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傲世天骄 > 第七章 龙山陈村

傲世天骄 第七章 龙山陈村

作者:越岭山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5: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七章龙山陈村

陈维政的老家庆山县离省城平南约两百公里,离古宜市也有五十公里,是一个崇山间的谷地,谷地的一边是龙山山脉,另一边是庆山山脉。平南通往庆山县城的二级公路经过龙山乡,从龙山脚下经过,一棵巨大的龙眼树下有个三岔路口,陈维政就在这里下的车。

通往老家的路并不比县道小,而且是铺装得很好的水泥路面,这是前两年县上搞村村通工程的成绩,这几年,国家扶助农业,大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很有成效的。走了几十几百年的老泥路,一朝变成康庄大道,只要有良心的人都会由衷的谢谢政府,谢谢政策。

县道是沿着一条杏修建的,去陈村就得跨过这条杏,杏上有一座桥,一座清朝道光年间建的石拱桥,样子与图片上的赵州桥十分相似,只是没有那座桥那么久远,那么有名。石桥的结构也与赵州桥十分类似,长条的石块人工凿成契型,上大下小,条条相挤,越压越实。桥面约四米宽,大青石桥面,平整光滑。桥是不准汽车通过的,在桥的上游不到十米的地方,建有一道滚水坝,坝面上就是载重货车通行的路,水从坝面上漫过,在下方形成一个小小的人工瀑布,瀑布下,是夏天孩子们最好的嬉水天堂。

陈维政走上桥,目光还停留在瀑布中,仿佛又回想起孩童时代在瀑布下玩水的情景,脚步也不由慢了下来。

“维政!”有人叫,陈维政忙把自己的思絮从瀑布那边拉回来,抬头一看,跟自己打招呼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身材很高大,很健壮,一头浓密的短发下是一对小眼睛,狮鼻阔口,短颌无须。一件迷彩t恤下面是一条墨绿色的旧西裤,脚上穿的是一双塑料凉鞋。

陈维政认识他是三爷爷家的孙子,叫陈维来,当过几年兵,退伍回乡务农。村里看他当过兵,就让他当了村里的治保主任。

“维来哥”。陈维政忙打招呼,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红塔山,发了一只出去。

陈村的人都姓陈,除了娶来的和倒插门的。据说,在清初,清兵入关,圈地杀汉人,原籍泰东的陈家老祖举家南迁,来到这里,与当地人通婚,慢慢繁衍出陈村这一支。

如今陈村最老一辈是传字辈,也就是陈维政的爷爷辈,陈维政的爷爷陈传喜排行第十五,属于比较靠后。陈维来的爷爷排行老三,已死去多年,是陈传喜的族兄,严格来说,陈维政与陈维来已经没有太多血亲,只是同宗而已。

“回来了!”陈维来接过烟,掏出一个两块钱的防风打火机点上火,关火后还下意识的摆一摆,试图灭掉火机里那并不存在的火苗。

“回来了。”陈维政跟他并不太熟,又很多年不来往,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应答他。

“这是十五爷?”陈维来指着挂在陈维政脖子上的包袱里面的四方盒。

“是的,是我爷爷”陈维政低着头。心中盘算,如果对方给老人家敬礼,自己应该怎么办。

“维政,有个规矩你知不知道?”陈维政一听对方并没有给老人敬礼的意思,而是问自己懂不懂规矩,不由得好奇起来,眼睛一亮看着对方。

“什么规矩?”

“死在外面的孤魂野鬼是不准进村的,你爷爷的骨灰盒子不准带进去”陈维来再一次用手指指着骨灰盒说,“哦!”陈维政还真没有想到这一点,一路上只是想回到村里就好办,有亲戚们帮忙,事情应该很简单。谁知道,满怀的希望还没到村口就是当头一棒!

“不让进村是你个人的主意还是全村人的意见?”陈维政心头有点火,压低声音问道。

“是我的主意也是村里的规矩”陈维来很严肃,也很认真。

“哦,知道了”陈维政没有争辩。转身走回去,来到三岔路口,见有摩托车在兜客,陈维政知道再把骨灰盒子挂在胸前不太合适,从空间里拿出一个双肩背包,把盒子放在背包里,再放上几件衣物把背包弄得很丰满,搭上摩托车向县城而去。

县城很近,十公里,摩托车不到二十分钟就在一家花圈店门口停了下来。

陈维政知道上高中时,这家店是一个姓张的同学家开的,不知道有没有换老板,很小心的问了一句:“张老板在吗?”

