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陌路商途 >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举步维艰

陌路商途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举步维艰

作者:夜深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2:15:36 来源:蚂蚁文学

沪海科学院是一个国家级的科研单位,主要从事各种尖端的研究工作。自解放后成立来,科学院在多项领域中为国家取得重大突破,别的不提,仅是当年的两弹一星,曾经就抽调大量技术人员扎根西北,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可谓功不可没。

但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沪海科学院的发展就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到九十年代初,社会上还流行了一句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口号,全民一切向“钱”看,国家各部门似乎一夜间就把科学院这类的机构给遗忘了,而热衷于搞招商引资。在大多数为政者眼里,他们认为与其辛辛苦苦投入大量资金耗费时间搞研究还不如一次性花一笔钱从国外引进技术来得简单。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从而使当当年盛极一时的科学院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冷衙门。

像沪海科学院这样的研究机构,本就靠的上级拨款来维持。由于上述原因,上级对科学院的拨款额度也是一年比一年下降,而且对于科学院各部门所提出的项目也不热衷,比如上报需要笔500万的研究经费,到头来七扣八折地能下拨10万就很不错了。这样的支持力度,也仅只能维持研究员们的基础工作,何谈实质性的研究呢?

搞科学研究是很耗费金钱的,人员的开支、实验室仪器的更新换代、各种资料的收集再加上重复不断失败的损耗……这些要没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根本就没办法看见成功的曙光。社会风气如此,使得科学院的情况一年不如一年,虽说科学院拥有国家最有能力的一批科研精英人员,但在面临无米之炊的情况下,谁都不是神仙。

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沪海科学院的人才流失严重,打着“人才交流”旗号的外资外商拼命挖墙角,再加上一些家庭情况不怎么好,凭着菲薄的死工资无法改变命运的研究员们为了生活主动离开了这个地方。更甚至,作为一个国家研究机构最尴尬的是每年还招不到什么人,就算勉强有些新人进来,大都也受不了这的冷落和收入的微薄,从而又很快离开。

根据林若甫所说,沪海科学院在七十年代末拥有2100名科研人员,再加上协作单位和其他人员,其数量超过3000人。而现在,整个科学院只有500人左右,而且其中行政人员就占了一半还多,真正坚持的科研人员已经不足200名了。

青黄不接,举步维艰,这就是沪海科学院的现况。整个科学院名义上还保留着各研究机制,但实际已经成了空架子。就如林若甫的生物研究室而言,现在连他算在一起只有五个人,其中有一个还是大学里在读博士的兼职人员。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也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货,早就被淘汰了,没有经费更换设备,更没经费开展新的研究,作为主任研究员的林若甫这些年只能靠着这些简陋过时的仪器做一些初级的研究,或者搞搞理论上的研究工作。

也为了这个原因,自青年起就佩服丈夫才华的妻子赵欣芳为林若甫无法在科研工作中展露能力而感到心痛,再加上科学院的一天天衰败,她忍不住就劝林若甫离开科学院找寻其它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

起初,赵欣芳为丈夫联系了国外的几个研究室,对方对林若甫也很感兴趣,甚至有一家国际大名鼎鼎的医药公司还为林若甫开出了很好的待遇,许诺只要他一过去就全力支持他的研究项目,并投入巨额资金。

但这些全被林若甫拒绝了,在林若甫想来,他如果要追求生活上的富裕根本就不是问题,别说以前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了,就算是现在对他来讲也不是难事。问题在于他热爱曾经工作了25年的科学院,热爱他的研究工作所为国家带来成绩的满足感。正因为这样,林若甫不仅拒绝了各国各研究机构的邀请,还不同意去大学任教,死活都不肯离开他在科学院的岗位。

“你们说,我是不是很傻?”烟已经快抽完了,林若甫的话也说到尾声,他长叹了一口气,神色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落穆。

“爸爸……我从小就最崇拜您了,您是最优秀的!也是最棒的!”握着父亲的手,林雅萱安慰道。

“傻孩子……。”林若甫笑笑,拍拍女儿的脑袋:“没事了,让你们看笑话了。不过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么一个国家,一个大国,搞科研没有自己的技术力量是绝对不行的,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将来,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周利文肃然起敬,他没想到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上居然还有林若甫这种坚持的人存在。和林若甫相比,自己似乎显得那么的渺小,甚至连自己一直所追求的财富在林若甫面前也不值得一提。

似乎感觉到周利文的所想,林若甫笑着说道:“小文,你们这辈人的追求和我们这辈人是不同的,现在是物质社会,已经不同以前了。像我这样抱着理想的傻瓜或许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但从某些方面来说我同样又是一个失败者。”

周利文点点头,表示理解他的意思,同时心中又很是感激。

“爸爸,您说的没错,国家现在走了弯路,拿来主义终究不是万能的,国家想要强大科技力量必须依靠自己。我想,用不了多久国家就会明白这些,等到那时候就会加大科学院的投入。”

“是呀,这就是我一直在坚持的原因。”林若甫欣慰地说道。

“对了爸爸,你们为什么不吸收一些民间的投资呢?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资金投入来源不就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了么?”周利文在理解林若甫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疑问,忍不住提了出来。

“谈何容易。”林若甫摇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把科技转化为成果,然后从产品中得到回报,从而维持研究的进行和发展。可这些做法在国内根本就没土壤,我们的企业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有哪个愿意投入这么多的资金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再去等待一个可能永远不会有的成果呢?当然,对于一些国外公司是愿意这么做的,但是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和投资对象,绝对不可能把研究工作交给别国,尤其是中国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来进行。”

周利文当然明白,国内的企业眼光都不长远,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喊了20年,可是真正又有谁明白呢?至于国外的跨国公司,对于商业机密是非常注重的,而且因为体制的不同,他们能够花大力气并用丰厚的待遇去挖中国的科研人员为己所用,但绝对不会用这种方法去资助中国的研究机构。说句简单的话,就算他们愿意这么做,他们背后的国家和制度也不允许这样干。

“总得尝试一下吧?”

“呵呵,尝试,你怎么知道我没想过?当年我和小雅的姨夫就……哎,算了算了,不提这事了……。”林若甫神色中有些不高兴,摆了摆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