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番外:我在岛屿读书(1)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番外:我在岛屿读书(1)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3:53: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海南,分界洲岛。

海风、海浪、海鸥,带着耳机的少女哼着小曲儿,看起来心情愉悦之极。她来到海边的书屋,推门而入,这里还没有人,在她正站在书架前选书的时候,一个精神干练的男人走进了书屋。

“房奇!”

“诶!苏佟老师好!”

房奇转过头来,应了一声。

两人寒暄几句,房奇给苏佟介绍起了书屋的来历。这里本来是分界洲岛上的一座老房子,原本是三个房间,打通之后中间的屋子变成了会客区,两侧摆满了书架,在这间小小的书屋里装了有五千多本书,都是节目的热心读者邮寄而来。

在两人聊着的时候,西川走进了书屋,他也是这一次《我在岛屿读书》的常驻嘉宾之一。

进了书屋,苏佟感兴趣的是书和书桌,坐在面朝大海的书桌前不愿意挪地方,西川却对书屋里的唱片情有独钟,翻来翻去。

“呦,他们都到了!”

于华走到书屋门口,他上身穿着黑色T恤衫,下半身大花裤衩,再配上一双人字拖,丝毫没有录节目的自觉,像是来度假的。

他还没进书屋,房奇便看到了他,打了个招呼,书屋里原本静谧的气氛瞬间便热闹起来。

众人说了一会儿话,为了书屋的名字争论了起来,争论了一会儿,最后把书屋的名字定为“分界书屋”。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书屋里的内容录的差不多了,导演提醒到午餐时间了。

几位嘉宾吃午饭,但摄像机未停,吃饭的地方就在书屋旁边的露天用餐区。

众人边吃边聊,每次基本都是房奇主动挑起话题。

《我在岛屿读书》是江苏卫视出品的纪实类读书节目,节目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综艺节目,房奇的作用就相当于是主持人。

她之前参加一档音综节目,因为言之有物的点评与节目里那些只会撕逼的评委、嘉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小出圈了一把,才有幸获得了参与《我在岛屿读书》这个节目的资格。

“苏佟老师和于华老师是同事对吧?”

“以前是同事。”苏佟说道。

于华道:“还要特意强调一下。”

他对房奇说道:“我们以前都在国文社嘛,他在国文社下面的《当代》当编辑,我在国文社的副牌社通文社下面的刊物《九州英雄志》当编辑。知道他为什么特意强调以前是同事吗?”

房奇摇摇头,“为什么呀?”

“《九州英雄志》是通俗杂志,《当代》是主流文学杂志,他这是强调自己的出身比我好,不过后来他调到了文华影视。”于华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揶揄。

苏佟怕房奇被于华忽悠住,满脸认真的解释道:“别听他瞎说。他以前还是国文社副总编呢,我在国文社的时候就是个普通编辑,主要是我们俩在10年前后先后离开了国文社。”

房奇点了点头又看向西川,“西川老师以前跟二位老师熟吗?”

西川与于华、苏佟对视了一眼,“我们以前见过,不太熟,不过也有共同的朋友,欧阳江河是我和于华共同的朋友,还有好多……”

“对了对了。”于华抢着说道:“西川跟我们国文社还有合作,你忘了你当年给海子出诗集!”

西川拍着脑袋,“对对对。”

房奇听着两人的对话,脸上露出好奇的探究之色。

西川对她说道:“九十年代初期吧,那会儿我还在单位上班,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具体哪一天我忘了,对面自我介绍是国文社的编辑,说国文社总编想搞个朦胧诗专题,出几本朦胧诗诗集……”

房奇问:“国文社总编?是林为民老师吗?”

“对。”西川停下介绍的话,回答房奇的问题,一旁的于华笑着说道:“一提到‘国文社总编’,外界想到最多的好像就是林老师。”

“林老师对国文社的贡献确实是居功至伟。”苏佟说道。

说起林为民这个名字,房奇充满了好奇,又问道:“我听说苏佟老师是林老师的学生,是吧?”

苏佟听到这话刚想回答,于华就替他说道:“什么学生!就是工作关系他毕业进了《当代》,林老师带了他一段时间而已,都是业务关系。”

察觉到于华话里的微妙醋意,房奇好笑的问道:“于华老师跟林老师关系很好,你们也认识好多年了吧?我记得以前看您采访还提过。”

于华脸上露出几分自得“嗐,还行。当年林老师是我的责编那时候他刚当上《当代》的副主编没多长时间。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我的稿子写的不错,就是结尾有点灰暗,可能需要改一下,我说只要能发表,伱让我从头到尾光明到尾都行。”

房奇发出一阵笑声,“这个我看您采访提过,特别有意思。”

“所以严格来说,林老师是我的伯乐!”于华感慨道。

这会儿苏佟终于忍不住了,说道:“林老师挖掘的千里马多了,带的编辑却只有我一个。”

