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港岛家族的诞生 > 第156章 【铜锣湾霸主】

港岛家族的诞生 第156章 【铜锣湾霸主】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3:55: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六月。

长江实业的办公室,林志超正在工作,最近长江实业再接再厉,又购买了两幅地皮,分别是:

第一幅:位于铜锣湾伯和街、百德新街、剑得佐治街的‘金三角’,这幅地皮旧楼属于旺地;它是被三条街围成一个三角形,像是这样的地皮,它的地积比一定很高(地积比:‘地皮面积’乘以‘地积比’则是楼面面积),倘若修建一幢三角大厦(尖端修平,以免得罪人),那么就是三面都是临街商铺。与此同时,这幅地皮和前面已经购买的‘百德新街西半街’平行,仅隔着剑得佐治街,届时可以整体开发。这幅地皮面积为4万平方尺,价格则为158万港币。

第二幅:位于渣甸街的‘渣甸货仓’,与渣甸坊(后世的金华中心)相对,亦有临街两条——轩尼诗道、渣甸街。这幅地皮面积为2.8万平方尺,价格为108万港币。

因为都有物业在,所以业主不会按照地皮的价格出售,总体来说其实也不贵,两幅地皮都带商业性质,才40港币每平方尺不到。

购得这两幅旧址后,林志超决定继续在铜锣湾购买地皮,重点开发铜锣湾区域。像是他手中的三幅铜锣湾地皮,开发模式都采用底层是‘商业地产’,中高层是‘住宅地产’的混合模式。

铜锣湾还不属于繁华商业区,全建商业地产就是找死,写字楼几乎租不出去多少;在地产中,就有一种用住宅来培育商业的做法,这正适合铜锣湾的开发模式。

与此同时,铜锣湾在五十年代也不属于购物区,林志超若想开发铜锣湾的楼宇,就必须培育铜锣湾的购物趋势,而不是说长江实业修建大厦后,将底层的商铺租出去,这么简简单单的事情。

他需要招商引资,吸引一个有号召力的百货公司,然后这家百货公司便可以带动周围的商业。六七十年代,当然是日资百货最有号召力,因为日货竞争力太强了。

“老板,铜锣湾希云街的物业都是属于教会的,他们不直接和我们谈生意,说是不太好。”胡兆煦走进林志超的办公室,汇报道。

林志超顿时思考起来,随后他说道:“不直接和我们谈生意,那就是可以间接谈生意了,这个教会好像隶属基督教,你就去联络他的华人教徒,最好是有名望的。如果能为我们介绍,中介费可以给3个点。”

这些物业足足12万多平方尺,价值在350万以上,可以修建七幢楼左右,若是拿下,又是一个大项目。

林志超就是要集中开发铜锣湾,带动人气的上涨,他的商业地产才能租金上涨。当然,其它地区的地皮和旧楼,也会继续收购,只是可能会用于‘储备地皮’。

“好,我马上去打听情况,再向你汇报!”

“嗯,如果有合适的对象,我可以出面聊聊。”

不是说市面上的地皮少,而是林志超觉得开发这样的大项目更来劲。若是拿下这个教会的旧址,今年差不多已经花了1200多万购买地皮了。再加上以前购买的地皮,已经投资2000多万港币。

这个魄力,已经是香江独一份了!

待胡兆煦离开后,林志超又想起一件事情,那就是美丽华酒店一定要搞到手。他不是看中美丽华酒店,而是看中美丽华酒店的地皮,足足有8.6万平方尺。

若是将美丽华酒店拿下,推到重建为‘香格里拉酒店’,到时候和半岛酒店竞争。

此时的美丽华酒店还不叫美丽华酒店,而是几个西班牙神父创办的一家旅馆,原本是接待被驱逐的内地神职人员,随着这些神职人员先后到各国教区任职,神父便将旅店逐步对外开放,收益作为教会的经费。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做法有违传教精神,所以迟早要被新上任的主教责令出售。

急是不急,但要记在心上,晚点打听一下具体情况。

周末,唐仲源、宋巧玲夫妇携两个儿子唐显千、唐友千来到林氏府邸做客,两家人关系一直非常的好,林志超也一直感激唐仲源夫妇的成全。

席间,大家推杯换盏,相谈甚悦。

“岳父,最近工厂发展得如何?”林志超关切的问道。

唐仲源随即说道:“靠着先进的设备,在香港纺织界还是能名列前茅,盈利虽然没有上涨,却也稳住。我现在就是在积蓄实力,一旦禁运没有,便继续购买新设备,开辟海外的市场。”

纺织行业就是如此,设备更新快,甚至某种型号的布匹也是‘风靡一时’,但很快又会被取代。这样的话,其实一些中小型工厂更有利,他们可以快速的跟风,及时的调头。当然,大型工厂也有大型工厂的好处,只能说是某方面不占优势而已。

林志超建议道:“设备不是万能的,像是南非对进口的布匹有压根要求,每英寸布至少172根纱,否则课以重税。据我所知,香港纺织厂都认为是不可能的?”

