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三百四十六章:势同水火,不死不休

开武三年,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日,卫渊与赵曦在宣政殿内议事一夜。

主要涉及到的内容,还是有关来年北伐之事。

卫渊说,来年北伐,可以尝试收复云州,借由云州,逐步将整座燕云十六州割裂蚕食。

其实这个计策,当年范文正公就有提过,可是当时大周的军队,连雁门关都出不去,就别说什么妄图割裂燕云,逐步蚕食了。

而卫渊提出这个说法,也代表着,来年北伐最好的结果,就是攻克云州。

赵曦道:“卫师,提前准备一年,难道,还不能扩大战果?”

卫渊摇头道:“收复燕云,臣想了想,至少要再北伐三到四次,每次攻取一州一地,逐步蚕食、谋划,不使战线拉得过长,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最为稳妥的法子。

倘若不在乎什么伤亡或是代价,哪怕是有战败的风险,发动几次超大规模的战役,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一旦败了的后果,就是所做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了。

卫渊心里很清楚,毕其功于一役的机会,他早已错过了,可是,他不能向天下人说,他错过了。

抵御辽军南下的数十万大军,辗转大半个中原,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支庞大的军团,论志气与锋芒,堪比‘开国之兵’。

如今,随着一系列军改结束后,理论上,五大营军队的战力定会有所上升,但事实如何,谁心中也没个底。

此刻,卫渊见到赵曦神情有些落寞,只好再次开口道:

“臣来年北伐,除了云州之外,若有可能,就尝试去攻克蔚州,若能将两州之地全部收复,则能对今后第三次北伐起到莫大助力。”

说白了,来年北伐,最大的目标,是要攻克云州,其次就是蔚州。

只要将这两州之地夺来,那么,卫渊的北伐,就算是成功了。

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卫渊这是第一次率领大军团出雁门征战,应该是第一次北伐。

但因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卫渊曾北上继续驱逐敌军,而且,还让敌军让出燕云三州之地,故而,那一次,被朝野上下的人定义为是第一次北伐。

来年再行征战,就是第二次北伐了。

“西夏那边怎么办?”赵曦问道。

卫渊北伐之后,西夏若趁机攻周,又是一桩麻烦事。

“来年北伐之际,臣不会调动西部大营一兵一卒,臣只用北部与东部两大营。”

“届时由种谔全权指挥西部大营,则延边稳妥。”

卫渊将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想清楚了。

“卫师,若来年北伐,这两年,你身上的担子可不小,又要操办讲武堂,又要调度各地物资,为来年北伐做准备。”

“你可需什么帮手?朕让六部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你。”

赵曦虽然还小,但他深知一個道理,举国上下,过去或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除了卫渊之外,再无人可能收复燕云乃至死死压制住西夏与辽国。

卫渊道:“臣已让东部大营将士,分批次,陆续与北部大营合并驻扎在雁门关一带,今年若无大灾,应极早将粮草囤于前线,以备无患。”

来年北伐,他要学霍去病,主打一个出其不意。

待辽军反应过来,云州战役早就打响了。

开武三年二月六日。

苏辙自女真返回汴京。

一路上,可以说是有惊无险。

在苏辙入关之前,有许多辽国闲散武士,想要刺杀于他,结果都失败了。

卫渊猜测,失败是必然,辽国只是想在自己的主场上找回一些面子。

苏辙又说了很多有关女真族的事情,

“自辽国道宗驾崩之后,女真一族对待辽国的看法,基本就是听调不听宣。”

“原本契丹向女真安插了许多官吏,但都被女真控制。”

“如今,辽国内部,萧与耶律这两大姓氏也争的厉害,女真居于草原上,他们的百姓,是坐在马背上长大的,一旦壮大,会立即威胁到契丹。”

辽国的最大族群,就是契丹族。

卫渊道:“看来与我们的猜想差不多,你此番见到完颜乌骨乃,他对于合盟一事,如何看?”

苏辙道:“女真首领说,只要我军出了雁门,攻打辽国,他们不会与辽国一道,与我军为敌。”

卫渊意料之内的点头道:“他们不敢或是不急于与我们合盟,应该是担心我们另有歧途,不过,假以时日,他们会明白,我们与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敌人。”

苏辙问道:“侯爷下一步打算如何做?”