“在!”肯定的回答,随着话落,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汉子从花圈后面转出来。陈维政一眼认出来这就是同学的父亲,这是一个名声很好的人,外号白事张,主要的业务就是帮人办白事,吹打送葬,吃喝祭拜一条龙服务,平时做点花圈,卖点香烛,听说他的父辈还能帮人看阴宅号时辰,到他这一辈,这方面就没再听说过了。

“张老板有点事想请帮忙一下”陈维政没有去套同学的近乎,而是直接谈的生意。

“你说”张老板是老江湖,一抬手,一支红塔山递了过来。

“我是龙山陈村的,我姓陈。”陈维政连忙自我介绍。

“呵呵,龙山陈村的都姓陈,你是哪家的?”张老板对上下几十里估计都很熟悉。

“我爷爷是十五陈传喜。我叫陈维政”

“我知道你,你爸叫陈宝国,零五年古岭泥石流救人的烈士,你爸的大事是我帮办的,你是我家得春的同学是不是?”张老板不知道是记性太好还是生意太差,居然七八年前的事还记得这么清楚。

“是。”陈维政回答:“得春还好吧,有四年多没见了,现在做什么?”

“在鹏城打工,去年讨了个老婆,过年回来就是一家三口了,小陈你呢?”张老板很自豪。

“我一直在读书”陈维政不想再谈这个问题,转开话题。

“十五叔什么时候过的?”

“去年。”

“去年?”

“怎么过的?”

“在南城,他去看我,水土不服,病了,救不过来,就过了。”

“怎么现在才办事?”

“当时在那边就火化了,我读书,没办法回来,现在书读完了,才回来办事。”

张老板一边问,一边拿出一个记录本,在上面写着什么,估计是第一手资料,看来这是一个办事认真的人。

“想怎么办?”

“村里人不让进村,就不打算大办。反正下葬的地早定好,就在我奶的旁边。明天请几个苏维埃,拉几百砖,水泥沙浆,砌好就行,过几天碑刻好了,再装碑放炮。”陈维政说得很简单。苏维埃是当地人对农民短工的称呼,没有任何政治色彩,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行的称呼,已经无从可考。

“不要村里人帮忙?”张老板觉得这种做法有点与众不同,不太理解。

“不要,既然不让进村,就不再麻烦他们。”

“行。那你要我做什么?”

“请人、做工、买材料、香烛。砌砖、填土、刻碑、一条龙。我只管付钱”

“呵呵”张老板见陈维政说得很简单,就问了一句“村里人不会啰索吧?”

“来祭拜欢迎,来搞事就请他陪葬。”陈维政说得更简单。看来不让他进村对他刺激不小。

“呵呵,没那么可怕,你不用通知家里其它人?”

“不用了,我爷就我爸一个儿子,我爸也就我一个儿子,去年我爷过时,只有在南城打工的宝庆叔去了一下,村里也没有其它人去,不用管别人想什么。”回想起去年爷爷过世时的情景,陈维政心头不由得又是一阵犯酸。爷爷完全就是看到自己当时的样子活活气死的。陈维政不觉心里一阵绞痛。

“行,费用按实际结算。”张老板也很爽快。

“我先付两千块材料款,张叔你去做准备,我就在对面的水电宾馆住,明天我们一起下去。”陈维政说完,掏出二十张人民币,递给张老板,转身往水电宾馆走去。

张老板看着离去的背影,拿着薄薄一叠人民币轻轻拍着手心,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这小陈付钱付得相当爽快,两千元人民币完全不当回事,应该有钱。问题是这幸伙对村里人意见不小,如果明天与村里人发生什么冲突,就耽误事!想到这里,掏出手机,找到龙山陈村村委主任陈宝良的手机,打了过去。

很快,电话就打通了。

接电话的就是陈宝良本人,他跟张老板很熟悉,平时也经常在一起吹牛打屁。“白事张,这个时候打电话来有什么好事?”