唐仲源点点头,说道:“确实是一个很难完成的技术!”

林志超对纺织并不是一窍不通,相反也接触很多年了,因为长江拉链就需要纺织,现在的鳄鱼恤也需要,所以他对布匹还是很了解的。

香港的纺织一般分为棉纺、毛纺,一家工厂只会做一种,棉纺则是最热门的纺织。棉纺就是需要棉花先纺成纱线,再将纱线纺织成布,这是两个工艺。所以有的工厂叫做‘纱厂’,说明别人只做纺纱,不做纺布。

纺织染成,四个大步骤,便是四大产业。不过大型工厂一般都做产业一体化,至少也得做‘纺织染’,成衣未必会涉猎。

“具体技术我不懂,但我想别人既然这样要求,肯定是可以达到的。香港谁要是破解这个问题,势必打开南非、印尼,甚至美国的市场。岳父可以成立个课题小组,专门针对南非市场进行技术性研发。直的纺织不行,可以试试斜纹布嘛!”

唐仲源一愣,随即说道:“斜纹布?”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大家都在直纹布上研究,却没有打开思路,斜纹布不仅可以好看,说不定还能达到更好的要求。”

唐仲源高兴的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晚点我组织个团队来研究下。不过,这个禁运到底什么时候取消,搞得香港民不聊生的,工业也受到限制。哎!”说到最后,也有些悲观。

林志超讲道:“禁运解除是必然的,战争结束就快了。重要的是,现在是日本纺织业的天下,香港纺织业还敌不过。所以不必争朝夕,日本的轻工业虽然全球倾销,但势必要被欧美针对,以及日本工人的薪资也会上涨,所以香港的轻工业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有道理!”

唐仲源自然深信不疑自己女婿的眼光,他时常惊讶自己女婿的经商天赋,船队扩张速度匪夷所思。

随后,林志超问道:“岳父认不认识汤于翰医生?”

唐仲源马上说道:“认识,他可是医学界的名医,在沪市我就认识他。去年伱岳母还找他看过病,我也是一直和他有联系。对了,你找他干什么?”

林志超说道:“我看中教会的一个旧址,打算买下来,不过教会的人不方便直接谈生意,我便打算迂回一下,找教会华人进行沟通,正好汤医生是这个教会的教友。”

唐仲源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我替你约一下,正好大家一起吃个饭。”

林志超说道:“嗯,多谢岳父了。”

随后,唐仲源关心起地产的事情来。

“莫非你又打算做地产?”

“一直都有在做。不过现在环球航运发展起来,所以我就拿出一些钱购买地皮和物业,打算储备在手里,等以后合适再进行开发。”

唐仲源又问道:“这么说来,你看好香港地产前景了?”

林志超笑着说道:“工业化一定程度,那就是发达很多人,房地产就会形成新的购买力。所以,地产是很稳当的财富,不像船开在海上那么风险。莫非岳父也有意物业?”

唐仲源摇摇头,说道:“我还是钟意实业。等将来实业发展起来,倒是可以考虑发展。”

林志超并没有劝道什么,毕竟香港的地产在七十年代以前,涨涨跌跌,不是一般人可以玩得动的。唐仲源虽然是他的岳父,但也只有他想发展地产时,给予一些浅浅的建议。

至于林志超帮助李高福寻的那幅旧址,原因是因为他要购买地皮,又主动说以后合作开发,所以他才寻了一个好旧址。否则,他是不会参与和建议的。

两日后的傍晚,林志超、唐仲源在陆羽茶室款待了汤于翰。

汤于翰,宁波人,1913年生于香港,尚在襁褓中时便随父母返回原籍,即宁波镇海弯塘。 30年代从沪市医学院毕业后进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病理研究及行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沪市中比镭锭医院院长、沪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沪市医学院教授40年代前往英国深造及行医,因在防治癌症与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突出贡献,被选为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和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华夏人之一。

汤于翰的妻子陈云裳也是名人,曾是沪市著名的电影明星,她从香港新秀到后来因为拍摄《花木兰从军》之后达到事业巅峰,这部作品在上映之后的三个月内就突破了票房记录,达到高朋满座的效果,因此还有了孤岛影后之称,结婚之前她已经被三度评为电影皇后,名气直逼周璇和胡蝶。

“林生,久仰久仰!”

