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港岛家族的诞生 > 第223章 【丰收的一年】

港岛家族的诞生 第223章 【丰收的一年】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3:55: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元旦过后。

长江实业的办公室,林志超迎来了一位老朋友——许爱周,他热情的陪着许爱周在沙发上品茶。两人是在林志超当年做航运时认识的,还是林志超主动上门请教,当时许爱周并没有因为林志超是年轻人、新手,而摆架子,相反给与了一些帮助,指导了林志超的一些问题。

呷上一口极品普洱茶后,立马让人有种甘醇爽口。

去年内地举办了首届广交会,普洱茶就在内地贸易的名单里,因而香港的普洱茶多了一个大渠道。而广交会以后的每一年都会如期召开,据林志超所知,前世连那十年里都如期举行,算是唯一的贸易渠道;不过,那个时候香港商人去内地商谈,对象都已经不是专业的人才,而是一群举着本子的人,重要的是,香港商人也必须举着,谈判之中要引入至理名言,所以比较困难。

目前,香港和内地的贸易约为10~12亿港币,占总额的15%左右;其中,进口占十亿多,出口仅一亿多。很显然,内地的原材料是香港工业需要的。

“许老,您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来我的公司,莫非也是想重操旧业,进入地产业分一杯羹?”林志超笑着说道。

许爱周顿时笑了起来,并说道:“林生果然聪慧异常,我这尚未开口,便知道我的来意。难怪,你能打下如此庞大的事业。”

林志超客气的说道:“您过奖了!”

都能当林志超爷爷的商业老前辈,在清朝都活了三十年的人物,且当年提携过他,所以林志超很尊重许爱周。

随后,许爱周说出正题:“最近航运价格高涨,我年龄又有些大了,说明航运是你们年轻的天下了。我想趁着这种机会上岸,将资金投入到地产上来。”

林志超说道:“这是好事啊!你资金雄厚,当年也是堪江的地产王,若是进场,一定可以成为业界翘楚。”

许爱周见林志超一味的吹捧自己,心中感叹林志超这个年轻人真是商业奇才,就算身处高位,也依旧不骄不躁,为人处事更是没话说。

如此年轻,又如此会做事,他这个‘香港华人领袖’怕是远比何东影响力巨大,也走得更远。

见状,他立马说道:“不是想进入开发住宅楼盘,毕竟我年龄大了,没精力搞那些了。我是想进入商业大厦领域,购买商业地皮、兴建商业大厦,长期收租。所以,我联合了几个好友,打算成立中建企业,也希望你参与进来,给点意见。”

林志超有些意外,还以为许爱周只是来请教一下他,没想到让他入股中建企业。

当然,他也明白,入股只是个小股东,许爱周肯定是牢牢把持绝对股份;而他这样做,显然是要求更稳健。

与此同时,这种入股的话,将来很容易被大股东洗出去。

“有哪些人?”林志超询问道。

许爱周终究是对他也有一些提携之恩,而且又是商业前辈,拿出一点资金,就当捧个场子也不是不行。

“彭国珍、关奋发”许爱周说出几个名字。

彭国珍算得上此时‘地产前十’,前十在1972年上市时,融资比长江实业还高,可见其实力;不过在1973年股灾之后,彭国珍居然跑到马来投资,结果又遇上石油危机,导致公司策略失误;等到香港地产回暖时,他已经没有多大的实力,再加上已经是七十年代末,结果可想而知,中英谈判直接让嘉年破产,而彭国珍也病逝。

见许爱周兴致的邀请自己,林志超觉得推辞不太好,便说道:“那我就参一股,投个5%怎么样?”

许爱周顿时心情不错,他邀请林志超,是想发展时给予一些意见,但肯定不想林志超在中建坐大。他其实也是硬着头皮来求合作,多多少少有些让林志超偿还当年的提携之恩。

没办法,事关许家上岸的事情,他也只能邀请这个地产奇才加入。

“好!正好我在皇后大道中觅得一幅地皮,中建就以这个项目为契机。”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许老这个时候进入商业地产,可是找准了好时机,随着香港本土工业产品占据出口的大半,转口贸易转弱,我相信国外公司和机构,会纷纷来港建立分公司和办事处。”

许爱周眼前一亮,他投资商业大厦纯粹是抱着上岸的心思,当然也有香港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但绝没有林志超看得如此明白。

“有道理!”

在林志超看来,许爱周不是威胁,毕竟能投资几幢商业大厦?

