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二百六十三章:卫兄,对你我来说,那才是最好的时代

随着卫渊声音落下,宣政殿内,仿佛万籁俱寂,落针声可闻。

站在殿中的十余名太监,此刻,都是感觉到了一丝压抑,似将要喘不过气来。

约莫过了盏茶功夫左右,赵祯眯着眼看着卫渊,咳嗽几声,沉声道:

“实话告诉朕,你如此致力于延边军改,所图到底为何?”

卫渊故作一愣,昂首与赵祯对视,拱手道:“臣一片赤胆,只为国朝永兴!”

赵祯叹道:“这些事,就不能留待将来再做?”

卫渊道:“官家,臣可以等,大周,不能等。”

赵祯摆了摆手,“退下吧。”

“官家.”卫渊还想再说些什么。

然而,赵祯已经不打算给他任何机会,

“朕累了。”

闻言,卫渊只好扫兴而归。

待他走后。

朱总管搀扶赵祯乘坐抬轿返回寝宫。

途中,朱总管好奇询问道:“陛下,这卫侯爷刚回京城,只怕还未好好歇息几日,怎么又来宫里了?”

赵祯道:“还不是为了延边军改一事。”

朱总管道:“还望陛下莫怪老奴多嘴,老奴也不该议前殿政事,只是老奴实在好奇,难道,这军改,当真就没法子改吗?”

赵祯摇了摇头,“你懂什么?朕已是日暮西山,不愿再多事了,也没这个精力了。”

朱总管眸子里突然有泪花儿在打转,

“陛下,您的病,迟早会好的,定能长命万年”

赵祯唉了声,“世上永无万年天子,朕做了四十年皇帝,最近几年.不提也罢。”

任何一个英明的帝王,在晚年时,总会做一些令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英明如汉武、李隆基,也不可幸免,更别说赵祯了。

说是四十年圣主四海皆服,可最近这几年,到底还是做了几件昏聩、上不得台面的事情。

一是组织与发动了两王案,二是为了充盈内库,竟然用了阴谋诡计,去算计小小的倭国,实属不应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情,让人难以理解。

自能下榻走路后,赵祯就一直在反思自身所为,忽然也渐渐明白,别说皇帝了,就连一些到了垂暮之年的中枢老臣们,为何会一言不发。

不是不发,而是怕出错,晚节不保。

赵祯想要一个身后名,所以,在他还是皇帝,还在人间的最后一段岁月,他不想出现任何差错。

万事,也变得愈发谨言慎行起来。

如果是年轻时候的赵祯,一旦出现像是身边内侍叛国的案件来,不可能全权交由皇城司审理。

至少也得是三司会审,比如皇城司将案情调查之后,再交由大理寺、刑部、开封府三衙审讯判决。

这样一来,卫渊等人的做局,就堪称是漏洞百出,难以善了。

好在,卫渊也清楚,此刻的赵祯,是懒得过问这些繁杂之事了。

在卫渊离开皇城,徒步走在御道中时,心情颇为错综复杂,略显沉闷困苦。

他知道,赵祯不愿理事了,不然也不会坐看党争形势愈发严峻,不然也不会让两相之间斗个死去活来。

但是延边改制,乃是大事啊!

“卫帅,上辇吧?”

沈青跟在卫渊身后,缓缓作揖道。

卫渊摇了摇头,当做回应。

待走至御道尽头,却见徐长志正站在汴河桥一头,“卫兄,何事苦恼?”

“长志?”卫渊眼前一亮,快步上前,“长志,这几日在忙什么?怎么我回京两日都不见你?”

徐长志拱手道:“卫兄,您可是大忙人,昨日进宫议事,今日巡查新军,我也得有机会见你才是。”

卫渊一把握住徐长志的手腕,“走,去广云台吃酒。”

徐长志一愣,“广云台?”

卫渊坚定点头,“广云台。”

说罢就拉着徐长志朝着广云台的方向走去。

生活在御道、汴河桥附近的百姓,有小部分都是富贵人家,另有大部分,要么家中有人在朝当差,比如捕快、刑吏等,还有一些人家底不错。

平日里,这附近的百姓,经常会看到一些权贵。

自然也有不少人见过卫渊与徐长志。

当这些人见到二人时,都是连忙低头作揖,

“拜见卫侯爷、徐将军”

“.”

对于这些问候,二人也早已习以为常,并未搭理沿途百姓。

“沈青,你暂且回营。”

“还有你们先行回府,如若夫人问起来,就说长志喊我去樊楼吃酒了。”

卫渊吩咐了两句。

徐长志微微皱眉道:“我几时要喊你去去樊楼?”

他忍不住的生出些许好奇,“卫兄竟也惧内?”

