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一百七十章:将相和,安天下,见太子赵曦

大朝议结束之后,赵祯将卫渊与王安石单独留下。

二人跟随朱总管前往宣政殿。

这时,尚膳局那边所做吃食,也经由宫女端了过来。

卫渊与王安石刚想向赵祯作揖,却见赵祯摆手道:

“俗礼就免了,坐下来陪朕吃点儿。”

二人相继拱手落座。

用膳间,卫渊略显拘束,倒是王安石显得颇为随意。

他的性子就是如此,洒脱,放荡不羁,从不拘泥于小节。

满朝士大夫的榜样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那帮儒家学者。

而王安石更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不爱洗澡,时常蓬头垢面。

用膳间,赵祯看向王安石,开口道:

“大考之事,已如你所愿,至于裁剪各司官吏一事,要谨慎为之。”

王安石点头道:“请官家放心,臣一定会被陛下一个满意的结果。”

赵祯莞尔一笑,“朕相信你有办事的能力,但一切不可操之过急。”

顿了顿,他又看向卫渊,“朕听说,前不久,你与荣妃见了一面,都聊了些什么?”

卫渊连忙如实道:“回官家,荣妃娘娘说,有桩与倭国的军器生意,有陛下授意,想让臣参与。”

赵祯好奇道:“说说你的想法。”

卫渊继续道:“臣认为,此事绝不可行。”

“虽然那批军器已经被我军所淘汰,不再使用,可若给了倭国,难免会让他们研究我大周的铁器锻造之术。”

“前朝时的陌刀已经于我朝失传,可是臣听说,倭人有擅使陌刀者。”

“今日他们因军器、民生等各方面差距,不得已奉我朝为上邦,可若他日,倭国拥有了远超我大周的军器,恐殃及后世子孙。”

闻言,赵祯先是‘嗯’了一声,而后笑道:“朕没有看错你。”

随即,他摆出一副极其肃穆的神情,

“朕希望,你领兵前往南方时,可以将卖给倭国的这批军器,永远石沉大海。”

“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前提是,不影响两国邦交。”

一旦影响了,以倭国的尿性,肯定会增派许多倭人当海盗。

在大周没有组建自己的水军之前,这无疑会影响到开海运的国策。

卫渊暗想,果真如自己所料.他郑重作揖道:

“请陛下放心,无论倭寇还是倭人,臣,都会让他们有来无回,死无对证。”

赵祯欣慰的点了点头,“倭国狼子野心,欲学我天朝之文化,习我天朝富国强兵之术,朕,岂能如他们所愿!”

在他或者所有大周百姓的潜意识里,辽国、西夏,那都是大周的领土。

生活在两国的民众,也都是天朝之民。

换句话说,在周、夏、辽之间,视彼此为仇敌。

可若有别国参与,三国都会视为别国为仇敌。

三国之间,不说是自己人,可也差不了多少,比如,三国之间,都不会禁止百姓通婚。

甚至说,如果周人去了西夏之女为妻,那西夏之女都会获得大周的户籍。

但是,三国之间,都不允许,自家子民与倭国通婚。

顶多是让各自百姓纳倭国之女为妾。

但若是自家女子嫁给倭人,将会被贬为奴籍。

当然,也不乏一些例外,比如倭国的权贵子女,为两国修好,涉及外交,可联姻。

这还要看赵祯这样的君主会不会答应。

一般情况下,不给些好处,那是门也没有。

这里的联姻,指的还是大周男子迎娶倭国之女。

想娶大周女子?也可以,除非是商女。

待卫渊与王安石一同离开皇宫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前者道:“王兄,我极少佩服人,但不得不佩服你,初来乍到,就要裁剪各司吏员,伱就不怕用膳时不小心被噎到?”

王安石听出了他的话外之意,故作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看了看左右,压低了声音说道:

“听卫将军这意思,难道有人要害我?”

卫渊翻了个白眼,“王兄好自为之。”

忽的,王安石正色道:“卫将军,倭寇之乱,使沿海百姓苦不堪言,我曾在沿海一带为官,深知其害。”

“我希望,来年开春,你去南方,不只是走个过场,为沿海百姓计,多杀一些倭寇吧。”

卫渊一愣,“无需王兄提醒,卫某也是想为天下人做些实事。”

“只是你我路不同,你看到的是百姓生计,而我看到的,是广袤河山,是长城内外,是天下一统。”

王安石突然郑重作揖道:“路不同但道相同,在下能够相识卫将军,实为在下之幸。”

“卫将军不是狄公,我也不会成为韩章。”

“在下始终坚信,将相和,方能安天下。”

卫渊回礼道:“将相和,安天下。”

或许连这两位年轻人都没有想到。

这一刻的彼此互相作揖,是历史的成全,是照耀汉家江山的日月,也是二人蜜月期的开始,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两位庙堂之上的极致代表,似乎在这一刻,就某些事,已经达成共识。

这一幕,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要被后世人传唱。

——

大朝议结束第二天,倭使来到京城。

由富昌伯父子亲自接待。

当然,这跟卫渊并无多大关系。

如今忠勇伯府最大的事情,就是准备年货,过年。

此刻,伯府内。

张嬷嬷写了一份所需年货的单子,小到春联大到过年时所需吃食等,林林总总下来,约有一千两银子左右。

卫渊觉得,这太节省了,

“张嬷嬷,我难得在京城头次过节,用一千两银子准备年货,会不会太少了些?”