他和于华二人吵吵闹闹,互不相让,不过房奇最感兴趣的却是林为民。

“这个我也听说过,好像很多八九十年代成名的作家都是林老师挖掘的。”

苏佟听到这话也不和于华争辩了,说道:“于华是一个,谟言、汪硕、海晏、二月河……还有马原也是。还有很多是原本就在地区很有名气的作家,通过《当代》和林老师的推动走向了全国,比如说陆遥、程忠实、贾平娃他们。”

于华笑道:“说到马原,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事。”

大家的眼神都望过来,他继续说道:“林老师跟我说过,80年马原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曾经跑到《当代》编辑部。马原长得人高马大,当时堵在《当代》的办公室门口,气势汹汹,林为民一看就觉得这小子是来找茬的。

他之前给《当代》投过稿没过,进门自报家门后,林老师其实对他写的东西有印象,可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他这人。

马原那天确实是不服气要来找林老师掰扯掰扯的,可惜他那点水平在林老师面前根本不够看,聊了几句话节奏便被林老师给带走了。

马原觉得得拿点气势出来,他用特别坚定、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霍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当时说完这话马原心里得意极了,要知道他以前用这招,不管对面是多好脾气的人,肯定都会忍不住跟他争论一番。他这人爱看书,看的书还杂,只要进入这种流程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胜利。

可马原万万没想到,林老师说了一句‘有道理’。”

于华说到这里,周围几人想象着人高马大的马原气势汹汹的去找林老师理论,可一身力气却好像打在了棉花上的画面,顿时忍俊不禁。

“然后呢?然后呢?”房奇追问道。

于华脸上的笑容更甚,又道:“然后林老师又问马原:你说你看过两千多部,《跳蛙》你看过没有?马原摇了摇头。林老师又问:那沙丘呢?马原还是摇了摇头。马原当时心里那个郁闷和憋屈啊,别提了。他一向自诩阅读量大,可林老师连着说两本书他都没看过。最绝的还是最后,林老师特别怜悯的看了他一眼,说:你这个阅读面,有点窄啊!”

于华惟妙惟肖的再现当年《当代》编辑部里的情景,周围几人捧腹大笑。

“哈哈,太有意思了。”

“这事以前我也听姚大姐说过。”苏佟说道。

房奇好奇的问道:“于老师,《沙丘》是那部著名的科幻吧?”

“是。《沙丘》是弗兰克·赫伯特的,《跳蛙》是爱伦·坡的,这两部一部是科幻、一部是推理。那时候的文学青年最推崇的是现实主义的严肃文学,马原自然没看过。”

“真是太有意思了,没想到林老师和马原老师之间还有这样的故事。”房奇一脸兴趣盎然。

“这样的趣事多了。你年纪小,可能不知道,当年林老师组稿在中国文坛可是一绝,苏佟肯定知道。”

房奇看向苏佟,苏佟脸上挂着愉悦的笑容,回忆道:“林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有一手,而且他的组稿经历很玄。”

他说到这里,房奇眼中的好奇更重了。

“比如海晏,他以前是警察,有一天路过国文社,心血来潮就想写。自己在家憋了一年多,还真让他给憋出来了,然后他就捧着书稿到国文社来投稿,却没过稿。

花了一年多时间写出来的东西,可出版社却不要,海晏愁的蹲在国文社楼门口犯愁。

正好这个时候林老师出来,瞧见他这个样子,便跟他搭了两句话。得知海晏是来投稿的,林老师便收了他的稿子。

那稿子质量一般,没到能在《当代》上发表的水平,可林老师觉得有闪光点,就让海晏改改发在了当时的精选丛书里了。

后来改编了电视剧,你应该听说过,就是《便衣警察》。”

房奇听到这里,眼睛闪着光,“原来《便衣警察》是这么来的啊!”

“还有二月河也是,他本来听说央视要拍《红楼梦》,就是87版电视剧。他专门请了假想来燕京给《红楼梦》的拍摄建言献策,结果央视的大门都没进去,他的介绍信央视门卫不认,被门卫给拦在了门口……”

房奇幻想着还没成名的大作家因为介绍信的问题被门卫拦在门外,乐不可支。

“当时林老师正好是《红楼梦》电视剧的顾问……”

这时房奇插话道:“林老师应该是当时《红楼梦》顾问团里最年轻的顾问吧?”

“你知道的还挺多!”

房奇脸上有点小骄傲,“我可是林老师的迷妹!”

“当时林老师和万先生师生二人同在顾问组,在那个时候的中国文化界也算是一件轶事了。”苏佟感叹了一句,又接着说道:“二月河当时被拦在了央视的门外,林老师从央视开门出来,见他蹲在门口,就好奇的问了一句。”

“然后就又捡了一个大作家?”房奇问道。

“差不多。欸,给你说个事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