卫渊道:“我纵然是去广云台,你嫂子也不敢拿我怎样。”

徐长志道:“那又为何向下人说,是去樊楼?”

卫渊道:“不怕与不想多生事端,是两码事。”

“我自是不担心伱嫂子会寻我麻烦,倘若事后她去光云台中找魏行首怎么办?”

徐长志笑了笑,“卫兄还真是怜香惜玉。既去广云台,不叫着大牛?你不怕这厮知道了你不叫他,会心生怨怼?”

卫渊道:“大牛心属辅国公家的女儿,这是京中众所周知的事情,这段时日,他最好还是老实些。”

不然,若是让辅国公父子知道了,只怕会更不待见陈大牛。

“据说昨日回京后,陈大牛拿着从延边带来的一些土产去拜会辅国公。”

“原本秦振那厮亲去迎接,结果看到大牛带来的那些土产后,直接闭门谢客,甚至最后还动府里的侍卫将大牛赶了出去。”

徐长志边走边说道。

卫渊哼了一声,“你要不说此事也就罢了,你这一提,就连我都觉得丢人。”

“大牛带的那些土产,都是一些价格低贱的吃食,像是辣子、安石榴。”

“去拜会堂堂国公,这些物甚,能拿得出手?辅国公又爱面子,没直接翻脸,已经是给大牛面子了。”

徐长志哈哈大笑道:“是给你面子才对。”

陈大牛虽然没有爵位在身,但毕竟是武将中的后起之秀,跟着卫渊,可谓前途无量。

按理说,他与辅国公家联姻,其实是可行的。

辅国公那边最近也有松口的意思。

但陈大牛真的太会办事了,他甚至都觉得,他带着的那些土产,很有心意

来到广云台,卫渊直接要了一個包间,想要图个清静。

随后,又找来五名歌姬舞女,吹拉弹唱舞样样都有。

除了这五人外,还有魏行首与兰儿负责服侍他们二人饮酒。

像卫渊这么大手笔,两个人,一个雅间,还有七名艺伎,可谓是大手笔,一般人都消费不起。

魏行首与卫渊许久未见,二人今夜再次相见,瞬时相逢一笑,一切皆在不言中。

随后,魏行首便跪坐在卫渊身旁,为他倒了杯酒,语重心长道:

“卫侯爷,您自成婚之后,便没再来过,今夜怎会有空过来?”

卫渊笑道:“怎么?不欢迎我来?”

魏行首连忙摇头道:“卫侯爷说笑,奴家期盼您来已久,都要相思成疾了。”

这番话,只能信一半,她确实有想过卫渊。

但每一次有想起的苗头,都会被她狠狠地扼杀在摇篮里。

因为她清楚,她只是个艺伎,充其量也就比娼女要高一等,比之正儿八经待字闺中的小娘子那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就凭这身份,哪怕是赎了身,也不可能入忠勇侯府的大门。

就算是卫渊可怜她,答应她会可进侯府,但大概率也不会有名分。

毕竟,侯府的那位侯夫人,可是将门之女,全京城的女子,哪个不是又敬又畏?

“还记得我与你说的那个王安石?最近他可有来广云台?”

“或者,你有听说过什么趣事?”

卫渊好奇询问。

魏行首摇头道:“最近来的都是武勋与一些富商.至于文官老爷们.倒是不曾来我们这儿了,就连一些熟客也不见了踪迹。”

听到这里,卫渊其实倒也能理解。

如今两相之争如火如荼,士大夫们,谁还敢来广云台寻消遣?

文人墨客来这里叫做风流。

已经有功名的官吏来这里叫私德有损,在这么关键性的时刻,一旦传出私德有损,政治前途就尽毁了。

但卫渊与徐长志都是武勋,他们不仅可以正大光明的来喝花酒,甚至是夜不归宿,也没人会说什么。

总的来说,读书人束缚太多,但是地位高,武勋束缚少,但是地位低。

见卫渊沉默,魏行首也并未没话找话,只是尽心尽力的服侍好他。

一旁,徐长志突然询问道:“卫兄今日心情似有些沉闷,为何?”

卫渊叹道:“还不是为了延边军改一事。”

徐长志皱眉道:“官家未应允?”

卫渊点了点头,“官家若是应允,我也不必愁闷。”

徐长志道:“卫兄为何执意军改?晚个几年,再去做这件事,也不算迟啊。”

不算迟?

卫渊看了他一眼,露出困惑的神情,“怎么连你都这样认为?”

徐长志应声道:“不只是我,包括大牛他们,也都觉得,卫兄似乎事事都很着急。”

“韩相与文相有意军改,是要在此事上做文章,相互倾轧,卫兄何苦呢?”