而林志超并不打算吃独食,所以商业大厦的投资不会那么夸张,有合适的机会就投资。

更何况,林志超已经抢了许爱周家嘴最贵的商业大厦,接下来暂时不会购买商业地皮了。

随后,许爱周约了个时间,他请客邀请大家聚聚。

“林生留步”

林志超将许爱周送出办公室。

之后。

他喊来副总经理黄昌宏。

“雪厂街十号的商业项目,也可以开始策划图则了!”

黄昌宏点点头,很是亢奋的说道:“好的,我马上安排设计。这幅地皮港府给的地积比是12,也就是可以修建10.8万平方尺。如果按照地盘实占面积的话,预计只能修建14层;如果老板觉得14层不太好,那就修建16~18层,这样成本增加。”

地积比是港府批的,所以楼房高度和楼面面积,不是发展商想修多高多大!

黄昌宏的意思很简单,修建14层能省建筑费,修建16~18层会增加成本,两者高度虽然不一样,但实际上楼面面积是一样的。

林志超才不会才会成本的,这些大厦都是在六七十年后,依旧会在收租,所以必须用好材料。

“建筑成本不是问题,我追求的就是甲级写字楼大厦,所以各方面都需要达到要求高。”

“嗯”

接着,林志超又继续说道:“这幢大厦我打算融入我的购物中心理念,一至三层为商铺,其中一二层为服装手表珠宝等、三层为茶室、餐厅,地库同样设计成商铺。”

小型大厦,一层也不过十个商铺左右,完全可以招商足够的品牌;而且,最近几年也正是欧美品牌进入香港的萌芽期,就拿手表来说,香港已经代理了不少欧美品牌;就连鳄鱼恤都准备代理欧美服装品牌,引进香港发展。

所以,雪厂街十号完全可以如此设计。

至于美丽华酒店那边的购物中心,也是没有问题的,毕竟都要到六十年代开业,届时正是香港旅游和经济旺盛的年代。

林志超也不担心有人模仿‘美丽华模式’,毕竟巨大的投资,根本不是华资可以染指的;至于英资,他们对于地产是反应迟钝的,更不可能模仿。

前世的海运大厦,怡和是受到了港府的资助,才斥资6000万港币兴建而成。其本身的实力,因为海外投资比例过大,所以并不是很足。

黄昌宏说道:“那修建16层比较合理,这样一层还能多出一下商铺面积,大概又7000平方尺。”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其它方面也是要求现代化一点,先找合作的建筑则师楼吧!”

黄昌宏灵机一动,说道:“那我们找几家则师楼,通过投标来选出最佳方案吧?”

林志超眼前一亮,说道:“可以!晚点我把要求整理一番给你,届时进行招标。”

这种办法挺好的!

至少,比直接找知名则师楼的好。

黄昌宏离开后,林志超伸伸懒腰,如今已经两个商业项目提上日程,当收租佬的日子不远了。

中环。

许爱周、林志超、彭国珍等人来到皇后大道中28号,大家已经合组中建公司,许爱周占股70%,彭国珍占股15%,林志超、关奋发等人占股5%。

以林志超的身份,占股5%,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他是看在许爱周的人情上,象征性的加入而已。也可以得知,林志超一般不和人合伙经营地产,除非对方面子够大。

“林生觉得怎么样?这三幢物业占地面积1.5万平方尺,要价2100万港币。”许爱周兴致勃勃的说道。

林志超看了三幢物业,又看看周围,说道:“好地段!皇后大道、毕打街交接,中环的心脏地段,价格虽然贵了点,但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换做是我,恐怕2500万都必须拿下。”

这幅地皮是将来的中汇大厦地盘,不过目前只有1.5万平方尺,显然在九十年代经过并楼,让地盘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尺。

而这幅地皮距离林志超手中的‘香港大酒店’地皮,属于斜对面,可谓中环好地皮。若是林志超得知消息,搞不好都忍不住先下手为强了;当然了,他还是在克制自己的欲望,毕竟‘硕大无朋’的道理必须明白。

众人意外的看向林志超,似乎在说,听大家讲,你林志超都是地皮便宜的时候才买,地皮高的时候,什么时候出手过?

许爱周却很高兴的说道:“比起林生手上的香港大酒店地盘,小了很多,地段稍逊一点点。”

他其实也看中香港大酒店地盘,奈何去问嘉道理家族,发现业主已经变成了林志超;他又问购入价格,嘉道理苦笑的说只有1200多万港币。最终许爱周明白,原来林志超早就买入那幅地皮,而且还是‘当时天价’、‘现在廉价’的价格拿下的。

佩服!

