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一百八十五章:海运试点——福州

两浙路转运司衙门里。

杭州刺史梅挚缓缓开口道:

“我等诸位,与倭寇并无瓜葛,至于手底下人有没有,我等亦不知。”

“这些年,为了朝廷每年所定税收,我等可谓绞尽脑汁,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如今好不容易等来海运这个时机,需仰仗各州府境内世家商贾多多参与。”

“我们不曾与倭寇有勾结,他们呢?即使没有,可生杀大权,毕竟掌握在卫帅手中。”

“若是闹到人心惶惶,使各州府错失此次良机,届时,百姓难,世家商贾难,我等为一方官吏,更难。”

这是让两浙境内刺史最为担忧的一个地方。

钱财之物,不能都钻进卫渊的口袋里。

可若各地世家商贾不那么做,谁能保证可以参与海运生意?

即使能够参与,卫渊以铲除倭寇之名,也势必闹到人心惶惶的程度。

届时,又有多少人敢参与?

一些穷困的州府,甚至要联合起来,才能与海外诸国签订一笔大单。

如果卫渊来搅局,各地经略兴盛之事,岂不成了白日做梦?

张夏叹道:“卫帅途径杭州之时,本官曾前去拜见,然而,卫帅以行军为由拒绝。”

“那范纯仁虽为东南经略使,可说到底,不过是傀儡罢了。”

“我两浙经略兴盛一事,左右,是绕不开那位卫帅的。”

“他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等还能有得吃食,若是本着涤荡寰宇的心思.只怕两浙境内,会死很多人.”

这就如吴王所言,看卫渊这个执杆人,愿不愿意走个神了。

听张夏说到这里,两浙各地刺史心中也已了然。

就连他们的顶头上司,如今都要求自保,难见卫渊一面,更遑论是他们?

卫渊手中有兵,又可节制东南三府所有兵力,别说张夏这种封疆大吏,哪怕是苏州的吴王,又能如何?

还不是要上赶着来舔?

张夏又道:“明日本官就启程前往明州海防营求见卫帅。”

“若是卫帅不见,本官就一直跟着他。”

“若不与其谈一谈,海运之事怕是难以有個好结果。”

自从朝廷宣布开启海运的那一刻。

山东、两浙、福建、两淮的世家商贾们,就开始囤积大量的货物。

如果这些货物不能及时出手,各地都会出现大问题。

而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如今正一门心思扑在朝廷的海防大业之上。

文官与武将的思考立场终归到底还是不同。

即使像是张夏这种封疆大吏,目光也是看在了两浙整体的经略发展上。

而卫渊是在为东南后世计,不能为了一时利益,让各地财税上升,一批官员升阶,就苦了后世百姓。

倘若海运一启,卫渊再想改变沿海一带的海防大业,就难上加难了。

他的功绩,可不在使各地税收提升上,这是范纯仁这位东南经略使的责任。

两浙官吏的情况,与福建路、江南路、广南东路部分地区情况相似。

都想着尽快去拜见那位东南安抚招讨使。

将一些事情迅速敲定。

所谓东南安抚招讨使,到底哪里才算是东南?朝廷也没个定义。

但赵祯的旨意中明确有说,让卫渊平倭。

也就是说,只要沿海一带区域,有涉及到倭寇的地方,都归卫渊来管。

而能通海运的地方,范纯仁也能插上手。

这二人的权力不可谓不大。

因此,才有许多京官说卫渊是‘东南柱石’,一点儿也不为过。

他在,东南因海运一事,就乱不了。

他若不在,各地因海运之事,迟早会出现紊乱的情况。

翌日。

卫渊继续南下,前往台州、温州等地,巡视了各地海防。

期间,台州、温州等诸多地方官,前来拜见卫渊。

扬言,如果卫渊不见,他们就不走了。

卫渊深知,一旦打破见前来官吏的先例,他这一路,将无法平静,索性就由他们去了。

两日后,卫渊快马抵达温州,召见当地皇城司指挥使‘耿田’。

“自您将海州倭寇铲除之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基本就已闻风四散,有部分藏于茫茫大海之上,另有一部分,隐于深山当中。”

