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港岛家族的诞生 > 第302章 【四日制水】

港岛家族的诞生 第302章 【四日制水】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3:55: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五月中旬。

早晨,林志超在深水湾79号的花园里散步,忍不住抬头看看天空,可谓万里无云,丝毫没有下雨的迹象。而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香港已经七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水,看来香港这场干旱已经无法避免。

当然,对于有钱人来说,干旱的影响不是很大。林氏家族目前除了泳池停止使用外,其它影响不大,生活用水都是直接使用的进口瓶装水,不争抢普通市民的水资源,也不会太过节约用水而造成不方便。

不一会,林志超回到别墅,和家人一起吃早餐。

“这老天爷什么时候下雨呢,干旱都七个月了!”唐彩芸忧心道。

她娘家是开纺织厂的,现在都需要被迫减产了!

现在不仅仅是居民用水很紧张,就是工业用水也非常紧张,很多工厂都需要减产,甚至停止生产。

林志超讲道:“香港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历过,这次干旱也只是一个而已,总会过去的。我估计,只有向从内地珠江口取水应急了!”

香港刚刚新增40万逃难人口,已经是负荷状态,如今又是干旱,也只有向内地求助了。

运水工程(东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毕竟从设计到修建,需要两年时间左右;当务之急,惟有用船在珠江口取水,才能解决当下的困难。

实际上,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有香港企业家写信给高层,希望解决香港缺水的问题;但当时是内地愿意建设粤东至香港供水工程的,但港府这边不愿意,因为牵涉到政Z问题,以及修建费用的问题。

到了1960年,在香港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新上任的港督柏立基才与粤东省政府签订了一份协议:港英当局每年向粤东购买50亿加仑淡水。

这点水,平均到每个香港人手里,一年才7.5立方米的水,连生活保障水都不够;而且别忘了,香港的纺织业是吃水大户。

看似一个简单的‘供水’,却牵涉港英政府和内地政府的较量,一方不想香港太过依赖对面,影响殖民统治;一方也不愿意将同胞推到英国一方,将来回归增加障碍。

所以港英政府这边也是大修多个水库,并搞了一个海水淡化工程——万宜水库。但人算不如天算,谁知道1962开始就如此干旱呢!

另外一边,只要香港这边求上门,自然也不会置之不理,毕竟香港95%都是华夏人;而且香港在半岛战争、现代化进程中,都是为国出力不少,岂能不救助。

“如果是珠江口取水,需要不少船只吧?”许彩英询问道。

港府如果需要租船,肯定绕不开‘环球航运’,毕竟这是香港最大的船东。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这是自然的!我前段时间正好让把淘汰下来的八艘二手油船清理了一下,还没有来得及出售。如果港府需要的话,就以油费、人工费的成本价,租给他们!这个时候,港人应该表现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毕竟是政府工程,一般来说利润不会太高,毕竟需要和港府打好关系。而林志超仅要个油费和人工费用,也是和港府打好关系的想法,本来这批船也打算淘汰的,现在却正好派上用场。

听到林志超的话,妻儿顿时崇拜的看着丈夫和老豆。

吃完早饭林志超便乘车上班。

他也是刚刚从海外回港没想到旱灾更严重起来,不过他倒是早有心理准备。

又过两日后。

果不其然有港府官员来到环球航运,询问租船的事宜。林志超恰好在办公室,便亲自接见了一行三人。

“许科长,港府突然增加运水船只,是否内地增加供应淡水?”林志超好奇的询问道。

许科长乃是华人在港府中的较高级别官员,是一位四十岁的中年人,戴着一副眼镜,很有文化的样子。

当然,对于林志超这种地位的人,他自然除了尊敬,还是尊敬。

“是的,林生!这个月华夏总商会、港九工会前往内地求援,所以现在允许我们派船到珠江免费取水,同时粤州市每天无偿为香港提供2万吨淡水,以度过眼前的难关。”

说到这句话时,身为殖民地官员的许科长等人,也不由得动容。

饮水思源,便是这个道理!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好啊!有这些水,香港的工厂不至于停工,影响香港经济;香港的市民,也不至于生活不便。”

许科长立马说道:“林生,香港的淡水资源只有40多天的储备,所以就算有这些水资源,香港依旧缺水。所以,港府已经准备‘四日制水’制度,在公共水源地,每四天供应一次生活饮用水。”

林志超沉重的点点头,说道:“看样子,要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香港淡水的问题,还得修建一条内地向香港供水的管道,港府这边也得投资自己的水系统。”

许科长说道:“是的,林先生讲的这些,若是内地和港英政府放下成见,将是香港市民之福。”

林志超顿时对许科长高看一眼,果然是个文化人,一眼看出这个供水中的猫腻。以及站在的角度,正是香港市民的角度所想。

随后,林志超便说道:“我们正好有8艘淘汰下来的油船,总计吨位13万吨,并且已经清理干净,本打算出售的。既然港府急需运水船这些油船可以免费交给你们使用,你们只需要提供油费和人工费即可,我们不赚一分钱。”

许科长一听,顿时大喜过望,连忙说道:“林先生的话可是当真?”