林志超说道:“哪里哪里,其实差不多!关键是要看怎么策划修建,这样才算得上一流的甲级写字楼。”

许爱周也说道:“林生说得有理!不过我认为动作要快,现在中环商业楼宇重建尚未开始,我们要是第一时间重建出来,那么租赁的压力不大。”

林志超只能说佩服,许爱周还是经验老道的,当然这也是各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

而皇后大道中28号在三十多年后,反正也要并楼重建,所以也没有必要高标准建筑。如此一来,这幢大厦明年就可以落成了,从设计到建筑用12~18个月时间足够了。

接下来,众人又各抒己见,对建筑的设计提出一些看法;林志超也不例外,不过他没有将二层以上作为商铺,毕竟这个属于长江实业的内部机密,暂且不予公布于世。

整体来说,就是一层和地下室作为商铺,二层以上作为写字楼;不过将来也是可以将二三层改为商铺,只需向政府部门审批即可。

皇后大道中28号,许爱周打算修建一幢15层高的‘亚细亚行’,每层面积1.2万平尺,可有18万平仓的收租面积。建筑费大概在六七百万,总计投资近3000万。

事实上,若是再隔半年以上的时间,怕是地皮费都可以省下500~1000万港币;这几年的地皮涨得太狠,预计今明两年暴跌后,六十年代初未必都能重回这个价格。

与此同时,林志超也明白,这个中建企业看似是合资,将来其余股东都会逐渐退出,许氏家族利用大家一番而已。

比如这个彭国珍,看似又15%股份,但后世破产后,势必会让许氏家族趁机收购其股份。

所以,林志超也没有当真,发表的意见有限。

他是香港的地产大亨,很多人都想找他合作,包括和东莞商会背后的大佬周锡年也合作过,不过这个合作显然是有利可图。

荃湾,长江工业集团。

长江工业集团在中环是有营销总部的,但荃湾才是大本营。

不过雪厂街十号的商业大厦竣工后,林志超打算将长江工业集团总部搬进中环,届时,荃湾工业园只算是生产中心。

会议室里,集团高层和各子公司总经理纷纷汇报工作。

长江假发的总经理陈麟元说道:“去年,长江假发一共是盈利510万港币,较前年下跌25%主要原因是香港假发工厂泛滥,很多家庭作坊出现,他们投资三五万港币,便可以生产出假发;与此同时,竞争激烈让欧美批发商进一步压价,利润大大降低。”

闻言,林志超并无意外的表情,说白了,假发产业已经给他带来1800万港币的利润(三年),他已经非常心满意足了。

“全港有多少假发工厂?多少工人?”

“假发工厂含家庭作坊的话,恐怕已经有三百家;统计在内的工人差不多六千多人,未统计的估计也有两三千。”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那能做到500万的利润,已经非常不错了。接下来,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陈麟元知道,老板这是考验他。他不担心失业,毕竟以他的资历,就算假发厂倒闭,他也可以去集团其它子公司或者集团担任职务。

不过,作为子公司的总经理,还是有个好处,那就是年终奖可以拿到手软,可以达到12个月薪水。比如他在前两年,都是年终奖都拿到了30000港币,加上薪水,年薪已经高达6万港币。

陈麟元马上说道:“香港假发产业并没有颓势,只是竞争激烈,我觉得假发在欧美的流行起码还有十年时间以上。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后期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代理上,逐步降低产能。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追求更高档工艺的假发制造,提高竞争力。”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好,就按照你的思路发展。”

反正也赚得差不多了,是该慢慢的降低产能,这样可以节省成本;而追求高档工艺的假发,可以提高利润率和竞争力;代理香港假发,他们有天然的优势和现场的渠道。说白了,就是让那些假发厂给他们打工,毕竟不是所有的假发厂都有销售渠道。

前世‘摇摆六十年代’的三大‘代表名词’中,就有披头士、迷你裙、捷豹E-type;所以,假发有十年的辉煌是没有错的。

交给陈麟元去搞,一年为林志超创造三五百万的利润,十年也是不菲。至于陈麟元的薪水,不会受到业绩下滑而影响,相反还会逐年上升,比如他今年的薪酬将突破七万港币。

毕竟,林志超现在已经不去理会假发生意了,基本也就是开集团会议的时候,会询问一下。

接下来,长江塑胶花的总经理陶德荣作工作报告。

“去年,我们的产能提升了50%,工人达到2000人,所以创造了1500万港币的利润香港塑胶花产业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如今也有接近三百家塑胶花工厂,不过我们依旧占据着香港塑胶花出口的25%,其中约有8%是代理工厂生产的”

