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二百三十五章:对西夏用兵

张桂芬确定有了身孕是昨日之事。

此事,到目前为止,知道的人不多。

卫渊也没向旁人透露过。

但久居深宫的赵祯知道,只能用一个理由解释,家里有对方安插的探子或是皇城司盯自个儿盯得比较紧。

赵祯向皇城司都指挥使燕达说过,不用对卫渊监视,但那是以前,不是现在。

皇帝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

“荆妻怀有身孕一事竟是惊动官家,臣惶恐。”

卫渊连忙作揖。

他今日是想向赵祯说‘甲胄’一事。

这事要是不解决,唯恐后患无穷。

但是皇帝执意扯什么‘家事’,什么意思?

只听赵祯笑道:“张家丫头也算是朕看着长大的,你又是朕的好臣子,你的家里,朕自然要关注。”

“自欧阳永叔离开京城之后,外面的人,都怎么说朕?”

卫渊心中一紧,“民间怎么议论,臣不知,但是臣这几日倒是听不少大臣们说,欧阳相公身为中枢大臣,然而却私德有损,确实该暂离京城。”

赵祯好奇道:“你也认为欧阳永叔私德有损?”

卫渊拱手道:“臣也只是听旁人谈及,至于究竟如何,臣不敢妄言。”

赵祯半坐在床榻上,招了招手,示意卫渊坐近些,随后,他笑道:

“朕有时在想,你年少成名,坐拥权势,是什么,非要让你活得这般小心翼翼?是朕吗?”

听到这里,卫渊哪里还敢坐?

他深深作揖道:“官家多虑,臣并无小心翼翼,臣只是想做该做的事情,想说该说的话。”

“至于私下议论朝中大臣是否私德有损.臣认为,这不是臣应要所为之事。”

对于这个回答,赵祯很是满意,

“提起永叔,朕也知道,朕欠他一个说法。”

“朕原以为,满朝文武听说朕因所谓私德一事,就将一位大相公贬出京城,是要受些微词。”

“可没想到,尽是议论永叔私德有损之事,竟无一人替他言说一二。”

“朕就那么让你们害怕?”

卫渊道:“与其说是害怕官家,倒不如说是敬畏官家。”

闻言,赵祯大笑两声,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卫渊刚想请御医,就见赵祯摆了摆手,道:

“这一日,总要咳嗽個几次。”

“朕听说,永叔的儿媳自缢多次未遂?”

卫渊叹道:“女子视清名为己命,欧阳相公的长子早逝,儿媳未改嫁,本就有些风言风语。”

“如今文相公将这事捅到朝廷上来,欧阳相公的儿媳岂堪受辱?”

赵祯若有所思道:“等过段时日,朕在永叔的家乡,为他儿媳建个贞节牌坊。”

这些事情与卫渊并无多大关联,顿了顿,他问道:

“臣初步猜测,西夏将这等军国要器都卖给了辽国,要么是想与辽国近期犯我大周,要么,就是西夏真的遇到难题了。”

自发现西夏向辽国贩卖甲胄的那一刻,卫渊就已经打算,要在这件事情上做做文章了。

赵祯摇头一笑,“朕就知道,不将此事说个透彻,你是不会善罢甘休。”

“代州一战之前,西夏闹灾,朕让各司官吏暗访西夏,探究灾情缘由。”

“几日前,钦天监传来的消息,西夏天寒更甚以往,若非辽国接济,西夏子民,今年难以过冬。”

“此前,西夏使节欲借朕重病期间,讨要过冬粮草,若非韩章与你这个亲自镇守禁中的大将军,只怕真要如他们所愿了。”

卫渊镇守禁中的直观结果,就是给辽夏两国一个讯息,大周不怕开战。

但真的不怕吗?

只有卫渊与几个中枢大臣们知道。

这仗,是真没法打。

经赵祯那么一说,前因后果,卫渊都是明白了。

西夏的确又受灾了,但是朝廷不愿给他们钱粮过冬。

李元昊又深知,自从西夏宣布建国之后,他与赵祯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绝无修好的可能。

毕竟,西夏建国这事,肯定是要减损赵祯的文治武功。

一旦让大周得到大量的铁鹞子甲胄,西夏在大周面前,就很难保存优势了。

届时,以赵祯对西夏的痛恨,不兴兵讨之,那才是邪乎。

因此,西夏就算卖给辽国铁鹞子盔甲,也不可能卖给大周。

“西夏不好过,我们大周又能好到哪里去?”

“卫卿难道没有察觉,就连这汴京都比往年要冷些了?”

