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港岛家族的诞生 > 第439章 【和记黄埔】

港岛家族的诞生 第439章 【和记黄埔】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3:55: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春节刚过不久,沈弼、博伊就主动找上门,来到长实集团的董事长办公室。

比起林志超对和记黄埔的渴望,他们对能获得美资银行股份而更急迫。随着内地政Z的开明,这对英资反而是个‘悬梁之刃’,香港的前途问题也即将摆在台面上,那么作为英资的汇丰,岂有不希望在欧洲、美洲拥有丰厚的资产呢?

办公室里,林志超让林瑞寰一起陪同,毕竟他的长子已经快到接任总经理的时候;预计,将在林志超成为和记黄埔董事长之后。

沈弼放下茶杯,开门见山的说道:“林先生,如果你帮我们获得美国海丰51%股权,我们将手中和记黄埔的大部分股权出售给你,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林志超笑着说道:“你们打算转给我多少和记黄埔的股份?”

沈弼说道:“22.5%”

林志超说道:“不够,至少30%的股权,我可是帮你们能拿到51%海丰股权的!”

如今仅给22.5%,再加上林志超手里有5%在维港投资名下,也才27.5%的股权。这点股权,只够林志超担任董事,还需要从市场吸纳和记黄埔的股票。这样一来,后面成本可就高了。

沈弼思考一番后,说道:“25%的股权。海丰银行对我们重要,和记黄埔对林先生也非常重要。林先生想将长江实业集团综合化发展,和记黄埔是最好的选择。”

博伊在一旁补充道:“我们汇丰手中仅33.5%和记黄埔股票,这家企业我们扶持多年,后续也是希望能获得收益。而且此时和记黄埔股价低迷,不到6港币每股(总股本4亿股),处于低迷时期;但随着和记黄埔的财政好转,它毕竟是一家净资产60亿港币的企业。”

林志超心想,从股市购买也就几亿港币,而不宜和汇丰因为这件事闹得太僵。

做大生意的人,尽量追求和气生财。

他便说道:“没问题,就25%的股权,但我希望不是一次性付清,而是分为多次付清资金。”

其实,长实集团一直不差钱,但奈何林志超喜欢现金流充足的感觉。

这一次,沈弼爽快的说道:“这个好说,以长实集团的实力,我们不担心你们的付款能力。”

仅仅是片刻,双方就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比前世李家成求着要了一年多的时间,情况好了很多。当然,幸亏林志超留了心眼,知道汇丰银行一定对他这个横跨多个行业的霸主有防备,并作出针对性的动作。

而如今,汇丰银行想进入美国,海丰银行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前二十的美国银行,机会是不会同时有两个的。

奥黛丽赫本这步棋,林志超真是很得意,如今她在欧美影响力,比林志超高多了。她本来就是贵族后裔,又曾是好莱坞最佳女主角,如今又有着巨大的商业成就,真是影响力达到巅峰。比如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如果争取女性群体的选票,奥黛丽赫本一定是最重要的女性对象。

沈弼和博伊离开后。

林志超对林瑞寰说道:“你知道收购和记黄埔意味着什么?”

林瑞寰思考一番后,认真的说道:“意味着我们长实集团更加的综合化,和记黄埔拥有批发零售商业、进出口贸易、交通运输、船坞、货仓、货柜码头等综合性业务,以及拥有庞大的地皮储备。”

林志超笑着说道:“你说的是表面上,而内在的是和记黄埔拥有的洋人专才、海外渠道,一旦我们拥有和记黄埔,意味着长实集团要朝着海外发展,致力于发展成一家世界性企业。”

华人做和记黄埔的老板,最多也就是和洋人高层斗法,但中低层管理才不会管你谁是老板。更何况,洋人亦可以收服,为自己所用。要想去西方做生意,用洋人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甚至还要多用本地人。

林瑞寰一听,带着兴奋之色说道:“父亲说的对!我们长实集团如今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手中现金流很多,但能投资的项目却不足。当然这里面有父亲的仁义作风,让大家都有钱赚。若是拿下和记黄埔,我们既能在香港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又能更容易进入海外市场。”

他说得没错,林志超确实给华资地产‘网开一面’,不然长实集团在地产领域的实力,起码还得增加一倍。

正因为林志超考虑‘硕大无朋’,所以在发展地产领域只是保持稍微领先,在商业领域只是和英资竞争。比方说,尖东大大小小二十幅商业用地,林志超只取两幅濒海地段即可,不是他没钱,而是他不想吃像难看。

今年长实集团的现金就更多了,一旦将遮打站、金钟站的物业出售,仅地皮费就可以回笼资金6亿,再加上利润,那就是8亿的现金流。

汇丰银行。

沈弼对博伊说道:“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海丰银行就是林志超针对我们汇丰银行的一步棋。奥黛丽投资收购海丰银行发生在1977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完全没有必要斥巨资收购一家低迷的美国银行,仅仅是作为投资的话,硬生生的从12美元不到,最终以高出一倍的价格拿下,完全违反商业理论。”

博伊点点头,说道:“这种情况,只有我们汇丰银行希望进入美国银行业,才会如此放下低姿态。而以奥黛丽赫本的影响力,完全不会这样做的。”

博伊说完,随即震惊起来,说道:“这么说,这一切都是林志超布局。他算到我们汇丰银行会寻求海外发展,便想抓住我们需要的东西,以此将来交换和记黄埔?这不对啊,按理来说,以他和我们汇丰银行合作多年,且他又是和记黄埔最好的人选,难道他还能想到这些?”