张嬷嬷摇头道:“不少了,虽说咱们伯府是头次在京过年,定是要图个热闹,但能省的,还是要省。”

“您现在深得官家器重,咱们府上是不缺银子使,可若铺张浪费,过于张扬,老奴觉得,也不太好。”

“这单子上桃符一项,不用咱们花钱,盛家来人说了,他们的老爷盛竑盛大人会亲自写。”

“还有诸多肉食,您老师府上那边也已经备下了”

“.”

桃符就是春联。

听张嬷嬷把话说完,卫渊哭笑不得。

这位张嬷嬷不愧是被自家师娘亲自调教出来的,知进退更懂管家,唯一的缺点就是太抠了。

比如有某個下人想要多拿一些炭火,张嬷嬷硬是死活不肯,说家规制度就是如此,不容轻易更改。

有张嬷嬷这样的人在伯府,伯府门风想不正都难,绝不会出现像盛家大娘子放印子钱之事。

“嬷嬷,这样,你我各退一步。”

“今年拿出三千两银子来置办年货,至于家里的下人们,一律赏钱五银。”

卫渊笑着开口。

张嬷嬷叹了口气,道:“家主,您就别折煞老奴了,您的话,老奴岂敢不听?”

“但是您也别怪老奴多嘴,咱们汴京城里,那些数得着的名门望族,其家业,是挣来的,可也是攒来的。”

卫渊摆手道:“就这么办吧。”

张嬷嬷点了点头,“谨遵家主之意,今年托家主的福,大家伙也能过个富裕年了。”

站在卫渊身旁的婢女蓁儿开心地笑了起来。

年货的事情交给张嬷嬷,卫渊是放心的。

“张嬷嬷,还有一事,这两日你若有空,去一趟吏部尚书府,问一问王尚书家中可缺什么过年的物甚,咱们给他准备一下。”

卫渊缓缓开口。

张嬷嬷颇为好奇,王尚书?

文官?

虽然有些困惑,但卫渊的话,她也不敢质疑,也不敢过多涉及,遂应声道:

“请家主放心,老奴明白了。”

他又差人将陈大牛叫来,嘱咐道:

“回营之后,告诉咱们代州的兄弟们,今年都在我府上过年。”

陈大牛道:“好,卫大哥,元日那晚,咱们吃完酒还去不去广云台?”

卫渊摇头笑了笑,“看我心情。”

陈大牛摸着自己的后脑勺也憨笑起来。

忽然,卫渊想起一事,

“大牛,你今年二十有二?”

陈大牛点头道:“正好比大哥您小一岁。”

二十二了,该成家了。

还有林兆远他们哥几个

罢了,这些事,就交给张桂芬这个当大嫂的来操心吧。

“告诉兆远他们几个,元日前一天,你们在家中祭拜完祖宗之后,随我去一趟忠烈寺。”

“我在那座寺庙里设了祭碑,祭奠祭奠这些年在代州战死的兄弟们,让他们也过个好年。”

陈大牛一愣,颔首道:“大哥放心。”

——

第二天,卫渊与王安石前往东宫。

他们现在一位是少傅,一位是少师,理当在年关之前见一见那位国之储君。

来到东宫以后,经由太子内侍通禀,他们才见到了太子赵曦。

此刻,赵曦正与几名勋贵家的孩子玩沙盘。

卫渊与王安石站在赵曦的身后,也不急着打扰,而是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

只见赵曦指挥着十几只旗帜,全部插在了长城之外,向对面的一个孩童说道:

“我有百万大军,囤聚长城之外,兵围朔州,切断朔、应等州联系,你如何解?”

卫渊瞧着那孩童似乎是安国公家的幼子,听他说道:

“关外苦寒,越过雁门天险,就是茫茫草原。”

“我只需派遣一支骑兵,伺机骚扰你的大军,打过我就打,打不过我就跑!”

“在朔州境内,囤十万兵与一年粮草,待到大雪,步卒难行,无法攻城,我趁机出兵,必能将你击溃!”

太子赵曦听了,顿时皱眉道:“我有百万大军,岂会怕你出奇兵?”

“再说,什么叫打得过就跑,我岂能让你跑了?”

“我有百万大军,朔州已经没了,是我的了!”

那孩童也是死犟,

“朔州三面环山,乃为险要关塞,兵书上说,以地势守城十万,克敌百万!”

太子气恼,直接将所有旗帜拔起,全部扔在了燕云十六州,

“我有卫渊,有张辅,这都是名将,你拿什么来打?”

那孩童应声道:“可你百万大军,都是步卒,我都是骑兵,你怎么打?”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