“钦天监根据前朝司天台记载的风云气色之异做过推算,天寒地冻,应始于前朝纷乱之际,至今日更为明显。”

“不瞒伱说,朕接见夏使,听说西夏受灾时,朕实在过于高兴,这才落此疾患。”

听赵祯说到这里,卫渊忽然意识到,今年比去年,确实冷了一些。

始于前朝纷乱之际?

至今日.

怎么感觉与明朝末年著名的小冰河时期有点儿类似啊!

小冰河时期,是农家子的亡命期,也是造反的黄金期。

吃都吃不饱了,左右都是一个死,干嘛不去造反?

想到造反二字,卫渊倒是记起‘知否’中扬州一带有反叛军作祟。

连扬州那种地方都能出现反叛了,其余各州县只怕情况更为糟糕。

如今,摆在大周眼前的难题也很简单,首先是政治上存在的三冗问题,其次是各种天灾人祸,再然后是外敌环伺。

值此关头,正是身为武将来说,最好的时代。

而这个时代正建立在无数百姓的生死之间。

“眼下辽夏之盟已无可瓦解,官家想要如何针对辽夏两国?”

身为殿前司都指挥使,不只是要戍卫禁中,练兵治兵,对于敌国的情况,更是要了若指掌。

毕竟,他乃大周武将之最。

针对?

赵祯想了想这个问题,摇头道:“暂且不予理会。”

不理会?

卫渊沉声道:“两国互通有无,他们想要钱粮,迟早会向我大周下手。”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莫过于钱粮之事,而大周内部存在的政治斗争,同样也是绕不开钱粮二字。

比如文彦博挤走欧阳永叔,并不只是因为‘权势’,而是因为户部掌管天下钱粮。

可以说,没有一起政治斗争纯属是因为私人恩怨,私人恩怨也不会上升到政治斗争的程度,一切的背后,都与利益钱粮有关。

卫渊不是文臣,不用去在乎所谓的党争,但他是武将,是殿前司都指挥使,他必须要提防敌国有觊觎本国钱粮的野心与企图,这是他的职责。

“卫卿所言,朕不是不知,可眼下,朕只想让吏部尽快削减各司官吏,尽可能将冗官之事解决,或者说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

赵祯不愿将这些难事留给自己的孩子。

“官家的意思是,就放任两国之事不管了?”

古来帝王都希望先平内患再绝外忧,事实是外忧不止内患不绝。

“卫卿的意思是要伐夏?”

赵祯微微皱起眉头。

卫渊道:“至于对夏打两场胜仗,迫使西夏因国内积重放弃与辽国的合盟。”

“若非伐辽,辽国只会作壁上观,想要坐收渔翁之利。”

“铁鹞甲胄一事,非同小可,还望陛下明察。”

赵祯微微摇头,“打赢了还好,可若输了,那代价,你承受得起吗?”

卫渊道:“只要辽国不插手,以西夏如今的情势,臣实在想不出,我大周有输的可能。”

行军作战,拼的并非个人之勇,而是整体国家的实力。

西夏缺粮,这就是他们最为致命的地方。

一旦投入极大精力到战争中,即使是拖,卫渊也有把握将西夏拖垮。

如此大好时机,一旦错过,可真就不多见了。

士大夫们如果需要一个出征的理由,那么这个理由,就是辽夏之盟。

以往与夏国作战时,辽国从不插手,只因辽国实力强横,不惧大周将西夏收拾以后,转而会北上。

可西夏李元昊自知,倘若燕云十六州真被大周收复了,夏国必然会迎来灭顶之灾。

“真若讨夏,谁为主帅?最熟悉西夏形势的顾偃开已薨去,你老师已年迈,你又即将为人父。”

“朕若让你为帅,实在是于心不忍。”

说到这里,赵祯又咳嗽了几声。

卫渊紧皱眉头,故作沉思,思虑半晌,开口道:“种世衡之子,延州刺史种谔,此人戍边多年,常与西夏交战,或可为帅。”