卫渊道:“与女真族保持密切的往来,同时暗中给予金钱与武器上的帮助,教给他们锻造铁器的法子,最好让他们迅速壮大起来,将整个辽国彻底搅乱。”

这样做,无异于是与虎谋皮。

但卫渊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在女真超脱掌控范围之前,将其彻底击垮。

正因此,他才会肆无忌惮的与女真合作。

苏辙道:“下官也算是与女真族混了个脸熟,要是侯爷需要,下官可以随时再次启程前往女真。”

卫渊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放心,以后少不了你与女真打交道,对了,此行,可见女真一族,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后起之秀?”

苏辙摇头道:“下官毕竟在女真只待了半月左右,对于大多数人还不太了解,光看面相而言,还未曾发觉有枭雄之相的人出现。”

卫渊点头,“你一路辛苦,最近几日,就好生歇息,其后,将你对于女真的所见所闻,写个劄子呈上去。”

苏辙郑重作揖,“诺。”

开武三年二月中旬。

张辅自燕云三州回到汴京。

当日夜里,他与张辅聊至深夜,所谈都是关于燕云地界的局势。

此次见到张辅,卫渊明显感觉,对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

处处都透着一种虚弱的模样。

卫渊特意给前往南方行医的张小妹写信,让她速速归京,帮着张辅调理身体。

以卫渊如今的地位,已经完全超越张辅巅峰时期的地位了。

但卫渊能有今日,最离不开的人,就是张辅了。

所以,他不希望,张辅出事。

他希望,张辅可以活到燕云被收复的那一日。

但定下的蚕食之策,注定燕云非一时半刻就可收复。

——

大概到四月初旬左右,春闱才算结束。

一众考生参加完殿试之后,都在紧张着等待朝廷公布成绩。

此时,宣政殿里。

苏轼正与王安石、赵曦几人,一同观阅殿试考卷,将最后的名次定出。

他一眼就认出了张邦昌的考卷,向赵曦推荐,

“官家,臣认为,此人之答卷,可位列前三甲。”

严格说起来,苏轼并非舞弊。

而是,殿试的问卷,是赵曦定下的,有关蚕食燕云十六州的问题。

自卫渊与赵曦聊过此事后,就专门挑了一整日的功夫,教给张邦昌这些事情,

“殿试之问卷,理应由诸多大学士共同选出,最终由官家挑选。”

“但明年就要北伐,官家一心要收复燕云十六州,此次科举,又是官家登基以来,第一次科举。”

“我猜测,有六成概率,是要以燕云为题,有三成概率,是要以改革为题,另有一成.我猜不到。”

“今日我将燕云的一些问题,铺开来与你说说,还有改革方向的问题,我请了海舟来教伱。”

“能不能赌对,能不能成,你心里要有个大概的范畴,就算猜不中,也算有备无患了。”

是以,张邦昌是在准备多重后手的情况下,再借由苏轼的举荐,一步一步将自己的考卷递到了赵曦面前。

赵曦看着那篇考卷,眉头微皱,

“这考生所做之卷竟与卫师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没想到,这些学子里,竟然有如此见识的大才!”

“此人该为状元!”

苏轼作揖道:“这考生乃是张邦昌,是卫太傅的外甥。”

闻言,赵曦恍然大悟,“怪不得此人对燕云局势很是了解!”

王安石道:“官家,卫太傅的外甥知晓燕云之事,实乃意料之中,怕是要算取巧。”

苏轼顶住压力,开口道:“王相公此言差矣,朝廷取士,本就是因势取士,将来我国朝最大之国策,就是收复燕云。”

“在此等情势下,无论他是谁的外甥,都应该是国家需要重视的人才。”

王安石还想再说什么,却被赵曦打断道:“朕认为,这个张邦昌不错,就点为今科状元吧!”

闻声,王安石连忙道:“官家,不可,此人为太傅的外甥子,若被天下考生知晓,该做何想?就算举贤,也该避亲才是!”

赵曦皱眉道:“朕就不懂了,就算是太傅的外甥又如何?王师,你以前教朕的是举贤不避亲,怎么如今又说这话?”

