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一百七十五章:出征,东南柱石

卫渊神情一怔。

要是放在以前,他是不信什么鬼神之说的。

然而,发生‘穿越’这种事情后,他的唯物精神有所动摇。

如今,又听到这么一个故事,自是心中骇然。

卫渊问道:“燕兄信这所谓的鬼神之说吗?”

燕达摇头道:“不信,我不信,但是陛下他信。”

卫渊道:“你并未将此事汇报给陛下?”

燕达道:“我若说了,只怕那禹州团练使就会卷入两王案当中了。”

卫渊笑道:“自此以后,那赵团练使一家老小的命脉,算是被你握住了。”

燕达道:“应该说是被咱们兄弟给攥住了,禹州距离京城较近,或许,今后能够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卫渊不解,“平白无辜送我这么大一个人情,为什么?”

燕达道:“这人情,不早就送了么?”

“如今你我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你将来是辅臣,我是武将,与那王尚书走不到一块去。”

“只有咱哥俩,能够相依为命。”

卫渊沉默,这是最好的回应。

燕达缓缓起身,“今夜宫里热闹,卫兄请自便。”

说罢就已离去。

卫渊又待了会儿,直到皇帝回去休息之后,他才离开宫中。

今夜这场年宴过后,朝廷放得年假便也就结束了。

朝臣开始陆陆续续上衙。

卫渊给将士们休沐的时间较长,年前年后加起来,大概有七八日左右。

直到初五这天,新军才开始正常操练。

如今满甲营的装备即将到位,还剩下十余万两银子左右。

卫渊又拿出三万两白银买了酒肉,请新军将士热闹一番。

又过两日,一切才算是步入正轨。

卫渊也高调宣布,新旧老卒的全军大比武正式开始。

为期七日,比试内容有各军种比试、单人比武、新老兵团对垒、越野求生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属各军种与新老兵团对阵这两项。

说白了,就是红蓝两军对战。

从各方面、多维度,在八万新军当中,挑选出来三百名勇士,担任满甲营将士。

满甲营的将士,无论军饷还是待遇,都要远远优越于普通士卒。

练兵,方法固然很重要。

但是,砸钱也很重要。

精通练兵之法,训练出来的将士,可能是精锐。

但如果又精通练兵法,又舍得砸钱,那么训练出来的将士就是‘死士’了。

关于全军大比武的环节,卫渊全权交给杨怀仁、陈大牛等人。

这杨怀仁虽然是被卫渊一手提拔上来的,对他也颇为忠诚。

但是,他仍对杨怀仁抱有防备之心,认为,如果陈大牛等人是自己的嫡系,那么,像是杨怀仁这样的,就是伪嫡系。

若是今后在经历什么生死之战,或许,卫渊的心态会有所改变。

这几日,朝廷虽然逐渐恢复年前模样。

但仍是有不少人,对年宴中发生的事情议论纷纷。

其中尤属卫渊斩杀倭国武士一事。

如今,大街小巷,茶馆酒肆,或是名门勋贵们相聚时,都会将这件事,当做谈资:

“那日大庆殿,听说卫将军只用拳头,就将那武士给杀了.脑袋都崩裂了”

“嘶!这也太吓人了吧!”

“咱们这些女儿家,说什么不好,还是别说此事了,怪渗人的。”

“咱们这些平头百姓,是无缘见到卫将军出手了,听说,那夜在宫里,卫将军一拳就让那倭国武士脑袋开了瓢。”

“这么狠啊?卫将军真无敌!”

“我见过卫将军出手,当街杀辽使那一次,只一刀,就结果了那厮,速度快到所有人都反应不过来!”

“卫将军有霍去病之勇,卫青之智啊!”

“.”

总而言之,卫渊又一次扬名汴京城乃至整座天下。

与之一同出名的,还有被他所杀的那个倭国武士。

毕竟,很少有倭国的个别人,能够载入汉家的史料里。

但那倭国武士可以。

事后,倭国主使平忠盛又来找卫渊,说是要道歉。

卫渊仍是不见。

平忠盛自觉受辱,索性便打消了与其相识的念头。

后来富昌伯父子向卫渊呈了拜帖,都被卫渊以训练新军为由回绝。

七日后,新军大比武结束。

优胜者三百人已经选出。

他们都是各個军种里的佼佼者。

而三百人里,能让卫渊高看一等的,却仅有三人。

此三人分别是‘柴功、寇壮与江稷’。

值得一提的是,柴功乃是大周皇族柴氏后裔。

当然,现在被称作‘崇义公’,地位与孔家‘衍圣公’和天师府张家差不多。

柴功只是柴家旁支,柴功的曾祖父,曾经是小妾所生的庶子。

若是大周太祖没有黄袍加身,如今,大周管事的,应该是柴家。

而柴功的地位,也能好上一些,比赵宗全差一些。

可也不至于在军中当个大头兵。

寇壮的祖上就是禁军,世袭到他这一代,自幼习武,体质不错。

江稷读过书,可惜没考上秀才,后来遇到变数,无奈只得从军。

这三人都被卫渊提拔成为‘都头’。

事后,卫渊进宫面圣,将组成重甲铁骑的三百人名单,丝毫不差的交给赵祯,说道:

“这些都是新军里百里挑一的好手,由他们担任重甲铁骑再合适不过。”

赵祯并未看名单,笑道:“这些事情,卫卿一人做主就是,何需还要进宫一趟,特意禀报给朕?”