林志超笑道:“这些船本来就是环球航运淘汰旧船的产物,不是拿去出售就是准备拆卸,现在可以说是废物利用。晚点让我们的管理层和你们对接,保证不赚港府一分钱。”

许科长大喜过望,这节约的是可是数百万港币的经费!

不过他想想也正常,林志超在香港是出了名的乐善好施,支持‘乐施会’成立和运营,担任‘香港理工学院’筹建委员会主席等等公益性活动。

待许科长等人离开后,林志超感叹道:“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无水荒。”

当然了,香港虽然缺水,但商业和工业依旧影响不大。

毕竟作为工厂主来说,他们比普通人更有办法搞到水。毕竟一旦真的大范围停工,那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是致命性的,有时候订单跑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事实上,这几年香港的经济依旧突飞猛进,每年增速达到9%以上。

去年本地生产总值高达80亿港币,人均2400多港币;外贸总额达到115亿港币,港府财政收入10.5亿,支出9.5亿,还余下1亿。

“老板,英国保险公司宣布二手船的保险费全部上调30%!”冯永发急匆匆来到林志超的办公室,汇报道。

环球航运足足50条二手船,每年的保费都需要不菲,如今上调30%,那就是利润减少不少;因为,租金已经敲定。

林志超早有预料,自然不慌。

“意料之中的事情,反正我们也打算全部更换新船,无需在意这三五年的保费增加。更何况,他们的体量,何必斤斤计较这点保费!”林志超轻松的说道。

冯永发作为副总经理,负责着对内管理,实际上他又知道老板是一个细节方面‘节约’的老板,故喜欢算些小账。

他见老板如此轻松,猜测老板可能早有遇见,淘汰下不少二手货船。

“嗯,确实如此,反正我们也在更换二手船。这次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江浙帮的船东,他们手中有不少二手货轮。”

林志超说道:“这其实就是一个倒逼大家打造新船的作用,不发展新船,何时才能发展的起来呢!”

冯永发点点头,他知道老板早已经对香港船东没有竞争的意识,大家压根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

他讲道:“最近内地倒是发生一件关于保险的趣事!”

林志超好奇的问道:“什么趣事?”

他一直不太关心内地的事情,避免接触内地的事情,反正他也不是内地喜欢的人;等到1978年,才是他登上舞台的时候,毕竟人与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他这样的资本家,也是有很大市场的。

冯永发说道:“内地自己造了一艘一万多吨的货船,造价120万英镑!”

林志超随即打断道:“这么贵?比欧洲的造价都贵两倍了,更不要说日本了!”

英国造一艘一万多吨的货船,也只需要70万英镑(200万美金),而日本的造价只需要50多万英镑(150万美金)。

冯永发说道:“是的!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所以造价很贵。”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嗯,继续说!”

冯永发说道:“这艘货轮载着一万多吨玉米,驶向日本时,搁浅了!但幸亏投了总计120万英镑的投保额,其中人保分担20万英镑,其余100万通过Willis公司在伦敦保险市场进行分保。所以,最终拿回104万英镑的赔偿,避免了国家重要损失。”

林志超感叹道:“保险立了大功啊!”

冯永发说道:“可不是嘛!没有保险的话,那就是损失近2000万港币,这对于一个不富裕的国家,简直就是重大损失。”

一般投保险是两种保险:航运险、战争险;内地虽然被美国等封锁,实际上和英国等欧洲国家、日本等都有贸易,这些国家并不会完全听美国的,所以都在私下贸易。

所以,内地的船只通过第三国家的关系和其建立再保险业务关系的,和伦敦保险市场的关系自新华夏成立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

可以说,就是美国佬把船打下来,只要投了战争险,英国保险公司一样赔偿。所以,甚至还有人觉得匪夷所思,美帝打的,英帝还会赔偿。

林志超讲道:“再过两三年,我们也开始投战争险,谁知道中东那边有没有事!”

冯永发不吭声,心道老板挺奇怪的,想起来就投战争险,没想起就不投。比如在1955年开始,老板就让投战争险,等到1957年结束,立马又省下这一笔钱。

这差不多六年没有缴纳了,现在又想起来两三年后缴纳。

而林志超当然有他自己的想法,明知道没有战争影响,干嘛要去缴纳那笔冤枉费钱?