“再说,本届科举里,你难道就没有几个门生故吏?”

顿了顿,赵官家见到王安石脸色苍白,只好宽慰道:“朕明白王师的意思,这样吧,将张邦昌点为榜眼,如此,诸位没有异议了吧?”

——

张邦昌成为榜眼的那一刻,卫如意差点儿高兴地晕倒了过去。

当日夜里。

卫渊的大姐与二姐,各自带着一家子人,去了侯府相聚,大多数人都喝了酩酊大醉。

尤其是卫渊。

当初盛长柏考中进士的时候,卫渊都远没有今日这般失态。

毕竟,盛长柏不是卫渊的亲外甥,张邦昌是啊!

今日,众人都是住在了侯府里。

待他们相继去休息时,有着醉意的卫渊将张邦昌叫到了书房里。

卫渊高兴地拍着张邦昌的肩膀,大笑道:

“好小子!不负众望!给舅舅我狠狠争了口气!”

张邦昌不卑不亢的作揖道:“多亏舅舅了。”

卫渊摆了摆手,“按理说,你以榜眼的身份,注定是要去翰林院修书,作为将来的宰相种子培养。”

“但是,你成为榜眼,京城中注定少不了风言风语,你将来若想有条通天之路,就绝对不能留在京城!”

张邦昌并未感到意外,实际上,在他成为榜眼的那一刻,就已经预料到自己接下来的路了,

“舅舅是想让我去北地?”

他要是继续留在京城,承受着风言风语,就别想养什么资历与名望了。

倒不如一开始就外放,在外地做出一番政绩之后再回京城。

届时,谁也不能阻碍张邦昌的升迁之路了。

而他猜测自己接下来是去北地,是因为,在北地,尤其是代州那一块,卫渊的名声都要盖过皇帝了。

卫渊的势力,也早已渗透到了北地的任何一个角落。

但,卫渊的回答,却让张邦昌感到很是意外,

“去延边,从一县长官开始做起,三五年之后,我会让西部大营几名死士犯点事情,你借此为由,参到我的头上来。”

“自此以后,与我‘不死不休’。”

不死不休?

张邦昌苦笑一声,“舅舅,这样不妥,且先不说那几名死士倘若让我娘亲知道此事,怕是要将我的腿打断了。”

卫渊沉声道:“必须要如此,如今,你舅舅我以位极人臣,朝廷,绝不可能容忍一个与我有密切往来的文臣登上宰执之位。”

“你与盛长柏不同,盛长柏是王安石的弟子,说到底,盛长柏与他,远比与我要亲,可你是我亲外甥,这关系,注定打不断。”

“你必须要摆出一副与我势同水火的模样,如此,你才能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宰执。”

“不仅如此,今后,你要事事依从王安石,事事与我作对,事事听从那些文人士大夫的话。”

“只要你成为宰执,我侯府与你张家,才能互帮互助,屹立不倒。”

“今日,舅舅说的这些话,你要烂在肚子里,哪怕是你娘,你父亲,你舅妈,你将来的妻子,都不要说出去。”

“你我两族未来半数气运,就要交托在你的手上了!”

让张邦昌成为榜眼,只是卫渊对未来局势布下的棋子之一而已。

俗话说,盛极而衰。

卫渊不想,也不会让冠军侯府发生这样的事情。

所以,一些谋划,从现在,就要开始了。

张邦昌郑重作揖道:“请舅父放心,甥儿一日不登宰执之位,一日,就与舅舅或壮哥儿,势同水火,不死不休。”

说罢,张邦昌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上,刻上了他的印章,上面的内容,是他与卫渊的今日之盟。

舅甥关系固然牢固,可假戏真做的人太多,为了防止将来有何变故,或是张邦昌要让自己的舅父放心,总之,不论任何原由,那封信,他交给了卫渊保管。

等同于是将身家性命,都交给了卫渊。

他相信,自己的舅父,绝不会害自己。

然而,卫渊接下来的做法,也很让张邦昌惊讶。

只见卫渊看了那封信之后,竟是直接将信纸付之一炬,

“你我舅甥,无需如此。”

“若将来,冠军侯府遭难,我也希望,你能好好活着。”

“因为,你是我亲外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