他太震惊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将事情做得天衣无缝。

沈弼低沉的说道:“他非常聪明,以前在和汇丰合作时,便不是处于下风的一角。而他也明白,香港最大的财团早已经是他自己,那么我们汇丰银行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将和记黄埔交给他?”

自他担任汇丰银行大班以来,沈弼就觉得林志超打造的财团,早已经超过汇丰银行。故此,那么汇丰银行为什么还要扶持这样的强大财团呢?

合作可以,但却不是扶持。

博伊说道:“不管怎么说,和记黄埔本来就是我们要逐步退出的,反倒是海丰银行对我们至关重要。”

沈弼点点头,说道:“好,那就尽快转给长实25%和记黄浦股权吧!”

博伊担忧的说道:“他该不会.”

沈弼笑着说道:“这一点尽管放心,林志超还是非常讲信誉的。更何况,也只能如此操作。”

先给和记黄埔,再谈海丰银行,汇丰银行没得选。

1978年3月6日,星期一。

夜晚,长江实业集团的总部会议室,聚集着全港主要媒体的记者,等待着长实集团发布重要新闻。

在2月份时,长实集团公布年报时,便已经让各家媒体尝到甜头,年利润3.12亿港币震惊了整个香港业界,仅次于汇丰银行(4.8亿)、怡和洋行(3.3亿),位居香港上市公司第三名。

七点,林志超等长实集团高层走进会议室,在主席台坐下。

简单的和记者客套后,一向稳重的林志超,用兴奋的语气说道:“在不影响长江实业集团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集团以每股6.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 25%的1亿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哄,现场一片闹腾腾的!

所有人都非常意外!

在拿下九龙仓集团三个月时间后,林志超再次从汇丰银行手中拿下和记黄埔股权,从而一举成为大股东。

这是英资的没落嘛?

在场的大部分记者禁不住鼓起掌来。

随后,有记者发问:“为什么长江实业集团只购入汇丰银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购入其优先股?”

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长江实业集团收购25%和记黄埔股票,一举成为大股东,是投资性质,还是控股性质。

林志超答道:“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间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其地产部分和本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现场大部分记者再次鼓掌,唯有洋人记者面露伤悲。

不到半年时间,英资痛失两大企业,而且还是被同一个人击败。

接下来的几天。

香港传媒纷纷连续报道重大事件:

《工商晚报》称长江实业收购和记黄埔,“有如投下炸弹”,“股市今晨狂升”。

《信报》在评论中指出:“长江实业集团以如此低价(暂时只付20%)便可控制如此庞大的公司,拥有如此庞大的资产,这次交易可算是林志超先生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星岛日报》如此评价道:“购得这1亿股和记黄埔股票,是长江实业集团上市后,最成功的一次收购。较三个月前,林志超先生收购九龙仓集团计划更出色——动用较少的金钱,控制更多的资产。林志超先生不仅仅是工业界、航运界、地产界的‘经营之神’,亦成为股市炙手可热的人物。”

林志超连续斩获两家英资大企业,还引起国际传媒界的关注。

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新闻述评中说:

“华人首富林志超先生,成为和记黄埔最大股东,这是华人收购香港一间英资洋行的第一位,正如香港的投资者所说,他不会是惟一的一个.”

英国《泰晤士报》分析道:

“最近半年,林志超先生在香港商界重大兼并改组中,连连得分,使得香港的英资公司感到紧张。众所周知,香江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占香港人口绝大多数的仍是华人,掌握香江政权和经济命脉的英国人却是少数民族。二战以来,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华人的经济势力增长很快。

林志超先生早已经是世界船王、工业大亨、地产大亨,但一直表现颇为低调,但最近半年却连连出击,拿下九龙仓集团、和记黄埔。这是因为务实派上台,让香港华人有强大的国家做靠山,华商如虎添翼,他们敢公然在商场与英商较量,以获取原属英商的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使得香港的英商分外不安。连世界闻名的怡和财团的大班大股东,都有一种踏进雷区的感觉。英商莫不感叹世道的变化,同时,也不能不承认林志超已经成为能与英国商界的顶级分子相提并论。”

这篇文章,试图以时代背景探讨林志超等华商得势的原因。文章的某些提法偏颇,并含有‘大英帝国’的口气,总的来说还是较全面、较客观。

林志超继续成功地收购了英资大型企业,彻底扭转英资在香港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盛誉铺天盖地!

