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跑去唐朝做导师 > 一百四十二 大唐朝的城门禁和夜禁

跑去唐朝做导师 一百四十二 大唐朝的城门禁和夜禁

作者:指留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0:07:37 来源:蚂蚁文学

周小墨第一次看到大唐朝的城门,并不像电视电影里的那样显得很古老,相反,有些地方的泥土看着就是刚刚被夯实不久,墙体上连个草芽还没有长出。

城门的大漆似乎是刚漆过不久,还散发着老树的木香味道,这让坐在马车里仰望城门的周小墨一时间感到有些恍惚,神游间,想起了齐天大圣站在城门上亲吻紫霞仙子的情景。

世人都记得电影里最后的经典亲吻,又有谁知道孙悟空在“不戴紧箍咒我就不能救你,戴上紧箍咒,我就无法爱你”的选择里有过多少次的挣扎。

大车的木质车轮噶然停下时,把周小墨的思绪拽回到现实,走下车,让守门士兵例行公事的把车检查一遍,一名士兵边告知他们晚上几点开始门禁边指着墙上的门禁公告,让他们自己再看看。

如果回来晚了,就只能在城外过夜了。

微风徐徐吹来,城楼上飘着唐旗,上面也有懒散的士兵坐在草棚搭着的阴凉里打着哈欠,不时从别处传来一两声猥琐的笑声,瞬时让他们精神一振,估计又是哪里有漂亮的小媳妇大姑娘走过来了,能让他们的眼睛有个依靠。

身边有百姓进出城门,这场景到是和电视电影里比较像,唯一不同的是,影视剧里那些跑龙套的都满脸油光,而周小墨实际看到的老百姓则是一脸的菜色,大多都有未老先衰的迹象在身体上出现。

大唐朝的时候,朝廷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全国实行了夜禁政策。

但各个州府的夜禁时间并不一样,这主要也是由各州府根绝当地情况而自行决定的。

各州府晚上城门门禁的时间基本上不会改变,到了规定时间,城门就会关上,没有万分火急的情况不会轻易打开。

在和平年代,只有八百里火急才能在不需要县丞手令的情况下打开城门。

平时如果有人想要在深夜出城,必须要有县丞的手令才能通行。

到了晚上,大多数城镇的大街上,除了一些关门较晚老字号的店铺里还有微弱的灯光斜出外,一两个人走在空旷的大街上,四周一片死寂,走着走着你都会感到害怕。

月黑星稀的夜里,也正是歹人出没的时候,那时候没有警犬,没有什么刑侦手段,深夜在荒芜之地杀一两个人就像弄死一两只蚂蚁一样简单。

所以,一些偏远县城在入夜后,要是有人还大街上游荡,常常会被官差抓回县衙审问。普通老百姓如果没有急事,是不会在深夜外出的。

这样一来,也就大大的减少了犯罪率。

歹人也不是傻逼啊,晚上在城里瞎几把晃悠,官差们一逮一个准。只要被官差盯上捉回县衙,就没有不开口的人。别说活人了,就是死人,差役们也有办法让他先复活承认犯罪事实后再死回去。

那个时代自家老小能吃饱肚子就已经不错了,寻常百姓家根本就养不起狗,只有富贵人家的门口或者院子里才能偶尔听见狗吠声。

古人都说猫富贵,其实,在封建社会,穷人家养的猫最多,因为猫可以自己捉老鼠吃,不浪费主人的粮食,而养狗,绝对是不如养一头猪。

大唐朝穷人家点灯,都是使用吃的油,有钱人家才使用蜡烛点起灯笼。除了家有准备考取功名的学子外,寻常百姓家真的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天还没有黑,一家人就早早上床睡觉,连一钱一两的点灯油都得省着用。

晚上,有钱人逛妓院,穷人玩老婆,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天一黑就上床,你说还能作甚?

硖石县的城门门禁时间一年四季基本上不会改变,但是城内的夜禁时间就比较晚了,县城里光大的青楼就十二家,小的半掩门那就数不胜数了,天黑之后,县城里反倒是显得比白天繁华。当然,这主要也是灯笼的功劳。

即便是很繁华,穷人还是天一黑就上床,大街上走的多是富人的马车。

出硖石县城的南大门,往东南方向再走十几里,有一个小村落,从外看,大概也就是三十多户的人家,实际上村里除了还有几户无儿无女,留恋故土不愿离开的老人外,别的房屋早已人去房空。

老人们年老体衰,只能靠着薄力种点地和蔬菜度日,真是穷的连小偷都不来光顾。

这村落以前是一位朝廷大员告老还乡时朝廷所赐,村子四周大概有三四百亩土地,曾经辉煌的时候也雇了几十户人家为他种地。

后来在这位大员去世后,他纨绔的儿子觉得终于没有人管了,于是天天挥霍无度,结交一些酒肉朋友,没用几年就把家中老底吃光。

由于纨绔子平时日夜留恋在青楼,纵欲过度身子渐衰,土地疏于打理,又加上家道败落后只能靠变卖土地度日,曾经的那些狐朋狗友也露出嘴脸,纨绔子在醒悟后悔中郁郁成疾,终于在几年前挂了。

纨绔子死后,他的亲戚族人天天想方设法争夺土地,最后在相持中把肥土成荒田,逼迫他家的几十户雇工也不得不相继离开。

李隆基只是跟县太爷姚异说想在郊外要一块地,姚异二话不说,就把这块地给拿了下来。

县太爷想要地,谁敢不给,而且县太爷的父亲此时正在当朝为相。

由于村里的房屋失修已久,大多数房顶漏雨,屋檐倒塌,无法住人,姚异当时就从县里调来工匠,准备重新造一个大宅院。

此时,李隆基虽仍为临淄王,其实已回京任职。他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兼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在此期间,常常与再次回京拜相并兼任兵部尚书的姚崇共事。

他做事果断沉稳,少年老成,遇事沉着冷静,在已是危机四起的皇家权力争斗的漩涡里始终能置身事外,深得姚崇赏识。

姚崇曾经对挚友宋璟私下说过,以临淄王的气度,不止只是一方之王啊!

听到这句话,当时宋璟吓得一哆嗦,惊出一身冷汗,手脚冰凉,连忙目顾四方,见无人,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因为此时的皇太子已经是李显,而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了明哲保身,已自动让出皇太子的位置。姚崇这句话如果流出去,不但姚崇和宋璟将会祸殃满门,就连李旦李隆基父子也会受到极大的牵连。

由此可见,识人,懂才的宋璟其实也看出李隆基确有不止一方之王的气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