“宝良老弟,有个事想问你一下,你们龙山陈村的族长还是你们家老爷子吧。”

“是啊!”

“十五爷陈传喜跟你们近不近?”

“近。十五伯跟我老子是亲兄弟,共爷奶的。”

“那去年他在南城过世,你们没有人去?”

“没有,天那么远,哪有那么多钱去,就在宗祠里设了灵牌,请人招了回魂,他又没有后人了,独独一个孙仔还癫了。”

“癫了?”张老板奇怪了“不会吧,刚才他孙仔还在我这里,正常得很啊!”

“在你那里?在你那里做什么”

“送他爷爷回来入土。”

“入土?入土不回村子,跑你那里做什么,还真是有点癫!”

“他回了村,你们村的人不准他带骨灰盒进村。”

“哪有这回事?不准进村那怎么办丧事,怎么入祠堂,废话!不准进家门的规矩是有的,怕给家里人带来什么不妥,这规矩你懂的啊!”陈宝良一听这话,也有点火大。

“可能是有人欺负后生家不懂事,还是想敲点好处!”张老板搞明白了,把自己想说的话说了出来“那明天去葬山估计还会有人搞事,你最好告诉他们别搞事,今天听维政说,明天哪个敢搞事,直接打死陪葬。要是当真维政是你说的曾经癫过,有精神病史,那挨他打死还真是白打死。就算没有人去搞事,这回办事你们村里人堵路不让进村,还不帮忙办事,估计办完这件事,他们这一支也就跟你们断绝了,这事最好还是跟族长老叔商量商量看怎么办好。”

陈宝良打完这个电话,有点哭笑不得,十五伯在陈村已经是翻过去的一页,他那个仅存的孙子听过年回来的陈宝庆说那是完全废了,一天到晚只会冲人微笑,半句话都不会说。谁知道才半年过去,人家好了,还会回乡葬祖了。

也不知道是哪个欺软怕硬的家伙,把人给堵在村外不让进村,这也确实有点做过头,把人得罪很了,先把这个找出来,骂一餐再说。真要是惹火了那个神经病,发起神经来别说搞死一两个,就是搞伤一两个,那也麻烦。

至于断不断绝关系,那是无所谓的,十五伯这一支人丁那是相当的单薄,仅存的还是个精神病,估计这一支也就到头了。

十五伯这人的人缘一直很好,去年在南城过世因为远没办法去,可是在村里葬山估计还是有不少人来帮手的。要是族里不闻不问,那是要被人讲闲话的。

想到这里,走出了村公所,先回家找老父亲,商量一下明天怎么办。

村公所在陈村村头,是陈氏宗祠的一个角落,相当于门房的位置,宗祠正门外是陈村的风水池,一个差不多两亩的大塘,大塘的右首,有一棵千年老樟树,树冠很大,不仅盖住了三分之一鱼塘,还在另一边盖出了一个很大的广场,这个广场,就是陈村人自然的休闲广场了,夏天夜里,月光从樟树缝里撒下,斑斑驳驳,儿童的喧闹和老人的香烟,再加上一大堆育龄妇女肆无忌惮的说笑声,构成了这块广场生命的活力。村里办大事,这块广场是当然的会议厅、餐厅。广场一直延伸,延伸到宗祠最里的墙头,正正方方,足足有三亩大小。前几年,也不知道是那家的孩子弄回了一个足球,这里,又成了陈村孩子们的足球场。陈村人建房、种菜,从来不敢占用这块地,甚至连堆放建筑材料都不敢。宗祠、池塘、老树、广场,在陈家人眼里,很神圣。

鱼塘四周用青石围出一道塘边小道,这几年,陈宝良用公中的钱,浇铸了一些小水泥墩,拉上铁链,做成围栏,围栏里还做了一些水泥桌凳,供人休息。这一举措很得人心,特别是老一辈,每天在鱼塘边的大榕树下水泥桌上打牌聊天,十分满足,为首的就是陈宝良的父亲族长十八爷陈传平。

陈传平听了陈宝良的一番陈述,沉默了半响,吐出两个字“大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