卫渊道:“此前朝中都说,新军是臣的私军,唯独臣心里明白,新军是陛下的新军,臣是陛下的将军。”

“新军无论大小事宜,理应禀明陛下。”

赵祯大为欣慰,“今后这种事,卫卿一人做主就好,无需事事禀报给朕,朕,信你。”

离开宫里,卫渊就开始着手准备领兵去往南方的事宜了。

伯府里。

卫渊将徐长志请来,说道:

“待我凯旋,在京举办一场阅兵,这件事,我已向陛下说了。”

“到时,会邀请辽、夏两国的一些军政大臣,借此机会,使新军扬名。”

阅兵?

徐长志不解道:“新军如今是杀器,今后若与辽、夏二国作战,可用新军攻其不备。”

“若是开展这个所谓的阅兵,只怕会让二国有所忌惮,提前防备。”

卫渊道:“我现在可是辽夏两国的风云人物,陛下让我组建新军,又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们不可能不清楚。”

“与其如此,倒不如将这个使两国‘忌惮’的新军彻底摆在台面上来。”

徐长志释然,“如此甚好。”

卫渊又道:“待东南战事快要结束后,我就上劄子,组建水军,常驻东南。”

徐长志道:“你我要长留在京城,水军一旦建成,该派谁统治?”

卫渊摇了摇头,“我还没有想好,再观察观察吧。”

徐长志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今后,世人谈及卫兄,少不了要加一句,卫兄乃东南柱石了。”

卫渊轻笑一声,“你可别挖苦我,这还不知东南一带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陛下又能给我哪些权力。”

“若是处处受制于东南一带得封疆大吏,只怕,这差事,难做”

——

半个多月之后。

户部、兵部开始筹集新军前往东南所需粮饷。

至少能保证,三月中旬之前,将新军半年所需粮草征集上来。

这对现在的户部来说,算不得压力。

二月二这日,朝廷昭告天下,正式开通海运。

吏部那边,亲自挑选出来十余名心怀热血报国之心的嘉佑二年进士前往东南一带的市舶司。

这时,盛家大房之主,也就是盛紘的堂兄,特意跑来一趟京城,专门问了盛紘有关海运一事。

盛紘一心扑在仕途,对海运知之甚少,百般无奈之下,只得求助卫渊。

盛紘带着盛维,准备了诸多豪礼,去拜访卫渊,希望从他这里,可以得知有关海运之事。

卫渊给他们的答复也很简单,

“不参与名门望族之间的利益纠纷,弄一条不大不小的船队,还是能够赚些钱财的。”

以盛家的底蕴来说,谋大,只能是自寻死路。

汴京城里的那些勋贵、望族,会将他们吃到连渣都不剩。

三月初旬。

张桂芬与明兰来到伯府,亲自为卫渊准备了一些去往东南时路上所需的生活用品。

卫渊哭笑不得,“领兵出征,哪需这些身外之物?”

明兰不肯,道:“舅舅此去南方,不知多久才能回来,外面的东西,哪有京城里的好?”

说罢,还朝着张桂芬看了一眼。

张桂芬低头不语,难掩伤悲。

明兰道:“舅妈,您不是给舅舅做了身衣裳吗?”

张桂芬方才想起,连忙从带来的物甚里拿出一件贴身衣物,道:

“甲胄笨重,穿戴久了,难免不舒服。”

“这是用上等丝绸做得贴身衣裳,卫大哥穿上以后,再着盔甲,或许能好受一些。”

卫渊摸着那衣裳手感,的确很丝滑。

不经意间碰到张桂芬的手指,嗯,更为丝滑。

“桂芬妹妹有心了。”

卫渊接过那贴身衣物,笑了笑。

这衣裳,应该是张桂芬年后才开始缝制,一两个月的时间,倒是有些难为她了。

不过,从这衣裳的完整度来看,张桂芬的针线活的确精进不少。

待卫渊话音刚落。

张桂芬面对他,似是不觉羞涩或是胆怯,竟是直勾勾的看着他。

让卫渊都感到些许不自在。

良久,明兰悄悄离开此间。

张桂芬眼睛泪汪汪的,说道:

“卫哥哥你去东南之后,要记得想我。”

卫渊郑重地点了点头。

——

三月初九,朝会,诸事大吉。

皇帝赵祯创造了一个新官职,昭告天下,封卫渊为‘东南安抚招讨使’。

责令其主管东南一带军国大事,范文正公之子范纯仁随军出征,为东南经略使,主管东南财政大权。

之所以说是新官职,是因为往常安抚招讨使前面,还要加‘经略’两个字。

意思是主管一地军政大权。

但现在,卫渊只负责军,不负责该地政治。

赵祯让范纯仁前去的意思,也已经很明了。

东南三路,不能全由卫渊一个人说了算。

那可是大周的小半壁江山啊!

不管怎么说,卫渊现在也算是封疆大吏了,手握权柄之重,罕有人及。

之后,赵祯与百官敲定出征日期,为三月十五。

由于只是打倭寇或是沿途山匪等,规模较小,赵祯便不祭天告地,只是让百官在卫渊出征那日相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