“汤医生,你才是大家,悬壶济世。”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都非常的客气。

在汤于翰看来,林志超是香港商界的翘楚,传言深受港英政府器重。

而在林志超看来,汤于翰是名医;而医生和律师在香港,或者说资B主义社会是高收入人群,权贵交好的对象,值得敬重的人群。

茶馆为大家泡上一杯上好的普洱茶,香气四溢。

在这个年代,普洱茶一词,是指使用洒水,高温高湿陈化等发酵手段的茶叶,并未严格规定茶青来源,因此在泰国边境也有些茶庄用当地原料生产普洱茶。

普洱茶的销售,一直是“墙外开花墙内香”,而在滇省取得茶叶出口权之前,普洱茶的外销产销格局,几乎由粤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所港商主导。50年代,香港不但是普洱茶消费的主阵地,更是生产主力军,香港茶行从当地饮茶习惯入手,采用人工做旧技术快速陈化普洱茶,并将其供应到茶楼。

这种做旧的手法与技术,其实就是利用人工洒水发酵,缩短陈化时间,做出让香港茶客满意的红汤茶,并起到节约存放地租,快速回收成本的作用。

积累起技术优势后,香港茶庄的生意越做越大,还一度生产出“复刻版”的号级茶,并把这些茶叶卖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不过,由于香港本身不产茶,需要从各地进口茶青用以发酵,其中来自云南的茶青最受欢迎,也有一些来自越南,泰国的边境茶青。

聊了一些闲话后,林志超也直入主题:“汤医生,这次约见你,实有事相求!”

汤于翰笑着说道:“林先生严重了!若是有什么事情,但说无妨!”

他以为林志超或者其家人有什么疾病,所以想提前走个‘后门’。

林志超点点头,便说道:“我看上铜锣湾希云街的教会旧址,但求购无门,所以打听到你是教友,便想请你帮忙做个中介。”

再是名医,一笔中介费也绝对是笔大数字,所以坦白讲出中介费的事情。

汤于翰先是一愣,随即笑着说道:“原来是这个事情,真是让我意外。没问题,我可以替林先生跑一趟。”

林志超没想到汤于翰还挺爽快,便说道:“那麻烦了!你放心,中介费由我买方出资,按成交价的3个点计算。”

教会不可能是贪心之辈,所以若是有意出售,价格不会太高,至于三个点中介费,是业界较高水平,正好交往汤于翰。

“林生爽快人,这个忙肯定帮了。不过我很好奇,目前香港物业处于低谷,林先生莫非又准备大展拳脚。我可是听说过林生的事迹,分层分期的好办法,可都是你提出来的。”汤于翰感兴趣的说道。

林志超说道:“是打算储备在手里,将来再择机开发,至少也得这个战争结束,禁运结束。”

汤于翰点点头,又问道:“林先生看好香港的楼市未来了?”

“整体来说是看好的,毕竟有钱了总会寻一个更舒服的窝。”

“哈哈,有道理。”

接下来,林志超也没有想到,这个汤于翰如此热衷地产,询问很多关于地产的问题。

看他这个样子,怕是也想投资物业。

林志超也是马马虎虎的讲了些地产事,算是交好汤于翰,毕竟像他这样的名医,说不定以后他用得着。当然不是林志超需要看病,他重生后就没有生过病,身体强壮的很。

有备无患,这玩意!

最后,汤于翰变得比林志超还主动,这让林志超心里腹谤,他该不会想着以后合作开发地产项目吧?

六月底,铜锣湾希云街的教会旧址,终于被长江实业以360万港币拿下。这个价格并不贵,因为上面还有物业,可以收租下去。

更何况,合到30港币每平方尺不到,还是相当划算的。与此同时,支付了汤于翰10.8万港币的中介费,他本人也是很高兴,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关系。

长江实业。

林志超在办公室里盘算着长江实业的地皮和旧址,铜锣湾四处、中环两处、油麻地一处。这些地皮足够长江实业在1955~1957年两年内的开发,若是再多的住宅地皮开发,可能会遇上暴跌。虽然以长江实业的实力,暴跌也不会影响太大,但林志超还是会规避这个风险。

香港地产的每一次大跌,都是林志超的机会,前世在1957年因为港府限制‘售楼花’和‘供需失衡’的原因,地价一度跌幅高达70%,不少人因此破产。好在1959年又恢复上涨,直到1965年的银行挤提,才又下跌。

林志超就喜欢这种大涨大跌,随市的行为,而不喜欢什么ZF干预地产,毕竟这样他才能低吸高售。

虽然五十年代开发的地皮,长江实业已经买够了,但接下来长江实业肯定还是要继续购买储备地皮。

不过,今年已经支出1200万港币购买地皮,即215万美金;但林志超也想早点完成环球航运今年的目标,购买剩下的5万吨货船,毕竟可以签长约。

所以,他停止搜索地皮和物业,打算先筹钱购买船只,最好是在八九月份买到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