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乱世情缘漫黄沙 > 第六十九章 虔诚问道

乱世情缘漫黄沙 第六十九章 虔诚问道

作者:心空罪亦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20: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青峰观虽说不算大,但却建造的十分精巧雅致。

整个观院,坐落在博格达峰下的一处平台上。

若将山峰,看作是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那整个青峰观,就正好建在老人的脚上。

站在大殿前朝北看,视线掠过苍翠的青柏,一片开阔的沃土上,农田依稀,炊烟如缕;

东看,山峦叠嶂,青松浴烟;

西看,峭壁斧劈,悬石伏翠;

南望,巨峰入怀,如临膝下。

若站在山下朝上看,却见松影叠翠,飞檐偶露。

真是个,难得的清静秀雅之处。

祥子吃过午饭,略微歇息了一会,便饶有兴致地,在院内转悠了一圈。

饱尝了四周的景色后,便信步来到了大殿。

简洁而又精致的殿内,正中央是太上老君的塑像,祥子上前,恭敬地上香行礼。

环视殿内,东侧沿墙供奉着几尊不知名的神仙。

西侧墙上,整齐工整的一片文字,引起了祥子的兴趣。

他拧身近前,粗略地读了一遍,顿觉字字珠玉,直摄人心,不由得肃然起敬。

禁不住再次从头细细品读,并将文字铭记于心。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旨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心成,神仙可冀。

欲天仙者,当立三百善。苟或非义而动,背礼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北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

赏及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

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

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

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

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

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

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

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娇,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沽买虚誉,包贮险心;锉人所长,护己所短;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裁剪,非礼烹宰;

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

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

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

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父,抵触父兄;

强取强求,好侵好夺;虏掠致富,巧诈求迁;

赏罚不平,逸乐过度;苛虐其下,恐吓于他;

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

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

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馋毁平人;

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指天地以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

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

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夹真,采取奸利;

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嫉妒;

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

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

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

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

唾流星,指彩虹,辄指三光,久视日月;

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夫心起于善,善随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或心起于恶,恶随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祥子完全被感应篇,博奥精深的义理,所折服。

他忘情地反复咀嚼品味,好像墙上写的不是文字,而是一面神奇的魔镜。

照得自己,浑身通透,体无完肤。

他喜一阵,愧一阵,又忏悔一阵。神情专注,随文自检。

老道长已默立在身后多时,竟浑然不觉。

老道长,见他满面疑惑地挠头,便悠然地唱声:“无量天尊!”

祥子忙拧身鞠躬行礼。

老道长,微笑着瞅着祥子说:“可悟出其中的妙处?”

祥子兴奋而又惭愧地一笑,说:“说得真好,直指人心。

只是有些地方,还不太明白。这标题,就感到深奥。”

老道长微微一笑,轻捋银须道:“太上就是老君,姓李名耳号伯阳,也就是周朝的圣人老子。

得道成神后,称天立教,为道教始祖。是上天至尊之圣。

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圣文。

感是感召,应是报应。告诉人们,善恶感召之因,必定得到天降祸福报应之果。

所谓,有感必有应,随感而随应。

用以彰显,天道好坏的道理,而启发世人的敬畏之心。

让人知道,行善,必会得到福寿天仙的善报。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去作;

让人明白,作恶,必会得到灾祸病夭的恶报。因此,心有所畏惧,而不敢做。

所以,才以感应为本篇的篇名。”

顿了一下,老道长接着又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四句,便是此篇的总纲,也是太上垂训的宗旨所在。

讲到圣贤之心,不是为了要祈求福报,避免灾祸,而后才去断恶行善。

说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积善,必定会福荫子孙;而若是积恶,则必定会祸延子孙。

也就是《易经》说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

而且,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差错啊!”