1956年发生‘第二次中东战争’,他1955年就缴纳;1967年发生‘第三次中东战争’,他就1966年缴纳;1980年发生两伊战争,他就1978年缴纳战争险。

总之,提前一两年缴纳就行!

本来这笔保费,也有不少船东省却。

英国突然大涨二手船的保险费,对包宇刚的船队影响很大,他刚刚扩张至40艘二手货轮,达到勉强全球信息通;而如今保险费增加,就意味着他的二手船队利润减少不少。

办公室里,包宇刚来回的踱步思考问题。

在去年他想打造一艘7500吨的新船,总造价需要100万美金,他希望汇丰银行提供75%的贷款,结果被桑达士直接拒绝;而汇丰银行只肯贷款40%,其余60万美金则需要自筹。

在桑达士看来,他没有必要全力扶持两个‘船东’,原因是:

首先,汇丰银行本来现在就亲自参与投资航运(寰宇航运),而且投资很大;

其次,包宇刚的经营模式,和林志超几乎一样,虽然他承认这种模式非常好,但却知道日本航运界现在只认可林志超,而非后起之秀的包宇刚。

最后,汇丰银行扶持出一个‘船王’,在航运界已经是足够了。

结果就是包宇刚失望而归,造新船的事情也一拖再拖,直到现在还没有行动。毕竟一艘7500吨的二手船,仅需要15~40万美金(看船龄),便宜太多了。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还是优先考虑二手船的投资。

包宇刚盘算了一下家产,目前40艘二手船,总计42万吨的载重量;虽然负债还有300万美金,但一年利润也有500万美金。

“必须造新船!从现在开始,货轮就必须造新船!”包宇刚咬咬牙的说道。

他很快想起来,去年林志超的一句话‘不造新船怎么能发展起来呢!’。

想到这句,他不再退缩,决定再约桑达士谈谈合作。

与此同时,他想起林志超发明的一种‘三方协议’造船方式,让日本租户替自己偿还日本造船厂的80%造船款。

两种模式同时进行,进去能在五年内,突破100万吨的载重量。

翌日。

桑达士在办公室接见了包宇刚,两人是很早就认识的,所以有一定的私交。

包宇刚再次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补充道:“桑达士主席,假设我拿到日本银行的信用状,便代表合同可以得到保证,偿还债务的风险几乎没有。所以,我想造新船,贵行为我们提供75%的贷款。”

桑达士慢条不理的端起茶杯,喝上一口后,才缓缓说道:“这个道理我很早就明白了,你应该明白!之所以不给贷款75%,是因为我们银行的资金在航运上投资很大,是亲自参与了航运投资,所以投资航运的资金有限,毕竟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要造一艘船,所有的条件都满足,我们依旧只能提供40%的贷款,其余资金需要你自己解决。而且,暂时仅限一艘。”

亲自参与投资,瞬间击溃了包宇刚的防线!

别人都亲自投资了,那为什么还要大量贷款给船东呢?

道理不言而喻!

包宇刚不甘心的说道:“既然贵方看好航运,为什么不扶持多一个船东呢!”

眼里充满着乞求、不甘心!

桑达士本质上是没有同情心的,他是一个银行家,和林志超的关系更多也是利益捆绑。

所以包宇刚的话,并没有打动他,桑达士反而沉重打击道:“很简单!你的模式只是模仿,在日本几大航运客户都信任环球航运的情况下,你已经失去了先机。换句话来说,风险增加了很多。与此同时,如果我们汇丰银行大力扶持你,也担心你低价竞争客户,最终影响我们汇丰银行投资的航运产业。所以,我可以公事公办的给予你贷款!”

包宇刚也没有脾气,说道:“那谢谢贵方照顾!”

桑达士点点头,又说道:“稳定发展不见得是坏事,你能从一艘二手船,在七年时间发展成40艘二手船,已经非常厉害了!我看好你的航运事业,你不要气馁!”

包宇刚点点头,说道:“感谢桑达士的鼓励!”接着,他好奇的问道:“当年林先生发展航运,用了几年发展至40艘船的?”

桑达士回想了一下,说道:“应该是三四年吧!他和你不一样,他投资航运的时候,起步便是三艘大船,又恰逢远东闹船荒,所以那个时候发展非常快!”

包宇刚顿时震惊起来,快一倍的时间,重要的是,他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船只,是在1959~1961年购买的,那些船只都属于‘待报废’船只,价格从6~20万美金不等。(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