卫渊正色道:“西夏成立六大军司,辽国在大同府一带驻扎三十万铁骑”

“官家一旦.新主年幼必被外贼欺辱,此刻不做应对,届时,雁门、贺兰山,一旦失守,我大周,将如粘板上的鱼肉!”

前世历史上靖康耻的惨剧,可谓人间炼狱。

他担心,这一天,会提早出现。

因为辽夏两国自有贩卖铁甲的生意之后,一切行为,太不寻常了。

似乎已将张开倾盆血口,要将大周吞入腹内了。

徐长志笑道:“卫兄言重了,辽夏即使有谋,只怕也是小打小闹。”

“纵有国战,咱又不是没打过?何惧之?”

卫渊一愣。

他自认为,与徐长志是知己。

就算旁人不理解,自己为何执意改制延边军事,徐长志总也该明白才是。

怎么,连他都觉着,自己是杞人忧天?

万一,那一天真得到来呢?

届时再去军改,只怕已经太迟,太晚了。

神州陆沉,百姓惨遭屠戮,想想就令人毛骨悚然。

“长志.”卫渊本想说一说事情的严重性。

然而,话还未说完,便被徐长志打断,

“卫兄,你我许久未曾一同饮酒,今日当不醉不归,那些烦心事,暂且不提。”

暂且不提?

卫渊沉默了。

连他都这样觉得,是不是其他人也有这样的心思?

韩、文二人注重此事,只是想将军改一事弄到政治斗争里?

所有人都觉得,敌国南下东进,乃是不可能发生之事?

所有人都认为,如今乃是盛世,不惧一切外敌?

所有人都在想,反正近几年几场国战,国朝都挺过来了,就无需去担心?

我真得在杞人忧天?

卫渊摇了摇头,不再多想。

事已至此,还能如何?

“卫兄,你我好不容易有了今日。”

“如今,我那干生子与干生女尚在襁褓当中,离不开你这个当父亲的。”

“一些事,能不折腾,就别折腾了。”

“咱们从代州一路走来,不容易。”

徐长志语重心长的开口。

卫渊好奇地看了他一眼,“是我老师让你来寻我的?”

徐长志一愣神,旋即苦笑一声,“不愧是卫兄,就知道是瞒不住你。”

“卫兄可知,自我大周建国至今,那些开国勋贵家族子弟,有多少人在延边参军?”

卫渊摇头。

徐长志道:“约莫有上千人,光是张帅一系家族子弟,也有十几人在延边当差。”

“卫兄,有些事,您一旦做了,或是做得过火,也会让张帅难做。”

“做兄弟的,自然会为你赴汤蹈火,这没二话,可是,我方才所言,皆出自肺腑,咱们从代州一路走来,不容易。”

“过几日,吐蕃佛子就要到了,待他封王之后,吐蕃会帮着咱们大周盯住西夏。”

“今后,咱们只需防范辽国即可再说,官家身体.若干年后,由卫兄统率三军,燕云十六州,未尝不可复。”

听到这里,卫渊终于知道,为何军改难如登天了。

为何就连赵祯,都担心会将事情闹大,会给晚年带来一些麻烦,会有损英名。

这英名,不是百姓给的,是那些士大夫、勋贵、望族给的。

任何人都有私心,包括卫渊。

他只是一个平凡人,想要让自己、让后世子孙,能够享有极好的生活,所以需要扩展自己的势力。

朝中勋贵不也是如此?

皇室想要牢牢控制天下,离不开勋贵、望族的支持。

至于百姓,反而是更容易去奴隶的人。

哪怕是农家子聚伙造反,背后没有财阀支持,也绝难成事。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说,将百姓看得比天下还重,但他们从不说,比百姓更重要的,是掌握着社会绝大资源的十分之二人群。

那才是支撑一个王朝能够长治久安的稳定因素之一。

当这个因素变得不稳定了,或是他们影响到皇权的时候,就是天下重新洗牌的时机。

想要将冗官、冗兵等问题彻底解决,只有重塑乾坤。

“长志,我如今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国朝的长治久安,为了你我之子孙后代。”

“若有一日,辽夏犯边,越过长城,越过山脉,使中原易主”

“纵然是你我,也是回天乏力。”

卫渊言至于此,缓缓起身,遂离开此间。

他不是岳飞,不是朱元璋,不敢确定,能不能力挽狂澜,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所以,他想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影响到后世子孙的苗头,全部掐灭在摇篮里。

徐长志凝视着他的背影,稍稍愣神,不由得喃喃道:

“卫兄,我又何尝不知?”

“但只有到了那时,对你我来说,才是最好的时代。”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