到了结婚的年纪,每家每户只能自己想办法。

今天你盖一间偏厦,明天我搭一个耳房,谁也别说谁。

等街道居委会发现的时候,木已成舟,人家就赖在里面不出来,总不能直接扒房,把人给砸死吧。

顾北他们家没跟着凑热闹,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顾孝武夫妇都在乡下,家里就顾北兄妹两个,没人主事,再有就是他们家不缺房。

中院三间正房,加上两侧的耳房都是他们家的,为此,不少人眼热。

可眼热也没辙,谁让顾家原先人口多呢。

后来随着姥姥姥爷去世,小姨出嫁,如今就剩下了他们四口,人均居住面积严重超标。

也因此,顾北家的房子是唯一还能保持原貌的。

等再过些年,就会有人站出来表达惋惜,这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绿瓦,都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啊~~~~咦~~~~啊咦~~~~”

跨过垂花门,前院东厢房门口,一个瘦高的小丫头正在吊嗓子,一旁站着个中年妇人,摆开丁字步,下意识的叉腰,这架势一亮,就知道是干什么的。

“婶子,早!”

“小北啊!干嘛去?”

顾北一手篮子一手锅:“南南要吃油条。”

女人笑着:“你啊,就惯着她,快去吧!贝贝,别偷懒!”

正想趁机休息会儿的女孩儿吐了吐舌头,又开始“咿咿呀呀”的唱起来。

走出院门,一种更加浓郁时代气息扑面而来,熟悉又陌生。

少了现代化大都市的喧嚣,多了千年古都的静谧。

早起的人们已经出门上班、上学了,一辆辆自行车叮铃叮铃的从顾北身边经过,人们互相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让他也不禁感同身受,直接拉满了蓝条。

“同志,八根油条,一斤豆腐脑。”

递上篮子和锅,一起的还有钱和粮票。

没错,粮票。

顾北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玩意已经成了收藏品,现如今依旧随着货币流通,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一直等到94年,票证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是不是应该提前存上一些,坐等升值?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列入备选。

接过找零,原路返回,家里人都起了,李素芬也将顾南嫌弃的馒头、咸菜端上了桌。

“还是我哥对我好。”

这丫头,一点儿都不醒目,难道看不出是谁当家做主?

啪!

果然,顾南刚说完,一双筷子就落在了她的脑袋上,把个孩子给委屈的眼泪汪汪。

“吃饭。”

顾孝武是个不爱说话的中年男人,两个字说完,抓起馒头就吃,今天起晚了,再不快点,上班该迟到了。

“小北,你也快着点儿,别第一天就迟到。”

李素芬说着,拿了根油条给顾南。

顾北含糊的应着,喝了口豆腐脑,果然,咸的才正宗,甜的都是旁门左道。

“爸,妈,我吃完了,先走了!”

顾北说着出了门,窗户边停着三辆自行车,分属家里三个大人,顾北今年19,不过即将参加工作,自然归入大人的行列。

出了院门,拐过胡同口,汇入车流。

几十年后,京城的交通能饿死人,现在自行车堂而皇之的行驶在机动车道上,都没人管,一路上连汽车都没看见几辆,顾北顿时觉得空气都清新了许多。

要是没有傍晚黄沙起的话,那就更好了。

骑行十五分钟,抵达目的地。

面前这座大楼就是萧飞被分配实习的地方,以后世的眼光看,没什么出彩的,可当下却是京城的地标。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三个月实习期过后,他就会拿到一个正式的编制,从此以后捧上铁饭碗,等到二十多年以后,还能去大裤衩坐办公室,成为一帮萌新眼中的元老。

楼体一侧悬挂着巨大的蝴蝶状标志——央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