长实集团的会议室。

一众高层脸上的表情非常兴奋,长实集团收购和记黄埔之后,便是超越了汇丰银行、怡和洋行的财团。

唯有林志超非常冷静,因为他知道,距离他掌管和记黄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他平静的说道:“长实集团除了按部就班的增持和记黄埔股票之外,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我们依旧要专注自己的业务,不能受到此次收购的影响。”

众人随即平静下来。

黄昌宏也说道:“确实,目前和记黄埔还是韦理在主导,尚且不知道他会不会发起反收购。不过我们长江实业现金流充沛,增持股份的事情,还是很难被动摇。”

林志超说道:“所以,按部就班收购普通股就是,争取一年后,我们的持股达到40%。而当前,我们所有人的任务,依旧是继续扩大在地产上的突破。”

他其实已经有完整的控制和记黄埔方案,不出意外,月底他将正式成为和记黄埔的董事。这个时候,他不会干涉和记黄埔的事情,继续由韦理主导和记黄埔的一些列商业行为。

一年后,他的持股增持至40%以上,届时他将顺理其章成为董事局主席;与此同时,他将向和记黄埔派遣两名董事,人选已经好了,那便是林志超的‘谋士’李业广,以及即将加盟长实的麦里思。

到这个程度,林志超便可以在和记黄埔拥有较大的权利,但他依旧不会选择急着掌握大权;这是因为,和记黄埔几乎全是洋人管理层,一不注意容易闹出大变。

所以在成为董事局主席后,林志超的重点工作是,拿下和记黄埔的地产开发权;这是他的长项,也让洋人高层无话可说。

在这之后,自然就是渗透、熟悉和记黄埔业务,最终顺利掌权。

大家平复好心情之后,‘新生代’高层周淮安说道:“老板,淘化大同的黄笃修死亡之后,听说淘大有意出售旗下位于九龙湾的22.6万平方尺地皮。”

林志超询问道:“这幅地皮市价大概多少?”

周淮安说道:“目前工业用地也不便宜,预计得2亿港币。但这幅地皮如果更改成住宅用地,保守可以修建成4000个以上的住宅单元,有望获利不菲。”

林志超点点头,现在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相差不大,而且非常容易更改成住宅用地。这是因为人口增长太快,住宅稀缺导致。好比淘大这幅地如果价值2亿,那么更改成住宅用地,估计也就1亿多。

“那你带着律师和淘大谈,尽量拿下!不过若是拿下,我打算将这个项目拿出和九龙仓集团共同投资。”

“好的”

林志超心里预估了一下,这个项目总计投资得八九亿港币,当然实际上不需要提前支出那么多,三分之一的资金差不多可以了;接下来,当然是用售楼花的方式回笼资金。

不管怎么说,香港是不允许‘修个大门,就能销售住宅’的,若是动作快,淘大这幅地皮明年下半年就可以开始销售,能在1981年底销售完毕。

却说,韦理得知汇丰银行将和记黄埔25%的股份,出售给林志超之后,顿时感受到一种‘羞辱’,也感受到一个高级打工者的悲哀。

他尝试寻求澳洲财团来进行反收购,不过别人听说是林志超之后,完全没有想谈的意思。开什么玩笑,能在香港战胜林志超的,怕是世界首富来了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汇丰银行已经站在林志超一方,就代表着双方至少拥有35%的股权。

韦理无奈,只能按照规矩,邀请林志超担任和记黄埔的执行董事。

月底。

林志超正式以‘和记黄埔’执行董事身份,参加了高层会议。

“林先生,这位是我的副手李察信,英国人。”

韦理介绍手下时,故意强调‘英国人’,这样下来,和记黄埔高层六成是英国人,剩下的四成也是洋人,一个华人高层都无。

好像就在说,林先生,你是一只独狼闯进了狮群。

林志超风度翩翩的一一打招呼,态度很自然、平和,给人一种谦虚的态度。

一时间,这些洋人也只能礼貌回应,毕竟林志超的身份,不允许他们冷落。就算心里不爽,也只能私下里互相抱怨。

林志超特意观察了李察信,他认为这个人能被利用一阵时间,毕竟韦理要尽快离开,他在和记黄埔的影响力较大,不利于林志超掌握这家公司。

一场会议下来,林志超不发表任何意见,算是和平结束。

待林志超离开后,一群高层聊了起来。

“大家放心吧,和记黄埔绝不是华人可以掌控的,林志超最多能成为和汇丰一样的大股东,管理权依旧会在我们手里。”韦理笑着说道。

“就是,和记黄埔的八成高级职员都是我们西人,难道林志超还指望大家都相信他吗?”李察信附和道。

“嗯,林志超虽然在商界影响力颇大,但和记黄埔毕竟不是他自己创立的公司,他的天才商业手段,完全派不上用场。”

大家很快放轻松起来。

人的名,树的影,林志超一开始给他们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九龙仓一役,他们深知林志超的财大气粗和魄力。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