当年西夏建国,李元昊为了让大周承认西夏的地位,遂举兵伐周,导致三川口之战大败。

此事一直被顾偃开引以为恨。

此后,赵祯命范仲淹戍卫边疆,由此在边将中挖掘出来不少可堪大用的人才,比如狄青、种世衡。

范仲淹离开延州之后,种世衡根据他的建议,继续改革边军,最终建立起一支规模约有三万左右的种家军。

这支种家军的禁军名称为‘康定军’。

大周冗兵问题,还有一项难题,那就是各州府军队番号多如牛毛,难以统一管理,无法同时发号施令。

除非是在集结军队出征期间,一边行军,一边整合军队,但是只要战争结束,各军仍返回各自驻地。

‘康定军’被世人称作种家军,主要是这支军队的驻地,就在延州,归种世衡之子种谔管。

卫渊亲自统辖的荡虏军,如今也被一些人渐渐称作‘卫家军’。

对此,赵祯并不觉得有什么,毕竟,不管种家军还是卫家军,亦或者以前的杨家军,他们所能指挥得动的军队,也就那几万人,掀不起什么风浪。

当然,这只是他以为。

如今,卫渊的势力涉及东南、与辽国接壤的代州还有汴京城内的荡虏军,如今,他想趁着这个机会,将手插进延州。

他之所以这样做,还是为了‘安身立命’四字。

如果张桂芬没有怀孕,卫渊顶多就是提出西夏与辽国之间的问题,绝不会主动提出要打几场战役之类的话。

“种谔?种世衡若没逝去,朕让他挂帅倒也放心。”

“只是这种谔固守有余,进取不足。”

赵祯摇了摇头,算是否决了卫渊的举荐。

然而,这正中卫渊下怀,

“种谔是担心误了父辈留下的基业,所以往年对于西夏的滋扰,只是一昧采取防守。”

“但臣还是相信他能够打几场漂亮仗,若官家实在不放心,臣倒是有一人选,可领渭州军,知渭州,与延州同时进军西夏。”

渭州距离边城较远,位置不如延州靠前,但是由马军司遥指的广锐军、蕃落军三万人在那驻扎。

如今马军司是徐长志说了算,也就等同于他卫渊说了算。

杨怀仁要是去了渭州,借助马军司的权势,可迅速培植班底,将渭州收入囊中。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卫渊坚信,杨怀仁此去渭州,定能做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杨怀仁?就是如今荡虏军副都指挥使,杨家后人?”

赵祯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卫渊,笑道:“卫卿举荐人才,还真是不避嫌啊。”

卫渊拱手道:“臣对种谔知之甚少,但对杨怀仁颇为熟悉,二人若是联手,倒是能让西夏长个记性。”

赵祯道:“如若开战,你可想过,要打出怎样一个结果?”

卫渊直言道:“让西夏主动遣使,只要能将西夏打到谈判桌上,一切就都好说了。”

赵祯眯着眼问道:“你举荐杨怀仁可有私心?”

卫渊思虑片刻,深深作揖道:“请官家治罪,臣的确有私心。”

赵祯一愣,“说说看。”

卫渊点了点头,道:“当年杨文广因犯事被官家革除爵位,臣与杨怀仁以袍泽兄弟相称,臣常听杨怀仁说,此生唯求报国,以图复爵,臣想给他一个机会。”

“此番与西夏作战,即使取得接连大捷,也不足以使其复爵,但好歹也能让其恢复杨家将的一些声望。”

“臣相信杨将军的能力,但臣也的确出自私心举荐,请官家治罪。”

听到这个,赵祯毫不在意,笑呵呵说道:

“朕知你向来忠义,要不然,当初也不会犯忌讳,领亲卫跑到人家通判家中耀武扬威了。”

“卫卿,忠义是好事,但你荐人不避嫌,不妥,今后要改。”

卫渊点了点头,作揖道:“谢官家提点。”

“但不管怎么说,这杨怀仁乃名将之后,擅武艺,精练兵,此去渭州,必能有一番作为。”

“正好,也为官家您出出气。”

倘若赵祯不提自个儿是因西夏受灾过于高兴激动而突染疾,卫渊也不会这么快就将此事说出来。

最起码也要酝酿酝酿,否则容易被猜忌。

身处皇帝那个位置,别管是怎样的皇帝,疑心永远要比一般人要多。

当年富彦国都被赵祯猜忌有造反嫌疑,更遑论是身为武将的卫渊了。

但身为天子近臣,以为天子出气为由,就能使赵祯放下戒备,再说,他也点明了自己藏有私心,就是希望,要给赵祯营造一种耿直的形象。

实际上,卫渊在他面前,也一直在装着这种做派。

“向西夏用兵,朕可以答应你,但至于要用谁,朕还需思虑。”

向西夏用兵,赵祯所欲也。

卫渊当然清楚,方才所言一切,都是铺垫,目的是打消赵祯的部分疑虑,但真想让杨怀仁去渭州,还需一个助力。

这个助力,就是文彦博。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