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二百六十八章:指点盛长柏

与其说灌顶这个仪式有多么神秘、重大,倒不如说,这是未来吐蕃之主在向卫渊示好。

一旦卫渊接受灌顶,就代表着他与董毡之间,就建立了某种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还不能被他人知晓。

毕竟,朝殿之上,董毡已说要向储君灌顶,如今又给卫渊灌顶,一旦传出去,只怕谣言都能将卫渊给吞没。

“为什么是我?”

临近驿站,卫渊才问了那么一句。

董毡直言道:“你是太子少师,将来国之辅臣,皇帝年迈,太子年幼,正需人辅佐。”

“你将来必主管大周军国大事,而外交之事,一向又与军国之事扯不开,我或是吐蕃,都需要一个潜在的盟友。”

卫渊释然,“我能获得什么好处?”

董毡道:“等你需要我做什么的时候,我会全力支持你。”

卫渊冷笑道:“空口白话,谁都会说。”

董毡掀开车帘,看向外界街道两旁的繁华,喃喃道:

“卫将军,你在这汴京待了这么久,是不是已经不敢信任别人了?”

卫渊一愣,片刻后,缓过神来,微微颔首道:“不敢二字,说得很贴切。”

董毡笑了笑,“卫将军,我不在汴京,你可以信任我。”

卫渊没再回应。

待将其送到驿站,董毡左右瞧了瞧,见四下人少,才又小声说了句,

“卫将军,好好考虑,这个天下,不只是有尔虞我诈,我今日来汴京初见你,就与你一见如故,希望伱也是如此。”

卫渊好奇道:“你就这么容易信任别人?”

董毡道:“你没有害我之心,我为何不能信任你?”

卫渊思虑片刻,郑重其事道:“两日后,我邀请刺史前去我府上做客如何?”

董毡拱手道:“甚好。”

二人暂且别过。

随后,卫渊独自乘坐车辇返回侯府,一路上,他都在想一个问题。

他与董毡是第一次见面。

对方为何能够这般毫无顾忌的信任自己?

又或者说,为什么选择信任自己?

想得到什么?

卫渊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知道,这或许是一個机会。

返回侯府之后,他特意叫来了盛长柏,笑问道:“自你科举入仕,你我二人,还未好好聊聊。”

恰巧今日那位一直教张桂芬茶艺的赵小娘子在。

索性,卫渊就让她来泡茶。

盛长柏略显拘束,因为这是卫渊第一次单独叫他来侯府,心中隐隐觉着,似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不知今日舅舅想与外甥聊什么?”

卫渊开门见山道:“这几日,你可有去找你的老师?”

盛长柏摇了摇头,“半个多月前,我在老师府上学一些治世之策,老师说,最近正在改革吏治的关键时刻,让我轻易不可寻他。”

关键时刻?

卫渊好奇道:“改到什么程度了?”

盛长柏道:“据我老师说,如今天下吏员,已裁四分之一,老师最终的目的,是要裁三分之一。”

卫渊点了点头,“如今,文司各衙,均已被裁撤的差不多了,是不是该轮到武司了?”

盛长柏摇头道:“外甥倒是未听说此事。”

卫渊‘嗯’了一声,又道:“勇毅侯府那边去了么?”

盛长柏道:“我大姐她们去了,就无需外甥再去。”

卫渊轻抿了口茶,“最近可有听坊间传闻?”

盛长柏好奇道:“舅舅指的什么?”

卫渊道:“你那个大表哥,徐长庆。”

盛长柏若有所思道:“倒是听说了些,我那位表哥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气恼,可也没传闻的那般严重,说他不孝.”

卫渊笑了笑,“这不重要,你回去之后,将今日与我所言告知王尚书。”

盛长柏皱眉道:“可是我老师说了,近日若是无事,便让我不得寻他.”

卫渊道:“你将我所言,事无巨细的告知王安石,他不会怪你的。”

盛长柏不解,可也不敢违背卫渊所言。

待他离开忠勇侯府,就去了吏部尚书府那边求见王安石。

吴琼告知盛长柏,如今吏部衙门那边还未散衙,这几日,王安石总是早出晚归,今日还不知几时回来。

盛长柏担心误了卫渊的大事,索性就留在王安石家中静心等待。

卫渊是第一次主动找他说一些事情,他虽听得云里雾里,但也隐隐感到兹事体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王安石回府时已经是戌时三刻。

这时,盛长柏还未走。

听府里的下人说,他在正堂那边坐了整整半日,光是茶水就喝了好几杯。

王安石只以为他有什么要紧事,连忙去了正堂那边,见到他,询问道:“你今日来寻为师,是有事?”