“永嘉郡情况亦是如此,不过,卑职散出去的人里,倒是查到了不少倭寇隐藏的据点,初步估计,这批倭寇约有两三百人。”

温州这时称‘永嘉郡’。

知否里,明兰后来有了诰命,就是‘永嘉郡夫人’。

听到耿田的汇报,卫渊吩咐谢武,

“由你暂时接管永嘉郡海防事务,将此地余下毒瘤,一一拔除。”

“暂且留首脑性命,逼他们供出与其有染者。”

“你要多少兵力?”

站在一旁的谢武沉声应道:“回卫帅,一千人足够。”

卫渊道:“给你两千人,配合永嘉郡城防与海防兵力,差不多能有四千,足够了。”

不是说一千不行,能打富裕仗,没必要往穷了使。

随后,卫渊与杨怀仁继续巡视永嘉郡海防。

今日天色阴沉,海风吹拂,略显凉爽。

卫渊与杨怀仁行走在海边,周围都是满甲营的将士在布防。

杨怀仁道:“留在本地的倭寇残留势力好解决,只是藏在茫茫大海之上的倭寇也不知,户部与军器监制造的船只何时能到两浙”

卫渊道:“约莫也就这一两日,即使船只到了,本帅也不会让将士去海上寻敌。”

杨怀仁皱眉道:“那要船只有何用?”

卫渊道:“让户部与工部造船,是为了今后可以更为顺利的成建水军。”

“荡虏军的将士,十有五六都不通水性,即使通,去到大海之上,未免有所心悸。”

“届时,荡虏军的优势荡然无存本帅不希望东南之行,会让新军将士损兵折将。”

杨怀仁恍然大悟,“正因如此,卫帅才要积极改造各地海防?”

卫渊道:“是也不是,倭寇是杀不尽的,我们能杀一批,不见得能一直杀下去,迟早是要回京城的。”

“待我们走后,如若倭寇卷土重来该如何是好?不设海防,每每有倭寇滋生,朝廷便要派遣大军围剿。”

“一来二去,迟早是要将朝廷拖垮。”

杨怀仁问道:“卫帅想要如何做?”

卫渊道:“永嘉郡乃是重镇,可是你看这一带海防,所设暗堡大都已经摇摇欲坠,瞭望台、烽火台形同虚设。”

“倭寇自此处上岸,犹入无人之境其余地域情况大抵相同。”

“所谓巩固海防,无非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三策而已。”

“建立水军,已然迫在眉睫。”

又过两日。

卫渊抵达福州。

福州,又称榕城。

这个时代的福州,已然进入了到了一种经济、文化都较为繁荣的时代。

更是科举重地,儒教重镇。

福建路多氏族,多半进士,都出自福州氏族。

卫渊抵达福州的消息不胫而走。

福州有著名的七大氏族,以林、吴、蔡、刘四大家族为首。

当日,各大氏族宗老、福州刺史、福建路转运司都指挥使‘蔡襄’与福建路文武官吏,齐齐来到福州海防营外拜见卫渊。

不得不说,福州的海防,是卫渊迄今为止,看到最为完善的海防了。

这得利于福州各大氏族齐心抗倭的好处。

这些氏族深谙儒家教诲,不像各地商贾那般见风使舵,对他们来说,只信奉一条,绝不与倭寇苟且。

福州境内的著名商贾,都来自于各大氏族。

因此,福州反倒是受倭寇侵染最轻的重镇。

由于福州海防颇为完备,所以卫渊破例,亲自接见了福州境内各大氏族宗老还有福建路转运使蔡襄,并且询问他们战倭寇的一些心德。

几人陆续回应道:

“听闻卫帅在海州说,杀倭寇可赏银钱,老朽与几位氏族宗老,早已做此事,军民上下一心,倭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福州海防诸事,多亏仰仗各大氏族,福州境内不少百姓,都是靠海而生,因此,福州在处理倭寇的问题上,便就极为认真。”

“福州海防官兵,大多出自各大氏族,都是不惧倭寇的好汉,敢于流血拼杀,死后其亲人可获得一大笔抚恤。”

“只要抱有誓与倭寇不共戴天之决心,区区倭寇,自然也就不能影响福州分毫。”

“.”