接着,老道长便逐字逐句地讲解了一遍,末后说:“这篇感应篇,是道家行持的根本。

就像儒家的《弟子规》和佛家的《十善业道经》。

《弟子规》从一百一十三件事着手,教人如何做人,安身立命。

而《十善业道经》从人的身、口、意三个方面,加以细化。

即: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四业: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

意三业:不贪,不嗔,不痴。

看似只有十条,但却囊括人之百态行持。

《感应篇》从因果入手,《弟子规》从礼入手,而《十善业道经》则从戒入手。

所以说,如果因果没有了,道也就没有了;

礼没有了,儒也就没有了。

同理,如果戒律没有了,佛也就没有了。”

老道长顿了一下,目光慈祥地瞅了祥子一会,接着说:“当年,释迦牟尼佛灭度时,弟子阿难就请示过。

他问佛:‘佛陀在世时,我们以您为师;佛陀灭度后,弟子们以谁为师?’

佛陀说:‘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见祥子,以好奇而又敬服的目光,注视着自己。

老道长淡然一笑,说:“你是奇怪我是修道之人,咋会讲些佛门的事?”

见祥子折服而又欣喜地点了点头,老道长慈悯地瞅了祥子一眼,说:“你是佛门中人,所以,我要赞叹佛,增加你修学的信心。

其实,佛道两家的好多理论都是相通的。

佛道两家,都向世间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儒家教人以礼,无礼而耻;

道家直推因果,让人生畏;

而佛家则教人找回自性,以求脱离六道,永超生死。”

说着,拉起祥子的手,两人对坐在蒲团上。

祥子真诚而又充满好奇地说:“请问道长,佛经上讲,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古大德还说‘万修万人去’,这是真的么?”

老道长听说,目光平静地凝视了祥子良久,才低沉而又缓慢地说:“生疑了?”

顿时,祥子的心,像被木棍戳似的收缩般的剧疼,面显惭愧的垂下了头。

老道长唱声“无量天尊!”

接着说:“佛经所说的‘信’,是指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相信按照佛所说的方法修学,就能往生不退成佛。也就是自信信他。

‘愿’是指至心切愿,其中不参杂任何杂念,惟愿求往生,不做别想。

‘行’是指自己的行持,要和佛说的一样。

佛让我们做的,努力去做;而佛不让我们做的,坚决不做。

果能如此,必是万修万人去。”

老道长顿了一下,深邃睿智的目光,平静地注视了祥子一会,接着说:“佛经上还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有口无心地念几声佛号,就能去。

要想将来作佛,必先当下做好人。

而做好人的标准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中要求的诸项。

否则,除非你有特殊的因缘。除此之外,要想作佛成道,别无他途。

今人根性远不如古人,单靠劝善,难有显效。

所以,宣说《感应篇》,就显得尤为重要。

让人明因果,而不敢肆意妄为。

《感应篇》的重要,如文昌帝君所说:‘今劝世人,每日诵太上感应篇一遍,遵以修行,及书写一帙日夕瞻视。

依此修行,行之二年,万罪消灭;

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二十年,子孙为卿相;

行之三十年,注明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

祥子,敬服地注视着老道长。所说的每个字句,都深刻于心。

暗自决心:为了父母,更为了自己,定要往生极乐世界。

静默了一会,祥子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嗫嚅道:“请问老道长,修佛人目标是往生极乐世界,修道人也会去极乐世界么?”

老道长捋须一笑,说:“先祖为天尊,修道者业成之后,须往天上侍奉先祖左右。

至于日后是否往生别处,要看个人机缘。

不论往生何处,都必要修成制心一处的功夫。

此功成熟,若想往生极乐,也只是一念十念便得往生。”

祥子精神一振,忙问道:“咋样才能修成那种功夫哩?”

老道长凝视了祥子良久,才用缓慢的声调说:“看得破,放得下。”

一阵清凉的静默后,老道长接着说:“你只要看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逐渐放下心上拉拉杂杂的闲事,久而久之,你心里就仅存阿弥陀佛一念。

其他诸念,就如同烟露,随事生念,事毕念消,丝毫不落痕迹。

若真如此,何愁不能往生极乐。”

老道长一席话,让祥子如醍醐灌顶,身心感到一阵清凉自在。

同时,长期积留在心中的淤积,也像是霜雾遇到了阳光似的。一时间,消失得悄无踪迹。

祥子在庆幸之余,正暗暗地打开心扉,准备尽情地吸收,那来自老道长的雨露滋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