盛长柏连忙起身,向王安石深深作揖道:“学生见过老师,学生今日去了我舅舅那里做客。”

“哦?”王安石端坐在椅子上,好奇道:“都说了什么?”

盛长柏将他与卫渊对话,详细的告知了王安石。

后者一听,顿时莞尔一笑,道:“明日告诉你舅舅,就说,我会向官家上劄子。”

盛长柏一愣,眼神里充满困惑,明显是有些搞不懂了,

“我舅舅有让老师您上劄子?”

王安石笑了笑,“怎么?你没懂?”

盛长柏摇了摇头,“学生确实不懂。”

王安石喝了口茶,抚须道:“也罢,既然你在这儿苦等许久,总不能让你白等,就与你说说。”

顿了顿,他开始长篇大论,

“世人皆知,吏治改革,乃是由为师操刀,甚至因此,就连科举都有所推迟。”

“去岁与今年,许多读书人都在文坛抨击为师,说为师不顾国朝养士多年之辛,乃科举取仕之罪人。”

“如今,吏治改革已初见成效,正值收尾的关键性时刻,由于裁剪各司官吏皆为文司,像是殿前司、步军司乃至兵部等,却无吏员减少之情况。”

“被为师裁剪的各文司官吏,例如原来吏部诸多文吏,无时无刻,都在骂着为师。”

“但裁剪武司吏员需要机会,倘若为师硬要裁剪,只怕会引起文武对峙,使朝中局势更为复杂,届时,恐将朝堂大乱。”

“你舅舅执掌殿前司,若是率先配合,必然能有效裁剪武司吏员,只是,你舅舅需要让我帮着那位徐指挥使合理继承侯爵。”

听到这里,盛长柏恍然大悟。

怪不得,卫渊先问了吏治改制情况。

当时盛长柏就有些困惑,如今吏部那边什么情况,卫渊这个中枢大臣会不知道?

后来,又相继说了有关‘武司’与勇毅侯府那边的情况。

就是要让盛长柏将对话原原本本的复述给王安石。

总之一句话,王安石如果上劄子给官家,说徐长庆不孝,那徐长庆就不可能袭爵,在帮着徐长志说两句话,一切事情也就都水到渠成了。

可如果王安石不说,那么想要裁剪武司吏员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了。

整个朝廷,武司也就那么几个衙门,像是步军司、马军司、殿前司等。

王安石不是非要裁剪武司不可,只是不裁剪三衙,会让天下的读书人戳脊梁骨。

卫渊与他之间,算是做了一个政治交换,他帮徐长志谋爵,卫渊让武司松口。

盛长柏是个聪明人,听王安石那么一说,此刻哪还能不清楚?

一时间,他惊出一身冷汗,喃喃道:“学生刚才还在想,我那位舅舅,绝不会只是想着邀请我喝几杯茶那么简单。”

“只是这种事,我舅舅为何不直接向老师您说?非要让学生代为转告?”

王安石笑道:“你这便宜舅舅对你不错,他让你代为转告,据为师猜测,有两个原因。”

“第一,京城之内,官家耳目众多,若是卫渊见了我,而我又刚好上劄子,官家定会猜忌文武结党,此为朝中大忌。”

“第二,你舅舅也是想借我的口,告知你一个道理,在京城为官,任何人对你说的任何话,做得任何事,你都要再三思虑。”

听到这里,盛长柏忍不住苦笑一声,

“若是老师与舅舅想要对付学生,只怕学生就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王安石大笑道:“没那么严重,为师与你舅舅都是本分为官,注重规矩,不然,你舅舅也无需让你来告诉为师了。”