全球90~95%的塑胶花产自香港,而香港的塑胶花又有17%产自长江塑胶厂,这些数据不简单。

当然又理所当然,长江塑胶厂是发明创始人,又拥有庞大的资金做后盾,第一时间占领了全球的市场。

李家成前世都能赚上大几千万港币,林志超还不得赚两亿才算合理。

这些产业被林志超提前引进香港,好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还有就是香港提前获得外汇后,又可以拿去‘钱生钱’。

实际上,对比前世同一时期,香港估计能提前1~2年实现‘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70%,超过了转口货物的比重。也就是截止1957年底,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前世是1959年底实现的。

“后续的发展,你是如何规划的?”林志超听完汇报,立马问道。

各大子公司总经理,拥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权利,这也是在培养人才。

陶德荣自然有准备,否则会被老板看轻,他马上说道:“新的一年,我们还需要扩大生产,大概在2500人的规模。与此同时,继续发展代理其它公司产品、扶持家庭式作坊(后续工艺),避免投资过速、产能过剩等事件”

“好,差不多的原理,那就是掌握渠道和工艺最重要。”林志超肯定的说道。

其实,长江塑胶厂看似市场占比很高,却能获得同行的尊敬;因为本来可以产能更高的,但还是拿出三分之一给同行做,仅收取15%左右的代理费。

这在其它工厂企业主眼里,简直就是活菩萨,夸奖林志超照顾同乡和同行。

而且在去年,塑胶颗粒在下半年上涨50%,又是长江塑胶厂站了出来,以略微盈利的价格(涨幅10%)供应了香港很大一部分市场,因为长江工业提前囤积了很多原材料,所以受益的工厂高达上百家。

原材料上涨,塑胶花的价格自然也稍微上涨了一些,大家不仅没有亏成本,反而还略有多盈利。

假发、塑胶花,这两个产业已经彻底交给陈麟元、陶德荣,林志超偶尔过问一下就行。不过一年给林志超创造2000万港币的利润,真是躺着拿钱。

重要的是,这两个产业都不需要再投资了。

接下来,是旅行者行李箱、公仔面的总经理,陆续工作汇报。这两个产业都不大,只能说有赚头。

旅行者行李箱的总经理沈云浩,汇报道:“目前行李箱出口有个问题,那就是占用面积大,运费高.与此同时,欧美各大行李箱制造商承认我们的专利技术,愿意交纳专利费.”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这是好事!至于‘旅行者’行李箱出口的问题,可以慢慢来,我们的人工成本低,还是可以打开欧美市场的。不过要谨防香港山寨工厂,这个专利不能再免费了,本来也不适合香港的山寨工厂。”

沈云浩说道:“嗯。欧美人购买行李箱,是不会选择山寨工厂的,对于品牌很看重,同样对质量非常看重。所以我们后期会继续革新技术和质量,争取成为一个全球行李箱品牌。”

确实,‘旅行者’行李箱不可能一炮而红,只能慢慢升级做品牌。

说实话,行李箱的材质、工艺,都是非常复杂的。

接下来,长江玩具厂的总经理柯严平也做了汇报:“去年我们凭借芭比娃娃在全球畅销,利润进一步扩大,达到了1200万港币.”

若是将这些事情讲出去,要震惊整个香港工业圈。

香港纺织业的NO.1,一年也不可能盈利500万,至少目前不现实。而成衣行业的老大‘东方制衣厂’,一年的盈利也才不到500万港币。

而且这两个产业需要一直更新机器,否则会跟不上新技术,逐渐没落的。

说白了,这两个产业虽然庞大,但是群雄逐鹿的局面,且还有大量的小军阀混战;所以长江工业随便拉个子公司出去,都是香港工业的巨头。

不过纺织和成衣的巨头,他们潜力还很大,但长江假发已经走下坡路。

最后长江拉链工厂的工作汇报才是大头,鲍春来汇报道:“去年,长江拉链创下3800万的盈利新的一年,长江拉链需要投资的资金也比较多”

拉链赚钱是赚钱,但也需要投资,每年都需要拿出30~50%继续投资。

最终,林志超说道:“该投资的地方,一样不能少,前提是行业前景要分析对。拉链、行李箱、方便面、玩具都是可以投资,塑胶花放慢投资,假发不投资.”

作为集团总经理,林志超很快做了安排,众人纷纷拿着纸和笔记录下。

长江工业集团起来呢创造了7000万的盈利,早已经是香港第一大工业集团,甚至旗下子公司能有3家排进前五。

长江工业账上躺着6000多万的现金流,林志超可以全部抽取都无妨。(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