听他们说到这么多,卫渊也忍不住感慨称赞道:

“若是东南沿海各州府如福州这般,则倭寇难兴。”

事后,他们又说出此行目的,

“福州无倭寇,即使有,也是一些小虾米,如今朝廷已开海运,卫帅是否要将福州率先正式开启海运?”

“卫帅,我福州百姓已准备妥当,只需卫帅派遣一支军队,即可使我福州海运无忧矣。”

“卫帅,我等齐心协力,在您与荡虏军未来之前,监造了六十艘战船,其中最大的楼船有百尺之高,贵军乘此战船,必让海上贼子闻风丧胆。”

“除了我们建造的战船之外,福州尚存完好战船百余艘,随时可供卫帅检阅。”

“.”

听到这里,卫渊好奇地看向蔡襄。

后者解释道:“福州乃福建路重镇,此前,下官就督促福建军民同心,共造战船,用来抵抗倭寇。”

卫渊再次称赞道:“福州可为沿海各州府表率也。”

蔡襄笑着拱手道:“得卫帅赞扬,乃我福州百姓之幸也。”

卫渊道:“如若福州情况真如诸位所言,那第一批与海外诸国的交易,当从福州始。”

蔡襄面色大喜,“如此,我等拜谢卫帅。”

经此一事,可以预料到,不远的将来,福州的经略之事,将会超越苏杭!

关于首批海运的试点,也不能怪卫渊必须要谨慎为之。

身为东南封疆大吏,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的,将会是整个东南的百姓。

“范纯仁范大人可曾来到过福州?”

卫渊询问。

蔡襄应声道:“七日前来过,范大人也说,福州可率先开启海运。”

言语间,他有留意卫渊的脸色,见对方淡定如常,才继续说道:

“下官认为,福州能否开启海运,主要还是看卫帅您的意思。”

“福州境内氏族商贾,都会感恩卫帅。”

如何感恩,当然不能摆在明面上来讲。

卫渊笑了笑,道:“好说。”

“只不过,若是开启海运,只由福州氏族派遣商船队伍出海,略有不妥。”

“对于其它地域的过关税,能免则免,能少则少。”

所谓过关税,是指其余地方的商贾,来到福州做生意,借由福州地域码头出海,都要先缴一批税收。

倘若利润较少,经由福州官府审查,这批税收会全退,或是退一部分给其余地方的一些商贾。

反之,利润很高,则不予退之。

蔡襄想了想,直言道:“请卫帅放心,卫帅重点关照的一些商队,下官可以保证,如待福州商队一般无二。”

听到这里,卫渊看这蔡襄愈发顺眼,

“既如此,这事就暂且定下。”

“待我处理完一些事情,与范大人见面说一说,就让福州率先开启海运。”

“想必陛下那边,也在等着这样的好消息。”

最后一句话,是在告诉蔡襄。

一旦福州真的妥当,他会亲自禀明皇帝,称赞蔡襄治理福建路的功绩。

届时,蔡襄便也就不用在这福建路为官了,摇身一变,成为京中大吏也是迟早的事情。

蔡襄欣喜若狂道:“谢卫帅栽培,请卫帅放心,下官必以卫帅马首是瞻,完备福建路抗倭、海防事宜。”

言外之意是,您在东南的这段时间,我只听您的。

至于范纯仁.就让他做个东南的‘祥瑞’(吉祥物)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