卫渊让他写劄子,是因为,在官家眼里,他说话,是有份量的。

其实这差事交给御史最为合适。

但卫渊跟那帮御史不对付,合不来,担心会出岔子。

思来想去,不欠人情,还能增加彼此关系,就属王安石做这件事最为合适。

倘若卫渊自己上劄子,不免有帮亲近之嫌。

嘉佑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王安石上劄子,指责勇毅侯府长子徐长庆不孝之罪。

官家大怒,将侯府世子除名并逐出京城遣返原籍。

勇毅侯这爵位,隶属诸侯之一,随之王安石再上劄子,言诸侯不可一日无世子,如国朝不可一日无储君。

国有储君,方可社稷大定。

诸侯无世子,则家宅不宁,难以为国效力。

赵祯思虑片刻,遂钦定徐长志为勇毅侯府世子。

就此,这场嫡庶之争,通过卫渊的谋划,使徐长志全盘胜利而告终。

在徐长庆返回原籍时,徐长志并未相送。

再后来,就听说徐长庆于途中郁积之气不散,吐血重病。

嘉佑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董毡前来忠勇侯府做客。

卫渊将他请到春意阁那边,并且将所有下人、婢女都遣散在了院子外,交由萧逾明亲自把守,严禁任何人进出。

此刻。

春意阁院子里,董毡正在为卫渊做着神秘的仪式。

董毡先是用一种特殊手印,嘴中念念有词,围绕在卫渊身旁走了一圈。

随后又用着一种特殊的酥油,利用法器滴落在卫渊的额头之上。

又经过一些不可言状的繁琐过程。

整个灌顶的仪式才算是结束。

卫渊并未有太多的感受,只是觉得额头很清凉,原本有些昏沉的脑袋,突然也变得清明了不少。

这种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描绘,玄而又玄。

就像是脑海里想起一些事情,突然变得很有思路,或是一种心理原因在作祟,总之,是让卫渊感受到了些许奇妙。

董毡将卫渊搀扶起来,语重心长道:

“卫将军,不知,你可有为我想好表字?”

闻言,卫渊握着他的手腕,二人当即来到一处凉亭里。

只见亭子里的石桌上早就备好了文房四宝。

卫渊执笔写下‘天觉’二字。

“天觉?”

董毡喃喃一声,好奇道:“为何是这两字?”

卫渊正色道:“吐蕃百姓将你父亲视为佛子,而你也是下一任的佛子,在我国朝文化中,佛、神,都代表着‘天’得意志。”

“至于这个觉字,乃是觉醒,觉悟,你为我灌顶,或是你曾被你父亲灌顶,都可理解为是一种觉悟。”

天觉

董毡笑道:“字天觉,甚好,多谢卫将军赐字。”

卫渊拱手道:“多谢王世子灌顶。”

董毡并未在侯府逗留,他在这儿时间久了,若让赵祯知晓,反而不美。

待他走后,张桂芬走来询问,“好端端的,这位吐蕃世子,为何要给官人你灌顶?”

卫渊笑道:“无论是我给他取表字,还是他为我灌顶,其实都只是个仪式。”

“仪式的最终目的,是达成一种无声的联盟。”

联盟?

张桂芬很好奇,但她又觉得,自己不该继续追问下去。

嘉佑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董毡在东宫为太子灌顶。

百官亲来观看仪式。

至于皇帝与唃厮啰,则在一处大殿内长谈。

此刻,东宫。

太子规规矩矩的盘腿坐在大殿中央。

董毡正在准备着为太子灌顶所需的工具。

各司官吏站在不远处瞧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未曾见过灌顶,于是在仪式尚未开始之前,他们便就已议论纷纷起来:

“你见过灌顶吗?”

“不曾,据说灌顶之后,人可突然开智?”

“不是还说,必须是有大智慧大毅力的人,通过灌顶仪式后,才可继承智慧吗?”

“你要是说你没感觉,那就是你没智慧,没毅力。”

“嘘!慎言,这话你也敢说?不被怕诸佛菩萨怪罪?”

“怕什么?我又不信佛。”

“.”

在吐蕃说灌顶的不是,就犹如在大周说圣人的坏话。

卫渊没理会那些声音,而是站在王安石身侧,小声说道:

“王兄,那件事,多谢你了。”

王安石摇了摇头,“该我谢谢你,最起码,一些读书人见我有意裁剪武司吏员,心里都平衡了不少,也不怎么骂我了。”

卫渊笑道:“被人骂两句,身上又不少块肉,王兄还在乎这个?”

王安石无奈道:“被骂不怕,怕的是像狗皮膏药一样,天天骂,甩还甩不掉。”

卫渊若有所思,“有道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